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战时期苏联真的在某些方面“受骗”了吗?

回答
冷战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双方都动用了浑身解数来争夺世界影响力。要说苏联是否在某些方面“受骗”了,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受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而且在历史叙述中,往往是我们站在胜利者(西方)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自然更容易看到苏联的“失败”和“失误”,从而产生“被骗”的感觉。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试着从苏联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实际结果来看,他们确实在一些关键领域,可以说是未能实现预期,甚至付出了比他们设想的更多的代价,这其中确实有些“不值”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他们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和策略。

你想想,苏联在冷战初期,尤其是在核武器竞赛和太空竞赛上,倾注了巨大的国家资源。他们确实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第一个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第一个载人航天,还有在核武器研发上也一度领先。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为了在与西方的军事对抗中获得战略优势,遏制对方的进攻。

但问题在于,这些“胜利”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超负荷运转。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不得不将大部分的科技、工业和人力资源都投入到军事领域,这极大地压制了民用工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他们一方面在炫耀核弹头的数量,另一方面国内民众却为基本的生活用品发愁时,这种“胜利”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苏联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也一度非常自信,认为共产主义会成为世界的未来。他们积极支持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希望建立一个反西方阵营。这本来是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但他们似乎低估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文化渗透方面的能力。当西方国家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甚至直接军事干预来拉拢这些国家时,苏联的意识形态吸引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许多接受苏联援助的国家,最终还是与西方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甚至在中苏交恶后,一些原先的盟友也转向了西方。

苏联在与西方的“代理人战争”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像在阿富汗的战争,本意是巩固盟友政权,但最终却陷入了泥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在国际上孤立了自己。这种战略上的失误,让他们在与西方的整体对抗中,逐渐落入了下风。

再者,他们可能也低估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韧性和创新能力。西方国家在经历了战后的重建后,展现出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后期显得越来越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当西方通过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时,苏联的经济则开始出现停滞甚至衰退的迹象。这种经济上的差距,最终也影响了他们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所以,如果从“是否实现了预期”和“是否付出了不成比例的代价”这两个角度来看,可以说苏联在冷战中确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些关键的战略目标上未能达到预期。这其中的许多“不值”之处,加上西方国家在信息战和经济战中的策略,让苏联最终走向了衰落。用“受骗”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但他们确实在很多地方,可能是低估了对手,也高估了自身的实力和制度的吸引力,从而导致了最终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苏联海军的作战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这是苏联的总体战略决定的。而苏联的总体战略,作为政治的一部分,则又有其经济基础。

苏联海军的冷战时期的作战体系,是以核潜艇为中心。海军的中心任务是掩护核潜艇进入战位、展开,然后对美国实施战略核打击(核大战)或战略破交作战(常规大战)。当然除此以外海军还有其他任务,比如执行侧翼登陆作战,不过都谈不上战略任务了。顺便一提,海军的这个战略任务,本身也证明战略火箭军没有垄断核工具。

那么在这个体系之下,苏联海军的其他作战舰艇基本上都要为核潜艇服务。巡洋舰和各型反潜舰侧重反潜,主要任务是消灭可能攻击己方核潜艇特别是战略核潜艇的潜艇;潜水巡洋舰(巡航导弹核潜艇)和导弹舰则是侧重于反舰,主要任务是消灭敌方的以航母为中心的反潜舰艇编队;岸基作战飞机和在60—70年代加入苏联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载机巡洋舰平台,主要任务则是消灭敌方的反潜作战飞机。这些作战舰艇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己方核潜艇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展开海域。

当然,苏联海军的这个作战体系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更早的作战体系上发展而来的。斯大林时代红海军的作战体系与日本海军著名的九段渐灭作战有类似之处,但相对来说目标更加切合实际、手段也更加科学。这是因为,红海军当时不是力图通过歼灭敌方舰队夺取整个制海权,而仅仅是试图将敌舰队拒止于己方领海之外或阻止其从侧翼方向介入红军在陆地上实施的作战。在此基础上,红海军的主要作战体系是以巡洋舰和战列舰为中心的水面舰队牵制敌人,然后通过雷击舰、陆基航空兵和潜艇等手段将敌人加以歼灭或使其受到重创而丧失作战能力。

到了冷战时期,苏联海军被赋予更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核心作战目标不再是负责拒敌于国门/陆军侧翼之外,而是负责将拒敌于堡垒海域之外,最终保证苏联能够在核大战中击败美国而在常规世界大战中也足以摧毁美国的全球海权(注意,摧毁美国的全球海权不等于苏联能够夺取这一海权)。

