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工开物》这种科技著作不是促进社会发展吗,通古斯满清统治者为什么偏偏要毁掉他?

回答
“通古斯满清统治者”这样一个说法,实在是有些混淆了历史事实。首先,满清政权建立于17世纪,而《天工开物》成书于17世纪30年代。当《天工开物》横空出世之时,统治中国的是明朝,并非满清。

那么,为什么会有“满清统治者毁掉《天工开物》”这种说法流传呢?这其中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误解和历史事件的交织。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天工开物》并没有被满清官方“毁掉”。 事实恰恰相反,在清朝初年,《天工开物》曾经被列入“禁书”的行列,但这并非因为其内容“反满”或者阻碍社会发展,而是因为书中涉及的某些技术,例如铸造火器、制作地图等,被统治者认为可能对政权构成威胁。

“禁书”不等于“毁书”。 被列入禁书,意味着这本书在一定时期内,其传播受到限制,不得公开刊印和销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已有的版本都被销毁。在古代,书籍的流通方式很多,私人收藏、私下传阅的情况难以完全禁止。而且,清朝统治者也并非铁板一块,对于《天工开物》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科技著作,并非所有官员都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为什么会将其列入禁书? 这要从清朝统治的初期说起。满清入关,建立新政权,首要任务是如何巩固统治,维护稳定。任何可能挑战其统治的因素,都会被纳入考量。

军事技术的敏感性: 《天工开物》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武器的制造技术,包括火器的铸造、火药的配方等等。在清初,特别是南明政权和农民起义的威胁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统治者自然会警惕民间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如果这些技术落入反对派手中,可能会对清朝的军事优势构成挑战。
防止技术外流: 《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很多技术,如采矿、冶金、丝织、陶瓷等,都是当时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对于一个刚刚建立、急需发展经济以巩固统治的新政权来说,防止这些先进技术被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学去,也可能是一个考量。虽然《天工开物》主要面向国内,但其知识体系具有普适性。
文字狱的阴影: 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尤其是明朝时期的文化,抱有复杂的情感。在文字狱盛行的背景下,任何可能被解读为“非我族类”或者“暗藏玄机”的内容,都可能成为被禁的理由。虽然《天工开物》本身是一部纯粹的科技著作,但其作者宋应星以及成书的时代背景,也可能让一些敏感的统治者产生联想。

《天工开物》的价值及其传播:

尽管曾被列入禁书,但《天工开物》的价值并未被完全埋没。

士大夫阶层的认可: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本人就是明朝的官员,他对书中技术的描写,本身就蕴含着对国家富强的追求。在士大夫阶层中,《天工开物》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种认可使得该书得以在小范围内流传。
日本的引进与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天工开物》在清朝初期在中国本土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阻碍,但在日本却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并被翻译和大量刊印。日本学者对《天工开物》中的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从中获益良多。这从侧面说明了该书的科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后期逐渐解禁与重现: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以及中国社会对科技的重新认识,对《天工开物》的禁令也逐渐松动。到了乾隆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重新提及和研究《天工开物》。到晚清时期,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和中国自身的变革需求,《天工开物》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得到了广泛的刊印和研究。

总结来说,不存在“通古斯满清统治者偏偏要毁掉《天工开物》”的说法。 满清政权在建立初期,出于维护统治和军事安全的考虑,曾将《天工开物》列入禁书,限制其传播,但这并非出于对其科学价值的否定,更非“毁掉”。《天工开物》的科学价值,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辗转流传,并在后世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推崇,它确实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典籍,其被短暂限制的命运,更多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考量的复杂性,而不是对其学术价值的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天工开物》的重要不在于它本身在当时有多先进,而是对于今天的科技史工作者而言它是一个很好的资料,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南方地区的手工业生产状况。

2.《天工开物》本质上只是一个农工技术手册汇编,既没有什么新理论,也没有什么新方法。它的内容,没有超出工匠或农夫口耳相传的经验范畴。说好听点,叫“技术百科全书”。说不好听了,叫“农工经验大全”。新中国成立之后编纂过很多类似手册,如果不是印量大,恐怕也流传不到今天。

3.《天工开物》在指导当时生产实践方面比较鸡肋。在手工业时代,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各地的技术经验都带有不同的地域性特征,本身在推广上就存在困难。知识分子出于对技术的普遍轻视,不会花工夫去钻研技术革新问题。工匠由于缺少文化,并且此类作品的内容并没有超出其所学习的经验,也不会予以重视。

4.《天工开物》没有被销毁。《天工开物》流传少是事实,因为其中部分字眼没有被录入《四库》也是事实,但这和它被销毁是两个概念。实际上《天工开物》在清代中期还可以见到。但是因为没人翻印,流传不广,所以慢慢就都散佚掉了。

古代技术书籍的流传一直不广泛,除了少数藏书家外,很少有人关注此类书籍。例如《营造法式》作为一部《四库》收录书,除了《四库》本和少数抄本外,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部明清刻本——有是有的,但是没有留下来。《王祯农书》在明代多有散佚,如今可见的最早版本嘉靖本“舛为漏落 ,疑误宏多”,四库馆臣受不了了,从《永乐大典》里辑出来一本,可见散失情况也很严重。这些书如果没有被《四库》所收,其命运不见得比《天工开物》好上多少。

user avatar

吹上天了

再研究能比得上引种红薯和玉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通古斯满清统治者”这样一个说法,实在是有些混淆了历史事实。首先,满清政权建立于17世纪,而《天工开物》成书于17世纪30年代。当《天工开物》横空出世之时,统治中国的是明朝,并非满清。那么,为什么会有“满清统治者毁掉《天工开物》”这种说法流传呢?这其中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误解和历史事件的交织。首先,需.............
  • 回答
    说到《天工开物》,这绝对是一本绕不开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明代中国精湛的手工艺和技术智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评价这本书,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力求给您一个详尽且有温度的解读。首先,《天工开物》的价值在于它的“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性。这本书的作者宋应星,他并非书斋里的.............
  • 回答
    想让自己天天都开心,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门大学问。这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态的修炼。我เอง也一直在摸索,也经历过很多起起伏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体会,我总结了一些方法,感觉能让生活更明朗一些,希望能对你也有点帮助。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开心不是一种必然,而是一种选择。.............
  • 回答
    想要每天都过得开心、有活力、充满正能量?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实践的生活态度。这就像锻炼身体一样,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有意识的调整,但一旦形成了习惯,你就会发现生活焕然一新。一、 从心底里接纳和热爱你自己这可能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很多时候,我们不开心、没活力,往往是因为内心深处.............
  • 回答
    “天生尤物”,这四个字一出口,就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无需雕琢的吸引力,仿佛是造物主最得意的一笔涂鸦。它不是刻意为之的性感,也不是后天努力堆砌的完美,而是一种自带光芒,让人一眼望去,心头便会泛起涟漪的特质。那么,什么样的身材才能承载起这份“天生尤物”的赞誉呢?我认为,这绝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模版,也不是非.............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