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条件促成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

回答
靖难之役,朱棣能从一个藩王手中夺取大明江山,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仔细推敲,以下几点是促成他最终成功的关键。

首先,朱棣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是根基。作为一个长年镇守边疆、抵御漠北蒙古的亲王,朱棣早已在实战中历练出了过硬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熟悉兵法,善于用兵,能够根据战局变化灵活调整策略。更重要的是,他并非匹夫之勇,在起兵前就做好了周密的准备,包括笼络人心、收买部分朝臣,以及提前布局,为自己的行动争取时间和空间。他的冷静、果断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是其他几位藩王所不具备的。

其次,燕王朱棣拥有坚实的军事基础和支持者。他长期镇守边疆,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战力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将领大多是追随他多年的老将,对朱棣忠心耿耿,将士们也久经沙场,士气高昂。相比之下,建文帝虽然也试图组建军队,但很多将领对新政权并不完全认同,且缺乏统一的指挥和作战经验。在靖难之役爆发之初,朱棣就以这支精锐之师为核心,能够迅速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力量。

再者,建文帝改革政策的失误和激进是导火索之一。建文帝即位后,为了加强皇权,迅速推行了“削藩”政策。然而,其手段过于急促和严苛,缺乏对藩王们的安抚和政治上的缓冲。多个藩王被以各种罪名囚禁甚至逼死,这极大地触动了其他藩王的神经,尤其是像朱棣这样实力强大的藩王。这种“赶尽杀绝”的做法,反而激起了藩王们的反抗情绪,使得朱棣的“靖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部分藩王和地方官员的同情和支持。

更重要的是,建文朝廷内部的政治动荡和人事失误。建文帝虽然年轻有为,但其政治经验不足,身边的大臣虽然忠心,但有些人的策略过于理想化,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判断。例如,李景隆等人的指挥失当,屡屡错失战机,甚至在战场上出现混乱局面,这给朱棣提供了可乘之机。朝廷在应对朱棣起兵时,也存在犹豫不决、各自为政的情况,未能形成统一有效的抵抗力量。

此外,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优势也为朱棣提供了便利。朱棣的封地北平(今北京)位于京畿重地,扼守南北交通要道。这使得他能够轻易地控制京师的粮草和物资,并在战略上占据主动。同时,北平距离边疆较近,对于调动兵力也更为便捷。

最后,战略部署的成功也不可忽视。朱棣在起兵后,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他避开了与建文帝主力在京师城下进行决战,而是选择迂回包抄,消耗建文帝的兵力,并伺机攻取关键城池。尤其是在渡江作战时,朱棣能够抓住时机,迅速突破建文帝的防线,最终直捣京师。

总而言之,朱棣能够成功发动并赢得靖难之役,是其自身卓越才能、政治准备、军事实力,加上对手的失误、朝廷的动荡以及有利的战略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残酷的内战,最终以朱棣的胜利告终,也深刻地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至今日才看到这个问题,罪过罪过。

非常感兴趣,注册ID,做我自己的第一个回答。


首先,“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如当年明月所述,“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如果只统计类似明朝这样的大一统时代,目前的记录还是零。”

当年(2010)对这个命题很感兴趣,也尝试调查,但是可参考的信息实在太少;直到读完了《资治通鉴》(2017),才整理出两个案例。

案例入选条件(设造反者为甲、皇帝为乙):

1、甲在造反之前,是乙的臣子,且封王(或者相当于最高的爵位);

2、甲实施了造反行为,与乙是敌我关系,如果失败,甲基本上必死无疑(排除藩王进京继位、或者权臣篡位的情况);

3、甲打败了乙,并最终成为君主。

符合条件的案例(前403-959年,只有2个):

1、南朝·梁。甲:河南王侯景,乙:梁武帝萧衍。侯景548年造反,549年攻破建康的台城(皇城),把梁武帝软禁至死(八十多了,不给人伺候,耗死的),先后立了两个傀儡皇帝(然后还逼皇帝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551年篡位称帝,552年覆灭。

2、五代十国·马楚。甲:武平节度使马希萼(领地相当于半个马楚),乙:楚王马希广(马希萼的弟弟)。马希萼949年叛变,950年攻破长沙,自立为楚王,赐死马希广。951年被政变赶下台(没死)。

