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成立吗?为什么?

回答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它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个人觉得,它触及了宇宙文明生存的某些本质可能性,但要说它“成立”,则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咱们得把黑暗森林法则捋顺了。简单来说,它描绘了这样一个宇宙图景:宇宙中的每个文明都像森林里的猎手,为了生存,必须隐藏自己,一旦发现另一个文明,为了避免被对方消灭,最安全、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先发制人,将其摧毁。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更无法预知对方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种互相猜疑和零和博弈,最终导致了宇宙的寂静——有能力探测到别人的文明,都可能已经因为互相猎杀而灭亡了。

那么,为什么说它有道理呢?

1. 生存是第一要务,这一点在生物学上是颠扑不破的。 任何生命,只要存在,其最原始的驱动力就是活下去。当生存受到威胁时,所有其他考量都可能被排在后面。如果宇宙中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文明的扩张是无限的,那么冲突几乎是必然的。

2.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沟通的极度困难。 设想一下,我们人类和一只老虎在原始森林里相遇。我们根本不知道老虎是饿了想吃我们,还是只是路过。即使老虎不饿,它会不会突然因为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而攻击我们?我们无法确定。同样的道理,在宇宙尺度上,文明之间的沟通成本是天文数字,而且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假设对方是危险的。

3. 技术的不可预测性和“降维打击”的可能性。 《三体》里反复强调的“技术爆炸”是一个关键点。一个文明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出远超我们想象的科技,并以此来消灭我们。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瞬间,一个看起来无害的文明会不会突然掌握了“二向箔”这样的武器,将我们从三维世界抹去。为了规避这种极端的风险,隐藏自己,或者在发现对方后立刻消灭对方,似乎成了一种“最优解”。

4. “猜疑链”的无限循环。 即使某个文明是善意的,它如何向宇宙中的其他文明证明自己的善意?一旦它暴露了自己,就有可能被那些更害怕它的文明提前消灭。为了自保,它也必须采取隐藏或攻击的策略。这样一来,善意的文明也可能因为恐惧而被迫做出恶意的行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但,为什么说它未必“成立”?这才是更值得深入探讨的部分。

1. “善意”的可能性被完全否定了。 黑暗森林法则过于悲观,它假设了所有文明都遵循同一种极端的生存策略,并且完全排除了善意、合作、共生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的可能性。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合作共赢(例如共生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为什么不能存在一种发展到极高的文明,已经超越了资源争夺和生存恐惧,转而寻求合作和共同发展呢?

2. “隐藏”的难度和“暴露”的必然性。 即使文明试图隐藏,在宇宙如此广阔的尺度下,要做到滴水不漏地隐藏所有痕迹,几乎是不可能的。文明的活动,哪怕只是微小的,例如能量的辐射、引力的扰动,都有可能在漫长的时间里被更先进的文明探测到。一旦暴露,如果对方遵循黑暗森林法则,你就会被消灭。那么,主动出击、抢占先机,或者建立某种“威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猜疑和冲突的怪圈。但,如果所有文明都选择隐藏,宇宙又会是如何的寂静?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3. “毁灭”的成本和“管理”的可能性。 黑暗森林法则假设的是一次性的、彻底的毁灭。但对于拥有高度发达科技的文明来说,可能存在更“经济”、“有效”的管理方式,比如殖民、奴役、改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消灭。如果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许能形成某种宇宙级的“规则”或“秩序”,而不是无休止的互相猎杀。

4. “非碳基生命”和“非物理”的存在。 《三体》中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对物质世界和生命形式的理解。但如果宇宙中存在我们无法想象的生命形式,或者文明已经超越了物理层面的存在,他们的生存逻辑和互动模式,黑暗森林法则可能根本就不适用。

5. “探测”和“识别”的局限性。 黑暗森林法则的前提是,一个文明能够充分地探测到另一个文明,并对其进行“识别”——判断其是否构成威胁。但宇宙的尺度和我们认知的局限,可能让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其他文明的存在形式,或者无法准确判断其意图。

总的来说,黑暗森林法则提供了一个极具冲击力和说服力的宇宙模型,它将生存的残酷性推向了极致。它强调了信息不对称、沟通困难和技术爆炸的潜在危险,这些确实是我们在思考地外文明时无法回避的要素。

