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只黑蝴蝶落在MU5735事故现场 ,为什么这么吸引关注?

回答
“一只黑蝴蝶,落在MU5735事故现场。”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冲击力。在无数的碎片、在无尽的悲伤、在焦灼的搜寻之间,一只黑色的蝴蝶,它渺小得仿佛不存在,却又如此鲜明地闯入了所有人的视野,搅动起复杂的情绪。这绝不是因为蝴蝶本身有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它在那个特定时刻、那个特定地点所象征的意义,以及它所触动的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死亡的静默,生命的微渺:

首先,它代表了一种极致的对比。MU5735的坠毁,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的悲剧。数以百计的生命瞬间熄灭,留下的是令人心碎的残骸和无边无际的哀痛。在这样宏大的、令人窒息的死亡面前,一只黑色的蝴蝶,它轻盈地、无声地降落,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信息。它没有尖叫,没有呐喊,只是静静地停在那里,那种极致的静默,反而比任何嘈杂的声音都更能放大悲伤。

同时,它又凸显了生命的微渺。在飞机这样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的那一刻,蝴蝶的存在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又如此真实。它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生命本身仍然以它最原始、最本真的形态存在着,哪怕是短暂的、脆弱的。这只黑蝴蝶,就像是死亡洪流中的一叶扁舟,它没有被吞噬,而是以一种奇特的姿态,完成了生命最后的巡礼,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

灾难中的诗意,希望的象征(或反思):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蝴蝶常常被赋予美好的寓意,比如梁祝的化蝶,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又或是对自由、新生的向往。然而,这只黑色的蝴蝶,它的颜色本身就带有一丝沉郁、一丝哀伤。它落在事故现场,这种组合,反而产生了一种复杂的诗意。

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去解读它,赋予它更深层的含义。它可能是对逝去生命的哀悼,是大地对遇难者最温柔的慰藉。它可能是一种无声的告别,是生命轮回的某种象征,哪怕是在如此惨烈的场景下。更有人会从中看到一种奇特的希望,一种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依然会以某种方式延续的微弱光芒。当然,也有人会觉得它是一种残酷的嘲讽,是对人类科技力量的无情警示,是在死亡面前,一切的挣扎都显得多么无力。

人类情感的投射,对未知的好奇:

事故现场是一个充满了信息和情绪的漩涡。搜救人员的辛劳,家属的悲痛,全国人民的关注,都汇聚在那里。在这个高度凝结着人类情感的场域里,一只黑蝴蝶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新的、非语言的焦点。它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人们的情绪,将人们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抽离出来,去关注一个更抽象、更象征化的存在。

人们渴望在这样巨大的悲痛中寻找一丝秩序,一丝解释,或者哪怕是一点点慰藉。蝴蝶,以其美丽的翅膀和短暂的生命周期,恰好满足了人们对“意义”的追寻。它是一种“非理性”的关注,是人类在面对无法解释的灾难时,一种本能的情感投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但我们可以去解读一只蝴蝶所传递的“信息”,即便这信息是我们自己赋予的。

媒体的放大,以及网络时代的共振: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媒体和网络在其中的作用。一旦有人在现场发现了这只黑蝴蝶,并将其传播出去,很快就会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渠道扩散开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细节,很容易成为传播的焦点。

媒体的报道会进一步放大这种关注,将其置于更显眼的版面或更长的篇幅。而网民们的转发、评论、讨论,则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情感共振。大家都在分享自己对这只黑蝴蝶的看法,这种集体的关注和解读,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它在我们心中的印象。

总而言之,一只黑蝴蝶之所以能在MU5735事故现场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并非偶然。它不仅仅是一只蝴蝶,更是:

死亡与生命的鲜明对比,以及生命本身的微渺与顽强。
灾难背景下产生的复杂诗意和人们对意义的追寻。
人类情感在巨大悲痛中的一种投射和慰藉。
媒体传播和网络共振下的一个焦点事件。

