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理解"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句话?

回答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并且理解的深刻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对“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服务”以及“天然”这几个概念的界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认知。

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价值实现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往往在客观上或主观上倾向于维护和促进资产阶级的利益。

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和阐述这句话的各个层面:

1. 对“知识分子”的理解:

在讨论这句话之前,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知识分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概念。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生产方式的参与者: 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解释中,被视为“精神生产的劳动者”。他们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而是通过教育、研究、文化、艺术等方式,生产精神产品,包括思想、观念、理论、文化作品等。
教育和智力资本的拥有者: 知识分子通常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拥有较高的智力资本。这使他们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思想的塑造者和传播者: 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著作、演讲、教学等方式,影响和塑造公众的思想和观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构建者。
社会批评者(潜在的): 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也扮演着社会批评者的角色,质疑现状,提出改革建议,甚至挑战现有的权力结构。

2. 对“资产阶级”的理解:

在谈论这句话时,“资产阶级”通常指的是:

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掌握着土地、工厂、机器、资本等生产资料的阶级。
资本的拥有者和管理者: 通过雇佣劳动来获取剩余价值,追求利润最大化。
掌握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一方: 由于掌握生产资料,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往往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与之相伴的政治影响力。

3. 对“服务”的理解:

这里的“服务”不是单向的、强制性的、直接的奴役,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可能包含:

直接的雇佣关系: 知识分子作为雇员,为资产阶级企业或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例如工程师、法律顾问、金融分析师、广告策划、媒体从业者等。他们的技能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盈利和扩张。
间接的意识形态服务: 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理论、观点、作品,在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传播与资产阶级价值观相符的思想,如个人主义、自由市场、竞争、消费主义等,从而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合法性。
制度的维系者: 知识分子参与设计和运行资本主义的制度,例如法律体系、教育体系、经济政策等,这些制度最终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运行和发展。
话语权的建构者: 知识分子通过对专业领域的定义、研究方向的选择、理论的提出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讨论的话语权,而这些话语往往能间接或直接地服务于资本主义的逻辑。

4. 对“天然”的理解:

“天然”在这里不是指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生理属性,而是指在既定的社会结构和生存条件下,一种近乎必然的、根深蒂固的倾向。 它可能源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资产阶级是这一基础的主导者。知识分子的生存和发展往往依赖于这个基础提供的资源和平台。
教育和培训的来源: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求紧密相连。大学和研究机构需要资金支持,而这些资金往往来自政府(受资本影响)、企业界或捐赠者,他们的支持可能影响教育内容和研究方向。
价值实现和社会认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往往与物质财富和对社会的“贡献”(通常是经济上的贡献)挂钩。知识分子为了获得社会认可、经济保障、职业晋升,更倾向于从事被社会(或资产阶级主导的社会)视为有价值的工作,这往往是直接或间接服务于资本运作的。
思想的同化与内化: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媒体、文化等多种渠道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知识分子作为思想的敏感者和传播者,也容易在不自觉中内化和认同这些价值观,进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创作内容。
利益的内在驱动: 对于多数知识分子而言,他们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需要研究经费,需要平台发表成果。这些资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资产阶级及其代表的机构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得不考虑如何与这些资源对接,自然会产生服务于这些资源提供者的倾向。

综合阐述:

将以上几点结合起来理解,这句话可以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1. 经济的制约与引导: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知识分子的职业发展、研究课题的选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都与资本的逻辑紧密相连。他们需要资金支持他们的研究,需要平台发布他们的成果,需要市场接受他们的理论和作品。这些往往意味着他们需要满足资产阶级及其代表的机构(企业、基金会、媒体等)的需求和期望。
2. 教育体系的塑造: 现代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为核心的。因此,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往往会倾向于培养掌握特定技能、能够服务于生产和商业运作的专业人才。
3. 意识形态的共鸣与传播: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如个人主义、自由竞争、效率至上、消费主义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分子作为思想的生产者,即便不是刻意为之,也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并传播这些价值观,这客观上起到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合法性的作用。
4. 职业生涯的现实考量: 大多数知识分子并非革命者或先知,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职业追求。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与资产阶级利益相符的职业道路,更容易获得经济上的回报、社会地位和职业上的成功。
5. “智力雇佣者”的角色: 有时知识分子会被看作是“智力雇佣者”,他们的专业技能被用来解决资产阶级在生产、管理、营销、法律、舆论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服务于资本的增殖。

批判性解读和反思:

