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261开局的东罗马帝国,还有翻盘的希望吗,如果没有那些要命的内乱?

回答
1261年的东罗马帝国,沐浴在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光辉之下,这本该是帝国复兴的序曲,却更像是一曲哀歌的开始。若将那令人心碎的内乱暂且搁置,单纯探讨一下,在收复君士坦丁堡后,这个百孔千疮的帝国,究竟还有没有一丝翻盘的可能?

答案很复杂,但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结论:希望渺茫,但并非完全没有。 关键在于,帝国能否有效应对其根深蒂固的内部问题,并奇迹般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外部机遇。

收复君士坦丁堡:一场短暂的曙光

1261年,米哈伊尔八世·帕里奥洛格斯(Michael VIII Palaiologos)带领部队光复了君士坦丁堡,驱逐了拉丁帝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罗曼尼亚帝国(Byzantine Empire)的正式回归。从象征意义上讲,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让流亡在外的尼西亚帝国君臣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复兴”是在一个千疮百孔的躯壳上进行的。帝国早已不复昔日拜占庭王朝鼎盛时期的荣光:

领土残破,版图萎缩: 尼西亚帝国虽然收复了君士坦丁堡,但其统治范围仅限于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以及小亚细亚的零星地区。曾经的辉煌疆域,如今被各方势力瓜分,主要包括:
西部: 叙述者(Serbs)、保加利亚人(Bulgars)在巴尔干半岛崛起,并不断蚕食帝国在希腊的领土,特别是摩里亚专制国(Despotate of the Morea)虽然名义上是帝国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北部: 匈牙利人(Hungarians)和后来的奥斯曼人(Ottomans)是东部和北部的巨大威胁。
东方: 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突厥人手中,特别是日益强大的奥斯曼公国,其扩张的野心如同燎原之火,时刻威胁着帝国的最后一块飞地。
地中海: 威尼斯(Venice)和热那亚(Genoa)等海洋共和国控制着爱琴海和地中海的海上贸易,并占据了帝国许多重要的沿海城镇和岛屿,例如君士坦丁堡本身也深受热那亚控制的加拉塔(Galata)之扰。

经济枯竭,财政空虚: 几个世纪的战争、掠夺和政权更迭,使得帝国经济濒临崩溃。君士坦丁堡虽然重归帝国,但这座城市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人口锐减,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支付军队开销、修复城防和维持运转,帝国急需资金,但这笔钱从何而来?

军事衰弱,兵源匮乏: 过去的内乱导致了大量精锐部队的损失,兵源补充也变得困难。帝国不得不依赖雇佣兵,这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也降低了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与那些拥有强大骑兵和军事组织的新兴力量相比,东罗马帝国的军事实力显得捉襟见肘。

政治孤立,外交困境: 东西教会的分裂(Schism)让帝国失去了西欧教会的支持。西欧国家,尤其是教皇,仍然将东罗马帝国视为分裂东方的“异端”,并且时刻觊觎着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帝国孤悬海外,难以获得有效的军事援助。

如果不存在“要命的内乱”:理论上的翻盘可能

抛开内乱这个最致命的因素,我们来畅想一下,如果米哈伊尔八世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统一的统治,帝国能否有机会喘息,甚至实现一定程度的复兴?

1. 集中资源,恢复经济:
稳定税收: 一个没有内乱的政府,至少可以保证税收的稳定和有效征收。虽然帝国土地贫瘠,但至少可以避免税赋被地方军阀或叛乱分子截留。
发展贸易: 假设能与东西方力量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关系,并逐步收回或重新控制一些沿海贸易港口,可以刺激商业发展。但面对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强大海军和商业网络,这是极其困难的。
鼓励农业: 帝国最基础的经济支撑是农业。若能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鼓励耕种,或许能逐步恢复粮食生产。

