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威的上古史干货质量如何?

回答
王威老师在上古史领域的口碑,可以说是有口皆碑,但同时,他的一些观点和表达方式也确实会引发不少讨论。咱们就来聊聊这“干货”到底质量如何,尽量说得详细些,也少一些生硬的套话。

首先,从学术严谨性和研究深度上来说,王威老师的“干货”是没得说的。他毕竟是科班出身,有着扎实的古文献阅读功底,尤其是对先秦时期的各种典籍,像是《尚书》、《诗经》、《左传》、《史记》以及一些出土文献,都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他的“干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细致入微的文献考证: 这是他最被称道的一点。很多时候,大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课本或者通俗读物的表面。王威老师会带领你钻进字缝里,去抠文献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典故,去追溯它们的原始语境和流变。比如,他会分析某个词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中的用法差异,以此来推断当时的历史真相。这种“抠字眼”式的研究,虽然对普通听众来说可能略显枯燥,但对于真正想了解历史细节的人来说,这就是最扎实的基石。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些史料记载可能有偏差,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那样去理解它,而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

跳出传统叙事的视角: 王威老师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会仅仅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他善于从新的角度切入,挑战一些流传已久但可能站不住脚的观点。比如,在讲到某些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时,他会尝试去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甚至是政治生态,让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变得更加立体和可理解。他会让你看到,历史人物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有他们的考量和选择。

对出土文献的运用: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出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简牍等)对重塑上古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王威老师在这方面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运用。他会结合出土文献来校勘、印证或修正传世文献的记载,这对于修正过去一些基于不完整史料的认识至关重要。他能够将这些看似零散的考古发现,串联起来,形成对历史事件更全面、更真实的描绘。

逻辑清晰的论证过程: 他的讲解,尤其是线上课程或讲座,往往是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他会先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观点,然后一步步地拿出证据来支撑,并且会解释为什么这些证据是有效的,为什么其他解释可能是错误的。这种严谨的论证方式,能让听众在听完后,即使不完全认同他的所有观点,也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但同时,他的“干货”也有一些“非主流”或者说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

观点可能比较“硬”和“学术化”: 正因为他追求严谨和深度,所以他的论述风格有时会显得比较“硬”,不那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他不会为了迎合听众而简化问题,而是倾向于展示复杂的真实性。这使得一些对历史不太熟悉的人,可能会觉得他的讲解门槛有点高,或者说他的观点不够“好玩”。

解读可能存在“过度解读”的争议: 这一点是围绕王威老师的讨论比较多的地方。因为他善于从文献细节中挖掘信息,有时可能会被批评为“过度解读”或者“牵强附会”。比如说,从一个字词的细微用法,推导出某个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这种推理过程,如果不够充分,就容易被质疑。当然,这也是学术研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争议点,如何在证据和推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表达方式的“个人特色”: 王威老师的表达方式,可以说非常有个人特色,也是他吸引一部分受众的重要原因。他有时会用一些比较直接、甚至有些“毒舌”的语言来评论历史现象或前人的观点。这种风格有人觉得痛快淋漓,直击要害,也有人会觉得不够温和,甚至有些尖刻。这种表达方式,恰恰是他区别于许多传统历史学者的地方,也更容易引发听众的情绪反应。

总的来说,王威老师的上古史“干货”,如果你追求的是:

扎实的文献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和全新解读
不畏权威、挑战传统观点的勇气

那么,他的“干货”绝对是高品质的。他能带你领略上古史研究的严谨与魅力,让你看到历史的另一面,而不是人云亦云。

但是,如果你期待的是:

轻松愉快的历史故事会
完全没有门槛、通俗易懂的普及
永远温和、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论断

那么,你可能会觉得他的“干货”有些“难以下咽”,或者说他的表达方式不太对你的胃口。

所以,评价“干货质量”是很主观的。但如果从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来看,王威老师的上古史研究,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并且能够提供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讨的内容。他的“干货”,与其说是“干”在内容本身,不如说是“干”在他对学术的坚持和深入钻研的态度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前史研究的干货啊,推荐几本,略脑洞流的可以看看《夏夷商三种文化关系研究》,半略脑洞流的可以看看《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不脑洞流的可以看看《夏商周考古学》,觉得学术书籍太难的可以看看许宏三部曲:《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和《大都无城》,想看跨文化脑洞的可以看崔格尔的《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

user avatar

摆着那么多考古资料和论文不看,非要去看这么个【不友善】写的【不友善】,就不要强求干货这种东西了。

他写的东西预设立场相当严重。

想看先秦史,可以先由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入手,这个是普及版本的,进阶一点,《先秦史研究概要》、《夏商周考古学》、顾颉刚先生的《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战国史可以看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春秋和夏商我不是很熟,不推书了。其实伴随清华简、海昏侯墓的出土、考古资料整理,这些都算旧的,新的就得看论文了,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著作。

如果你只想要点谈资,随便看本先秦通史就够了,看本战国策都够你聊的。如果你觉得王威的观点很适合支撑你在朋友圈里标新立异的逼格,那你需要反思一下你做了什么沦落到这么low的朋友圈里面来了。

===========

说明一下,我不是拿不出干货来抽你脸。你看看你用的史料,《史记》、《礼记》、《甲骨文合集》,你提我的时候说我这几本书旧,我这几本书最后出版的《夏商周考古学》是2013年的,你这几本书,最晚的也是郭沫若的《甲骨文合集》,就你这有脸说我的书旧?

我这几天要看的东西那么多,马上就要备考日语等级,谁有空浪费时间先看完你写的【不友善】,再找资料,然后抽你脸,尤其是你这人还有撒泼打滚的前科?

