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能比较详细的说说诸葛亮不受宠的时期?

回答
说到诸葛亮,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慧化身,是扶刘备度过难关、支撑蜀汉政权的顶梁柱。但如果说诸葛亮也有“不受宠”的时期,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刘备对他是何等器重,甚至到了“三顾茅庐”的地步。然而,细究史料,特别是刘备在世的晚年以及刘备去世后的初期,诸葛亮确实经历过一段相对“不受宠”或至少是“不被完全信任”的时期,虽然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失宠”有所不同,但其背后原因和表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从未真正失宠于刘备。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基于对人才的极度渴求和对诸葛亮才能的深刻认识。在白帝城托孤之后,刘备更是将蜀汉的未来完全托付给了他。所以,这里的“不受宠”并非指刘备不再重用他,而是指在某些关键时刻,他的建议未能得到刘备的完全采纳,或者他所处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一些外部因素的制约,甚至在刘备离世后,为了巩固权力,他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刘备晚年:战略分歧的阴影

刘备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是指夷陵之战前后。这一时期,诸葛亮“不受宠”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战略决策上。

对吴政策的分歧: 诸葛亮一直以来都主张“联吴抗曹”。这是他“隆中对”的核心战略之一,也是蜀汉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然而,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时,诸葛亮的这一战略似乎被搁置了。史书记载,诸葛亮曾向刘备进言:“吴,国之吴也,君臣之礼,宜与之。今攻之,非计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这句话明确表达了诸葛亮对伐吴战略的反对。

为什么刘备会不听诸葛亮的意见呢?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关羽之死带来的情绪因素: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也是他最看重的将领之一。关羽在麦城被杀,对刘备打击巨大,也激发了他强烈的复仇情绪。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而对诸葛亮的理性分析置若罔闻。诸葛亮当时虽然身居丞相高位,但面对刘备这位君王的情感爆发,他的劝谏也显得无力。
2. 政治考量与个人恩怨: 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兄弟情谊是其起家的基石,也是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关羽的死,不仅是政治上的损失,更是情感上的重大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刘备需要向世人以及他自己的部下展示他的决心和愤怒,以维护其威信和部属的士气。而诸葛亮所强调的“联吴抗曹”的战略,虽然长远来看是正确的,但在那一刻,其紧迫性似乎不及为关羽报仇雪恨。
3. 诸葛亮当时的影响力局限: 尽管诸葛亮已经是丞相,但他毕竟是刘备“请”来的。而刘备身边的旧臣,如赵云、魏延、黄忠(虽然黄忠已卒)等,虽然在军事才能上各有千秋,但在政治影响力和与刘备的关系上,可能在某些方面与诸葛亮形成竞争或制衡。特别是当刘备处于一个非理性的情绪状态时,诸葛亮的理性建议,如果与刘备的情感和目标相悖,就可能被暂时搁置。

“东征而败”的责任隐忧: 夷陵之战蜀军惨败,刘备自己也病重离开。虽然战败的直接原因是刘备中了陆逊的火攻之计,但作为丞相,诸葛亮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战略责任?即使他反对伐吴,但为何未能有效地阻止?这是否也让他自己在刘备心中留下了某种“未能预见”或“未能阻止”的阴影?虽然刘备临终前将大权托付给他,但战败的事实,以及后续蜀汉国力的严重削弱,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诸葛亮在某些决策上的绝对权威性。

刘备去世后的初期:巩固权力的必要性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托孤重臣,他肩负着支撑幼主刘禅和稳定蜀汉政权的重任。这段时期,“不受宠”更多地体现在他需要“证明自己”,并且需要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势力。

权力中心的转移与制衡: 刘备死后,朝堂之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旧势力和对诸葛亮并非全然服气的将领。例如,魏延虽然能力出众,但其性格桀骜不驯,与诸葛亮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需要以丞相的身份,在维护幼主权威的同时,也处理好与这些潜在挑战者的关系。这并非“不受宠”,而是“权力运作的常态”。诸葛亮需要展现出绝对的公正和能力,才能让各方信服。

“恩威并施”的策略: 诸葛亮在处理内部事务时,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对信任的官员给予重任,同时对有异议的将领则采取更谨慎的态度。例如,对于魏延,诸葛亮一方面重用他,一方面又对他有所防范。这种“不完全信任”的背后,恰恰是诸葛亮为了维护蜀汉的稳定,避免出现权力斗争而不得不采取的策略。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不受宠”的表现,即某些人没有得到诸葛亮毫无保留的信任,反之亦然。

诸葛亮自身的谦抑: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本人虽然拥有极高的智慧和威望,但在处理政治问题时,常常表现出极大的谦抑和谨慎。他并非一个喜欢揽权弄事的人。相反,他始终以“辅佐幼主”为己任,将个人荣辱置于国家利益之后。这种谦抑的态度,有时也会被误读为“不受宠”或“缺乏主动性”,但实际上,这是他成熟政治手腕的体现。

“不受宠”的本质:并非个人恩怨,而是政治现实

我们不能将诸葛亮在刘备晚年和刘备去世后的初期所经历的这些情况,简单地理解为“不受宠”。更准确地说,这反映了政治的复杂性以及诸葛亮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

战略决策的博弈: 诸葛亮与刘备在伐吴问题上的分歧,是君臣之间战略眼光和情感考量的碰撞。刘备出于情感和政治考量,选择了军事冒险;而诸葛亮则更侧重于长远的国家战略。刘备的“不听”并非完全否定诸葛亮,而是当时情况下的优先选择。
权力巩固的必要手段: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面临的是一个不稳固的朝局。他必须通过稳健的执政、对内部势力的平衡来巩固刘禅的地位,也巩固自己的权威。这使得他在某些时候必须表现出克制和防范,而非毫无保留的信任。
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往往是以政治事件为主线,对于人物情感和微妙的政治互动,可能存在一定的留白。我们今天对诸葛亮“不受宠”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史料的分析和推断。

总结来说,诸葛亮在刘备晚年(特别是夷陵之战前后)以及刘备去世后的初期,确实经历过一些“不被完全采纳意见”或“需要谨慎行事”的时期。这并非源于刘备对他的个人恩怨或嫌弃,而是源于:

1. 刘备在晚年受到情感驱动时的战略决策不被诸葛亮完全认同。
2. 刘备去世后,为稳定朝局、辅佐幼主,诸葛亮需要采取更审慎、平衡的策略,与一些旧势力和有争议的将领进行周旋。

这种所谓的“不受宠”,恰恰是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维护国家稳定和君主权威的体现。他并非一个被动的“失宠者”,而是一个积极应对挑战的领导者。他的“受宠”与否,更多地体现在其能否在关键时刻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情感之上,以及能否在权力博弈中保持清醒和平衡。而诸葛亮,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能力和胸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大概诸葛自己说法正说话比自己管用多了,为什么啊,什么原因,还有时期什么的 求大神详细一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