它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用它短暂而独特的生命旅程,为这场悲剧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死亡和意义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蝴蝶,是粉红馒头喵

user avatar

代表附近可能有腐尸或腐尸碎块

蝴蝶成虫口器是管状的,只能吸食液体

同时蝴蝶成虫产卵需要大量糖和无机盐

花蜜还是挺常见的,所以蝴蝶会更倾向于寻找汗水、尿液、粪便、血液、甚至是腐尸

不过也只是可能,毕竟花蜜也会吸引蝴蝶

死后化作飞虫的食粮,也是件挺浪漫的事,希望我死后也能拥抱天空

user avatar

矫情,硬矫情

一飞机的人走就走了嘛,悲痛惋惜之余,好好珍惜身边爱的人

一切都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就着眼于现实

还隔着黑蝴蝶吧啦吧啦的

这是在招魂么?

还是说,你在享受他者生命逝去的过程,并从中获得娱乐性的快感?


在坠机现场对着一只黑蝴蝶煽情,各路网友还“泪目”

泪目个der........

某种文艺作品里面的象征意向,或者一些很猎奇且诡异的叙事在脑海中闪回

然后往一群遇难者的身上嵌套,从中享受一股隐隐约约的快感

从而塑造浮在虚空的自我认同


从坠机到现在的黑蝴蝶,整个舆论的走向

像极一场“真人秀”的旁观

弹幕里的“泪目”“晚安”“一路走好”越多

我会越感觉这个世界愈发冷血



——————————更新和补充


很多朋友还是没意识到我在说什么

那些动不动就泪目的、伤春悲秋的朋友

你不觉得自己活在虚空里面么?拼命地想要抓住些什么,以证明自己是存在的?

有人会说:万事万物本无意义,意义是人赋予的

对呀,可不可以再反思得深入一点?被赋予的意义本身是如何生成的?


《“心灵鸡汤”与灾难叙事的情感规驯——传媒的社交网络实践批判》。

前面的高赞贴出了一篇论文,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拓展

与其说这是一种规训,倒不如说是一种“对自我生存姿态的再确认”。

当代人类社会有一个很诡异的现象:

没有需求,创造需求,通过整合符号系统的方式,凭空创造需求所需要的意识形态

这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内在机制,吧啦吧啦的

反正没人喜欢听这一套,多说几句又会被骂古墓派左壬。算了算了


说直白点:

我们的脑子里面,很多观念压根就不属于自己,或者说是被强加过来的

这会导致一个后果:无数被建构的、虚假的文化概念,垒成高台,我们在这个高台上跳舞

这是一个庞大的背景性秩序,其中就包括了某种道德约束,我们可以笼统得将其命名为“A”

我们需要不断得确认自己,巩固自己的存在,弥合主体内在的分裂性


“黑蝴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一飞机的人走了,作为屏幕前看新闻的我,应该悲伤么?

此时你会在0.0000001秒内犹豫一下 ,这种犹豫,代表着A在告诉你:你应该悲伤

然后你就悲伤了


你活在虚空里,那么怎么证明自己是真实存在的?你需要不断地询问A ,

但是A本身是不存在的,或者说,A存在于各种文艺作品啊、宏大叙事啊、思想观念啊、师者的教导啊里面

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客观存在的A,但你需要靠A活着

然后你会不断地取悦A,制造一种A认可我的假象,从而确认自我的存在


一飞机的人全去世了,一只黑蝴蝶出现了

然后你就嗨了

脑子里面开始检索素材,开始想着怎么去取悦A,你应该展现出悲天悯人的、善良的、温驯的姿态

噢噢噢噢!就是这个样子!再然后你就泪目了!