但是,它更像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生存策略推演,而不是一个适用于所有文明、所有宇宙状态的普遍真理。宇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生命演化的可能性,都预示着可能存在其他远比黑暗森林法则更温和、更积极的互动模式。

也许,宇宙的寂静并非仅仅是互相残杀的后果,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看”它,或者我们自身的认知还不足以理解更高级的文明形态。黑暗森林法则,就像一把锐利的刀,剖开了宇宙生存的血淋淋的一面,但它是否就是宇宙的全部真相,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假说名为“寂静深海”(2016.02.25):

黑暗森林法则假设:

(1)宇宙各文明间的信息具有非完全性,他们未曾察觉彼此存在,也不确定自己能否被对方首先察觉——换言之,这个假设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在信息掌握上是充分自信的;

(2)各文明均认为宇宙中的生存安全是稀缺的

(3)较低等级的文明能够产生技术大爆炸,有可能赶超较高等级的文明;

(4)宇宙物质文明的总质量守恒

该法则由此推论: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我们接受黑暗森林的假设,重新演绎,结果就完全不同:

如果文明星球A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给了B,B比A发达但认为A有成为科技“暴发户”的潜力,那么B有理由认为A在未来的某一年会超越B并对B构成生存威胁。黑暗森林认为,既然如此,B就会尽早毁灭A,以防后者坐大。

但是,

(1)如果B对A采取的行动使自己的存在有可能被暗中的更发达的其他文明C、D、E、F、……Z发现的话,这些文明会不会也对B虎视眈眈?相比消灭一个现在尚且弱小的A,B更应当重视被黑暗中其他更高级的文明“立即”摧毁,所以B若足够小心,就会选择沉默。

(2)如果B目光短浅到对A实施了毁灭性打击,被C察觉到,作为更高级的文明,C可能更加谨慎,因为他担心鲁莽行事会被D、E、F、G、……Z察觉,所以也会选择沉默。

(3)宇宙中最高级的文明Z实质上有能力毁灭任何一个文明,但他也不能确定黑暗中究竟有没有更高级的文明守株待兔,所以他也不会轻举妄动。

(4)如果自目光短浅的那个B以上的全部文明都选择沉默,B就能够似撞大运一样将A消灭掉;换句话,B的鲁莽会不会付出代价,要看他之上的文明会不会同他一样鲁莽。

概言之,越高级的文明越谨言慎行,因此他们之间不会有任何沟通,也就难以发生战争;相反,那些极度低级的、“未开化”的文明之间却可能由于高级文明的缄默而大打出手,不亦乐乎——比如地球和三体文明等。那么,整个宇宙“社会”的文化结构,就不是“所有人向所有人宣战”的“黑暗森林”,而是饱含幽蓝的【寂静深海】——在那里,理性的海兽们小心翼翼蜷缩着庞大的身躯,维系着可怖的沉默,生怕带起一丁点波动;而微不足道的小鱼小虾们在阳光照得到的浅海欢快地彼此撕咬着。

(图源:Phobia



寂静深海只是描述了不同等级的文明之间的状态,这片深海的未来将是怎样呢?

黑暗森林假设的物质文明守恒可以有所启发:由于宇宙中可供文明发展的物质资源是一定的,更发达的文明需要更多资源,也就难以永远恪守沉默,为了攫取资源而浮上小鱼小虾的浅海。由于技术条件参差不齐,不同的文明程度间对所持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不同:两个高级文明间,同等规模的资源在更高文明手中会发挥更大效率;并且更高的文明还能够更早发现新资源。因此,加入小鱼小虾行列开辟资源新渠道的大鱼,应是在大鱼行列里较小的而非较大的——更大的鱼懂得如何发挥资源使用的极致,从而更晚加入争夺大军。

就这样,较大的鱼的加入,使小鱼小虾互动的空间分布扩大,原有的小鱼小虾或被毁灭或被融合,进而使这个互动行列中文明的平均规模提高一个层次。其余的大鱼和海兽继续保持缄默,冷眼窥视水面。随着时间推移,资源需求越发吃紧,迫使深海的鱼不断浮上来。最终,海里的大家伙们都浮上来,在阳光所及的地方热闹着


