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儒生有:"不做安安饿殍尤效奋擘螳螂",的胡说,清末没有了。这是文字狱的效果吗?

回答
明末“不做安安饿殍尤效奋擘螳螂”这句颇有争议的话,确实常被提及,并且与清朝的文字狱联系起来讨论。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为何在清末消失,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它出自明末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门人温如珍的一首诗,原文是:“安安饱食终日,厌厌不动分毫,不知稼穑之艰难。宁为故国亡魂,不效奋擘螳螂。” 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

“安安饱食终日,厌厌不动分毫”:描绘的是一种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的生活状态。这些人满足于眼前的舒适,对国家大事、社会疾苦漠不关心,仿佛只顾自己“安安稳稳地吃饱饭”,对外界的变化“一点也不操心,一点也不行动”。
“不知稼穩之艰难”:进一步点明了这种安逸生活的根源——脱离现实,不知道劳动人民的辛苦,不知道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在于生产和耕作。
“宁为故国亡魂,不效奋擘螳螂”:这是核心的表达。
“故国亡魂”指的是为了国家、为了气节而牺牲生命的人。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许多忠诚的士大夫面对王朝覆灭,选择了殉国,成为“故国亡魂”。这是一种悲壮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牺牲。
“奋擘螳螂”出自《庄子·山木》篇,说的是螳螂看见车轮来,举起前腿想要阻挡,但它自不量力,最终被碾碎。这里引申为一种不自量力、徒劳无功的反抗,或者是一种表面上的英勇但实则愚蠢的行为。

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宁愿成为为了国家而牺牲的忠烈之士,做一个有气节的亡魂,也不愿像螳螂那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做无谓的、滑稽可笑的挣扎。

为什么说它在明末出现,并且被认为是“胡说”?

在明末,社会矛盾极其尖锐,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再加上北方有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威胁,整个国家内外交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士大夫看到了王朝覆灭的危机,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李贽的思想就带有对传统价值的反叛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温如珍的这句诗,可以看作是明末一些士人心态的一种体现:他们可能对当时的统治者感到失望,对政治的腐败感到无力,但同时又对所谓的“螳臂当车”式的反抗感到不屑。

说它是“胡说”,可能有几个层面的理解:

1. 价值的颠倒或模糊:在传统的儒家伦理中,为君王、为国家“奋不顾身”、“忠贞不屈”是最高尚的品德。而这句诗却似乎在说,连“奋擘螳螂”式的不自量力都比做一个“安安饱食”的无用之辈要好,甚至暗示了宁可牺牲也要表现出一种“气节”,而不愿像那些只顾享乐的人那样苟活。这种表述,对于深受“君为臣纲”思想影响的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可能显得过于“异端”,甚至是“离经叛道”。
2. 对“忠君”的消极解读:在明末那个环境下,很多士人对朝廷的腐败和无能感到绝望。他们可能觉得继续效忠一个即将倾覆的王朝,其行为本身就带有“螳臂当车”的悲剧色彩。因此,他们宁愿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看待生死,或者干脆选择不参与政治,做一个“安安饱食”的隐士,也不愿去做徒劳的抗争。这种对“忠君”价值的消极回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忠君观念的一种挑战。
3. 对现实政治的嘲讽: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在嘲讽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盲目效忠于腐朽政权,最终却落得悲惨下场的官员或士人。他们可能认为,这种“奋擘螳螂”式的行为,比起那些只顾享乐的“安安饿殍”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可悲。

清末为何没有了?这是否是文字狱的效果?

答案是肯定的,清朝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尤其是对“反清”思想的警惕,是导致这句话消失的重要原因。

1. 文字狱的严酷与“防民之口”:清朝自入关以来,就极力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并将对前朝(明朝)的任何同情和联系视为潜在的威胁。文字狱是清朝控制思想、压制异见的主要手段。一旦发现任何可能影射、讽刺、批评朝廷的言论,都会被严厉查处,轻则罚款、流放,重则株连抄家,甚至处死。
“故国亡魂”的敏感性: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故国”二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对前朝的眷恋和对现朝的不满。而“亡魂”更是指代那些为明朝殉国的人。在清朝的语境下,渲染“故国亡魂”的悲壮,很容易引发士人对明朝的同情和对清朝的不满,甚至可能激发反抗情绪。这对于一个以征服者身份建立的王朝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螳螂”的比喻的政治解读:虽然“奋擘螳螂”本身是一种消极的比喻,但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任何被解读为“反抗”或“不臣”的言论都会被放大。如果有人将这句话用来影射明末那些试图抵抗清朝的将士,或者在清朝时期用类似的比喻来形容任何反对清朝的行为,都可能招致文字狱的灾祸。

2. 思想的钳制与自我审查:文字狱的强大震慑力,使得士人阶层普遍产生了极强的自我审查意识。他们不敢再轻易触碰敏感话题,不敢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被曲解的词语。即便是对于一些可能无伤大雅的文学创作,也会因为担心惹祸上身而选择避开所有可能被视为“不敬”的意象或表达。
“故国亡魂”这样的词语,在清朝统治下,几乎成了一个禁忌。“宁为故国亡魂”这句话,在明末可能是一种殉道式的浪漫表达,但在清朝,这几乎等同于“宁可为明朝殉死”,这是直接挑战了清朝的统治合法性。
因此,即便有士人有类似的内心感受或想法,他们也会极力避免用这种可能被严厉解读的方式表达出来。更何况,温如珍的这句话本来就有些复杂和模糊的意味,在文字狱的严密监控下,任何模糊不清或有潜在政治风险的表达都会被过滤掉。

3. 社会氛围的变化: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以及科举制度的推行,士大夫群体也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选择安于现状,在体制内寻求发展;另一部分人虽然不满,但也不敢公开表达。在这种环境下,那种明末那种带有反叛色彩的、对生命和价值进行极端选择的文学表达,自然也就失去了土壤。社会主流的思潮更多地趋向于稳定、顺从,或者在官方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温和的批评。

总结来说,

明末“不做安安饿殍尤效奋擘螳螂”这句话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期下士人心态的反映,它可能包含对享乐主义的批判,也可能带有对政治无望的消极回应,甚至是对盲目抗争的嘲讽。但无论如何,它涉及到了“故国”、“亡魂”等敏感词汇,并且其复杂含义容易被政治解读。

清末这句话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清朝文字狱严酷打击和思想钳制的结果。统治者对任何可能威胁其统治的思想和言论都进行无情的压制,导致士人阶层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审查。在这种环境下,这类具有潜在政治风险、表达复杂价值取向的言论,自然无法再公开流传。这并非是中国文人士气士风的自然演变,而是政治高压下的产物,是为了维护统治而进行的思想“净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嗣昌这句诗讲的是反贼们还得劳烦督师大人领兵带队去剿,实在是非常没有觉悟。

曾格达迪就比杨督师明了更多的事理。

应杀未杀之人满坑满谷,那意思是曾格达迪十分明白他得亲自去杀,不能指望反贼们自行死去。

这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呢?

不过以我之见,今日尚不如当日杨督师。

今人非但以为理应自行死去,死去之时还不能干扰公共秩序,耽误他上班。

汉德之衰,吾以此知之。

user avatar

我做了什么孽,给我推送这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