问题

有没有什么球鞋的冷知识呢?

回答
要说球鞋界的冷知识,那可真是不少,很多细节藏在历史里,被我们忽略了。我就给你扒拉扒拉,保证不是那种流水账的AI文,都是我平时自己玩鞋听来的,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1. 乔丹的“禁穿”鞋,其实没那么简单

现在一提到Air Jordan 1,大家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禁穿”,那个红黑配色的故事被传得神乎其神。但说实话,当年Nike玩这个营销玩得挺溜的。

首先,“禁穿”的官方说法是耐克收到了NBA的邮件,因为AJ1的配色违反了联盟关于球鞋颜色的规定,并被罚款5000美金。 这里的关键是,联盟规定的“禁穿”对象,其实是“黑红”配色,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Bred配色。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NBA联盟对球鞋配色的规定是,球鞋的主要颜色必须与球队的球衣颜色相符。而公牛队的球衣是红、黑、白,所以AJ1的Bred配色理论上并没有违反这个规定。

但是,耐克和乔丹当时主推的AJ1,恰恰就是这个Bred配色。 联盟是不是真的对这个配色有意见,还是Nike抓住了一个“反叛”的契机,就很难说清楚了。更耐人寻味的是,根据一些老球鞋玩家和媒体的考证,当时联盟真正对AJ1的颜色有意见的,可能是AJ1的“Royal Blue”(皇家蓝)配色,因为这个配色不太符合当时NBA对主场鞋的默认白色基调。

无论如何,耐克就抓住了这个“禁穿”的点,大肆宣传,推出了“禁穿”广告:“6月15日,Nike为Air Jordan 1推出的新广告,展示了迈克尔·乔丹身穿一双醒目的红黑相间的Air Jordan 1,并说道,‘你已经穿了NBA禁穿的球鞋。’” 这个广告一出,AJ1瞬间火遍全球,也奠定了它在球鞋历史上的地位。所以,与其说AJ1真的被“禁穿”,不如说是Nike利用了联盟的规则和一点点“误会”,将一款鞋子推向了神坛。

2. 篮球鞋的“气垫”不只为了缓震

我们都知道气垫是为了缓震,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期气垫的设计,尤其是Nike的Air技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为了“减轻重量”。

大家可以想想,在气垫技术出现之前,篮球鞋的缓震主要依靠厚实的EVA发泡材料。这种材料虽然能提供一定的缓震,但一旦做得厚实,整个鞋子就会变得很重,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大的负担。

Nike的Air气垫技术,是将压缩空气密封在耐磨的TPU薄膜里。这样一来,鞋子中间的EVA填充物就可以做得更少,甚至完全用气垫代替,大大减轻了鞋子的整体重量。 比如,早期的Air Force 1,虽然看着厚重,但内部用了不少Air技术,比同等厚度的纯EVA鞋款要轻不少。

所以,气垫不光是让我们跳起来落地更舒服,它在早期更是减轻鞋子重量、提升运动员敏捷性的重要手段。这种思路也影响了后续很多球鞋的设计。

3. New Balance的“N”Logo,并非仅仅是字母

New Balance的鞋子,你一看就知道是NB,那个大大的“N”Logo深入人心。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N”Logo的设计,其实是有讲究的。

首先,这个“N”字,代表的就是“New Balance”。 这点很直观。

但它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这个“N”字的形状,以及它旁边经常会配有的线条,是参考了人体工学的“脚弓”和“足弓”的支撑结构。 你仔细看,很多NB的“N”Logo,尤其是老款,在“N”字的两边会有一到两条弧线,或者“N”字本身的设计就带有一定的弧度。这些设计,都与鞋子上提供足弓支撑的结构在视觉上呼应。

甚至,NB在鞋款的命名上,也常常会用数字来区分鞋子的缓震、支撑、稳定性等技术级别。 比如,3000系列通常是越野跑鞋,1000系列是高端缓震跑鞋。这些数字的背后,其实也是对应着鞋子内部的支撑和缓震技术,这些技术很多时候也体现在了我们看到的“N”Logo和鞋侧的设计上。所以,那个“N”字,不单单是一个品牌标识,它也承载着品牌在运动科技上的理解和表达。

