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腾格里沙漠 20 天清出 4 万吨黑液,污染物是什么?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回答
腾格里沙漠,这片承载着古老传说和独特生态的广袤土地,在2024年的初夏,被一则触目惊心的消息打破了宁静: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本应是工业园区,却成为了非法倾倒巨量危险废物的“黑洞”。在短短20天内,这里被清理出了高达4万吨的“黑液”,这些令人不安的液体,究竟是什么?它们又对这片脆弱的沙漠环境,造成了怎样的伤痕?

“黑液”的真面目:工业的阴影

经过媒体的深入调查和相关部门的初步披露,这4万吨“黑液”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水面。它们并非寻常的工业废水,而是来自精细化工领域的“高难度”产物——铬化物废液。

具体来说,这些“黑液”很可能包含:

六价铬(Cr⁶⁺)和三价铬(Cr³⁺):这是电镀、皮革鞣制、印染、金属加工等行业产生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其中,六价铬的毒性尤为突出,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对人体的肝脏、肾脏、呼吸系统都会造成严重损害。即使是三价铬,虽然毒性相对较低,但大量存在时也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其他重金属:除了铬,这些废液中还可能混杂有镍、铜、锌、镉等其他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元素一旦进入环境,很难自然降解,会随着食物链不断富集,最终威胁到生物体的健康,甚至人类的健康。
有机物残留:作为精细化工生产的副产品,这些废液中还可能含有未完全反应的有机化合物、酸碱等化学物质。这些有机物可能影响水体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为何是腾格里沙漠?“避风港”的沦陷

腾格里沙漠,因其地广人稀、植被稀疏、蒸发量大等特点,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一个“天然”的废弃物倾倒场。然而,这种认知是对这片土地及其生态价值的严重漠视。

非法倾倒者选择这里,无非是看中了其“隐蔽性”和“监管难度”。他们可能通过伪造委托单位、篡改运输记录、选择偏僻区域进行倾倒等手段,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环境的赤裸裸的犯罪,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彻底抛弃。

环境的“剧毒”:一场悄无声息的浩劫

4万吨铬化物废液倾倒在腾格里沙漠,其对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毁灭性的,堪比一场悄无声息的“化学战争”。

1. 土壤污染与土地“死亡”:
重金属渗透:沙漠的土壤相对疏松,加上雨水(尽管稀少)或地下水的浸润,废液中的重金属会向下渗透,污染更深层的土壤。一旦铬、镍等重金属进入土壤,它们会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发生吸附、络合等反应,长久地滞留在土壤中,难以清除。
土壤生态系统破坏: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极强的毒性,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的死亡或活性降低,进而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和物质转化功能。植物的根系会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导致植物生长受阻,甚至死亡。受污染的土地将失去其原有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变成“死亡之地”。

2. 地下水危机:生命之源的“毒液”
渗透与扩散:沙漠地区虽然地表水稀少,但地下水是重要的生命之源。一旦废液中的污染物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层,将引发一场严重的地下水污染。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会在地下水中扩散,形成污染羽,影响范围可能非常广阔。
长期污染与难修复:地下水一旦被重金属污染,其治理难度极大,修复周期非常漫长,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彻底恢复的。被污染的地下水,不仅无法饮用,也无法用于灌溉,将直接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用水安全和农业生产。

3. 生态系统的崩溃:脆弱生命的“终结”
植被死亡与物种灭绝:沙漠地区的植被虽然稀疏,但它们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将直接导致植物死亡。随着植物的消失,依赖于这些植物生存的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也将失去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整个生态链条将被打断,甚至可能导致一些特有物种的灭绝。
食物链富集:重金属会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其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会逐级升高。最终,这些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身上,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4. 空气污染的可能性:挥发性物质的传播
虽然“黑液”主要是液体,但其中可能含有的某些挥发性有机物或在高温下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也可能通过风力传播,对周边区域造成空气污染。

追责与反思:告别“非法倾倒”的阴霾

4万吨黑液倾倒腾格里沙漠的事件,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暴露出的不仅是少数企业的非法逐利行为,更是对工业废物管理、环境监管体系的严峻拷问。

严厉追责:对于这种严重危害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追究相关企业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绝不姑息。
强化监管: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废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运输、贮存、处置全过程的监管力度,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的有效性。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形成社会监督合力,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生态修复:对于已经被污染的区域,必须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科学的生态修复,尽管这是一项艰巨且漫长的工作。