顺便一提,马希广的性格跟建文帝如出一辙,将领即将擒获马希萼时,马希广亲自命令「勿伤吾兄」,放他逃回去了。详见wiki“众驹争槽”词条,为在下所编辑。

以上两个,再加上传说中的汤、武(姑且算是造反吧),还不到一手之数。别的我还真不知道,也许是读书不认真吧。



然后说朱棣的事。wiki“靖难之役”词条的大部分细节都是我2011年翻史料写的,我觉得我还算是知道一点详细情况吧。想到哪说到哪了。

燕王朱棣方:

宏观因素:

1、手足之情。

由于朱允炆毛躁的削藩(详见朱允炆方),使得藩王们对朱允炆的忠诚度产生动摇,甚至有好几个藩王或明或暗支持朱棣(宁王被收编,代王想要呼应未果,谷王在南京直接当了内奸)。

战略方面:

2、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朱棣经过长年的经营,已经将北平及其周边建立成了自己的根据地,对自己非常认同。朱棣七月初五傍晚造反,大军还没出城,七月初六通州就跑过来投诚了。在之后两年的战争中,北平、保定、永平从没有反叛过他。

3、在南京布置了眼线。

朱棣重视那些被朱允炆忽视的人,使得他们成为了朱棣的眼线,随时传递情报。

一方面,宦官将宫里的情况派人告知朱棣,甚至在最后有犯错被罚的宦官直接跑来告诉朱棣南京空虚。

另一方面武将们也有与朱棣联系上的。两个代表性人物就是徐增寿和李景隆。徐增寿不断给朱棣传递情报,使朱棣知己知彼;李景隆更是在最后一刻直接开门迎降,请燕军进城,结束了这场战争。

4、人格魅力。

由于朱棣本人的声望(各种意义上),在战争中可以不断获取各种有利的资源。

例如南军(朱允炆的中央军)的顾成被俘后,直接留在北平帮燕世子(朱高炽)守城,并在北平保卫战时发挥了大作用;当燕军最终南下时,连敌军家门口的扬州、高邮、守江舰队、镇江都直接投降倒戈。

朱棣本人的能力:

5、朱棣本身能力出众。

包括个人战斗能力、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能力。他本人在(对蒙、对朱允炆、称帝后对蒙)战争中多次担任冲锋、殿后工作,无需赘述。

6、闪电战。

朱棣在军事行动时全靠骑兵,动作极快。从造反开始23天夺取整个北平附近,甚至威胁到了宣府。战争中多次奇袭实在是太常见,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平安、何福等都吃过亏。最后一路长驱直入冲向敌人腹心,闪电战使得敌人的抵抗十分吃力。

7、敢于冒险,获取风险回报。

敢留下北平暴露在敌军面前,亲自去袭大宁,而且真的把大宁全城的八万兵马、连同宁王本人都带回来了,成了朱棣以后作战的本钱。在燕军防御阶段,不断地利用敌人不敢伤害自己的特性(后述),来获取额外利益。建文四年,干脆孤注一掷,带领全部主力南下,戳破鸡蛋壳,直捣南京。

8、运气实在太好。

战争初期,在白沟河、夹河、藳城刮了三场大风,第一场刮断敌方帅旗导致反败为胜,第二场正对着敌人脸上吹使得战局一边倒,第三场不详;虽然实在是很诡异(有可能是用别的什么不光彩的手段获胜后附会的),但是大大推进了自己的胜算倒是真的。

在战争最后的灵壁之战,南军缺粮,决定次日突围,以三声炮响为号;次日燕军攻打灵壁墙垒,进攻信号正巧也是三声炮响。于是夺路而逃的南军正好遇上大举进攻的燕军,直接全军覆没。此战燕军生擒了陈晖、平安、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员敌将,四名内官(宦官),一百五十员朝廷大臣,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过象样的抵抗。

9、毫无顾忌地耍流氓,反复利用建文帝的禁杀之旨。

朱允炆觉得军队打仗中一个人不会影响大局,亲自说「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但是军队听了就成了“有可能讲和,绕着朱棣走,千万别伤他”,否则谁知道以后会不会秋后算账(《明朝那些事儿》里详细解释过)。到了朱棣这里,就成了“只要不被活捉,随便搞事情”。