4. 很多经典鞋款,最初都不是为“实战”设计的

我们现在看很多经典的篮球鞋,比如Air Force 1,Converse Chuck Taylor All Star,很多人都觉得它们是为篮球运动而生的,是“实战利器”。但真相是,很多最初的篮球鞋,更多的是为了“日常穿着”和“一点点运动表现”而设计的,并非像我们现在追求的科技篮球鞋那样,是为了满足顶级运动员在激烈比赛中的各种需求。

比如,Converse Chuck Taylor All Star,最初是为了满足当时网球运动员的需求,提供一定的支撑和耐磨性。 后来它被篮球运动员穿上,是因为它的帆布鞋面相对透气,而且穿着舒服,价格也实惠。但它的鞋底非常平,几乎没有缓震,而且帆布鞋面在包裹性和支撑性上,和现在的篮球鞋完全不能比。

Air Force 1,虽然名字里有个“Force”,听起来很强劲,但它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为美国空军飞行员提供一双兼具耐用性和舒适性的鞋子,同时在篮球场上也要有不错的表现。 它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在那时引入了“Air”气垫技术(虽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Zoom Air或Max Air),并且拥有坚固的皮革鞋面和不错的耐磨性。但要说它是第一双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篮球鞋”,那还有待商榷。

这些鞋款之所以成为经典,更多的是因为它们的设计美学、穿着舒适度、耐用性,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符号。 很多时候,是运动员们自己选择了它们,并且在比赛中将它们穿火,这才让它们成为了“实战鞋”的代表。这和现在品牌根据运动员需求,量身定制高性能鞋款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5.Adidas Super Star的“贝壳头”,最初是为了保护脚趾

Adidas Super Star,那个经典的“贝壳头”设计,绝对是球鞋史上的标志。但你知道它的起源吗?

那个“贝壳头”,最早的设计灵感和实际作用,是为了保护篮球运动员的脚趾。 在上世纪70年代,篮球比赛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球员们经常会因为脚趾碰撞而受伤。Adidas的设计师们就想出了这样一个橡胶材质的鞋头设计,它比传统的皮革鞋头更加坚固耐磨,能够有效地缓冲碰撞,减少脚趾受伤的风险。

而且,这个“贝壳头”的设计,也带来了更好的鞋头耐磨性。在篮球运动中,鞋头是最容易磨损的部位之一,尤其是做一些切入、变向动作时。橡胶材质的“贝壳头”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

所以,Super Star的“贝壳头”,不光是好看,它背后可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和对运动员保护的考量,这种设计也成为了Adidas Super Star最具辨识度的特征,并一直延续至今。

这些小细节,往往能让我们对一双鞋子有更深的理解,也更能感受到球鞋文化背后那些有趣的故事和匠心。下次再看到这些鞋款,你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双搭载了air气垫的耐克鞋,是1978年的Air Tailwind ↓↓


当时气垫还藏在中底里,感觉不太到(性能只能说很一般),也看不到。

两年后(1980年),第一双可视化气垫鞋也问世了,名叫Air Revolution的篮球鞋↓↓


外露气垫视觉上的冲击力更强,消费者也更直观知道了,“AIR”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到如今过去快半个世纪,气垫种类各种更新演变,针对不同运动做了很多革新,性能比起初要好得多。

——相比adidas、asics(的前身)、puma、美津浓……等等,目前世界第一运动品牌Nike和他们比起来,在创立年份上都是小弟弟,能做到如今的地位,气垫功不可没。


但AIR气垫并非Nike发明。

「气垫之父」名叫弗兰克·鲁迪(Marion Frank Rudy),是NASA的前航空工程师。70年代后期他最早提出把惰性气体冲进封装的聚氨酯“气包”,然后作为运动鞋的中底缓震使用。


弗兰克·鲁迪想到这个设想并作出样品后,开始找运动品牌推销他的设计理念。当时他找了adidas、convese、reebok……等等当时的运动品牌巨头,但他们都没表现出太大兴趣。

当然有一说一,最早的气垫理念很超前,实际效果比较一般,稳定性不太好,气压的耐久性也不行。

受限制作工艺和当时中底材质(可以理解成包裹气垫的中底材料)也不是很理想,被这些运动品牌们拒绝也是正常的。


结果创立没几年的新品牌Nike相中了气垫技术。

双方一拍即合。没过多久,Air Tailwind、Air Revolution们陆续问世。然后气垫技术就这么一直火了整整40多年,直到今天依然是Nike分量最重的中底技术。


