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龘」这样的汉字有什么实际意义?

回答
要说像“龘”这样的汉字有什么实际意义,那得从几个层面去聊。这字眼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不少。

首先,得明白“龘”这字儿是咋来的。它不是那种从甲骨文一路演变过来的常见字,而是“龙”字三个叠在一起造出来的。看见没?三个“龙”字头朝下,拼一块儿,看着就跟龙腾虎跃似的,气势十足。这种造字法,在古人那儿叫“叠字”,或者说“会意字”。古人造字有时候就是这么直观,看到什么,就怎么组合,直白地表达意思。

那么,这三个“龙”叠在一块儿,具体想表达啥意思呢?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龙飞腾的样子”。你想啊,一个龙飞起来就够壮观了,仨龙一起上天,那得是何等景象?肯定是那种势不可挡、遮天蔽日、鳞爪翻飞、云雾缭绕的浩大场面。所以,“龘”这字儿,就是把这种“龙飞腾”的动态感和规模感给夸张、浓缩地表现出来。它不是在描写一条龙怎么飞,而是描绘一种群龙腾飞的壮阔景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龘”字在实际应用中,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意象。它用一种极其形象的方式,来传达一种宏大、蓬勃、向上、充满力量的意境。你把它用在文章里,比如形容事业发展迅猛,或者形容某种壮阔的场面,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们感受到那种磅礴的气势。

再深挖一层,古人对龙的崇拜那是出了名的。龙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权力、吉祥、神秘、变化,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一个龙就代表了这么多好的寓意,仨龙叠在一块儿,那不就是把这些寓意给强化了,放大到极致了吗?所以,“龘”字也暗含着一种极度的尊贵、无上的荣耀和无限的可能。

当然,你可能觉得这字儿平时生活中确实不太常用,甚至很多人都没见过。这是事实。这类字在古汉语里其实不少,有些是专门为了表达某种特殊意义或者用于特定场合而造的,用词的频率自然不高。但它们的价值,不在于日常的普及度,而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美感。

就像有些古诗词,你可能不常用,但一旦读到,就能感受到那种深沉的意境和精妙的构思。“龘”字也是如此,它是一种文字的“艺术品”。它展示了汉字在造字上的那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符号,而且还能玩出花样来,让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视觉冲击力。

所以,要是问“龘”有什么实际意义?我觉得它有几重意义:

1.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龙飞腾的壮阔景象。 这是它最直接的意义,用视觉化的方式表达动态。
2. 象征着极度的力量、繁荣和吉祥。 这种多重龙的组合,是对美好寓意的极致叠加。
3. 体现了汉字造字的智慧与艺术性。 它是一种文字的巧思,展示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4.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连接着我们与古老的龙文化和汉字演变历史。 即使不常用,认识它,了解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味和传承。

要说它有没有“实用性”,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你指的是像“水”、“火”那样天天要用的基本字,那它不算。但如果从文化传承、艺术表达、寓意象征这些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那它就有了它独特的“实际意义”。它就像一本字典里收录的那些生僻字一样,虽然不常翻到,但它们的存在,让文字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总而言之,“龘”这字儿,虽然不怎么挂在嘴边,但它用三个龙字叠成的身躯,撑起了一个充满力量和想象力的意象空间,本身就是汉字文化独特魅力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这个教语文的可能有一点点发言权。

这个问题可以抽象为:生僻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解题须先破题。

生僻字,也叫冷僻字,是不常见或普罗大众不熟悉的字,与常用字相对。

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词。我们拆分来看,“意”指的是表达或者表现,“义”,《中庸》有言“义者,宜也”。而“宜”即“应该”,属于应然范畴,指价值和规范。

因此,“意义”可以理解为“表现应有的价值和规范”。而在实用主义者看来,这种价值或者规范应当具有“实用性”,也就是“实用即真理”。

我们可以把“意义”划分出两类:一曰形而上的价值,一曰形而下的实用。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自然具有两大功能:一曰价值层面的文化传承功能,一曰实用层面的沟通交流功能。

诚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百度百科,2020)。那汉字究竟有多少呢?

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中华字海》收录了从古至今存在过的且有记录的汉字,大部分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基本“闲置”在词典里了。

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生僻字没有意义呢?

不是的。

我刚刚讲了,“意义”有两个层面,生僻字在这两个层面上都无可替代。

第一,文化传承功能。文字相比语言,超越了时空,是今人与过去的人交流的主要载体。我们没有见过苏轼,却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透过他留下的文字走近他,了解他。生僻字在当代成了生僻字,在过去某个时代很可能是常用字。文字不仅是文字,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透过这些生僻字,我们可以一窥古代某个时候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武则天给自己取了一个“曌”字。这个生僻字侧面反映了当时武则天的心境和那段特殊的历史。这个字现在基本没有人用,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遇到这个奇怪的“日月当空——曌”字,我们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把关于武则天的历史传承下去。

我再举一个例子,刘龑(yǎn),大部分人不知道他是谁,也读不来他的名字。但凡了解五代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南汉的建立者就是刘龑(yǎn)。他的原名其实是“刘岩”,当上皇帝之后,取《周易》 “飞龙在天”为自己造“龑”字。我们常说君王是“九五之尊”,其实就是来自《周易·乾卦》中的“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哥们更猛了,直接造一个字来表达“飞龙在天”。

此外,对于历史、古典文学专业的人而言,在阅读古籍时必然遇到大量生僻字,他们如果不掌握,怎么能做好学问?