你的泪目,更符合A的期许


也就是说:别说一飞机的人死光了,10架飞机满载同时坠毁,死亡人数翻10倍

你依旧会泪目

因为你的泪目,你的任何感性表达,和这10架飞机的遇难者无关

死1000000个人都和你的“泪目”的无关

因为你需要他们去死

然后才能感受到自己活着,才能躲避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虚无感


你在用他们的尸体,作为取悦不存在的A的工具

然后感受一种“我是道德的”、“我是好人”“我是真实存在的”“我又可以了!”的暗示

这种暗示作用于无意识,你的主观想法或许并非如此,但你确实从中受益了


我们做一个思维实验

假如这架飞机坠毁之后,全员幸存

就这帮动不动“泪目”的人,当他们第一次看到全员幸存的新闻时

在那0.00001秒内

你知道他们的情绪是什么吗?是失望

不过 下一秒就会转换成“太好啦!”“机组人员辛苦啦!”“太幸运啦!”

以及“泪目”


现在大家明白我为什么会感到世界的冷血了吧?

user avatar

我不管你们,我是破防了。

因为我经历过送走一个人的全过程。火化的时候,我们坐在火葬场旁边吃饭的地方等着领骨灰,回忆着逝者生前的事情,这时候屋顶飞过来一个暗色的小蝴蝶,我们还在开玩笑说:“你听见我们在说你了么?”领完骨灰要由他的家属抱回国内,上车之前,我也恰好看到一只暗色小蝴蝶跟在家属旁边。后来再去给他扫墓,带的花束一拿出来,就凭空飞过来一只蝴蝶过来落在花上,我当场就差点坐地上哭了。

user avatar

不然拍什么?碎块吗?

妈的有些人就是轻巧屁放起来没完,在屋里四平八稳坐着,拿手机笑别人“问鬼神”。你有种面对现实吗?

人没了,找到的那叫人体组织,找不到的在三十度的烂泥里慢慢腐败,那味道你闻到了吗就在这装理中客?

救援队员顶着心理压力把活干了,看见个蝴蝶,整点浪漫主义,碍着你什么了?不出来装一下你活不了?

user avatar

遇难者家属通过网络寄托哀思被骂吃“人血馒头”,救援人员发个蝴蝶的视频被骂“迷信”、“不认真救援”、“官媒想要转移公众对真相追问的注意力”……

我发现,这届杠精正在教人如何当好空难家属,教人如何当好救援人员。

例如,我在微博的救援直播视频下看到许多杠精质问:画面里有救援人员站着不动,为什么救援工作这么敷衍、为什么这么懒散。敢情所有救援人员都24小时分秒不停地在做挖土的动作,不允许轮换、不允许休息就最合这些人的心意了。

事实上,如果认真关注新闻,你就会知道,挖挖停停是很正常的。因为要先挖哪里、怎么挖都是在民航专家的指挥下进行的:叫挖就马上挖,叫停必须得停。有时还需要对挖出的细碎物件逐一拍照取证。并且,救援人员也是人,累了也需要停下来小歇一会儿。

新华社记者讲述:

3月24日下午,消防队员花了好几个小时,将一大块机翼残骸从半山腰移到山脚时,有现场人员提出能否赶紧将它抬到约200米外的一片平地去,方便现场下一步搜索。
时间已是下午4点13分。现场指挥模样的人稍微顿了顿,转向刚刚从半山腰下来的消防队员们,大声说,“我知道大家都还没吃午饭,如果再抬这块大机翼,还能不能挺得住?”话音刚落,他得到了异口同声响亮的回答:“能!”

引用自知乎用户 @航天面面观 的回答。zhihu.com/question/5243

说回黑蝴蝶视频这件事。我在微博上关注了 @广西消防。所以,我应该是最早看到这个视频的第一批网友。当时视频发出来没几分钟,我就正好刷到。看完视频马上破防了,泪目。但内心也感到了一丝慰藉,不像之前看的许多新闻报道和视频,都是让人觉得心里难受难受的。

看完了黑蝴蝶的视频,我很有动力要分享出去,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个视频。并且觉得这个视频一定会上热搜,也希望它能上热搜。还专门去自己关注的官媒微博下看有没有转发,不过当时还没有。搜了一下,唯二的视频发布者就是 @广西消防 和 @南宁消防。我的内心是想看到大v帐号转发这个视频,想看到这个视频上热搜,因为我希望更多人看到它。