Nike的前身,BRS蓝带是家运动装备经销商,自己开始生产产品、推出Nike这个品牌是1971年。一开始生产的鞋子也是山寨鬼冢虎。所以弗兰克·鲁迪带着气垫技术找上门时,Nike自产自销还不到十年。品牌刚刚起步的阶段。

算得上双方互相成就的典范了。


Nike在AIR气垫上的研发也很坚决,78年第一次在跑鞋上使用,80年注册专利,同年推出外露气垫的篮球鞋,而后很快就更新换代设计出很多气垫样式,开始应用在各种鞋款里。

再往后押宝签约迈克尔·乔丹,1984年推出的系列也用了Air Jordan的名字。

可以说Nike在确定使用气垫技术后,就很果断把自己整个品牌和AIR三个字母捆绑起来。




回过头看,这显然相当成功。AIR的使用、乔丹的签约,(个人觉得)算得上Nike最重要的两件事,也正式奠定了日后Nike帝国的基础。

一个数据,1986-1993年,光是气垫运动鞋就为Nike带来20亿美金的利润,成为Nike飞速增长,并甩开很多竞品大踏步飞奔的缩影。


发明气垫的鲁迪老爷子2009年去世,享年84岁。

当时还是Nike CEO的马克·帕克评价他,“在Nike创新的万神殿里占据最独特的位置”。


下面这个图案,是去年Nike专门为老爷子设计的MFR(老爷子名字首字母)logo,这个logo也被放到老爷子母校的运动队上。

设计的非常AIR也非常NASA↓↓


商业角度,Nike能在短短几十年成为运动装备品类的第一,确实很神奇。

很多原本未必属于它的机会,比如AIR气垫技术先向其它品牌推销结果吃了不少闭门羹、乔丹当年也更青睐签约阿迪达斯等等,最终都被Nike抓住。

从这点来讲,不得不承认很厉害。




(接下来这段不是完全对,大体是这个意思):

球鞋的科技,都受限于那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材质。运动品牌放整个世界工业里未必有那么强大的研发能力,更多采用的是依据一个材质雏形,而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调教研发,最终用到球鞋上。

很多材质、技术,都是其他工业研究院发明的。

比如编织鞋面、比如巴夫斯中底为代表的各种ETPU材料……都是如此。

运动品牌更像厨师的角色,自己并不种菜。


我很喜欢90-00年代,每个运动品牌都有自家千奇百怪的科技和设计,比如cons的油包,rbk的DMX气囊/气泵、Nike除了气垫还有很霸气的shox、adidas的a³、美津浓的wave、and1等的拱形外底……还有更小众品牌更乱七八糟的设计,比如DADA的风火轮等……

真的很有趣。

现在不再有明显的材料缓震和物理缓震区别,各家的相似度也更高,不再有那么明显的辨识度了。

多少觉得雷同,雷同就没那么有趣了(厚古薄今婊的日常)。

user avatar

NIKE Air Max Plus 在澳大利亚曾一度被认为是黑恶势力的外在表现。


在布鲁克林街头 hustle 的 gangsta 们把脚与梦塞进一双双崭新的白色 Air Force 1 ,而澳大利亚的年轻二流子们选择了240澳元的 NIKE TN (Air Max Plus) 作为精神容器,把离经叛道踩脚下,将尊重敬畏带回家。



1998年,当第一双 TN 出现在澳洲 Foot Locker 门店,张扬的设计与高昂的定价注定它不是普通人能负担得起的玩物,但并没有让那些追求不同的叛逆小年轻望而却步,反倒成了他们表达自我的招数。


如果说阿迪的三条杠勾勒的是俄罗斯最 local 的图腾,那么 TN 的七个可视化气垫承载的是澳大利亚最 underground 的灵魂。



那会儿正值澳洲 “Lad” 、 “Eshay” 之类的亚文化群体兴起之际,他们大多出身贫寒、学历低,只能靠社会福利金或偷盗来维持骄奢的生活,吸毒、涂鸦、买经济承受范围之外的新衣服是他们的生活哲学。