当然,这句话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适的真理,而是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阶级分析的色彩。理解这句话也需要注意:

并非所有知识分子都如此: 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许多知识分子坚持独立思考,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为无产阶级或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发声,甚至投身于社会革命。
“倾向”不等于“必然”: “倾向”意味着一种可能性或趋势,而非不可避免的宿命。知识分子仍然可以有自主选择,可以抵制诱惑,可以做出不服务于资产阶级的选择。
这句话的语境很重要: 这句话通常出现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或左翼思想的语境中,用以分析知识分子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和定位。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对知识分子与资产阶级关系的理解也会不同。

总而言之,这句话揭示了一种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的复杂而深刻的、往往是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相互关系。它并非指控所有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的工具,而是指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很容易与维护和促进资产阶级的利益产生关联,从而形成一种“天然的倾向”。理解这句话,有助于我们更批判性地审视知识分子的角色、他们所生产的思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迷信制度,他们拒绝相信“民主国家也可能发生选举舞弊”、 “自由媒体也可能不公正”。

因为迷信制度,他们固执的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了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宪政法治就会水到渠成、永不褪色,人民自然就会趋善避恶、永享太平,永远不会重复罗马人的命运。

因为轻视观念,他们只反对看得见的极权制度,却对产生极权的观念和民情视而不见。于是在不知不觉间,他们走向了自己极力反对的那一面。

因为轻视观念,他们认为“适当比例的财富再分配不是道德绑架”,“不会伤害私有产权和权利平等”,而且 “有利于形成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

对知识分子的三大误解

在当今,因为分工、媒介、时代的变化,让我们对知识分子产生了三大严重的误解:

◎分工的细化,让专业被误认为博学 无论在哪个时代,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T型人才——他们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堪称行走的百科全书。

然而这一情况,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到20世纪后期信息时代,已经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人类的知识大厦,已经到了一个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掌握千万分之一的程度,知识分子要想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往往必须一辈子“从一专业而终”,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越来越难出现。在庞大的人类知识版图上,每个知识分子的研究都只是其中的一片知识马赛克。 可以说,在现代的知识背景下,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难以真正担得起“博学”二字。 但最要命的是,他们常常超出安身立命的专业,在其他领域夸夸其谈,给民众造成了一种博学的印象。而大众对知识分子的印象和期望,很多还停留在启蒙运动及人类知识尚未精确分工的时代。 ◎媒介的变化,让平庸被当成深刻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知识界造成巨大冲击,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大师被赶回了象牙塔:互联网追求短平快、碎片化的信息,天然与深刻的思想、系统的学问无缘。有思想、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不仅难以适应“挡不住的浅薄”,甚至会被指责为“自说自话”“冥顽不灵”。 ·“公知”被捧上了神坛:一些公知在互联网上如鱼得水,他们获得了远胜过去的影响力,但思考深度、批评锋芒,也变得越来越媚俗、折中、平庸。

因此,大众常常将这些对现实生活妄加评点的“公知”误以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却对那些超越时代之上,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为人类的发展、生存提供思想依据的思想家、真学者熟视无睹。

时代的变化,让选择性的事实被当作真理

权力应该克制,资本应该有序、人性应该向善,这是人类文明之所以能维系的共识,但少有人知的是,知识分子在批判权力、资本、人性时,会遇到一个悖论:

历史上,权力的集中有时反而更有利于政治稳定、资本的野蛮扩张反而推动了经济进步,人性的善良愿望,也会带来灾难。

真相有时是极其复杂的,但如果只讲出一部分真相,反而更利于历史进步,知识分子该如何选择?是坚持讲真话,还是有所隐瞒?

绝大部分民众对知识分子的这一困境很少知悉,反而常常将知识分子部分的表达,当做了全部的真理。

对知识分子的这三大误解,不但扭曲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也让民众对待他们的态度走向了三种错误倾向:

“神化倾向”——当知识分子们跨专业发表意见、选择性呈现事实时,民众将他们视为真理代言人,常常不加辨别地接受他们的一切观点。

“魔化倾向”——当少数知识分子的言论被事实“打脸”时,往往将其上升为对整个知识群体的否定,知识分子的真正价值被遮蔽,文明也遭到蔑视,人们一边以无知为荣,一边四处检举揭发,公共舆论陷入反智的泥沼中。

“俗化倾向”——当少数知识分子投靠于政治集团或者商业集团,变成追名逐利的庸人时,大众将知识分子这一职业庸俗化,视其为一种“营生”,不相信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言责,亦失去了对知识、文明的敬畏。

