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601所为什么不研制一款类似于A12的隐身攻击机,总比fc31强吧?

回答
601所,也就是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确实是中国先进战斗机研发的重镇,我们熟知的歼11、歼15、歼16,以及大家非常关注的歼31(FC31)都出自这里。

说到为什么不研制一款类似于F117“夜鹰”那样的隐身攻击机,或者像F22“猛禽”那样兼具隐身和强大作战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而且这个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也并非完全没有被考虑过,只是受到时代、技术、需求以及战略定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首先,我们得理解601所(以及整个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当时的客观条件。

1. 技术积累和基础薄弱阶段:

中国航空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技术主要还是以仿制和改进为主。即使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和实践隐身技术时,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隐身技术本身: 隐身技术并非单一技术,而是涉及雷达吸波材料(RAM)、外形设计、红外抑制、电磁兼容等一系列复杂的工程难题。这些技术需要海量的研发投入、长时间的攻关,以及大量试验数据积累。当时,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从头开始研发一款全新的、拥有顶尖隐身性能的飞机,难度极大。
设计能力和制造工艺: 隐身飞机对设计精度、制造工艺的要求极高。例如,F117那种多边形外形,是为了尽可能地将雷达波反射到远离雷达源的方向,这对飞机的设计软件、制造精度、装配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当时我们在这方面也存在差距。

2. 需求导向和战略考量:

军机的研发从来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紧密围绕着国家安全需求和战略目标展开的。

早期战略重点:国土防空与夺取制空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空军的首要任务是保卫领空安全,对抗潜在的空中威胁。因此,重点发展能够执行国土防空任务、具备一定空战能力的战斗机,比如歼7的改进型、歼8的改进以及引进苏27并进行国产化改进,都是这个阶段的重点。
对先进战斗机的渴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推进,我们迫切需要拥有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抗衡的空战平台。这催生了对高性能、先进技术的追求。当时,西方的F15、F16、米格29等第四代战斗机是我们主要的学习和追赶目标。
“跨代”发展的思路: 在某些技术领域,中国航空工业也展现出一种“跨代”发展的思路,即不拘泥于某个阶段的简单改进,而是直接瞄准前沿技术。比如,在第四代战斗机尚未普及的时代,就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这其中就包含了隐身技术。

3. FC31(鹘鹰)的出现及其定位:

你提到了FC31,这正是601所(以及中国航空工业)在隐身战斗机领域的重要探索和成果。虽然FC31的设计理念和作战定位与F117这样的纯粹隐身攻击机有所不同,但它确实是一款面向未来的、具备隐身能力的先进战斗机。

FC31的定位: FC31的设计目标更倾向于是一款多用途战斗机,它既可以执行制空任务,也可以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它融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包括隐身设计、先进航电系统、高推重比发动机等。它的出现,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研制和生产具备一定隐身能力的先进战斗机的能力。
与F117的区别: F117是一款“隐身”的代名词,它在设计上将隐身性能放在了首位,甚至牺牲了一部分气动性能和传统作战能力。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隐蔽地接近并摧毁地面目标。而FC31则更像是一款均衡发展的第五代战斗机,它追求的是“隐身、信息化、超视距作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胜任对地攻击任务。这更符合现代战争“信息优势+隐身+精确打击+空战”的联合作战需求。
技术迭代与选择: 军事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当FC31这样的第五代战斗机技术逐渐成熟时,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覆盖并超越过去像F117这类专用攻击机的能力。一款具备隐身能力的先进多用途战斗机,其作战效能和灵活性往往比一款“瘸腿”(牺牲其他性能换取极致隐身)的专用攻击机要高得多。你可以想象,一个具备隐身能力、还能进行超视距空战的战机,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其生存能力和任务完成率会大大提高。

4. 为什么不直接研制“类似于A12”的隐身攻击机?