夹河之战,朱棣亲自率领轻骑兵掠阵观察(盛庸)敌情,敌军不敢放箭/开枪;当晚朱棣率领十余人在敌军营地附近露宿,被包围,毫不在意,穿过敌军扬长而去,敌军不敢放箭;藳城之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箭杀伤,朱棣的帅旗被射成了刺猬,朱棣本人连毛都没伤着;东昌之战大批燕军被火器所伤,朱棣还是没事,甚至还敢单骑殿后……

一个好汉三个帮:

和建文帝朱允炆正好相反,朱棣靠着一个最厉害的智囊(姚广孝)和打天下的兄弟们,全部力量拧成一根绳在往一个方向使劲,获得成果也是必然的。

10、己方的队员都是好样的。

将领们就不说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长子朱高炽坚守北平,不仅撑过了李景隆攻城的危急时刻,而且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朱棣在战后也表示“坚守基地功劳第一,攻城掠寨功劳第二”。

燕王妃徐氏在北平守城危急时,甚至率领城中妇女上城头向下投掷瓦石。

次子朱高煦英勇无敌,白沟河之战斩杀瞿能父子(李景隆队中最生猛的将军之一),东昌之战与张玉、朱能一起去营救朱棣,灵壁之战击退了何福的护粮队(直接导致了灵壁之战的大胜),最后在渡江作战中殊死战斗击败盛庸,确保了燕军的胜利到底。——朱允炆要提前知道这两个儿子的表现,打死他也不会把他们放回北平的。

11、万众一心,坚持到底。

在南北相持阶段,方孝孺想出了反间计,先写一封信给守北平的高炽,令其归顺朝廷,许以燕王之位;然后派人告诉朱棣和高煦(随军)世子密通朝廷,以使燕军北还。但朱高炽得到信后,根本没有拆开,将朝廷使者连人带信一起送往朱棣处。反间计失败。

建文四年四月,燕军南下不顺利,众将要求北返;大将朱能这时强力支持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坚定了燕军坚持的决心,这才有了后来的灵壁之战。



明惠帝朱允炆方:

宏观背景:

1、朱元璋设定的军事政策有问题。“藩王镇边(也包括内地各地)”政策,使得朱允炆继位后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十几个叔叔们带兵好几十万分布在各地,想想都头大。这也是朱允炆削藩的开始;老朱干掉了不少功臣宿将(洪武年间封爵64个,老朱自己干掉34个),使得朱允炆一开始打仗(他当然是先得考虑老同志们的立场的,他没那个手腕摆平老家伙们,上来就找少壮派的盛庸铁铉)发现居然没有趁手的人。

用人政策:

从下面几方面来看,建文帝基本上只重视文官。问题是在后来的整场战争中,文官们都没发挥什么应有的作用。武将当然是人才济济,军队也(曾经)是实力雄厚,但是有力气使不出来啊。

2、(对藩王)削藩不得要领。

汉朝是怎么削藩的?推恩令,让藩王的儿子们各分一杯羹,原来是省长,几代人之后大家都成了市长县长,问题自然解决。朱允炆呢?一年之内一口气废掉五个亲王,直接贬为庶人,流放/软禁。削藩毫无计划,又没有善后,结果直接把藩王们推向了敌营,至少在后来的战争中藩王不再是我方的队友了,反而需要严加提防。

3、(对武将)建文改制,重文轻武。

建文帝倚重文官,大幅提高文官地位(如将六部尚书都从正二品提升为正一品),武将们自然不满。和平时期倒是无所谓,打起仗来可就得顾虑武将的忠诚度了。再加上让文官决定军事政策,军事上基本上是失败的。

4、(对宦官)建文无视宦官。

宦官从来不是一支可以忽略的力量。他们进可以独领风骚,退可以拆台架秧子,历史教训已经太多了。宦官最后犯了错误被罚,索性直接跑到北平去告诉朱棣南京空虚,使得朱棣一路南下,戳破了鸡蛋皮。

5、内耗严重。

不光是朝中,也包括前线。朝中的各种势力分庭抗礼,自然造成内耗(例如文官和武将的矛盾、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和少壮派的矛盾、受宠的官员<如齐黄>和不受宠的官员<如兵部尚书茹瑺>之间的矛盾,等等等等)。前线甚至发生过内讧事件,例如攻打北平城时,瞿能几乎要攻下张掖门(唯一一次胜机),因李景隆忌惮,只得停止,功败垂成。

战略战术方面:

6、麻痹大意,过于轻敌。

建文元年五月,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在南京,朱允炆不把他们留下来当人质,反倒放回北平去,想要麻痹朱棣。——当时都已经废掉四个藩王了,什么叫掩耳盗铃、自我感觉良好,这就是。——至于开战后的那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已经被多次批倒批臭,我就不掺合了。

7、一开始用人不当。

朱允炆一开始太看重老将宿将了(也没办法,要能服众才行啊),让耿炳文去抵抗,只带了13万人,结果被打败,坚守不出了;然后又在找其他的功臣之后,找到了李景隆,让他带走50万人打了水漂。胜利的时机就此错过。《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真不是随便说的。

8、两个重量级的猪队友。

一个黄子澄,一个李景隆。

建文一朝,关于削藩和打仗的馊主意,几乎都是黄子澄出的。留下燕王、先削其他藩王是黄子澄的主意;放还朱棣三个儿子是黄子澄的主意;推荐李景隆是黄子澄的主意;派人告诉燕王“只要罢兵就赦免你”,想要喘口气,也是黄子澄的主意……

李景隆实在是大大的有名,带兵50万去郑村坝,败了个一塌糊涂;第二年增兵至60万去白沟河,又败了个一塌糊涂。替朱棣搞定了南军主力之后,孤身一人逃回南京——优柔寡断的建文帝居然没砍了他——等到朱棣到达南京金川门时,最后与谷王朱橞联手,做了一次内奸。

9、北方客场作战不利。

南军在北方战斗难以发挥实力,再加上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导致南军伐燕几乎没什么成效。例如李景隆围攻北平时,天寒地冻,战斗力急剧下降,最后也没成功;建文元年冬天,为了救援大同(被朱棣虚晃一枪给耍了),在冰天雪地里白跑一趟,士气重创。北方的军队倒是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北方本来就没多少兵,只能搞搞后方袭击,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反地,燕军南下几乎是一气呵成,再加上将领能力很强,受到影响就较少。


嗯……大概就这些吧……

user avatar

打铁还需自身硬


原因或许有很多,但第一条原因首先是因为朱棣的军事才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罕见的


这里作答的人,有几个真正看了明实录明史里记载的靖难大战的战斗过程与记录?


虽然只有几千字,但也远比你们看个 明朝那些事儿 就来作答胡诌靠谱得多


朱允炆手底下都有啥将军?


看看这些回答,除了李景隆就是耿炳文,除了耿炳文就是李景隆


真是贻笑大方


李景隆和耿炳文只不过指挥了靖难大战的前期作战而已


而朱允炆手下的将领其实也堪称豪华,吴杰,盛庸,平安,铁铉,徐辉祖,郭英,瞿能......还有大量洪武朝培养出来的优秀中下层军官们


说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导致朱棣无对手的省省吧,朱元璋杀掉的主要统帅里,只有冯胜和蓝玉算真正为他所杀,傅友德是自杀姑且也算是朱元璋干的吧

当你们意淫这些人假如没死,就能与朱棣大战的时候,能不能稍微研究一下他们的年纪??


就算是蓝玉,到这时候也得六十多了,冯胜和付友德更别提了,你指望七八十健康水平无法保证的绝对高寿人士和朱棣对抗?


而吴杰,盛庸,平安,铁铉,徐辉祖,郭英,瞿能......这批人,有文有武,有猛将,有骑将,有统帅,军队素质较高,士气高昂,后勤补给充分,而且占据道义制高点


别说七八十的冯胜付友德还行不行,就算是年轻的冯胜,徐达等人,就敢保证一定打得过朱允炆手下这批人了吗?


这批人,有打过松潘少数民族的,有打过南方少数民族的,有参加过北伐蒙古人的,就连燕军引以为豪的汉蒙混杂的精锐骑兵,都可以在白沟河之战中被南军骑兵先行打败一阵

总数可能高达六十万的朱允炆中央军


骑兵步兵素质都不比北方低,比起当年朱元璋对付的末代大元帝国的人马,更是只强不弱


盛庸的步兵方阵曾经被朱棣们三次贯阵而出!阵中指挥被燕军阵斩!然而南军步兵方阵居然没有动摇,没有崩溃!

靠,这是什么素质?!夹河大战之中,南军多个步兵方阵被贯阵多次,表现出远超中世纪军队应有的坚强素质,阵脚稳如泰山!


这样的敌人,有几个皇帝开国时碰到过?