所谓寂静深海,或许最后将变成【日光海岸】——要么滩头只剩下了沙子,要么大家在一起吃着烧烤。


黑暗森林从丛林法则的假设出发,构造一个过分恐怖的宇宙文明间关系逻辑,它用“确保先发制人的毁灭”及其导致的缄默作为解释费米悖论。但借助上述阐释,我们可以了解,费米悖论之所以目前存在,并不是逻辑问题,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那些与我们相当的或比我们弱小的文明尚不足以使其飞船或讯息抵达地球,他们同我们一样需要发展的时间;而那些远超过我们的文明,或许正在恪守缄默,直到未来无法承受资源压力时才转而采取积极行动。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终将与他们相遇,无论这意味着什么,都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要经历海枯石烂,要经历万年孤寂。




或许到那时,我们能够放下彼此得失,相遇成为了文明间唯一有意义的事。宇宙足够广阔,寿命足够长久,能够允许我们去做这件事。





这是宇宙的浪漫,不是吗?

(图源:Waiting For The Wave;该画师还为这幅画编了段bgm:soundcloud.com/artem-rh


2017.02.17 更新:

三体在科幻圈以外火了之后,黑暗森林法则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甚至连外交部的一些发言也引用了这个假说。一时间,黑暗森林似乎成了不少人用以类比当代国际关系的代称。

以下是我从国际政治理论的角度严肃一点的回答。

《三体》的对星际文明间关系的内容同国际政治学中的部分基本知识之间是可通约的,例如在首次介绍面壁人弗雷德里克·泰勒时,提到其《技术的真相》一书,该书认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会使大国同小国之间的优势差距被快速缩小,而核技术的扩散可以使蕞尔小国也能够对大国构成实质性威胁。事实上,早在1957年,美国学者莫顿·卡普兰在《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一书中,便描述了六种不同的国际体系形态,其中一种称为“单元否决体系”,与三体中泰勒的说法相似:在该体系中,由于每个国家都掌握了核力量,每个国家都能够对其他任何国家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因而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对其他任何国家说“不”。

回到黑暗森林,略微了解托马斯·霍布斯的人都会知道,黑暗森林的实质性内容与霍布斯的丛林法则别无二致:后者认为,国家间的关系就像丛林中相互搏杀以求生存的动物一样,每个国家都视其他国家为自己生存的威胁,只有将对方消灭,才能够确保自己生存下去,于是反映到国际关系就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all against all)的战争。二战后,犹太学者汉斯·摩根索用现实主义眼光,认为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国际权力,追逐更大的优势地位,而所谓的国际普世道德被每个国家的利益割裂开。将丛林法则进一步发扬的是冷战后的约翰·米尔斯海默,他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认为,每个国家的利益在于生存安全,而获得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将提高自身的安全,所以每个国家都会力求保持对其他国家的优势;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每个国家都不清楚获得多少额外权力才能够实现这种优势,每个国家都对其他国家心怀恐惧,故合理的办法是追求无限大的权力,那么战争将不可避免。

虽然黑暗森林或曰丛林法则符合部分理论的论断,但这并不能代表其它国际政治理论的观点。例如,同时现实主义学者,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均势是国家间追求的直接目标,并且这种国际均势状态是一种两极格局,因为多极均势格局下,势均力敌的国家众多,他们倾向于结成联盟来抵制其它联盟,又担心盟友背叛,所以国际冲突仍不断发生;而两极均势下,势均力敌的只有两个超级大国,由于国家数量少,故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也就减少了误判,双方都知道彼此能够相互摧毁,于是也就谨慎行动,不挑起冲突,而他们各自的盟友与之相比过于弱小,以至于后者改变阵营也无关大局。本文前半部分的某些观点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