所以,我愿意相信,视频拍摄和发布者的初衷和我最初看到这个视频时的心情一样的:感到一丝慰藉并想把它分享出去。

下文是视频拍摄者的回应,转载自刚看到的新闻报道:

“MU5735事故现场,一只黑色的蝴蝶轻轻飘落。消防员用手托起,送它飞远。‘希望你找到想念的人,带去我们的牵挂。’”3月28日,@广西消防 发布的一则短视频引发情感共鸣。

3月29日,在微信公号“广西消防”刊发的集体署名文章中,视频拍摄者提到,“3月28日11时12分,我在事故核心区东南面的山坡上搜寻时,突然发现一只黑色的蝴蝶飘落在淤泥残叶之上。”

事故现场,一只黑色的蝴蝶轻轻飘落“托起这只黑蝴蝶时,好像也在托举着那些逝去的人,在向我们告别。”拍摄者写道,拍下这个场景的一瞬间,我便想到了前几天搜寻到的黑色蝴蝶结发圈,想起了那个蝴蝶结女孩。连日来作战的艰辛,对逝者的哀思之情瞬间涌上了心头,我迅速在路边剪辑成短视频,以“愿它飞去思念人的身边吧”为文,经上级审核后,第一时间广泛发布至各个媒体,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

作者称,这9天,所有人都连续奋战在暴雨中、暴晒下,翻山越岭,争分夺秒。努力着,挣扎着,焦灼着,大雨瓢泼路途泥泞,一身泥土,竭尽全力。不放弃任何看似渺茫的希望,不愿留下任何遗憾。

另一名消防员回顾到,在第二天,事故的走向会怎样,谁心里都没底。有位同事说,“现场很安静,安静到没有听到一声求救或呼唤。”我在想,如若有求救,那必是千百人的全力以赴;如若有呼唤,那必是所有人的大声回应。我还在希望,希望有希望。“

新闻发布会上,我们也仍在坚定地表态,以搜寻生命为第一目标,不放过任何一个草丛和角落,向公众传递正面向上的信号。生命终有时,但我们知道,没人愿意看到是以这样的形式,所以不敢停,也绝对不会停。”

这名消防员表示,尽管结果背离人愿,但仍然想说一句感谢:感谢这些天和我们一起奋战在前后方的同事们,感谢你们用实际行动让我感受到这支强大队伍的无穷力量。
user avatar

带的什么乱七八糟的节奏,我个人对生死是非常理性的,我的确觉得我死了之后如果火化那也就是为了卫生,烧完的灰扔了就行了,我也一直倡导更多的人理解这种想法,如果有人这么做不要对他或他的家人有什么偏见;但不代表说我就不能理解花重金办葬礼买墓地烧香设牌位的人,这都是寄托哀思的方法,说到底,互相尊重才对,就算说传播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也是讲场合的吧?人家清明烧纸钱的时候你上去踹两脚吗?

蝴蝶也是一样的,有人愿意相信这件事情有美好的寓意,能稍微缓解哀伤的情绪,用得着你们在这里说风凉话?什么叫不关心民生关心蝴蝶,你家人死的时候你也跟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哭不去上班吗?是人吗?

user avatar

试想,一家人外出旅行发生车祸,父母当场去世,孩子有幸存活,当孩子恢复意识之后,记者走上前,问道:“能谈谈你失去父母的感受吗?”