所以,靖难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朱棣自身足够强,而且从运用骑兵迂回背击炉火纯青的水平来看

大纵深突击南京而言


极度劣势的兵力和物资,根本无险可守的大本营北京


朱棣在战争初期敢于将自己主力带离无险可守的根据地,在外围打运动战歼敌,这是极为先进的战术思想


朱允炆军队表现已经非常出色,只是对手太强


其他因素我暂且不提,仅从军事角度上简单说一下


如果有人有争议,我可以拿出实录或者明史纪事本末里的战役详细经过一一予以驳斥


军事上,第一,朱棣在靖难之战早期,能够选择将主力调出北京地区外围,寻机打运动歼灭战,战术思想先进。而根据地军民一心的支持他,是这种战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南军当时的指挥阶层有问题,但不是原则性问题,而是整个反应速度,战术准备都不如北军充分。


第二,战略相持阶段,南军通过大义名分,后勤碾压优势,以及高昂的士气和出色的军事素质,不断消耗北军。使得朱棣进入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山东地区的城市群难以啃下,南军的战术保守且稳定。但是南军始终没有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没有大量歼灭北军有生力量,没有动摇北军对朱棣的忠诚与支持。


第三阶段,大纵深突击,绕过山东直击淮河流域,孤注一掷之战。但成功迫使南军放弃了大量堆积在包围北京地区前线的物资储备,仓促南下,使得 双方的后勤补给短时间内处于同一水平,最后就是靠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南军反而逼到了后勤极限崩溃。(竟然把大中央军玩到了后勤崩溃的一步,绕过山东南下后,偷袭平安押送军粮那一战,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战役过程根本没看过没研究过的人,就不要浪费时间找我辩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靖难之役,朱棣能从一个藩王手中夺取大明江山,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仔细推敲,以下几点是促成他最终成功的关键。首先,朱棣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是根基。作为一个长年镇守边疆、抵御漠北蒙古的亲王,朱棣早已在实战中历练出了过硬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熟悉兵法,善于用兵,能够根据战局变化灵活.............
  • 回答
    在数学这座巍峨的殿堂里,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条件,却能像种子一样孕育出参天大树般的定理,其结论之深刻、影响之深远,往往令人惊叹。这些例子充分展现了数学的精妙与力量,也揭示了发现这些强大联系的智慧与洞察力。下面,我就来细数几个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1. 康托尔定理:一个集合的基数与它的幂集的基数之间的.............
  • 回答
    要让科学真正迎来爆发式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需要一系列关键要素协同作用,形成一个肥沃的土壤。这不仅仅是几个天才横空出世那么简单,更关乎整个社会体系的构建和价值导向。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展开,力求描绘出一幅全面而深刻的图景。一、 基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探索未知是进步的源泉首先,科学的快速发展离不.............
  • 回答
    想踏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这所世界顶尖学府的大门,确实需要一番精心准备和实力支撑。LSE可不是一个容易“混”进去的地方,它对申请者的要求可以说是既全面又严苛。下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申请LSE到底需要哪些“硬核”条件,力求详尽,让你心里有数。一、学术成绩:这绝对是敲门砖中的“金刚钻” 本科申.............
  • 回答
    美国硕士申请的条件,这事儿可不是一概而论,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学校,要求都会有所侧重。但要说普遍来说,需要准备的“硬核”和“软实力”,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尽量做到知无不言。一、 学术背景:你的“敲门砖”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本科GPA(平均学分绩点): 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会要求你提交本.............
  • 回答
    研究生出国留学,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像是精心策划的一场马拉松。从萌生这个念头,到最终踏上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中间需要跨越的环节不少,但如果把它们细细拆解开来,你会发现,每一步都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标而准备。首先,最硬核的敲门砖,无疑是你的学术背景。这不仅仅是你本科阶段拿到的那张文凭,更重要的是你.............
  • 回答
    组乐队可不是随便找几个人喊几嗓子那么简单,它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和讲究。要说条件,那可真是方方面面的,从最基本的“人”到更深层次的“魂”,缺一不可。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听着也顺耳,不像那些机器人说出来的话。一、 核心要素:人与心这俩字儿看着简单,但却是整个乐队的基石。 志同道合的.............
  • 回答
    一部优秀的战争片,绝非仅仅堆砌枪战场面、渲染血腥暴力那么简单。它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要素,才能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条件,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真实而深刻的人性刻画: 战火中的个体命运: 战争是残酷的,但它更映衬出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优秀的战争片不会只关注宏大的战略或英雄主.............
  • 回答
