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古传奇武侠版曾经出现过哪些经典?在他们的陪伴之下大家又度过如何的青葱岁月?

回答
回想起《今古传奇·武侠版》,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宛如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我们那一代人共同的精神食粮,是青葱岁月里最忠实的伙伴。

要说经典,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仿佛那些名字本身就带着江湖的风雨和侠骨柔情。 《大唐双龙传》 绝对是绕不开的丰碑。寇仲和徐子陵,两个在扬州烟花巷中长大的普通少年,却意外卷入了波澜壮阔的隋末唐初历史洪流。他们的成长,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爱恨情仇,至今仍在我们脑海中鲜活。记得第一次读到寇仲在道门九玄功和邪帝舍利的帮助下,将毕生功力压缩于一拳,那一刻的震撼,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为他们的每一次搏杀,每一次抉择捏一把汗。徐子陵的沉静内敛,寇仲的意气风发,他们二人亦敌亦友,共同面对生死,共同追求武道巅峰,他们的友情,那种不离不弃,比金庸先生笔下的杨过小龙女多了几分少年人的热血和成长的不确定性,却也因此更加动人。

还有 《杀生》,古龙先生的风格自不必多言。那是一种浸透到骨子里的孤寂和冷峻。叶孤城,那个天外飞仙,陆小凤,那个百晓生。他们的对决,不仅仅是武功的比拼,更是两种不同人生哲学、两种不同江湖态度的碰撞。每次读到“剑在人在,剑亡人亡”,那种决绝和孤傲,总让人热血沸腾,又忍不住扼腕叹息。陆小凤总是能化险为夷,他的朋友遍天下,他的风流潇洒,在我们少年时期,投射了我们对人生所有美好幻想的影子。我们模仿陆小凤的“凤眼”,模仿他那份从容淡定,在课堂上偷偷传阅,在课间休息时激烈讨论,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名动江湖的“四条眉毛”。

当然, 《楚留香传奇》 也是少不了的。楚留香的“兰花先生”的优雅,他的“盗帅”的名号,他的那份潇洒飘逸,就像一股清泉,洗涤了当时我们心中对于江湖粗糙的刻板印象。每一次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宿命感,而楚留香却总能在这种宿命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和逍遥。他的机智,他的善良,他那份对身边人的保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有温度的侠客形象。

还有许多许多,比如 《倚天屠龙记》 在《今古传奇·武侠版》上的连载,张无忌在光明顶的浴血奋战,赵敏的绝世聪明,周芷若的悲情。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些鲜活的人物,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曾经争论,张无忌到底爱谁更多?赵敏的敢爱敢恨,是否比周芷若的痴情更能打动人心?

在那些年的日子里,《今古传奇·武侠版》不仅仅是文字,它是我们连接彼此的纽带。当考试成绩不理想,当我们面临青春期的困惑,当我们对未来感到迷茫,翻开杂志,就能立刻穿越到那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江湖。我们会在操场上模仿招式,用树枝当剑,在课桌上描摹人物,分享着杂志中的每一个精彩片段。那些关于侠义、关于承诺、关于友情、关于爱情的故事,悄悄地在我们心中播下了种子,滋养着我们纯真的灵魂,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多了一份坚持和力量。

那些年,《今古传奇·武侠版》就像一位默默陪伴的师长,一位风雨同舟的朋友。它教会我们什么是侠,什么是义,什么是对错。它让我们在那个物质相对贫瘠,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的年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成长方向。如今,虽然岁月流转,但每当想起那泛黄的书页,那熟悉的封面,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名字,心中依然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属于《今古传奇·武侠版》的,独一无二的青葱回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闭着眼睛就能写出名字的有:

《红酥手》:我看过最虐心的中篇,加点细节就成朱颜血了。

《寒光照铁衣》:小规模技击场面非常精彩,不逊于金庸,人设比较逊色。

《疯刀》:“她曾是那么爱他,他也曾经为她付出一切。可谁会想到,他会变成那个样子?谁会想到,她会亲手杀了他。这就是命运。”