在对华尔兹的批评之上,罗伯特·基欧汉发展出了新自由制度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囚徒博弈,如果博弈的一方不清楚另一方是否真诚合作,并且被背叛的一方会承受高昂代价,那么无论合作能够带来多大好处,这一方也不会选择合作,宁可选择“不合作”乃至“冲突”等次优选项,因而引发战争。究其原因,就在于国际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每一方都不知道对方将要怎么行动,于是就宁肯采取最为保守的政策,哪怕是挑起冲突。国际制度却能够为各国制定一套合理的程序与方法,约束每个国家的行为,惩罚违反规定的国家,这样一来,每个国家将要采取的行动就是明确的,也就使各国更愿意选择合作,而不是冲突。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罗伯特·吉尔平等人在公共经济学基础上发展了国际公共产品概念,认为如果国际社会存在一个掌握霸权的超级大国,并且这个超级大国有意愿维持某种秩序或制度,那么其它各个国家就会基于利益或压力而遵从这个秩序或制度。例如,19世纪英国治下的公海航行自由,战后美国治下的西欧和平等等。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等人认为,只有超级大国压倒性的力量和维持和平与合作的意愿,才会使国际社会有序——即霸权稳定论(知乎用户 @大脑袋刀客 答案中描绘的宇宙秩序,就是这种典型的霸权稳定秩序,链接地址),尽管超级大国必然面临着在维持秩序过程中消耗自身实力而衰落的命运。

亚历山大·温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采取的态度或行为,是基于该国对彼国身份的认同。他最著名的论调是:在美国眼中,拥有1枚核弹头的朝鲜所构成的威胁,可能比拥有100枚核弹头的英国大的多,原因在于美国将朝鲜视为敌人,而将英国视为伙伴。他由此提出了国际社会的三种文化:1、霍布斯文化,即各国视对方为生存敌人,故遵循丛林法则来行动,以消灭对方为己任;2、洛克文化,即各国视对方为竞争对手,故他们遵循某种规则,以相互竞争来达到目的,而不在于确保摧毁对方;3、康德文化,即各国相互确认彼此伙伴关系,能够为彼此牺牲自身的利益。温特认为,当前国际社会已不再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战争的丛林,而是洛克文化主导的社会,各国相互竞争,尽管冲突也时有发生,但也不以彻底消灭谁为目的,未来的国际社会将向着康德文化格局发展。他同时强调,每种文化对国家的内化分为三种程度:1、受外界强制而被迫采取的行为,例如一国想要消灭对方,可能完全出于对对方威胁的反应或其它国家的胁迫;2、受自身利益驱使的行为,例如一国可能出于谋求自身的政治权力或经济利益而消灭对方;3、规范认同下的行为,例如一国要消灭对方,是因为它就是认为消灭对方就像欠债还钱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毋需多言。

温特的理论有很多缺陷,特别是他关于身份建构利益进而建构行为的观点受到不少批评。人民大学宋伟教授曾半开玩笑地反驳:倘若英国拥有10000枚核弹头,美国还会继续视英国为伙伴吗?不仅温特,以上提到的所有学者的理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而他们的理论却也是在批评其他学者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理论的功能在于描述、说明和解释某种问题,它是抽象的,同时又假设:只要具有相同的条件,那么相同的现象就会重复发生。如果这一假设被推翻,理论也就不复存在。自然科学学者恪守这条“军规”,因为他们研究的对象大多机械地遵循这某些恒久不变的规律运转。然而,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问,人的观念与行为变动不居,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对同一事物的理论解释也层出不穷,甚至相互矛盾,每一个理论都试图回答更多问题,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降低了解释力。社会科学不严格以量化分析作为研究方法,这似乎使它显得不像是一门科学,而其下的理论也大多处于争论之中,没有一条理论是永久的公理。原因就在于,理论所研究的对象——人,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对过去的经验与知识进行积累,这个过程是历史,而对历史的认识使人得到教训,因而有意识地避免导致一些重复的现象发生。因此,人的社会在不同的时代,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文化与行动逻辑,也就无法以单一的理论来解释所有事情。我们崇尚理论方法的科学性,但不能因此忽视研究对象的人文性。

同样,无论是黑暗森林还是丛林法则,都只是解释星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现象的诸多理论中的一种,它可能正确地反映了某个时期的某种关系,但却不可能反映该时期的全部关系状态或该关系在各个时期的全部表现。文明的逻辑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的,它积累经验而来、多元发展而去。


