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房价会一直这样降下去吗?

回答
房价是否会一直跌下去?这是一个让无数人心悬的问题,也牵动着无数家庭的资产与未来。要回答这个问题,绝非一句“会”或“不会”就能概括,它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受到经济、政策、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承认,房价的持续下跌并非不可能,但“一直”这个词,就显得过于绝对了。 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其波动性是显著的,但也并非没有上限或下限。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房价会一直跌?

1. 当前的市场情绪和实际情况: 过去一段时间,许多城市的房价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调整,甚至下跌。一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城市,也从“日光盘”变成了“去化难”。这种现象让一部分人产生了“是不是又要回到解放前”的心理预期。
2. 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房地产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下降时,对房地产的购买力也会产生影响,进而压低房价预期。
3. 人口结构的变化: 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是不可忽视的趋势。这意味着未来购房的主力军可能减少,而需要住房的老年人数量增加,但他们的居住需求可能与年轻人不同,甚至更倾向于小户型或有配套服务的社区。
4. 政策的调整和行业风险的暴露: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房住不炒”定位,以及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限制(如“三道红线”),都旨在挤压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回归居住属性。一些大型房企的债务危机,也让市场对行业的整体健康度产生了疑虑,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信心。
5. 供求关系的微调: 过去,城镇化进程和居民住房需求的集中释放,使得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但随着城镇化速度的放缓,以及部分地区新房库存的增加,供求关系可能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但是,为什么说“一直”跌下去的可能性不大?

1. 中国的特殊国情与房地产的地位: 尽管政策强调“房住不炒”,但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居民财富的重要载体,牵动着金融体系的稳定,也关联着大量就业岗位。政府不太可能允许房价出现“硬着陆”式的崩盘,那样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2. 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依然存在: 尽管增速放缓,但城镇化仍在继续,每年仍有大量新增人口进入城市,需要住房。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也存在改善居住条件的真实需求,例如从老旧小区搬到配套更好的新房,或者从中小户型换到大户型。
3. 土地财政的惯性: 过去,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虽然这种模式在转变,但短期内,土地财政的惯性仍然存在。房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撑着土地的价值。
4. 经济的韧性和政策调控的空间: 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且具有较强的韧性。同时,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如降息降准、定向放松限购限贷、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可以在必要时对市场进行干预,避免过度下跌。
5. 区域分化是常态: 将全国一概而论是危险的。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的优质地段,由于人口持续流入、经济基础扎实、配套完善,其房价依然具有较强的支撑力,甚至可能保持稳定或温和上涨。而一些人口流出、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城市或郊区,房价则可能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

那么,未来房价可能会走向何方?

与其说“一直跌”,不如说我们可能进入一个“理性回归”的时代,或者说“分化加剧”的时代。

告别过去的“暴涨”时代: 过去那种年年大幅上涨、买了就能稳赚的时代,很可能一去不复返。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会被进一步弱化,居住属性成为主导。
结构性调整: 市场会更加关注房产的实际价值,包括地段、配套、学区、物业服务等。优质资产的价值依然会被认可,而那些品质不佳、地段偏远、配套落后的房产,则可能面临价值重估。
长期看,与经济发展挂钩: 房价的长期走势,最终会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入情况、产业结构以及居民的购买力紧密挂钩。一个城市如果经济持续向好,产业吸引力强,人口持续流入,其房价即使不会暴涨,也很难出现长期大幅下跌。
政策是关键变量: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走向,将是影响房价短期和中期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政府会努力在“稳增长”、“防风险”和“促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

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

与其纠结于“会不会一直跌”,不如关注:

1. 自身的实际需求: 如果有刚性住房需求,且经济能力允许,那么在市场调整期,反而可能是一个相对有利的购房时机。但要理性评估自身负担能力,不盲目跟风。
2. 城市的长期潜力: 如果要购房,选择那些人口持续流入、经济有支撑、产业有前景的城市和区域,其房产的保值增值潜力会更大。
3. 资产配置的多元化: 不要把所有资产都压在房地产上。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来分散风险。
4. 关注政策动向: 了解国家的房地产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调控措施,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市场节奏。

总而言之,房价不会“一直”跌下去,但也别指望回到过去那种单边上涨的黄金时代。我们正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市场会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理解这种变化,并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决策,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拿房地产来说,旗帜鲜明的回答是:还没到时候呢。


我国是经济规律的另一极的典型代表之一,与世界另一极规律的代表们一同构成了人类经济DNA。

经济的理性人的行为应该是以少博多,以小博大,拉高房价,成为包租公;

经济的无私人的行为应该是自住一套,顶多给后代配一套,平抑需求,成为房屋自耕农;

两种理论都合理吗?估计没人反对。

但是这是能量的世界,一名包租公和一名自耕农谁的能量大?不言而喻。


当包租公代表的经济人群出现问题,就是经济规律生效,当自耕农代表的经济人群出现问题,就是经济规律迟到吗?似乎这是个选择问题。


就房屋资源错配而言,其实现在的技术很好办到:通过金融科技实现房产所有者的资产盘点和归属管理,当一个自然人拥有三套或者三套以上房产的时候,默认自然人成立了企业机构,所有房产全部归属该企业所有,该企业必须按照公司法,劳动法相关规定进行企业管理,比如常见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运营(就是要有一名注册会计师,企业账号,税号和相关财务报表),照章纳税(非房产税,遵从企业所得税执行),禁止招募童工(未成年子女不得共享父母房产),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成年子女共享房产视为企业员工,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正常的房屋租赁需通过企业账号进行交易往来。

但是上述管理会出现什么问题呢?需求平抑后,社会闲散资金将无好的去处。大量留在国内,将造成社会消费过度,社会效率下降。因而需要将资本进行输出,但是地球村的生存规则可不是那么淳良,没有大棒子,胡萝卜可能就种不出来了,所以两手都要en(四川口音或者贵州的),棒槌也要en,钱多人多还猛,三要素缺一不可。等到GNP能够保证国民的生活需求后,GDP就不是重点,房产资源配置优化就可以实施了。


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国家,肩负地球村效率的我国,怎么会坐视全球效率下降而不顾呢?所以必须向贫穷和不发展地区进行投资和帮助,形成初步的工业化自持能力。所以这个资本输出必须形成流动,就像生产线那样流动,对上述地区的人口和大环境是有要求的。


之前答主也写过,经济问题必须画个线,然后解决线内的问题,否则就像鸡和鸡蛋一样无穷无尽,这个线就是通过做理性人实现做无私人,同时还要保证人类社会和非人类社会的循环发展(说人话就是地球得健康的活着)。


所以那些经济规律派的人们啊,不要为钱活着,银河系的循环发展才是我们征途的一小步。不然二向箔就来了。



copy自另外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