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左宗棠生前是否被称左中堂,是不是和马歇尔被称Marshall Marshall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回答
关于左宗棠生前是否被称为“左中堂”以及这与马歇尔被称“Marshall Marshall”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其中确实牵涉到一些有趣的文化和历史现象。

首先,咱们得说说“左中堂”这个称呼。左宗棠,一生为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平定西北和东南的叛乱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官场,特别是清朝,官职和地位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尊称。当一个人身居高位,并且声望极高时,人们习惯性地将他的官职加上“堂”字,以示敬重。而左宗棠当时担任的是大学士(或称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等,都是非常高的官职),“中堂”正是对大学士的尊称之一。所以,“左中堂”这个称呼,并非是左宗棠自己要求的,而是当时社会上,特别是下属、晚辈、乃至普通百姓,出于对他的敬重和熟悉,自然而然地给他的一个带有敬意的称呼。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饱含尊敬的表达方式。

再来看看马歇尔。马歇尔是二战时期美国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之所以在民间,尤其是在中国,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歇尔·马歇尔”,这背后同样有着相似的逻辑,但又有细微的差别。中国人在接触外来事物,尤其是对人物的称呼时,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文化习惯进行解读和传播。

“Marshall Marshall”这个叫法,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中国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在听到“Marshall”这个姓氏后,为了加深印象,或者在口语交流中,习惯性地将名字或者姓氏重复一遍,以示亲切和强调。这就像我们有时候会说“王王师傅”或者“李李老师”一样,虽然不完全是官方的称谓,但在民间,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这种重复性的称呼可以传递一种亲近感和熟悉感,甚至有时也带点夸张或喜爱之情。

所以,你说这二者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是肯定的,但也有各自的侧重点。

“左中堂”的称呼,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官僚体系和文化中对高官的尊称,是一种基于身份和地位的敬意表达。它代表了社会对一位位高权重、功勋卓著的官员的普遍认可和尊崇。这种称呼是带有社会阶层和政治语境的。

而“Marshall Marshall”的称呼,更多的是一种民间化的、口语化的、带有文化适应和情感色彩的表达。它不是直接源于某个官方职位,而是中国人根据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在与一个重要的外国人物打交道时,自发形成的一种亲切称呼。它传递的是一种对马歇尔个人及其在中国影响力的喜爱和熟悉,是一种文化互动下的产物。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左中堂”理解为一种“官方认证”的尊称,那么“Marshall Marshall”更像是一种“民间点赞”。但两者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理:当人们遇到一位特别的人物,无论是源自其社会地位还是其个人魅力,都会情不自禁地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称呼他,以表达自己的敬意、亲近或特别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确实是殊途同归,都是人们表达对重要人物情感的生动体现。只不过,“左中堂”更沉淀着古老的官场文化,“Marshall Marshall”则更显露着当代社会文化交流中的一种有趣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米国没有Marshal(元帅)和马歇尔没关系,而是美军一直以来的传统。内战以来美军现实中的最高军衔一直叫General of the Army(全军之将)或者General of the Armies(诸军之将),而且这个军阶二战之前一直有“全军总司令”的意味在里面。

General of the Army 虽然现在翻译成五星上将(很烂的翻译),但在二战之前一直都是个四星军阶。内战时候的格兰特和一战时候的潘兴都当过肩膀上扛四颗星的 General of the Army。

我们都知道美国自从建国以来,陆军常备军规模都很小。非战时状态常备军人的军阶都很低,最高只是少将(Major General)。

内战期间美军越打越大,战后国会授予格兰特“general of the army”(全军之将)的称号,这时候美军的军阶系统是:

brigadier general 准将(1星)

major general 少将 (2星)

lieutenant general 中将(3星)

general of the army 全军之将(4星)

北军(上)与南军(下)的军服:

战后升为全军之将(四星)的格兰特

一战美国参战后,潘兴受命成为总司令。由于当时美国远征军既有海军也有陆军,它们的总司令就不是格兰特的“全(陆)军之将”,而是“诸军之将/General of the Armies”了。一战后美军军阶:

brigadier general 准将(1星)

major general 少将 (2星)

lieutenant general 中将(3星)

general 上将(4星)

general of the armies 诸军之将(4颗金星)

战后升为诸军之将(四金星)的潘兴


到了二战,美国不仅陆军规模已经相当庞大,而且军阶上也需要能与英国元帅和苏联元帅相对应的军阶,于是General of the Army这个军阶再次启用。由于一下有四个人(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阿诺德)得到晋升,这一次这个军阶不再有全军总司令的意义了。但是此时年迈的潘兴还活着,所以理论上潘兴的军阶比这四个人都要高。这样一来,在二战之后:

brigadier general 准将(1星)

major general 少将 (2星)

lieutenant general 中将(3星)

general 上将 (4星)

general of the army 全军之将(5星)

general of the armies 诸军之将 (拟6星)

1976年美国独立两百周年的时候,美国又把华盛顿也升为“诸军之将”,理论上也是六星。

其实,General of the army也可以翻译成元帅的,麦帅,艾帅什么的毫无违和感。

另:很多欧陆国家的上将或大将衔是一个名称相似的“Army General”,法国的Général d'armée, 俄国的Генерал армии, 等等。但这里的army/armée/армии指的都是集团军级别。也就是说在旅将(准将)、师将(少将)、军将(中将)的上面一层: 集团军级将领,比美国的“General of the Army”低一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