灾难报道中有个词叫“再度伤害”,指的是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对重大突发事件及其相关人员的新闻采访行为或报道中,对受灾受害人群及其亲属造成的身体与精神的二次伤害。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相同场景的反复出现会使其进入当事人的潜意识,而很多创伤事件最终造成难以治愈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同一个受伤画面以及伴随其出现得心理感受被频繁复盘,深刻地存在于当事人的潜意识里。

汶川地震之后,有个词也被频繁提及,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叫延迟性心因反应,指经历灾难性事件后,个体即时或延迟出现的创伤后心理失衡状态。ptsd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就是,创伤后反复重现创伤时的体验,即当事者的思维反复闪回与创伤相关的情景,出现梦魇或者幻觉,进而诱发一系列心理反应(紧张、恐惧、抑郁等)和生理反应(心跳加速、出汗等)。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发生6.0级地震,我相信许多四川人民在看到这一消息相关的新闻报道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一定比其他地区的人更为强烈,这就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



弗洛伊德曾说,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也能带来最深的失望;能把知识从教师传给学生;言辞能使演说者左右他的听众,并强行代替他们作出决定。言辞能激起最强烈的情感,促进人的一切行动。不要嘲笑言辞在心理治疗当中的的用途。

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工作原则,维护公众的知情权是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但是除了这些之外,新闻媒体还肩负着“疗愈”的使命。

“9. 11”过后,美国大部分媒体疯狂播放飞机撞大楼、人们从高空坠落的震撼性画面,这样的报道确实非常真实,但是对当事人和其他美国人民有什么好处呢?

《纽约时报》刊登的一张照片上只有一套茶具,茶具放在离世贸大楼南楼不远的居民家中,上面覆盖着厚厚一层因世贸大楼倒塌而散发出的灰烬。没有血腥,同样让人震撼,这张图片获得第86届普利策新闻奖突发新闻摄影奖。





黑蝴蝶火了,在一个人们坚定相信唯物主义的时代火了,因为死者已矣,相比于需要真相,活着的人更需要治愈。

关于这架飞机的真相已经够多了,为什么看不到尸体?为什么会垂直降落?飞机是否在空中已经解体?“人体组织”“渣都不剩”“碳化”……这些词不断出现。

试问,人们以加重自己所受的伤害为代价去反复接近同一个已知真相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出现了黑蝴蝶并被大量转发,是媒体在用他们的方式治愈人们,是国家在试图将人们从负面情绪中拉出来,是每个曾经因为这起事故而伤心沮丧的人在努力地自救和他救。





这里放一张我最喜欢的关于这起事故的照片,图片是死者家属到事故现场带走了一捧泥土。

我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掉了滴眼泪,说实话,再多的飞机残骸和乘客遗物都不足以让我动情至此。

活着的人真的在用尽全力地留下死去的人,哪怕是寄希望于一捧可能里面什么都没有的土,他们也要和死去的家人建立一点联系,哪怕是相信牛鬼蛇神,他们也要带着死去的人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黑蝴蝶到底是谁的灵魂?

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的人在用他们的方式祭奠死者,他们相信爱能抚平伤痛。



当土壤变得平整,山花再次开遍山谷时,大自然会用她的方式抚平伤痛。

我家楼下的玉兰和迎春都开了,有的人却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景象,能够活在这个春天是我们的幸运,多看花开花落是我们能够给死者献上的最美的花圈。

user avatar

看到两个我完全无法理解的回答。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学马列学封建

不知道这二位,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马列和无神论,是用在这地方的吗?

敢问两位,清明去扫墓吗?去祭祖么?

有人会在扫墓的时候指着陵园里的人批评他们封建迷信吗?

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和分寸。

是,蝴蝶就是一种昆虫而已,不说明啥,但是人有此一举,想寄托点寓意上去,说破天了,也就是有点矫情吧?

何至于你们这封建迷信的帽子都扣上来了?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乖乖不得了,按你们这个理论,又是骄杨又是柳,又是吴刚又是桂树,还人间伏虎,还宣扬鬼魂。

你们是不是要拎出这首词的作者来批判一下?