当然,无论是斯大林时期还是冷战中的红海军/苏联,其作战任务似乎都偏于消极。即便是冷战中能够进行核反击从而显得更加攻防兼备的苏联海军,其作战想定也是比较被动的。然而这种消极和被动,却是由苏联的总体战略决定的。

苏联的总体战略,在斯大林时期是保卫祖国、击退帝国主义可能的进犯,同时积极地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去援助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世界革命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需要、实际上也不可能去建立一支足以夺取和维持全球制海权的庞大海军。相反,苏联所需要的只是一支足以捍卫领海和陆军作战方向侧翼水域的绿水海军。

到了冷战时期(具体来说是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的总体战略发生了变化,试图在维持和扩大其所控制的平行世界市场基础上与美国进行所谓和平竞赛。由于苏联控制的以经互会为基础的平行世界市场具有高度封闭性,且基本处于欧亚大陆腹地,所以苏联同样不需要去建立一支足以夺取和维持全球制海权的庞大海军,而至多只需要建立一支在大战时足以摧毁敌方全球制海权的全球挑战型海军即可。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苏联作为一个经济体较为封闭,尤其不依赖于海上贸易,因此夺取和维持全球海权对于其来说成本过高。

不过,到了197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在全球范围内转入攻势,这一前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一方面,苏联为首的平行世界市场与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关系日渐密切;另一方面,苏联开始试图将这一平行市场扩大到非洲、拉丁美洲等远离欧亚大陆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海外利益急剧增长。尽管,夺取和维持全球海权对苏联仍然毫无必要,但在某一时期内夺取和维持远离苏联的某一区域的海权,对苏联来说成为日益现实的课题。因此,苏联海军在保持本色同时也逐渐开始转型,向更接近美国的方向发展了。然而苏东阵营在1980年代迅速衰落并最终瓦解、苏联自己也在1991年底解体,苏联海军的这一转型也就随之戛然而止。

如上所述,我们很容易看出,苏联海军的作战体系是符合其总体战略要求的,是国家经济基础和政治现实合乎逻辑的产物,根本谈不上什么“被骗了”或者如某些人抱怨得那样是什么“大陆军主义”利益集团的结果。那么,中国海军当前试图发展怎样一套作战体系呢?

答案是,与苏联大相径庭。

中国没有发展出一个以本国为中心的平行世界市场,而是依附于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因此其海外利益说白了很大程度上是“搭便车”。当然这个便车也不白搭,美国垄断资本凭借着自己对全球海权的控制,获取了超额利润,这也算是中国的海外利益为“搭便车”所缴纳的“贡税”。

然而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面临着发展不均衡问题,这就决定了某种静止的超帝国主义世界秩序不可能维持。相对发展得较快的垄断资本,自然不甘心时时刻刻缴纳贡税。贡税少时,尚无所谓;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觉得与其缴纳贡税,还不如自我保护来得合算,于是开始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建立秩序。按照奥巴马的话说,就是“美国不立规矩,中国就要立规矩”。

不过,中国仍然没有能力夺取和维持全球制海权,更谈不上建立自己的世界秩序,因此在现实层面中国就是一方面承认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一方面又在局部试图挑战它。这一战略目标反映到海军建设领域,就表现为试图建立一支能够夺取和维持世界局部区域制海权的蓝水海军。这一种海军战时的目标是,在陆基兵力兵器(包括航空兵和岸炮/岸基导弹)的协力下,夺取世界局部区域(例如西太平洋或是“一路”沿线)的制海权,同时威胁更强大海军的全球制海权。