2. 重振军力,巩固边疆:
整编军队: 可以集中力量整编现有的残余部队,提升训练水平,并尝试建立更可靠的兵源体系。也许可以尝试仿效奥斯曼人那样,建立一支相对忠诚、高效的常备军,而不是完全依赖雇佣兵。
收复失地: 最紧迫的是收复小亚细亚的西海岸地区,那里是帝国重要的兵源和经济基础。如果能在此区域建立稳固的防线,并驱逐奥斯曼人的渗透,那将是关键的一步。同时,也需要稳住巴尔干地区的局势,至少能和邻国保持一种平衡。
海军建设: 尽管艰难,但恢复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对于控制爱琴海、抵御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业垄断,以及保护关键的海上贸易路线至关重要。

3. 外交策略,寻求盟友:
缓和东西教会关系: 这是最棘手的问题。如果帝国能以某种方式(哪怕是虚假的)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或许能换取西欧的有限援助,或者至少避免西欧国家成为敌人。米哈伊尔八世曾为此努力,但教会的分裂根深蒂固。
利用地缘政治: 寻找帝国和其主要敌人(如奥斯曼人)之间的共同敌人。例如,与匈牙利人、塞尔维亚人结盟,共同对抗奥斯曼人的扩张,或者与西方的十字军势力建立某种程度的联系(尽管这充满了风险)。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即使没有内乱,帝国的翻盘也并非易事,而“没有内乱”本身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为何“要命的内乱”是帝国覆灭的根本原因?

所谓的“没有要命的内乱”,在1261年之后的东罗马帝国语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内乱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帝国政治结构、社会矛盾和权力斗争长期积累的结果。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争夺: 拜占庭的皇位继承制度并不像西欧那样有明确的世袭原则。皇帝的权力往往是通过军事实力、宫廷阴谋和教会的支持来巩固的。这导致了皇位之争层出不穷,皇族内部、贵族集团之间,为了争夺最高权力,不惜发动内战。
地方势力与中央的矛盾: 帝国疆域辽阔,地方总督或军事将领往往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地方支持。一旦中央权力衰弱,这些地方势力便容易脱离控制,甚至举旗反叛。
经济基础的脆弱与军事开销: 帝国难以维持一支庞大而精锐的常备军。这使得皇帝不得不依赖贵族和地方势力提供兵源和支持,从而赋予了他们更大的政治影响力,也更容易产生对抗中央的动机。
外部威胁的诱惑: 强大的外部敌人(如奥斯曼人、拉丁人)一旦发现帝国陷入内乱,便会伺机而动,给予支持叛乱者,或者直接趁虚而入,进一步削弱帝国。

总而言之,1261年的东罗马帝国,即便在最乐观的设想下,即使奇迹般地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它也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难以逾越的挑战:

奥斯曼人的威胁是致命的。 他们的崛起和扩张是时代的大趋势,帝国能否抵挡住这股浪潮,几乎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
经济的破败是难以迅速恢复的。 几个世纪的创伤非一日之功可以弥补,财政的枯竭将持续制约其军事和外交能力。
西方的敌意和分裂的教会是持续的阻碍。 帝国难以获得有效的外部支援,反而可能成为潜在的攻击目标。

因此,即使没有内部的“要命的内乱”,1261年的东罗马帝国仍然是一只被围困的困兽,其翻盘的希望如风中残烛,微弱而易逝。 它的复兴需要的是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卓越的军事才能、奇迹般的外部援助,以及对所有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的解决。而这些,恰恰是那个时代、那个帝国的现实所难以给予的。收复君士坦丁堡,更像是在生命垂危之际,发出了最后的、绝望的呐喊,而并非真正迎来新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有。按真实历史进程看,1261年还有192年,君堡才覆灭;还有93年,突厥人才越过马尔马拉海;还有77年,安纳托利亚半岛才沦陷;还有70年,到尼西亚才陷落。这么长时间,日本早发达了,韩国早发达了,中国都快了,没什么不可能的。