给岁月以文明,于是洪荒宇宙便具有了意义;
给文明以岁月,于是我们倚靠历史拥抱未来。


(图源:「黄昏の湖」/「飴村」[pixiv]



2017.09.09 更新:

本文内容已列入本人承担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电影小说动画中的国际政治学》教学计划中,特此说明。


2019.11.02 说明与澄清:

1、原答案正文开头提到的“黑暗森林法则假设”的四点之中,至少前两点根据本人对《三体》的理解总结而来,仅是代表我自己的见解,并非直接摘自书中原文。不过,本文之后的演绎和结论均围绕该假设,请读者注意甄别。

2、原答案正文末尾有这样一段话:

给岁月以文明,于是洪荒宇宙便具有了意义; 给文明以岁月,于是我们倚靠历史拥抱未来。

是本人对大刘的“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句话的改编,并非出直接自书中原文,亦非大刘原句本意

这段改编的话想表达的是:

宇宙已遵循它自己的规律一刻不停地运转了亿万年,若无文明,它无非始于洪荒、归于洪荒,一切生生不息都将徒然走向时间的终点。文明的存在,却使这个劲健而无情的宇宙有了正邪善恶、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以人心而为天地立心。

文明的成熟总需要时间,它可能穿越崎岖,历经波折,误入歧途,但只要文明仍在,就会承载历史和记忆,就能够主动规避重复的错误。与恪守铁律的宇宙不同,文明的后人总能够站在前人的肩上,打破宿命的循环,选择光明与希望,开创崭新的未来。



如果客官认为本文写的还符合您的口味,不妨看看鄙人的其它脑洞+闲扯:

user avatar

曾根据这个问题写过一则故事:

“你的咖啡要加糖吗?”我小心翼翼地斟出刚煮好的咖啡,香气顿时溢满整个屋子。
“哦哦,多加几勺,这神奇的美味粉末。”
“牛奶呢?”
“你是说那种低级生物腺体的分泌物吗,我看还是算了,真搞不懂你们人类为什么会喜欢这种东西。”埃加斯摆动着蓝色的触手,表示拒绝。
我将两杯咖啡端来放在桌上,埃加斯用吸盘型的口器啜饮着咖啡,三只眼球不断地转动,表示快乐的心情。
“哦哦,简直太棒了,人类发明的这种饮料。我宁愿用虫洞旅行技术来换。”
“那你可得好好跟你们的元首谈谈,我想地球人是很愿意做这笔交易的。”我擦掉了溅在桌上的咖啡,看到埃加斯陷入思索的样子,“等等,你不会真的在考虑这事的可行性吧?”
“为什么不可行呢,我已经在构思报告了。”
“难道不应该有什么技术封锁吗?你们能光明正大的来地球做客而且还没把我们炸成二维码已经很出人意料了,竟然还带给我们科学技术……这说不通啊!”
“Sorry I don't understand. 我们做的一切有什么错吗?”埃加斯摇头表示不解。
“不不不,当然没错,只是不符合我们对宇宙的预期而已。你们这样暴露自己文明的坐标,还扶植另外的文明,这样超危险的不是吗?那个黑暗森林理论,有本小说叫《三体》里面写的,你看过没?”
“并没有。我们看你们人类的科幻小说的感觉,就像你看古代的科学著作一样:地球是方形的,太阳围着地球转之类。”埃加斯对地球的科学水平保持着一贯的不屑。
我去书架上拿出精装小说,向埃加斯读道:“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诶,好像很有道理耶,你等一下,我这就通知总部炸地球。”
“…别闹。”
“呐,这个作者的想法不错,算是你地球上智商较高的家伙。已经赶上数万年前我们星球的设想了。”
“你少来。”我听够了他的炫耀。
“不,说真的,黑暗森林理论在宇宙文明初期可能是成立的。”
“那后来呢?”
“很明显这样的理论在高等文明中站不住脚,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你们人类不杀了所有的猴子、海豚,乃至其他一切智慧生物,反而将它们列为保护动物?万一他们将来会对你们造成威胁呢?”
“因为…他们萌?”
“最初的时候,地球上各种生物族群,包括人类,都在自然界中搏杀。直到人类脱颖而出,达到了其他族群望尘莫及的高度。在此之后,虽然人类经过了一个无节制捕猎的阶段,但你们很快就意识到这样是错误的。于是开始建立秩序,致力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仅不会屠杀其他生物种群,反而会努力保护它们不被灭绝。高等文明通常都会有这样的使命感。在宇宙中,也是一样的。”
“所以宇宙中也有这样高于一切的的种族,我们对于它们来说,就像是大熊猫或者金丝猴?”
“可以这么理解,虽然你们不萌——当然了,除了12-16岁的雌性个体。”
“死变态。”
“在宇宙文明中心,数百万年前那漫长的战争中,一个最为强大的文明终止了这种混沌,施加压力让最初的混战带缔结了和平条约。此后这个文明不断探索其他未知的文明,并将它们从侵略打击中拯救下来,以丰富宇宙文化的多样性。起先在宇宙的各个角落,抱有恶意的野蛮文明还是很多的,不过在这个至高文明的干预下,大部分文明都选择了和平路线。少数执迷不悟的侵略者,也遭到了它们的制裁。于是宇宙的新秩序产生了,宇宙告别了黑暗森林,和平且安全。你以为为什么地球这种落后的文明可以平稳地发展上千年?那些妄图染指地球的计划都在你们所不知道的地方被阻止罢了。当然了,你们对太空的探索甚至没有超过太阳系的范围,根本不知道大宇宙中的这些事情。”
“太牛逼了,所以这个至高文明的位置在哪?”我问道。