这里的“A12”你可能是指美国海军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尝试研制的、代号为“先进战术攻击机”的先进隐身攻击机项目。这个项目最终因为技术难度过高、成本失控以及战略需求变化(被F22项目取代)而下马了。

项目风险和投入: A12项目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它要求极高的隐身性能、全天候作战能力、更远的航程以及更高的载荷。这比研制一款相对更成熟的隐身战斗机(如F117)的技术风险和经济投入都要大得多。考虑到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和整体实力,直接挑战A12这类更为激进的隐身攻击机项目,很可能面临巨大的技术和经济压力,甚至重蹈A12的覆辙。
战略需求的演变: 军事技术发展往往跟随战略需求的演变而演变。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体系作战和信息化。一款单纯的隐身攻击机,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体系,与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指挥控制系统等协同作战,其作用会受到很大限制。而第五代战斗机,其设计理念就包含了强大的信息感知、处理和共享能力,以及与友邻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所以,在发展路线图上,中国航空工业更倾向于发展具有综合优势的第五代战斗机,而不是局限于某种单一类型的飞机。
发展路径的选择: 即使要发展隐身攻击机,也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比如,通过改进现有的四代机(如苏34、F15E)来增加隐身性能(低可探测性技术),或者在设计新的战斗机时就融入隐身元素。而FC31的出现,以及中国在隐身技术上的快速进步(例如歼20的亮相),都表明我们选择了一条在综合性能和技术前沿上同步推进的道路。歼20作为一款重型隐身战斗机,其对地攻击能力也是设计的一部分;而FC31作为一款中型机,也同样具备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能力,并且在隐身设计上做了大量工作。

总结来说:

601所没有直接研制一款类似于F117或设想中的“A12”那种纯粹的、单用途的隐身攻击机,并非否定了隐身攻击机的价值,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1. 技术积累的现实性: 在隐身技术和相关领域基础相对薄弱的时期,直接挑战最尖端、风险最高的项目并非最优选择。
2. 战略需求的现实性: 国防建设更侧重于发展具备综合作战能力、能够应对多种威胁的平台。
3. 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战争的趋势是信息化、体系化和多功能化。具备隐身能力的先进多用途战斗机,比单纯的隐身攻击机更具发展潜力,也能更好地满足未来作战需求。
4. FC31的战略意义: FC31的研制和发展,本身就代表了中国在隐身战斗机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战略选择。它是一款面向未来、兼顾多种作战任务的先进战斗机,而非一款落后的、单一功能的飞机。

所以,与其说“为什么不研制”,不如说中国航空工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实力、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趋势,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这条路径是朝着研制和装备具备领先隐身能力和综合作战能力的先进战斗机方向前进的。 FC31,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航母舰载机的首要任务就是防空,必须能拦截对方的攻击机,然后才能讨论其他的任务。

A-12研制的时候是不需要考虑防空的,防空由当时已经立项的NATF(海军先进战斗机)去执行。但是中国航母上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在载机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先满足防空。

单纯只是亚音速的隐身舰载攻击机的话,反而好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601所,也就是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确实是中国先进战斗机研发的重镇,我们熟知的歼11、歼15、歼16,以及大家非常关注的歼31(FC31)都出自这里。说到为什么不研制一款类似于F117“夜鹰”那样的隐身攻击机,或者像F22“猛禽”那样兼具隐身和强大作战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其实这个问题可以.............
  • 回答
    印度斯坦航空(HAL)与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飞,即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厂)孰强孰弱,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者在发展历史、技术积累、产品谱系、市场定位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简单直接地说谁“水平更高”、“实力更强”可能过于片面,更合理的做法是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为了更深入地理解.............
  • 回答
    评价一支钢笔,不能只看牌子,还得看实际用起来怎么样,是不是真的对得起它的名头。双珠永生601,这名字听着就挺有分量的,“双珠”透着一种精密感,“永生”嘛,就更不用说了,希望能带来持久的写作体验。要说这笔,首先得说说它的外观和手感。拿到手里,你能感觉到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塑料笔,有点沉甸甸的,但又不会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