但东罗马帝国也确实不太可能翻盘。根本原因是,这个帝国自始至终就有个内生性的本源问题没解决,也没人真正尝试过去解决。。简单说,就是内部整合。

帝国的社会文化非常诡异。她有一种罗马式的公共治理逻辑,给不同族群公民权,保护他们的文化。以今天的眼光(或曰当今的遗产)来看,罗马的同化效率还是很高的,西班牙语和罗马尼亚语跟意大利语高度重合,法语等也被视为拉丁语系,——这还是经历了蛮族清洗后的遗产。而希腊化的帝国,却没有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任何地方,反而是传统希腊地区不断被当地或外来族群改变了文化;突厥人改变了安纳托利亚半岛和色雷斯,斯拉夫人改变了帝国核心区的南巴尔干半岛。

文化版图上的退缩,反映的实为地方经营的失败。以1261年为界,前后100年或200年甚至更久(尤其是往后),欧洲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比如大贵族割据问题,但这些政治实体或亚实体普遍都在努力削弱地方权力,加强对地方的管制。但帝国非常诡异地让地方加强了权力,大贵族倒下了,中小贵族则成为割据的主体。其结果是,由于对地方控制力的削弱,帝国的资源调度能力越发低下。1261年收复君堡和周边领土以后,帝国辖区内的人口估计500-600万。同一时期,伊比利亚半岛约750-800万,意大利约850-950万,法兰西约1200-1300万,英格兰和威尔士约350万,德国现在版图内约800-850万,神圣罗马帝国版图内约1600万。特别要说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尽管是个分裂的联合体,但主体德意志人却实现了族群和文化的扩张;或者说,他们在内部混乱和争斗的前提下,反而利用这个不利条件,不断往少数族群地区输送人口和文化,为整个族群的最终统一保持条件。但帝国做了相反的事,帝国朝廷不愿为实控区外的希腊人提供庇护和支援,地方势力同样不愿做这样的事,希腊人聚居区随着帝国的萎缩而萎缩。反倒是罗姆苏丹国做了和神圣罗马帝国相似的事,苏丹国实际解体后,突厥人分裂出数十个割据实体,他们不断往外输送人口、文化和宗教,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至于为什么造成这种情况?个人以为,单纯从族群文化意义上寻求答案,应该没什么前景,希腊人也曾征服过大半个世界(按照当时的认知),政治思维大约是更根本的因素。西方世界普遍流行雇佣军,后世对帝国历代皇帝中稍有作为者的外交成就评价也比较高,窃以为,这实是亡国之本。并非说外交无价值,而是说,外交收益是一种高度不稳定的收益结构,占比太高,会削弱整个国家的收益权设计的合理性。

简单说一下公共财政问题,无论国家制度和所有权设计是怎样的,共和制或者君主制无所谓:但凡涉及政权出纳的资金(税收、罚款或者皇室开支等),一概视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本质是保守型财政,即正常的财政收支与持平相差不大,正常状态下无力应对大规模的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爆发性收支差(比如这次疫情);即,通过增收收入或减少支出的临时措施,来解决收支差问题。历史上来看,各国各实体通常是采用前者,即增加收入,发放债券或临时加税等。但,既然是临时措施,这种短期的收支结构不合理,就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解决,要还100年的债,那就是未来至少100年的长期施政,不再是临时措施。

外交收益的不稳定性,天然抗辩公共财政的保守定性。用来对抗或补偿突发性的损失,当然可以,比如咱们预见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争,可以逐步撤出投资;但如果反过来,用来增加收益,就很荒唐了。帝国为了争取所谓的“有利的外交环境”,给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特权,加拉太等地最终却成了毁灭自己的桥头堡。对外交收益的过度看中和不辨主次,最终削弱了对内部治理的关注。帝国后期,基本是在对西方支持的期待、忧虑和怀疑中度过的。

