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可可脂是一种垃圾。
如果你在超市看到配料表上有「代可可脂」四个字的所谓巧克力,或者伪装成巧克力样子的糖果,就算它便宜到一毛钱,你也不要买。
如果家里有代可可脂的巧克力,糖果,烘焙料,请找出来,把它扔掉。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在食品业内,懂行的人都是把它当垃圾来看待的。
现在,我希望作为普通消费者的你们,也能知道这个秘密。尤其是有孩子的成人,请了解这个知识,因为这个原料多用于孩子们喜欢的糖果食品。
让我们来捋一捋为什么它是垃圾。
顾名思义,代可可脂的「代」是代替的意思,它是用来代替真正的可可脂。直白来说,它就是假的可可脂。
并非所有替代品都可以贬低为「假」,或者「劣质」。比如,「义肢」让残障人士获得自由活动的能力,代糖(甜味剂)替代高热量的糖,在提升口感的同时,获得健康的益处,这些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替代品。
而代可可脂,则完全是以廉价原料替代正宗原料为目的的一种代替,是一种名符其实的「假的」、「劣质的」的替代品。代可可脂的存在仅仅出于成本的考虑。
「代可可脂」这个名称极具迷惑性,若非内行根本不知道它的来头,还以为是可可脂的一种类别,是一种正常的原料。
它从未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我是一种替代品。它用一种颇为正式的名称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配料表,仿佛自己是个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其实是一个「上海名媛」。
它为什么不直接标明「氢化硬脂」呢?为什么不叫氢化棕榈油、硬化棕榈仁油、硬化大豆油呢?这些才是它的真实姓名。看到这些名字,大多数消费者心里就会犯嘀咕吧,这是啥玩意啊,谎言马上会被戳穿。
很多被称为「垃圾食品」的食物,大多只是营养不够全面,仅提供了高热量,让你长胖,这已经让很多人唾弃了,让家长们惴惴不安了。
而氢化油脂用作食品原料,连垃圾食品都不如,它是直接有害于身体健康。
如果消费者知道它的本来面目,我想是无论自己的消费能力是高是低都不会去购买的。就像当年的鳄鱼皮鞋,穿三天就开胶,假的不能再假,甚至释放毒气,那么无论价钱高低,都没人会去买。
真的可可脂虽然产量有限,价格相对较高,但并非昂贵到不能触及的层次。说它的价格相对较高,也仅是与廉价的代可可脂相比。
大宗可可脂的价格,随着季节和市场行情的变化,大致在每吨 28000~35000元之间波动。一般的巧克力制作并不需要纯可可脂,根据工艺和配方,可可液块也可以做原料,成本相应有所降低。
代可可脂的价格区间仅在6000~9000元之间,甚至更低。
代可可脂不是一种特定的物质,它是氢化油脂。它由其它类型的油脂,如棕榈仁油、大豆油、菜籽油等等,经过复杂的化学工艺加工,变得常温下也能保持固体状态。
氢化油脂非常廉价,大部分氢化油脂只是工业用途。但部分类型的氢化油脂却想在食品工业分一杯羹,毕竟拿来做食品,利润高那么一点点。
巧克力之所以受人们所亲睐,在于它使用很特别的原料,可可脂。我们所有对巧克力的美好印象,都来自于可可脂。
可可脂是一种油脂,熔点在 34 度左右。可可脂的特点是,入口即化。这是说这个熔化过程非常快。
它的原理在于可可脂具有非常独特的溶化曲线,这里有一个专业名词:塑性范围。可可脂的塑性范围很短,在27度开始熔化,在35度完全变为液体。
入口即化,同时释放可可脂特有的各种天然风味,或者人工调味的各种配方成分,这个过程带来良好的口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比之下,劣质巧克力则会含在嘴里迟迟不熔化,仿佛在吃石头。成语「味同嚼蜡」,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代可可脂由各种类型的油脂,具体使用那种,由工艺决定,经过复杂的化学加工,让它们的塑性范围与可可脂相似。加工的目的是竭力模仿可可脂的熔化特性。这个「造假工艺」发展至今,部分类型几乎能够以假乱真。