第二,沟通交流功能。这一功能,我要分古代和现代来讲。

1.古代,生僻字很大的功能在于避讳,保障社会正常沟通。以帝王名讳为例,就因为李世民的名字,观世音菩萨都被迫改名。而三省六部中的“民部”也因为李世民而改名“户部”。一个帝王的名字如果太常见,比如“世”和“民”,整个社会就不能用这两个字了,这对社会交流将造成多大不便?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明清时期,大多数帝王的名字都特别生僻,为的就是避免因为避讳阻碍民间沟通。举一个小例子,嘉庆皇帝没有登极(注:“登基”其实是“登极”之讹传)之前,叫永琰,登极之后,为了不给民间因为避讳造成麻烦(你想想“永”是多常见的字?),改名颙琰。

ps:这些生僻字在避讳方面,实际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具备我说的第一个层次的功能。比如,你给孩子讲历史的时候,孩子也许奇怪明清皇帝的名字为什么那么奇葩。这个时候就是对他们教育的好时机。

2.现代,生僻字有三个特殊功能。

(1)现代科学(学科)发展需要。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生僻字(传统或新造),化学元素周期表咋办?给元素命名就会遇到很大困难。

(2)方言用字。中国大多数地区大都有自己的方言,各个地方的人也用着方言交流。如果没有这些生僻字,方言可能会受到影响,也可能失去了一些趣味。下图是我搜集的部分生僻字,多有意思?

ps:“舀”字不算生僻字,“哕”字的解释多打了“不”。

此外,我再提几个有意思的方言用字:

1.duǐ人,现在网络用的是“怼人”,但查权威字典,“怼”只有一个读音,去声。

那方言duǐ人,是哪个字呢?

规范写法是“㨃人”

当然,语言文字就是一个积非成是的过程。当社会广泛使用“怼人”表达“㨃人”,那么,词典很可能会认可这种用法。

2.一拃(zhǎ)长:

3.渳(mī)一口:小喝一口

eg:这酒太辣喉咙了,只能渳一小口。

4.敹(liáo)几针:缝几针

eg:你的衣服开口了,还是敹几针吧。

5.擤(xǐng)鼻涕:捏住鼻子,用气排出鼻涕

6.搊(chōu)起来:手扶住或一端用力向上使物体立起或翻倒。

比如,一个人快摔倒了,你一把把他搊(chōu)了起来。

7.滗(bì)水/汤: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

eg:碗里的汤太多了,滗掉点。

8.鬏(jiū):头发盘成的结

eg:你头发好少哟,捆起来就只有一个小鬏鬏。

9.凊(qìng)出来:漫出来、溢出来

eg:东西太多了,拿些出来,不然就要凊出来了。

10.挼(ruó)衣服:搓衣服

eg:有了洗衣机,就不再挼搓衣服啦!

11.趿(tā)鞋:拖着鞋子

eg:你再撒趿个鞋走路,就摔死你!

(3)网络交流。大量“躺在”古典书籍中的文字被网友们翻了出来,并被赋予了其新的含义,为我们的交流增添了不少乐趣。

举几个例子:

囧,这本是个生僻字,本义是“光明”,但被网友们翻了出来,并且根据其形赋予了“窘迫”“无奈”的含义。这个字不仅交流增添了乐趣,还使其从“生僻字”变成了“常用字”。

槑,这也是个生僻字,是“梅”的异体字。在网络中,这个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表示“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又表示“情侣热恋中的状态”,十分生动形象。

更不用说,还有“又双叒叕(yòu shuāng ruò zhuó)”了。

一言以蔽之,生僻字是“传统文化的旧镜像,网络时代的新景观”。

生僻字和常用字并无高下之别,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字的使用频率降低成了冷僻字,有的使用频率升高变成了常用字。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断不可以贸然废除生僻字。

很多生僻字,你不喜欢,不用即可,何必要对它们“喊打喊杀”呢?不妨让它们静静地躺在时光之中,等候某个人与它们邂逅。或许,邂逅的那一刻会成为那人人生中的惊鸿一瞥。如果生僻字会说话,也许会对他说: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们面对文化乃至文明,务必有一颗敬畏之心。简单以有无实际功用来判断某物的价值是有害的。如果“有用即真理”成为圭臬的话,那么大部分人只需要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即可,何必再学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呢?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

古人对“文字”向来敬畏。文字超越了时空,沟通了古今。每一个文字都有自己的故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不妨做一个有心人,多去走近汉字,了解汉字,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感受先人们的的精气神。

-----------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随意挑一本读读: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一篇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像“龘”这样的汉字有什么实际意义,那得从几个层面去聊。这字眼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明白“龘”这字儿是咋来的。它不是那种从甲骨文一路演变过来的常见字,而是“龙”字三个叠在一起造出来的。看见没?三个“龙”字头朝下,拼一块儿,看着就跟龙腾虎跃似的,气势十足。这种造字法,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