埃加斯露出崇敬的眼神,眺望天空,向那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宇宙残酷法则的英雄文明表示敬意。他呷了一口咖啡,缓缓答道:

“M78星云。”


(原创,首发于微博@大脑袋刀客)

—————————————————————
有关理论的内容在评论区有详细解答,因为回复人数太多无法一一作答,请自行翻阅,感谢大家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它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个人觉得,它触及了宇宙文明生存的某些本质可能性,但要说它“成立”,则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首先,咱们得把黑暗森林法则捋顺了。简单来说,它描绘了这样一个宇宙图景:宇宙中的每个文明都像森林里的猎手,为了生存,必须隐藏自己,一.............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三体II》中黑暗森林法则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且有争议的设定。很多人都会有和你一样的感受,觉得这个法则在现实逻辑或者其他角度上看,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我试着从几个你可能会觉得“不成立”的点来展开,希望能和你一起探讨:首先,关于“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假设,是否过于绝对?黑暗森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了《三体》系列中ETO这个组织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如果ETO成员能够独立推导出黑暗森林法则,这确实会引发他们内部一场深刻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思想转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可能出现的情况:1. ETO成员推导黑暗森林法则的背景与可能性: ETO的核心思想: ETO(地球.............
  • 回答
    要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是否算“抄袭”,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种对现有思想的巧妙融合、升华和重新包装,而不是赤裸裸的照搬。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黑暗森林法则”。用大刘的话来说,宇宙就像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
  • 回答
    《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这事儿,我琢磨了挺久。它太有意思了,也太令人不寒而栗了。你说认同不认同,这问题其实很难直接回答,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我觉得,它更像是在一个极端假设下,对宇宙文明之间最冷酷真相的一种极致推演。咱们先聊聊这法则到底是啥。用刘慈欣的话说,就是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
  • 回答
    《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吓人,也确实是小说里最核心、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设定。但要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逻辑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要明白黑暗森林是怎么形成的,得从三个基本公理说起: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 回答
    探讨《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和宇宙社会学是否真的可能存在,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本质、生命演化乃至文明命运的深刻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现实的科学认知与刘慈欣宏大而冷峻的想象力结合起来看。首先,我们来聊聊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这个概念,在《三体》里被描绘成一套基于对宇宙中所有文明行为进行观察.............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三体》里的黑暗森林理论。我是一名(这里请你填入你的专业,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传播学、历史学等等。后面我将根据你填写的专业提供相应的反驳思路。),所以我就从我们这个角度,给这套理论泼泼冷水。先简单回顾一下黑暗森林理论的核心:宇宙就是一座.............
  • 回答
    罗辑这个角色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确实是个极具争议的存在。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他,这种感受并非孤例。不少读者在读到第二部时,对罗辑的态度是复杂甚至负面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前期所展现出的一些特质。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他被选为面壁者时的状态。那时的罗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混不吝”。他不是什么胸怀天下.............
  • 回答