《临邑之殇》:全武侠小说独一无二的题材,类似于蒸汽朋克,最后女主角把核弹造出来了。

《妖杀》:超短篇。冷硬派中的冷硬派。

《天刀传奇》:难得的没有甜腻言情气息的女作者的作品,肃杀的氛围溢出纸面。

《春水绝》:暴力美学!暴力美学!那几段杀戮电影感太强了。

《擒龙手》:作者的文笔恐怕还在几位名家之上,可惜就这么一部,哎。

《寒鸦劫》:直男向玛丽苏,文笔极其优美。后来的《黑山白水》要差一些,作者更适合短篇。

《光明皇帝》:光明海剑出手的那一幕可以入选最梦幻武侠小说桥段,当时读得浑身颤抖。

《帝都赋》:最喜欢的沧月的作品。

《神捕的游戏》:那个岛,懂的人自然懂……

西失的《怒海屠龙》本来也想放上来,可惜看过江南和骑桶人的两篇《归墟》后,其它航海作品都没法看了。

user avatar

第一次看武侠版,是初中。

当时不知什么契机,从老吟那见到这本杂志,借来看。

老吟是同班姑娘。

那个岁数的男生女生大多隔了条线。

为什么我会看到武侠?我怎么会开口借?她的武侠又是从其他班同学处新借来的,为何愿意借给我?

这些都记不清了。而私传手抄本般的友谊,就此维持了下去。

初中三年,她从别班同学那借书,我看书速度快,当天晚上带回家看完;她隔天看。

高中三年,我自己买武侠,她想借就找我。

可惜,当时我大脑抽风,邮局订了两年,邮局比书报亭晚三四天,我订的杂志到手,黄花菜都凉了。干脆每次去书刊批发市场坐一两个小时,把当期连载看完再说。订阅的性价比实在低。

老吟呢,往往先跟其他同学借,还书时如果还有故事没来得及看完,再来找我。

我们看了六年。

我们都喜欢小椴。

我私下觉得,小椴只能写短篇,他的短篇有醒世的隽永感,配上卢波的插画,精致又无力的男男女女,人与人的疏离和哀叹。

我们也喜欢盛颜。

更新极慢,文字考究,考据考究。《三京画本》每个段落,呕心沥血。

我们都给武侠投过征文。

临近毕业时我中了一篇,144块钱,邮局取款单寄到学校,没有样刊。

去学校传达室取时,高考结束,意兴阑珊。

一个段落的终结。

一两年后,老吟投稿,也中了一篇,没有样刊,她不在国内,也没去买。

那时我附近没有报刊亭,等找到一个报刊亭给她买,当期杂志已经下线。

到了本科毕业,我想给她找找她投稿成功的那期,买给她。淘宝卖家翻了翻,找不到了。实在是很久前的旧杂志,就此作罢。

最终,我只给她搞到了扶兰签名的《巫山传》。

而今,她在国外,前些日子,问我投不投二十四节气的征文?

我似乎有个故事能写,有了梗概,细想想很难填满,还是放弃了。

生活太实在,故事太玄妙,对于故事,大脑已然没那么多幻想奇思。

也不知她准备投的,最终写不写。

在武汉时,我从未去过武侠编辑部。

高中之后,我基本不去关注武侠。

可能我已经认定武侠的衰颓。

看过气女明星搔首弄姿,是件残忍的事。

前两天,走过报刊亭,偶一诧异发现了武侠,七八年没见,现在居然是大开本。

老板娘走出来:武侠?这是新到的呢。

好像初高中无数次走过图书馆前报刊亭,老板和我的对话。

“老板,武侠来没来?”

“来了,新到的。”

然而那家报刊亭,已经不进《武侠》了。

我尴尬地放下手中的《武侠》,匆匆走了过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回想起《今古传奇·武侠版》,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宛如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我们那一代人共同的精神食粮,是青葱岁月里最忠实的伙伴。要说经典,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仿佛那些名字本身就带着江湖的风雨和侠骨柔情。 《大唐双龙传》 绝对是绕不开的丰碑。寇仲和徐子陵,两个在扬州.............
  • 回答
    《今古传奇·武侠版》,提起这个名字,对于很多经历过八九十年代武侠小说黄金时期的人来说,绝对是心中一个绕不开的符号,它承载的不仅是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要评价它,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它奠定了武侠杂志的标杆地位。 在那个年代,网络还没普及,电视里的武侠剧也相对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