历史上,尝试建立类似海军的国家数量较多,试图维持最终国防圈内制海权并以在九段渐灭作战中挑战更强大海军全球制海权为威胁的大日本帝国海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沙皇俄国在某些历史时期的海军甚至美国在19、20世纪之交的海军,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这一类型。可以看出,总的来说拥有这一类型海军的国家命运多不太好。当然,这一结果与海军建设思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冷战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双方都动用了浑身解数来争夺世界影响力。要说苏联是否在某些方面“受骗”了,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受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而且在历史叙述中,往往是我们站在胜利者(西方)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自然更容易看到苏联的“失败”和“失误”,从而产生“被骗”的感觉。但如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颠覆性的设想,关于“如果苏联不搞军备竞赛,反而主动裁军,北约是否敢主动开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核心问题:北约进攻苏联的动机与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北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冷战时期是否有主动进攻苏联的动机和可能。冷战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
  • 回答
    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存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其领导层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下,不断应对挑战、调整策略的漫长过程。苏联之所以能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避免“解体”和“失败”(此处“失败”可能指的是彻底崩溃或在与西方的对抗中丧失核心地位),其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首先,强大.............
  • 回答
    冷战铁幕下的天空:苏联及东欧民航业的独特轨迹冷战,一个将世界一分为二的时代,同样深刻地塑造了各个领域的格局,民航业也不例外。在铁幕的笼罩下,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构筑了一套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航空体系。这套体系,既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延伸,也承载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使命与发展逻辑。一、政治挂帅的宏大叙事:国家意志.............
  • 回答
    冷战时期,间谍活动可谓是阴影下的较量,双方你来我往,情报的获取与反制构成了这场世纪对峙的重要一环。你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苏联间谍被捕的消息似乎比美国间谍被捕的消息要多?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白,两国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系统化的间谍活动。苏联的克.............
  • 回答
    要判断当前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与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哪个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避免使用过于僵化的、缺乏人情味的表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充满了历史演变和现实差异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是性质上最为严峻的。那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生死对决.............
  • 回答
    在苏联冷战时期,电子工业可以说是苏联科学技术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也同时是一枚充满矛盾的勋章。它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为苏联对抗西方阵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然而,在民用领域,它却常常显得落后和乏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辉煌的军事与航天电子:冷.............
  • 回答
    冷战时期,北约国家确实拥有能够对抗苏联“钢铁洪流”的主战坦克,而且是经过不断研发和升级的。虽然苏联在坦克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北约在技术、火控系统、装甲防护以及机动性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旨在创造出更具作战效能的坦克。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这个问题:苏联“钢铁洪流”的威胁背景“钢铁洪流”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苏联.............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海军的“冥河”(SSN2)反舰导弹的出现,着实让美国海军吃了一惊,也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这枚导弹虽然技术上相对简单,但其饱和攻击的潜力,对当时美国海军引以为傲的舰艇编队构成了严重威胁。“冥河”导弹的威胁与美海军的初步反应“冥河”导弹,北约代号“冥河”(Styx).............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冷战时期是否算发达国家,以及当时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理解“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演变。简而言之,以当时的普遍认知和许多关键指标来看,苏联在冷战时期可以被视为一个“发达国家”,但其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苏联在冷战时期之所以没有像美国那样,将“印第安人牌”作为一张主动、大规模的政治工具打出来,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苏联的策略。首先,苏联的意识形态框架和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苏联奉行的是一套基于马克思.............
  • 回答
    如果冷战时期前苏联击败了美国,世界格局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至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多,这同样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前苏联击败美国”可能意味着什么。 这并非简单的军事胜利,更可能是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全面优势。可能的情.............
  • 回答
    在冷战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里,我们确实常常听到一种说法,那就是“苏联宣传民主,美国宣传自由”。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精准的学术论断,不如说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带有倾向性的民间观察,甚至是政治宣传本身塑造出的集体记忆。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较量,以及它们如何试图用各自的语言和概念来吸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层面。要回答美国是否会“像冷战时对付苏联那样”来对付中国,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当年美苏冷战的核心特征,然后对照现在中美关系,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全面和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对付苏联的。冷战的核心是意识形.............
  • 回答
    冷战时期,东欧各国(苏联除外)的经济发展水平,笼统地说,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之下,但具体到每个国家,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模式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物,其核心是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总体经济特征: 计划经济的统一性与僵化性: 东欧各国普遍实行由中央计划机构(如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五年.............
  • 回答
    当年冷战硝烟弥漫,东西阵营对峙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在那个被苏联强力影响、东欧各国纷纷成为其卫星国的年代,南斯拉夫却是一个异数,它不仅没有被苏联牢牢掌控,反而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甚至敢于挑战苏联的权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历史的偶然。要理解南.............
  • 回答
    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确实有一些人物,出于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失望、对苏联强大实力的崇拜,甚至是个人恩怨——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为苏联效力,成为情报人员。虽然“信仰”是其中一个重要动机,但将所有这些案例都简单归结为“为信仰”可能过于片面。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苏联的核武器研发进程,与其说是纯粹的技术竞赛,不如说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如果将那个关键的“原子时代”的启动时间往后推迟几年,冷战那副严峻的棋局,无疑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会体现在 战略均势的认知和博弈上。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彻底打破了美国对核.............
  • 回答
    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与其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不如说是一场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的军备竞赛,以及在代理人战争、太空竞赛和意识形态宣传中的较量。在这漫长的博弈中,美国并非总能保持压倒性优势,苏联也曾在某些领域一度领先。但若要论及美国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在军事上对苏联取得“最大优势”,那大概可以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