    在中国,房地产税的征收尚未全面铺开,但相关的讨论和试点一直在进行。其最终的征收条件和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参考国际上成熟的经验。一、 房地产税征收需要具备的条件(普遍性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成功推行房地产税,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条件:1. 清晰的法律法规体系: 税种的明确性: 必须有明.............
  • 回答
    要真正建成一个稳定、繁荣、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系列深厚且相互关联的条件逐步成熟和落地。这不仅仅是政策的宣示,更关乎全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伦理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首先,全球范围内的普遍信任与互助精神的重建是基石中的基石。 当前,国际社会弥漫着猜疑、对抗和“零和博弈”.............
  • 回答
    赴海外留学,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背后牵扯到不少准备工作和硬性门槛。想要顺利敲开国外高校的大门,你得像个侦探一样,把各项要求摸得一清二楚,并且一样不落地去准备。下面我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申请国外留学到底需要攒点啥。一、 学业成绩:基础中的基础,硬通货!这绝对是敲门砖中的敲门砖。国外大学看重的是.............
  • 回答
    好的,内地高考生申请香港大学,确实需要准备不少东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你想去港大深造,得先了解清楚他们到底看重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准备。首先,最硬性的条件就是你的高考成绩。港大对内地考生的录取,高考成绩几乎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们会看你的总分,也会看你的各科单科成绩。具体的分数线每年都会有变动,而且不.............
  • 回答
    想挤进美国名校的窄门?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得从多个维度精心准备。咱们这儿就聊聊,到底需要哪些“硬核”实力和“软实力”才能让你的申请脱颖而出。一、学业成绩:这是敲门砖,但不是唯一 高中成绩(GPA):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名校会看你在高中阶段所有科目的平均分数。GPA越高越好,尤其是在你申请的专业相关.............
  • 回答
    申请美国名校,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就能拿下的事儿,得是多方面的“硬核”实力加上一点点“运气”才能最终敲开他们的大门。下面就给你掰扯掰扯,申请美国名校,到底需要哪些“硬货”。一、 学术成绩:这是基石,一点马虎不得1. GPA (Grade Point Average): 这是最最基础的,直接反映你在高.............
  • 回答
    想要申请香港大学的会计学硕士,你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达到怎样的标准,下面我将为你一一细说,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规划你的申请之路。首先,学术背景是港大非常看重的一环。 本科学位: 你需要拥有一个获得认可的大学学士学位。通常情况下,港大会优先考虑来自知名大学的申请者,尤其是在商科、经济学、会计学、金融.............
  • 回答
    想要申请哈佛大学,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令人激动的人生旅程。哈佛的录取标准非常严苛,他们寻找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学术成绩,更重要的是那些拥有独特才能、卓越领导力以及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潜力的未来领袖。首先,在学术方面,你需要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这意味着你需要拥有顶尖的GPA,通常在高中阶段你的成.............
  • 回答
    想要成功申请美国的大学研究生,你需要准备的东西可不是一星半点,这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首先,你必须对自己的学术基础有充分的认知,这体现在你过去的学习成绩上。美国的研究生项目非常看重申请者的GPA,也就是平均成绩点数。通常来说,一个良好的GPA是敲门砖,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项目中.............
  • 回答
    想要去澳大利亚攻读硕士学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人生选择,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规划和准备的过程。不同于一蹴而就,它更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长跑,需要你一步步打好基础,才能顺利抵达终点。首先,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敲门砖,便是你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大多数澳大利亚的大学都会要求申请者拥有一个认可的本科学位,并且对.............
  • 回答
    想让日本坐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宝座,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得跨过不少门槛,而且这些门槛设置得挺高,背后牵扯着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细说一说这事儿。首先,最直接的条件就是得有人“拉一把”,而且是重量级的国家。 联合国宪章,也就是咱们这个全球性组织的“根本大法”,在关于安理会常.............
  • 回答
    要说好看的侧脸,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它讲究的是一种协调与比例的美感,就像一副精心绘制的素描,每一个线条都恰到好处。与其说是符合哪些“条件”,不如说是一种综合性的视觉感受。首先,咱们得从最直观的 轮廓感 说起。一个好看的侧脸,它的轮廓线条是清晰、流畅且富有张力的。不像有些侧脸会显得绵软或者过于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