实际上,我们既不能把知识分子想象成圣人,对他进行盲目崇拜,也不能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知识分子,对他进行道德绑架,更不该将少数知识分子的堕落视为知识分子这一职业的堕落。惟其如此,知识分子才能更谦卑、更清醒,大众也才能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价值,将其智慧化为己用。

当下大众对知识分子的误解,不仅使得知识分子的价值难以被看见,甚至可能给自己的认知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忽视了知识的后果:托马斯·索维尔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分子掌握的知识,不到社会总体知识的1%,其余99%都分散在各行各业的民众之中——手工业者比哲学家更精通自己的手艺,商人比经济学家更懂得如何经营好一家店铺。但知识分子往往在广泛的主题上侃侃而谈,大众如果轻易采信,可能会对自己的事业、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失去了辨别思想高低的“审美能力”:真正的知识分子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学问的思想家, 一类是有思想的学问家,这两类知识分子,往往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对自然、社会、人类有深刻的思想见解。 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那些大众认知度最高的知识分子,往往并非思想最深刻,也非学问最深厚,而是最懂人性。他们知道大众最想要听什么,于是他们也就说什么。将这类知识分子误认为大师,一个人将无可避免地走向浅薄——他已失去了辨别思想高低的“审美能力”。这里存在一个因为知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难题。

书读得越多,反而离真正的智慧越远:查理·芒格有句箴言——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往往就是不断突破自己认知边界的过程,因此看到的世界越大,反而越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最怕的是“醉舞经阁半卷书”,只获得了一点见识,看到了一点天空,却敢于“坐井说天阔”。

人一旦将局部真相,当成全部真相,从此不仅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甚至会产生一种“真理在握”的自负,书读得越多,反而离真正的智慧越远。

user avatar

这话属于乍一看挺犀利,细想算废话,再一琢磨有点吓人。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

大概意思是资本家有钱,知识分子天然有为资本家利益张目的倾向。生意嘛,不磕掺。

但以此类推:

暴力机器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

工人天然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

农民天然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

马匹天然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穷人养不起马)

连狗子都天然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话的潜台词是啥呢?知识分子都应该送去改造?还是都枪毙?

而且就算知识分子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又如何?动机归动机,道理归道理。

圣人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还有一句话叫不能因人废言。

“你穷是因为你懒”

此黑p出自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哲学家、医学家洛克

咋的,这能否认人家对英国政治学哲学、乃至整个英国近代化的贡献吗?

乔治一世也没说因为洛克屁股歪,所以他的理论都是p,把他封杀掉。

”早该图图了”

出自大哲学家黑格尔

然后法军杀将进来,黑格尔立马跑路了

德国人也没说黑格尔最是虚伪,他的著作不值一文

“杀杀杀杀杀杀(对造反的农民)”

出自马丁·路德

所以马丁路德就是反动文人,他的宗教改革就是彻头彻尾的反动运动?

马克思主义讲辩证法,都说进步性和局限性,个人和阶级要辩证分析。

要是做诛心之论,在座各位又高尚到哪儿去了呢?

user avatar

首先,毛泽东时代内部对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划分是有争议的,普遍是把知识分子划入小资产阶级行列。因为当时能成为知识分子普遍是脱产和有一定家庭条件的,知识生产与统治阶级的财政支持有紧密联系。

其次,毛泽东时代基本认可知识分子改造理论,普遍把知识分子与阶级当做毛与皮的关系,所以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有资产阶级倾向。基于这种理论,认为关键在于教育体系的改造和与劳动结合,这样就能让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紧密结合为之服务,也认为知识分子是有可能被改造变化的。

最后,邓小平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分析彻底超越扭转了传统知识分子与阶级的关系,存在一种超阶级。并不是某个阶级就一定先进,而是谁能掌握科学技术谁才是先进。资产阶级能够掌握知识,就能消灭无产阶级。

user avatar

此言差矣,知识分子不是天然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而是有反客为主,取资产阶级而代之的倾向。