然而,东施效颦,马脚终究会露出来。
塑性范围相似了,却可能有:产生异味、相容性变差,等等无法弥补的缺点。
真正的可可脂有10种以上的特性,替代品不可能做到每一种都完全一致。否则真正的可可脂的确就没什么事,可以一旁歇着去了。
替代品永远无法转正。
代可可脂英文名叫 CBR(Cocoa Butter Replacer),还有一种叫类可可脂(CBE)。但无论是 CBR 还是 CBE,它们但目的都是想以假乱真,我们一言概之——「假货」。
可可脂做的巧克力好吃,但可可脂毕竟也是油脂。虽然油脂是人体必须要摄入的营养成分之一,但它同时属于高热量食物,不宜摄入过量。
在油脂营养的纬度上,可可脂与同类型的天然油脂相比,营养价值没有明显优势,但也没有明显的缺点。
不过,除了作为高热量油脂的考量,可可脂的营养成分还是有一些特点,优势在于它含有一些天然成分:
1,可可脂有高含量的多酚类物质,有益于健康。
2,黑巧克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防止血管变硬,增加心肌活力、放松肌肉的保健效果,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好处。[1]
而代可可脂有什么营养价值呢?
代可可脂谈不上营养,代可可脂是有害!
代可可脂原料是未知的,可能是棕榈仁油,可能是大豆油、菜籽油,甚至是棉籽油。
为了实现不同的塑性范围,这些油脂都需要经过“氢化”工艺的化学处理。我在介绍反式脂肪酸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氢化工艺。
大部分代可可脂采用部分氢化工艺,让对人体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剧增,含量达到20%之多[2]。反式脂肪酸是导致诸多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完全氢化的产品,属于饱和脂肪,营养评价被认为:有害,不宜多吃。[3]
关于反式脂肪酸(以下简称 TFA),你需要知道这些信息:
法规方面:
了解完以上这些信息,请谨记:
看到这里,许多人要提问了
是因为氢化油脂吗?我看到咖啡伴侣,奶茶类饮品,很多食品的配料表都有你说的“氢化油脂”啊。
回答
你说对了。
含有氢化油脂的咖啡伴侣,含有所谓奶精其实就是氢化油脂的奶茶,这些都不能吃。
它们和代可可脂一样,都是垃圾。
别吃!
生活里很多事,简单粗暴一点,利国利民,利于你的身体健康。
食品工业有许多颇具时代特征的产品,比如“抛光米“。抛光米的技术对陈米进行抛光,然后当作新米售卖。这在粮食短缺的时代是一种创新,有它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现在若继续使用这个工艺则欠妥当。(希望那个时代永远不要再来)
代可可脂是和抛光米类似的产品。当我们的消费能力很低,但又有需求的时候,这种替代型产品的出现,也许有它的可取之处。
然而,时至今日,诞生于物质匮乏时代的代可可脂,却至今腆着脸不肯退出市场,在广告和货架上继续招摇过市。所谓「营养学专家」,各路牛蛇鬼神的「砖家」也会为其站台,然而这都是利益相关方无底线贪欲的作祟。
写在结尾的话
我想问问部分从业同行,你们是否觉得这款产品的最基本价值取向存在道德风险?
真正的可可脂成本高,所以就造一些假的可可脂来欺骗消费者,而且还是一种有害的原料。这是一种健康的商业逻辑吗?
从业者会有很多狡辩的理由。
其中之一是利用巧克力和可可脂的区别来做文章。
因为,「巧克力」是一种商业名称,并没有明确指定原料[6]。它可以使用可可脂,也可以使用其它油脂。
但是,任何青睐巧克力的人都知道,我们想要吃的巧克力,它应该是,必须是真正的可可脂制作的!
然而,你们却拿一些氢化硬脂来忽悠我。
今天,就让我们这些上帝消费者替它作出选择,让这个真实名称为氢化硬脂,虚假、廉价,难吃、有毒的代可可脂,永久地退出消费市场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