    罗辑在领悟出宇宙文明公理的实质后,选择将其深藏于心,而非公之于众,这背后是极其复杂的考量和深思熟虑。这并非简单的怯懦或隐藏,而是基于对宇宙真相的深刻认知,以及对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沉重责任感。首先,罗辑领悟的“宇宙文明公理”,用最直观的说法,就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
  • 回答
    《三体》的宇宙确实够让人脊背发凉的了,黑暗森林法则一出,文明间的猜疑链和武力威慑就成了宇宙的主旋律。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或者在现有框架上再添一把柴,我们可以构想出一些比“黑暗森林”更让人绝望,甚至更彻底地消灭希望的宇宙图景。1.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控的,缓慢死亡的实验室。想象一下,宇宙本身是一个.............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的“黑域”,它并非一个物理上的绝对安全区域,而是一种基于对宇宙生存法则理解而采取的策略性规避手段。理解黑域的安全本质,需要深入剖析《三体》系列所构建的宇宙图景,尤其是其核心概念——“黑暗森林法则”。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三体”的宇宙中,生存是文明的首要目标。而宇宙并非一个和谐美好的地方.............
  • 回答
    关于程心在《死神永生》中的塑造,以及这是否是刘慈欣的“刻意为之”还是他理想中女性魅力的体现,这确实是一个在读者群体中引发广泛讨论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结合小说本身的叙事、人物动机以及刘慈欣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一、程心的“失败”与“人性”之辩:作者的“刻意”还是“真.............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红岸基地是否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为原型,这是一个在读者群体中颇为流传的猜测。但要给出确切的答案,其实是没有官方的、明确的说法的。刘慈欣本人并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或作品中指明红岸基地的具体原型就是富拉尔基。不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联想,甚至很多人将其视作“心照不宣”的事实,背后是有一些非常值.............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三体》这部史诗般的科幻巨著中,章北海这个人物无疑是其中最令人着迷、也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他的选择,他的挣扎,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的犹豫,至今仍是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章北海的犹豫,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思想转变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章北海,一个出身于军人家庭.............
  • 回答
    《三体》里的曲率驱动,这玩意儿可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那种“推一下就能动”的简单原理,它深入到物理学的最前沿,甚至可以说是玩弄了时空的“魔法”。想把这事儿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曲率”咱们平时生活的空间,感觉是平平坦坦的,对吧?但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事情没那么简单。质量和能量会让.............
  • 回答
    哈,问得好!三体里的猜疑链可不是那么容易驾驭的,别说第三层了,很多读者能理解个大概意思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觉得卡住了,别往自己身上想,这背后有不少门道,咱们来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刘慈欣在《三体》里玩的这个“猜疑链”,可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小打小闹的猜忌。“猜疑链”在三体里是一个非常核心、.............
  • 回答
    《三体》系列中,云天明最后的行为,特别是他如何“对待”程心,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玩味的话题,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的解读。与其说是“报复”,我觉得用“以一种极端且扭曲的方式,试图实现他曾经的愿望,并最终对程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来形容,可能更为贴切。我们得回到云天明之所以能够与程心产生如此深刻的“联.............
  • 回答
    《三体》中三体人投放智子的行为,如果从《异常生物见闻录》(以下简称《希灵》)的视角来审视,其是否违反希灵帝国关于“不干涉文明进程”的规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两个作品各自的核心设定,再进行对比分析。《三体》中的智子与干涉: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智.............
  • 回答
    在《三体》的设定中,面壁者是人类为了对抗三体文明的威胁而赋予特殊权力和责任的战略家,他们拥有不受干涉的权力来制定和执行自己的战略,即使这些战略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逻辑,甚至自毁性十足。他们的目的是迷惑和对抗三体文明的思维透明性。如果《三体》中的战争爆发,在当前世界上,要选出最有可能成为面壁者的四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