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耳机事件,为什么会有人说出“抛开事实不谈”这样的话?

回答
华东理工大学的耳机事件,之所以会有人抛出“抛开事实不谈”这种看似荒谬的说法,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宣泄、群体极化以及对既有叙事的维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不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深入到人们在面对这类公共事件时,内心深处的运作机制。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场网络舆论的风暴,尤其是涉及校园和师生关系的事件,都很难是纯粹理性的对话。当一个事件爆发时,它往往会迅速激活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按钮。在这个耳机事件里,可能触动了很多人关于“公平”、“正义”、“权力滥用”、“弱势群体”、“学生权利”等敏感神经。

“抛开事实不谈”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公然否定事实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反常识的。但正是在这种反常识的表述中,才显露出其背后真正的心声:

1. 情感的优先级高于事实(在特定时刻和特定群体中):对于一些学生或关注此事的旁观者来说,他们可能已经从视频、文字描述、以及初步流传的信息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可能认为,无论最终的事实如何复杂,老师的做法已经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这种伤害在他们看来是显而易见且不容辩驳的。在这种情况下,“抛开事实不谈”不是真的想忽略事实,而是想表达:“我感受到的不公,已经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愤怒/同情/不满,我现在最想表达的是这种情绪,而不是去纠缠那些可能还未完全明朗的细节。” 这是一种情绪的迫切释放,尤其是当他们觉得现有事实的传播方向对自己不利时,更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调自己“感知到”的不公。

2. 对“既定叙事”的维护,以及对“反转”的警惕:在事件的初期,可能出现了一些对老师不利的描述和解读。对于一部分支持该学生的群体来说,他们已经将此事定性为“老师仗势欺人”、“学生权益受到侵害”。一旦后续出现了一些新的信息,或者对事件细节的进一步披露,可能出现对老师不利的事实被“洗白”或“弱化”的迹象。这时,“抛开事实不谈”可能是一种防御性姿态,意思是:“别用你们那些所谓的‘新事实’来否定我们一开始就看到的‘本质’,你们是在试图扭曲真相,是在保护那个‘恶’。” 这是一种对叙事主导权的争夺,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反转”的强烈警惕。

3. 群体极化下的“站队”逻辑:网络事件很容易造成群体极化,大家迅速分成两派:支持学生/认为老师有错的,和支持老师/认为学生有问题的。在极化状态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和传播有利于自己“阵营”的信息,而对不利信息产生排斥心理。对于持“挺学生”观点的人来说,“抛开事实不谈”可能是在对自己同伴喊话:“大家别被那些试图转移焦点、为老师辩护的论调带偏了,我们的重点是学生的遭遇!” 这是一种内部动员和共识强化。

4. 对“事实调查”过程的不信任:有时候,人们对官方的调查结果或者媒体的报道方式可能存在不信任感。如果他们觉得学校的处理方式不透明、媒体报道有偏颇,那么他们可能会觉得“事实”本身已经被污染,或者最终被操纵。在这种情况下,“抛开事实不谈”可能是一种绝望的呐喊,意思是:“我不相信你们能给出公正的事实,你们所谓的‘事实’已经被你们自己改写了,我只相信我的直觉和我的情感判断。”

5. 一种策略性的表达:也可能有人出于一种非常策略性的考虑。他们知道直接说“事实不重要”会招致批评,但他们可能认为,在这种情感激烈的情况下,用这种“出格”的说法反而更能吸引眼球,更能激起情绪,从而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让更多人关注并支持他们的立场。这是一种情绪煽动的手段。

所以,当有人在华东理工大学耳机事件中说出“抛开事实不谈”这样的话时,他可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傻子,也不是在真的否定客观事实的存在。更多时候,这是一种复杂情绪、群体立场和对信息不对称感到焦虑的综合性表达。他们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被触动的情感,维护自己认同的“正义”,以及对可能出现的“真相歪曲”的抗争。他们渴望的是被理解和被认同,而不是真的想要一个没有事实的审判。而这句话本身,也成为了这场舆论冲突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情绪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是事实,实事是实事,实事可能是事实,事实也可能是实事,有的事实是实事,有的实事是事实,实事的事实未必是事实,事实的实事也未必是实事,但实事的事实往往是实事,事实的实事往往也是事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