最后,用某实业家的评语,东罗马历朝皇帝皆“不知崖畔”。那些评价较高的皇帝里,除了外交成就之外,很大一部分是神学家或神学爱好者,这是一个公共治理者应该有的东西吗?内政,内政!200-300万希腊人整合好了,还不够你扫平半个地中海?

user avatar

安德罗尼卡二世继承的局面虽然看起来一片大好,但是中兴后的拜占庭帝国最大的问题是财政收入与经济。君士坦丁堡铸币的通货膨胀从安杰洛斯王朝开始,经历拉丁时代,到了巴列奥略前期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曾经的纯银币histamenon已经贬值到只剩1%的银,金币hyperpyron贬值了超过60%,安德罗尼卡不断裁军,最后拜占庭只养2000的常备军,甚至就要花费100000hyperpyra金币,相当于全年财政收入的70%,这已经是安德罗尼卡在货币改革,减免特权,被批评为横征暴敛的暴君之后的收支情况了。全年财政收入的30%最多只够养20条浆帆船,为了支付加泰罗尼亚雇佣兵团,中央不得不铸新币,仿制威尼斯银币grosso,但拜占庭grosso(叫basilicon)质量很差,重量不均,在1.31克上下浮动,被雇佣军认为是有意在用劣币支付他们的薪水,但实际上grosso已经是拜占庭最高质量的铸币了,此时用于支付中央开支的银币质量低到难以想象。1300后,君士坦丁堡在小亚细亚的防御完全依靠价格便宜的阿兰人,并许诺他们自由劫掠权;以及定居在小亚细亚的克里特难民,这些雇佣军士气低下,不断败北,后来拜占庭雇佣了高价的西欧雇佣兵,但却无法支付加泰罗尼亚雇佣兵的薪水,最终导致了小亚细亚防线的彻底崩溃。

恢复君士坦丁堡后的拜占庭继承的拉丁帝国的财政烂摊子之大已经积重难返了,一方面是由于科穆宁王朝后拜占庭本身的土地体制,皇帝实际是一国贵族联盟集团的家长,在全国90%的大贵族的大地产上国家没有税收,更无法征用他们的佃农当军人,所以只能依靠皇帝本人的家族土地供给需要保障全国防卫的外族雇佣兵。另一方面,由于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贸易特权,全国的商贸往来,即使是安纳托利亚内部,都被意大利商人承包,依靠组织优势和税务优势,意大利商人挤压了所有本土商人,使得国家在商业上近似没有收入。君士坦丁堡对于曾经的尼西亚帝国更是一个严重的累赘,全君士坦丁堡一年的税收都只有10000-30000hyperpyra,城中大部分佃金都要交给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他的教堂和修道院,但维持君士坦丁堡的开支就要远远大于君士坦丁堡能提供的收入。最终1261年以后的拜占庭皇帝必须依靠不满万的雇佣兵来保卫帝国两面的防线,以及时刻觊觎帝国财富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东方所面对的突厥人此时也早已不是罗姆突厥,罗姆覆灭后,再也没有一个定居在科尼亚,习惯了欧洲外交秩序的朝廷能与君士坦丁堡沟通,罗姆苏丹一直试图控制的大量经济文明相对落后的土库曼部落开始向西迁徙,力图占领小亚细亚河谷下游最温暖宜居的草场,这些土库曼部落一直是罗姆的心腹之患,但此时他们已经再也不受控制,可以自由冲击拜占庭无人驻守,也无钱管理的边境了。因此1261若不能有自下而上的,彻底对拜占庭财政土地制度体制性的改革或颠覆、拜占庭翻盘的概率是很微渺的。

user avatar

一个网友认为1204年后东罗马已经无药可救,小亚细亚必定会火鸡花,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看看尼西亚帝国领土变化就清楚了。