腾格里沙漠的这4万吨“黑液”,是对自然生态的无情践踏,是对子孙后代的严重犯罪。我们不能让这片曾经宁静的土地,成为工业污染的“牺牲品”。唯有以史为鉴,加强监管,严惩不贷,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让“绿水青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继2014年之后在今年冬天再度被曝出。这次的污染区域紧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媒体从权威渠道获悉,此次发现的污染系中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宁夏美利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倾倒造纸黑液所致。据中卫市官方通报,该纸业集团倾倒黑液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04年。

固体污染物覆盖的区域,寸草不生。资料图片

用污水(造纸黑液)喷洒路面以硬化道路;在沙漠边缘挖坑就地排污,等水分蒸发后再掩埋;用排放出来的污水混合黄河水,直排林区浇灌速生林……这个“隐瞒”长达20年的非法排污现场终于逐渐被揭开面纱。

与近年来查处的非法排污典型案例相比较,这个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跨度长,不仅非法排污行为长达数年,相关责任企业也几经变更,这给后续调查、处置带来了客观上的困难。但是,既然盖子就已经揭开,就应该一查到底。

首先,事件到今天才得以曝光,当地监管部门当真不知道吗?据媒体的实地探访,“林区里污染场地的区分非常明显,只要不长树甚至连沙棘都不长的地方就可以判断为污染地块”,也就是说,即便企业非法排污的方式相对隐蔽,但污染的导致的后果早已显现,为何到了今天才真正纳入处置议程,地方监管是否失职,有待严肃倒查。

其次,涉事企业虽然多次变更信息,但并不代表找不到实际责任者。如,此次被立案调查的宁夏美利纸业集团环保节能有限公司,由中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中冶美利云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参股。而股权信息显示,无论是美利云还是美利纸业其实际控制人都指向同一家公司。所以,责任链条并不算模糊。此前宁夏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中,八家被告最终承担了5.6亿环境修复费用及600万环境公益赔偿金,而此次事件是否也会有同样的“天价赔偿”,值得关注。

一处污染点挖出的固体污染物成粘稠状,堆砌成堆,很快就向周边流淌,气味刺鼻。资料图片

除了追责、赔偿,环境修复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通过第三方的初步检测结果显示,污染物pH值浓度、氰化物、重金属等主要指标并没有达到危险废物标准,但造纸黑液是否对地下水产生影响,还不清楚。由于跨度时间长,这起非法排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以及潜在影响,应该有科学的评估,并采取必要的环境修复干预措施。此前,腾格里沙漠污染地点的整改就存在进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这次应总结问题,避免重蹈覆辙。

跳出个案来看,这类“特殊”案件的处置,对当前的环保治理也有多重现实启示。

一则环境保护和治理首先还是得注重预防。很多污染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像腾格里沙漠这类生态脆弱的地方,尤其如此。这要求必须抓好防护关,真正做到“早治”“治小”。

二要避免出现“三不管”式的治理盲区。此事中,位于宁夏的涉事企业将造纸黑液偷排到了远离厂区16公里之外的腾格里沙漠边缘,而该区域从行政区划或者执法属地而言,已经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排污行为,到底如何监管,治理成本又如何分担,需要有针对性的机制规范,从而有效避免“无人管”的尴尬。

三是要确保整改不能有侥幸心理。此事引发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发生在引发全国关注的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之后。按说,上次的典型事件发生后,当地就应该举一反三,加大系统性的污染排查和清理,不应是由环保志愿者的举报,然后地方政府被动“揭开盖子”。此中所折射出的某种治理心态无疑耐人寻味。如果环保治理只能是被一步步推着走,治理的诚意和效果,难免打折扣。

不管怎样,“最严环保治理”时代,对非法排污现象的查处,从追责、赔偿、环境修复到治理完善,一个都不能少。唯有此,才能真正由治标迈向治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腾格里沙漠,这片承载着古老传说和独特生态的广袤土地,在2024年的初夏,被一则触目惊心的消息打破了宁静: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本应是工业园区,却成为了非法倾倒巨量危险废物的“黑洞”。在短短20天内,这里被清理出了高达4万吨的“黑液”,这些令人不安的液体,究竟是什么?它们又对这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