上市公司里你股份多就能说了算吗?像软银,当年是阿里第一大股东,但是阿里的运营决策权都在马云手里,你就是掌握了物质上的生产资料,也说了不算数。

对于没有知识和技能的资本家来说,企业内部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其实是个盲盒。在盲盒情况下投资风险是很大的,而资本的本质必然是厌恶风险的,资本家面对一堆盲盒,要稳定地使得资本增殖,鸡蛋就必然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于是你会发现,随着金融市场的壮大,单个资本家在单个企业里的控股其实是分散的,比如你有A公司20%的股份,B公司10%的股份,C公司有15%的股份···,没错,你依旧是大资本家,资本非常雄厚,但是你会发现你在每个你投资的公司中都没法绝对控股,说话都不算数。一个公司股权分散,没有能绝对控股的大股东,实际上就会被没有掌握多少股份的CEO控制。更有些公司,将股分成几种,比如阿里巴巴股就分成几种,不同的股具有不同的投票决策权。

于是,当代大资产阶级逐渐退化成一个坐在资产增值上享受剩余价值的寄生阶级,这些人虽然无比富裕,但是却未见得对物质世界的生产有什么管理和控制。

必须认识到知识分子不是在给大资本家服务,而是正在夺权。当资本彻底丧失了对生产领域的控制时候,资本主义也就终结了。

user avatar

…俺寻思共和国也不是由地痞无赖建立起来的呀…

user avatar

因为“知识”本身不顶吃不顶穿,它是需要变现的。

要不是恩格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马克思得饿死。

============

再打个比方,你把:人,狗,牛, 马。放在一起要求分成两类。

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狗牛马分一类,人单独分一类。但是你猜让狗来分会怎么样?

user avatar

弗雷格经过分析后,把“真”作为自己哲学的基本概念,说明了他哲学的非批判性,只会肯定一切、肯定现状,没有思想的张力,无意中或有意中维护着资本主义的现状。

胡塞尔哲学是最反动的哲学之一,它罔顾事实、罔顾人类生活,将死板的永恒公式套在社会上。甚至他在第三次转向前还痴迷于唯我主义的意识分析,小资产阶级市民阶级的自我意识太强,就算是关注社会现实也十分无力,总是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对于他的哲学我们要批判吸收,摒弃其中为资产阶级辩护的部分。

以卡尔纳普等人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居然排斥欧陆的人本主义社会批判,追寻客观的真理,殊不知意识形态是先于所谓的客观真理的。他们说自己讲科学讲理性,殊不知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科学和理性!对于他们的逻辑经验主义,我们用不着彻底排斥,但要加以提防。

而蒯因后的新分析哲学形而上学家就更可恶了,他们不顾马克思主义自说自话,陷入了片面孤立静止的形式逻辑之中。这就是抛弃辩证法的结果。

萨特是个知错能改的好知识分子。在前期他信奉的是反动的个人主义存在主义,这是很坏的哲学,把人困在自我的圈圈里头走不出来。但是萨特后来投向了马克思主义的怀抱。需要警惕的是,萨特也是个知识分子,他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因为行不通,所以本质上他无法冲破资产阶级意识的束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知识分子”在大多数社会结构里是一种“工具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他们往往就为什么样的“上层”服务。

一方面,在知识普遍稀缺的年代(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能成为“知识分子”,本身就是财富和权力的证明,因为没有一定的财富和权力,基本是没法获得知识的。这样的“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受益群体的一员,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另,“智慧过人”不等于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未必就“智慧过人”,很多历史上的人物,是有智慧,但未必是知识分子)。

另一方面,在各种各样的常识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资本时代,对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收益最大且最稳妥的方式,往往还是“货与帝王家”的“进入体制内”。

但当某“社会结构”已经变得十分臃肿、滞后、低效,无法跟得上时代发展,或无法满足一些或不够“拔尖”或比较另类的“知识分子”的体制内“就业需求”时,就会出现类似“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考不上就二战”等等“敏感”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事情都是“利益驱动”的,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自然也一样,所谓“天然为XXXX服务”的倾向,本身就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的行为。

这种“倾向”,不是因为他们天然“喜欢”为“XXXX”服务,而是人天然喜欢为能提供给自己更多利益的人服务。

与其说“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XXXX服务的倾向”,不如说在大多数社会结构下,大多数的人们在三观审美和利益取舍时都有“向上兼容”甚至“媚上欺下”的倾向。因为“日子人”的状态就是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需要穿衣吃饭。

而不论什么时代,总会有那么一些“知识分子”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只是对于他们来说,“知识分子”已经不单是一种谋利的“职业”,而是一种服务于理想的“事业”了。

尽管“理想”这个词有时也不一定是褒义词。

user avatar

一个人的罪,在于破坏性。

而最具有破坏性的,是思想。

而思想最容易形成破坏性的,是思考。

一个思想没有被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思考是很狭隘和低层次的。

破坏性无非是三尺见血。

但有了知识之后,就会逐渐发现这个世界的吊诡之处,看到那些金玉内的败絮,看到无形的屠刀。

当这些人开始思考,会震天动地,血流成河,乃至于国破家亡。

幸而,这些会思考的人,有一部分已经掌握了暴力机器,他们想维持现状。

那怎么才能让没有染指暴力机器控制权的那些人,永远沉寂呢?