英国光头党有飞行夹克和马丁靴, Eshay 也有着独树一帜的穿搭体系, NIKE Dri-Fit 鸭舌帽、 Ralph Lauren 的 polo 衫、运动短裤,但最不可或缺的还是一双 TN 。


Eshay 入门套装


TN 不菲的价格意味着持有者要么有大把的 cash 可以糜掷,要么有抢走它们的勇气,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能在 thug life 履历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耀眼的 TN 是无政府主义的鲜明旗帜,是向同龄人表明我在这个街区混得很开的微妙暗示。”



大悉尼西区是 Eshay 文化的发源地,那儿也创下了澳洲 TN 销售的最高纪录, Eshay 的打样让 TN 成了当时澳洲黑恶势力的外在表现,各种 dealer 、帮派分子、罪犯、涂鸦艺术家纷纷入手。


还有不少本土说唱歌手的歌词里面也提到了 TN 。譬如说唱组合 Sydney Serchaz 就在歌曲 “Like My Brother” 里唱到 “Polo Sport with the seven bubble Air Max, brand new clothes is all that I rock lad” 。



当然也有不少不明就里的愣头青跟风购买,但这种装酷是要付出代价的,警察会无缘无故地将你抓走,在商店购物时店员会跟在附近,以防你偷东西,仅仅因为你穿了双 TN 。



“以前听到有人因为穿了 TN 而被抢劫并不是什么稀罕的新鲜事儿,你要不是有点街头智慧,要不就得与正确的派系打成一片,否则你就只能光着脚回家了。”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双二手 TN 在悉尼黑市里流转,如果你不够狠,是无法真正拥有一双 TN 的,因为你仅仅是在为比你更狠的人暂时保管。


TN 在澳洲地下文化圈层的火热直接导致了在2000年代中期,该国监狱里关押的囚犯几乎人均一双 NIKE TN 或 Tailwind ,不知道的还以为 NIKE 为他们的作奸犯科提供了经费。



Tailwind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 TN 的衍生版本,因为它鞋面两侧的花纹看起来就像牢房的栏杆,所以也被戏称为 Jailwind ,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是澳洲史上被入店行窃最多的鞋子。


NIKE Tailwind


“有些囚犯出狱后落魄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但他们仍然会想办法穿上最白的 Ralph polo 衫和最新的 TN 或 Tailwind ,即便吃不饱也要穿得有样儿。”


2010年代,曾经穿着 TN 招摇过市的小伙们几近步入中年, TN 反抗主流的气质也彻底被时间磨灭,正如万斯早已不再是板仔专属,匡威也少了些摇滚的态度。



但依旧有一群 TN 忠实拥趸在 Facebook 上建立了 TN Talk 小组,数万个同好在这片自留地上交易、讨论着自己心爱的球鞋与背后的文化,甚至一些死忠粉还把 TN 的外形、 logo 视为宗教符号,通过纹身的方式将其留在自己身上。



有些球鞋已然不拘泥于最初的功能性考量,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堪称澳村地下文化的“官方指定用鞋”的 TN 就是活脱脱的例子。


1987年, Tinker Hatfield 设计的带有可视化气垫的 Air Max 1 横空出世,出道即巅峰,再到 Sergio Lozano 的 Air Max 95 、 Christian Tresser 的 Air Max 97 ...


当所有人都以为 NIKE 会黔驴技穷,死活臆想不出来下一双 Air Max 还能往何处发展、以什么状态呈现时, TN 发布了。



设计师 Sean McDowell 在佛罗里达州的海滩上度假时找到了 TN 的设计灵感,取自夕阳的渐变配色,受棕榈树启发的脉络外形,颠覆了此前 Air Max 系列的所有设计。



“我在佛罗里达的海滩上闲逛,漫不经心地思考着、勾画着——那是我最有创意想象力的时光之一”, Sean McDowell 回忆道。



奇怪的是在其他国家 TN 并没有多受欢迎,没有人能确切道出这双鞋在澳大利亚能如此成功的具体原因,就连 Sean McDowell 都说不出个一二,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叙述97年在佛罗里达海滩看日落的那个傍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与澳洲不同次文化群体的勾连交织让 TN 被主流社会强加了许多标签与误解,那一代的年轻人利用这些偏见去标榜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无疑赋予了它经久不衰的魅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