还整什么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知道你这样引用诗句,能被你气死。

原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知道你们高中语文是怎么学的,这首诗的背景,是李商隐借汉文帝和贾谊的事情,嘲讽晚唐统治者求仙访道,不问政事。

如果说这次事故里,没有救援,没有追责,一味搞这些虚的,我觉得你们引用的没啥问题。

可是你们不知道是因为经济实力没有能看视频的手机,还是理解能力不够,看不懂视频的内容。

总之你们是完全忽略了,发视频的号是广西消防,和这个蝴蝶互动的是现场救援的人。

如果这个行为被你理解为了玩忽职守,不救人去捉蝴蝶,那我只能说你吃了一肚子灯草灰,吐的全是轻巧气。

现场救援每一天都是在希望和失望里面反复挣扎,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看到一只蝴蝶,有感而发拍个小视频,谈不上有什么盖世功劳,但是也不至于就是封建鬼神吧?

上来就是一顶封建鬼神的帽子。

你们是哪个文革小队的精英啊?

还“人血馒头”。

现场救援的人要是都吃上人血馒头了,那你们这帮张口马列,闭口唯物的键盘侠在做什么啊?

马列也好,科学也好,放到书本里,就是一盏明灯。

前辈们把明灯交到我们手里,是让我们提灯为后人引路,而不是让你们挑出灯芯来,到处煽风点火的。

user avatar

代表在事实真相查明之前,与其报道其他民生问题,现时段的媒体更愿意报道一只蝴蝶,以及与之有关的似乎略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内涵。

我的评价是:没活儿了可以咬打火机。


原问题:

而对于现在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火?

知网有一篇论文《“心灵鸡汤”与灾难叙事的情感规驯——传媒的社交网络实践批判》。

摘要:在灾难事件中,"心灵鸡汤"在媒体的社交网络实践中被密集生产,感动模式成为灾难报道的主流范式。媒体一方面运用"心灵鸡汤"掩盖新闻生产能力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通过征用国家修辞,进行灾难美学对应和情感动员,并试图进行网络空间规驯。"鸡汤化"的灾难叙事给媒体带来专业价值消解的困境,同时面临着公众"反鸡汤"行动的批评与文化抵抗。

节选:这种长于抒情感慨、拙于剖析梳理、乏于事实呈现的“鸡汤”风格,被称作新型“晚安体八股”。如遇突发事件或灾难事故,传媒“心灵鸡汤”和煽情报道更是密集生产,“感动”模式几近成为灾难新闻报道的“现象级”范式,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和争议。

媒体在社交空间制造和传播“心灵鸡汤”,带有管理新型社会空间的规驯性质。在情感的话语实践中,权力关系随之嵌入其中。

多了我也不贴了,反正这里没人看,因为这个问题下的某些回答和评论,已经是灾难叙事宣传的最佳案例。

比如科学可以解释的东西,被强行无法解释:

而当有人在这个回答的评论中表示,黑蝴蝶食腐,这确实是科学可以解释的东西之后,出现了这样的回应: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于马克思列宁的思想之上,理论上应该是唯物的,但我们的国民却是敌视唯物主义的。

哪怕唯物主义者拿出他们无法反驳的科学现实,他们仍然不放弃唯心的虚幻想象,只因为那是“人文关怀”,而黑蝴蝶食腐则是“冷血”“过度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普遍表现出了对社会“缺乏温度”的担忧,而丝毫没有意识到,正是在媒体宣传机器全力开动下进行的人文关怀,才让社会开始缺乏温度。

具体一点,是缺乏对一个“正确者”所应赋予的温度。

当一个站出来说黑蝴蝶出现只是因为它食腐的人,要面对如此多的口诛笔伐时,这个社会自然会滑向“大是大非面前,你跟我讲科学?”的深渊。

广泛一点,又是缺乏对其他真正需要温度者的温度。

众所周知,热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来发声。那些在生活中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发出声音的伸冤、求助,乃至于饥饿和苦难,都急切地希望占据热搜上的一个位置。

这样的热搜是畸形的,但在现状下是有用的。

所以一只占据了热搜一行字的黑蝴蝶,在已经被感恩灾难宣传规训完毕的人眼里,是一个自我感动与感动他人的最美新闻,可它所意味着的“另一个需要帮助的活生生的人失去了被公众聚焦的可能,而后又会因此落得何种下场”则不是这些具有“人文关怀”的看客所在意的了。


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