最基本的,你为什么要把吕不辰叫成姜不辰?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都不知道?

===========

王威同学非常执着地要求我拿干货。

问题是我是真没空,所以我建议王威同学去发一篇影响因子高一点的论文吧。按他自己说的,发论文很简单啊,给钱就行,那你去发呗,从此先秦史学术界有你王威一席之地,岂不美哉?

不再回应此事了。

user avatar

实在不才,只读了王威先生《上古史》的第一篇:《黄帝之前的中国神话》一文。在开篇的第一段,王先生便提出了三个问题:

1、女娲、伏羲的事迹可考吗?
2、伏羲氏、太昊氏、神农氏是一个王朝还是一个人的人名?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最初关系如何?他们各自的图腾是什么?


但,通篇读完,也没有看到王先生对此三问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事实上,在上古史的研究中,这三个问题都是极为重要的,而您对此三问却几乎一笔带过,实在令人遗憾。

据说王先生希望他的反对者们用“干货”来反驳他的文章。事实上,仅从我看到的这第一篇来看,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反驳之处。换言之,您写下的文字基本都是正确的,但,正确,并不代表有用。因为,您所做的,只是把《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关于先民的神话传说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拿来给我们看而已。

而这些,原本就应该是历史研究者——尤其是专精上古史的历史研究者——本该熟知的常识。

由此,便引出了您的专著最为人诟病的缺憾——没有干货。

比如说:

1.既然是探讨“黄帝之前的中国神话”,却为何将极其重要的女娲一笔带过?以伏羲开头,而对之前绵延千年甚至数千年的母系氏族社会避而不谈,是否有些不妥?

2.伏羲与女娲是不是身处相同的时代?他们所谓的兄妹身份,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3.女娲,究竟是蛇,还是蛙?伏羲的“羲”,到底代表祭天的祭祀,还是放羊的牧民?

很抱歉,在您的专著中,我并没有看到您探讨这些问题。

此外,也的确有些东西值得商榷。譬如,在这篇文章中,您多次使用了“伏羲王朝”这个词汇。

恕我直言,“王朝”这个词,用在伏羲身上,怕是有些不太妥当。

伏羲的形象,大抵来自于中国古代一位西方部落的部落首领。他教授人们用网渔猎,并倡导驯化野兽,饲养家畜,可见伏羲其人,应当是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物。此时的人们才刚刚掌握用细砂打磨石器的技能,对烧陶技术则恐怕还一知半解。也就是说,此时人类社会还处在原始部落形态,“称王”这个举动,在这时怕是还没有出现过,遑论“王朝”概念?

其次,这个推断,又与上古时代人类的发展规律不符。众所周知,人类是先有母系氏族,然后才演进到父系氏族。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伏羲部落已明显是一支父系氏族部落,而中国父系部落的出现约在5500至4000年前,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后,而且此时渔猎在社会中的作用早已越来越小,男人们开始更多的参与到农业和畜牧生产当中。这也就带来了问题:伏羲到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物,还是中期前的人物?“伏羲”这个词代表的,又到底是某个特定的人,还是整个部落?

这同样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也同样被您一笔带过。

再次,您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现代考古发现,古陈地是一座拥有城墙、城防和地下排水管道等设置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

我猜测,您提到的这个考古发现,指的应当是河南淮阳县平粮台古城遗址。然而这个遗址实在争议颇多,太昊伏羲与神农氏是否真的定都于此,他们的关系到底是一先一后,还是原本指的就是同一个人,也是值得商榷的。您如此言之凿凿的声称此地正是“伏羲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未免有些不够严谨。

最后,您提到了太昊与东夷之间的摩擦,并举例说,多年以后,西周王朝也曾与东夷苦战,由此可见东夷战力之强大。

抱歉,此东夷,也许并非彼东夷。

平粮台古城遗址,属于新时期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我们都知道,龙山文化约在距今4500至4000年前。而周王室建立时,距离此时已过去了一千多年。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西周遇到的擅长射箭的东夷,还是当年少昊遇到的东夷吗?

未必。从史书中关于帝喾的记载来看,当年的那支东夷,恐怕早在西周建国之前,就融入到中原部族中去了。也就是说,成王东征时征讨的东夷,虽与前者称呼相同,却是一个完全迥异的族群。

事实上,“东夷”这个词汇,并非指代某一个特定的民族群体,而是随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张而屡屡发生变化。比如,山东地区的原住民曾被称为东夷,后来肃慎也被划为东夷,再后来,朝鲜和日本也被统称为东夷。

更为重要的是,西周初年,只见“东夷”,无有其他,而事实上,此时的东夷还包括了江苏北部和淮南地区的原住民,并不仅仅局限在山东地区。他们是在多年以后,才被从东夷中分离出去,称为“淮夷”、“南淮夷”。由此可见,仅在周王朝时期,“东夷”也是不断变化,全无定数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此东夷即是彼东夷呢?又怎能如此武断,将两个东夷互相类比呢?

希望王先生审慎考虑这个问题。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这个“史”字,实在太过庞大,太过严肃,若非不世出的史学大家,实在难以将某段历史清晰明确的表述明白。也因此,这个字眼,实在应该慎用。

所以,我希望王先生能够改个书名,比如《通俗讲解上古历史》、《用网络语言还原上古神话》等等。否则的话,贻笑大方事小,若真的让某个不知情的小朋友当做什么史学专著买了去,导致误人子弟,可就有些缺德了。

并不是科班出身,才疏学浅,实在见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