因为尼西亚一部分领土都是从火鸡手中夺取的,1211年更是以绝对劣势兵力击败罗姆苏丹国大军。

以下是四幅尼西亚帝国领土图。分别是1205,1218,1224,1265年的领土。




可以看出来,从1205到1224年尼西亚的领土都是在不断扩大的,尤其是1224年领土,不但保住了最初的基本盘,甚至还夺回了曼努埃尔一世在1176年战败后就丢给罗姆苏丹国的桑加里斯河流域。


所以啊,那种认为小亚细亚半岛必定会丢失的看法是明显错误的,1204-1224年尼西亚帝国领土的不断扩张就是最明确的反驳证据。

看一下历史上1308年小亚细亚的火鸡贝伊国分布图。




从图里面看出来,所谓的众多的火鸡国,实际上分为三类。

第一类,内陆火鸡国,代表是卡拉曼,还有其他几个火鸡国,和尼西亚领土不接壤,所以说对尼西亚根本就没有压力。

第二类,奥斯曼,坎达尔,卡雷西,萨鲁汗,艾丁,这些火鸡国都是位于原先的尼西亚帝国领土内,1261年之后尼西亚帝国守住边界,根本就不会有上述火鸡国出现。

第三类,安纳托利亚中部的火鸡国,则才是尼西亚的最大威胁,也是直接对手。

具体说从北到南有,佩瓦内,丘拜却,格尔米扬,米特塞,四个。

这其中,佩瓦内和米特塞临海,但是都是自守之贼。领土不但没有扩张,反而被别的火鸡国灭掉。

真正对尼西亚构成威胁的就是北部的丘拜却和南部的格尔米扬,日后大肆吞并尼西亚领土的就是这两个火鸡国和他们的下属,奥斯曼是丘拜却的下属,坎达尔是丘拜却的属地康斯塔内努转封,而卡雷西,萨鲁汗,艾丁则是格尔米扬的部将。

所以说,1261-1308年,尼西亚真正需要对付的对手就是两个火鸡国,丘拜却和格尔米扬而已、他们每一个都是弱于1211年的罗姆苏丹国的,而奥斯曼坎达尔卡雷西萨鲁汗艾丁之类的,连国家都没有就是一群军阀甚至盗匪而已,根本不存在这个网友嘴里的尼西亚抵挡不住的强大火鸡!

最后看看1355年奥斯曼贝伊国和尼西亚帝国的领土重合度,



可以明确的说,奥斯曼贝伊国所有领土都在尼西亚帝国领土之内,甚至都是尼西亚帝国的核心领土。而尼西亚帝国领土远远大于奥斯曼贝伊国,基本上等于1340年奥斯曼、坎达尔、卡雷西,萨鲁汗,艾丁5个贝伊国全部领土,加上格尔米亚、哈米德两个贝伊国的一半领土。

所以说单论复兴东罗马帝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尼西亚帝国是肯定足够的。

user avatar

非常难,因为东罗马帝国完全无法同时处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

在巴尔干,虽然已经遭到蒙古人的猛烈打击,但是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在小亚细亚,大批希腊村民和农田遭到突厥游牧民的劫掠,而蒙古宫廷在索要贡品的同时,反而不能阻止这种入侵行为。

而罗姆苏丹国已经事实瓦解,科尼亚的苏丹的命令早已经成为废纸,边境地区的部落和武士、商业共和国组成的政治实体超过三十个,东罗马根本找不到谈判的对象。

可以真的又能放弃小亚细亚的人口和农田吗?财政逐步枯竭,人口逃亡,拖欠军费导致更多士兵倒戈。

而且波斯的蒙古宫廷继续把更多被强制驱逐出故乡的牧民赶到小亚边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261年的东罗马帝国,沐浴在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光辉之下,这本该是帝国复兴的序曲,却更像是一曲哀歌的开始。若将那令人心碎的内乱暂且搁置,单纯探讨一下,在收复君士坦丁堡后,这个百孔千疮的帝国,究竟还有没有一丝翻盘的可能?答案很复杂,但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结论:希望渺茫,但并非完全没有。 关键在于,帝国能否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