无非是肉体消灭和思想消灭两种方式。

思想消灭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这些有思想的人试图启迪的人,来杀死他们自己。

这个就是污名化。

user avatar

困难的时候可以利用他们,等日子稍微顺畅点了就可以收拾他们了。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就是一些人的打靶场,而且还是先射箭再画靶,有些人一看见"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一下就能脑补出十万字小故事,然后也不考虑事实如何,就开始yygq。

这句话不知道谁发明的,总之是让人闻所未闻,先说结论,这种话在任何时代都是谬论。

"天然具有"这一类词本就是唯心的,人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哪里有什么天然就具有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主要是拉拢团结,这点有很多文章能证明。

在这一群人中间,除去一部分接近帝国主义与大资产阶级并为他们服务而反对民众的知识分子外,一般是受帝国主义封建残余与大资产阶级的压迫,使他们遭受着失业、失学的威胁的。因此,他们有很大的革命性。他们或多或少的有了现代的科学知识,富于政治感觉,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能够起着先锋的与桥梁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进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那时候的论点是"世界观标准论"和"皮毛论"。

世界观标准论认为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旧社会过来的,很多人都是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思想受到了旧社会的腐蚀,所以很多知识分子思想需要改造。

皮毛论是认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阶级,而是一个阶层,需要依附某个阶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知识分子只能选择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只能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服务。

所以说"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种话属于是也不知道是哪儿出来的谬论,打靶先生们不要天天瞎狂欢了。

当然了,我也有错,毕竟对于打靶先生们来讲,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谈事实与科学,不是么?

user avatar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帝王没有了,那就谁出价高卖给谁,挣钱嘛,不寒碜!

user avatar

越多人相信这句话,这个地方就越反智。

道理很简单,“知识分子天然倾向为敌对势力服务”,那就必须把他们管起来。用什么人管,当然不能用知识分子。

那么,这地方能好吗?这里的人能有安生日子过?

user avatar

这句话当然是不正确的。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是“天然的”。知识分子可以为资产阶级服务,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服务。某一类知识分子为谁服务,是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复杂关系的结果。

不存在的是“中立的”、‘无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因为其本身并不从事生产,故物质上必然依附于某一阶级而存在。

但是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知识分子因为自己的小资产阶级不良倾向而被资产阶级利用的。这是因为个人主义思想作祟,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看做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认为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知识和技能应该让自己处于某种人上人的地位,而没有看到自己取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运用实际上依赖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而是超脱于普通民众之外的,故而思想上刻意跟劳动人民保持距离,很容易就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的俘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提供了他们把自己塑造成人上人的思想工具。

可悲的是,这些做了资产阶级思想上的俘虏的人还以为自己是“独立的”,当看到世界的运行和自己的期望有巨大偏差的时候,便会哭天抢地地发疯。

user avatar

所有能在知乎上打字发出来的人,都属于当年"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句话里的"知识分子”

尽管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是,而自己的敌人才是。


科学技术工作者 究竟是无产阶级劳动者 ,还是资产阶级乏走狗

上至 钱学森、邓稼先 下至普通科技工作者 他们的子女是不是就应该享受 被批示 ”成分不好 不予批准上大学“的待遇?

最终 这决定了我们的历史上 是 “右”派保卫了无产阶级先进性,而“左”派毁灭了无产阶级前途,的最重要分水岭。

user avatar

没有这样的话。

知识分子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批判的功能。在处于专制时代,他可能会赞成资本主义,来批判专制。在资本主义时代,他又会批判资本主义本身。

所以米塞斯写了本书叫做《反资本主义心态》,这又当何讲呢?

我们可以说,在历史上,起到进步作用,反而不是本阶级或本民族的人。比如说,推动废奴运动是更多的是白人。推动劳工运动的,很多是非工人阶级。

user avatar

这话说的瘆人,如果还掌握了谁是知识分子的判定权,简直无敌了。

user avatar

在这个问题之前,我没见过这句话。这句话是题主制造的吗?要我们来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