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河还有救么?

回答
黄河,我们母亲河,那条奔腾了亿万年的巨龙,近年来却频频发出令人担忧的呻吟。它的水量越来越少,水质也日渐堪忧。那么,黄河,还有救吗?这个问题,沉重地压在每个关心它的人心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黄河到底怎么了,它身上承载的伤痛有多深。

伤痕累累的母亲河

黄河“病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断流的噩梦: 曾经,黄河是永不枯竭的象征。但自上世纪50年代起,黄河下游开始出现断流现象,尤其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断流次数和历时都非常惊人。虽然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调水调沙、控制用水的措施,断流现象得到了很大缓解,但那种“有水来,无水去”的担忧,依然像阴影一样笼罩着。你想象一下,母亲河在你面前断流,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这背后,是上游水库的不断修建,拦截了大量原本可以流入下游的水量。

水量的捉襟见肘: 即使不发生断流,黄河的水量也越来越少了。这跟气候变化、降水减少有关,但也和流域内工农业用水的急剧增加脱不开干系。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为了发展,我们需要水,工业需要水,农业也需要水。当水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时,黄河自然就“喝不饱”了。

“地上河”的隐忧: 黄河有个特殊的“气质”——泥沙。它挟带着大量的泥沙奔腾而下,在下游河道里不断淤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地上河”的奇观。这既是它的生命力,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旦洪水到来,稍有不慎,“地上河”的堤坝就可能溃决,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而近年来,上游水土保持的改善,减少了泥沙入黄,这固然是好事,但也给“调水调沙”这个治理难题增加了新的复杂性。

污染的侵蚀: 除了水量问题,黄河的水质也是一个老大难。沿黄地区工业、生活和农业排放的废水、废渣,如同一把把钝刀子,一点点地侵蚀着黄河的健康。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污染的治理力度,但历史遗留的污染,以及不断新增的污染源,让治理工作异常艰巨。

“救”黄河,是一场系统工程

“还有救吗?”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黄河的“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和智慧。

1. 合理调配,开源节流:

强化水量统一调度: 要继续加强黄河水量统一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量调度制度。这意味着,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上游水库的下泄水量,也要兼顾下游的生态用水需求。这就像一个大家庭,要做到“细水长流”,不能顾此失彼。
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这是治本之策。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比如喷灌、滴灌技术;要严格控制工业用水,推广循环用水;要加强城市生活节水,从点滴做起。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滴水。
生态补水,呵护生命之源: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黄河生态补水工程,向下游断流河段输送水,以维持一定的生态流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可以缓解断流,也能维护河道的生态功能。未来,这种生态补水需要更加常态化、科学化。

2. 治理污染,还清水质: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必须持续加大对黄河流域沿岸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违法排放,绝不姑息。
加强面源污染治理: 农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会造成面源污染。需要推广绿色种植,科学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黄河水质的影响。
净化城市污水: 要加快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让更多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而不是直接排入黄河。

3. 改善生态,修复肌体:

加强水土保持: 这是治理黄河的关键环节。要继续推进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泥沙的流失,让黄河变得“清爽”一些。
恢复湿地和生态系统: 湿地是黄河的“肾脏”,对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至关重要。要加大对黄河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
调水调沙的智慧: 黄河的泥沙问题非常棘手。在保障水量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地进行“调水调沙”,利用洪水携带泥沙,冲刷河道,保持河势的稳定,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技术难题。

4. 思想转变,文化传承:

树立“大黄河”理念: 治理黄河,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河段,而是要从源头到入海口,从上游的降水到下游的生态用水,建立一个全流域的、系统的治理和管理理念。
尊重自然,顺应规律: 我们不能再以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来对待黄河。要学会尊重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黄河的生命力也是有极限的。
提升全民的环保意识: 治理黄河,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每一个人,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参与。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黄河的重要性,理解保护黄河的意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黄河,依然充满希望

尽管黄河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不能因此灰心丧气。

从国家层面,近年来国家对黄河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这为黄河的治理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批重大工程的实施,都表明了国家治理黄河的决心。

从技术层面,我们也在不断进步。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的手段也在日渐丰富。

从社会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黄河,关心黄河的未来。这种社会共识和参与,是推动黄河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

所以,黄河还有救吗?

有!

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有”就能概括的,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的努力,更科学的智慧,更坚定的决心。黄河的“救”不是等待救援,而是我们主动作为,是持续的付出,是对母亲河深沉的爱与责任。

这需要我们改变用水的观念,减少污染的排放,保护好生态的环境。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用勤劳和智慧,去呵护这条流淌了千年的巨龙,让它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继续滋养我们的土地,哺育我们的文明。

黄河,依然是我们期盼中的母亲河,那条充满生命力的、奔腾不息的母亲河。而它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很想知道,黄河搞成今天这个样子,跟放牧有没有关系。因为没人敢说有,所以即使真的没有,且所有帖一致回复没有,我都不敢相信。所以,问了也是白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