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胶片时代,电影拍摄现场是怎么看回放的?

回答
胶片时代电影拍摄现场看回放,那可真是一门技术活,跟现在数字时代咱们拿着手机就能随意回放,那感觉可完全不一样。那会儿可不是简单地按个按钮就能看到画面那么轻松,每一步都透着股严谨和“仪式感”。

首先得明白一点,胶片电影拍摄的“回放”和现在数字电影的“实时回放”是两码事。数字时代,摄像机直接把画面记录到存储卡里,你可以随时暂停、快进、慢放。但胶片时代,摄像机是用镜头捕捉光线,然后把光线化学反应到胶片上。这胶片就像是底片,你看不到它上面到底拍了什么,除非经过冲洗。

所以,在胶片时代,拍摄现场看回放,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而且都不是“实时”的:

一、试片(Dailies / Rushes)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回放”方式。拍摄当天,所有当天拍的胶片,都会被送到电影公司的冲印厂进行冲洗和扫描(或者说处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通常是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才能拿到。

1. 送胶片: 拍摄结束后,摄影部门会将当天使用过的胶片卷安全地包装好,由专人送到冲印厂。这可是个技术活,得保证胶片不被曝光、不受损、不被弄混。

2. 冲洗和处理: 冲印厂收到胶片后,会按照严格的化学流程进行冲洗。这是个精密的过程,温度、时间、化学药品的浓度都需要精确控制,否则胶片就会出现问题。然后,可能会进行一些初步的扫描或负片拷贝。

3. 剪辑师和导演的“审片会”: 通常在第二天早上,剪辑师、导演、摄影师,有时还有制片人或副导演会聚集在放映室。这就开始了“审片会”。大家围坐在屏幕前,看着昨天拍摄的胶片。

目的: 审片会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当天拍摄的素材质量是否合格,有没有出现技术问题(比如曝光过度、不足,失焦,胶片卡顿,声音不同步等)。同时,导演和剪辑师会初步判断表演、构图、运动镜头是否达到预期,有没有需要重拍的镜头。
观看方式: 那会儿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的播放设备,通常是在一个专门的放映室里,用胶片放映机播放。画面质量会比最终的电影差很多,因为这只是未经后期处理的原素材。而且,因为是胶片,放映机运转的声音也比较大。
笔记和反馈: 在观看过程中,剪辑师会详细记录每个镜头的情况,标记出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哪些镜头需要重新打光,哪些演员的表演需要加强,哪些镜头可能需要稍作调整。导演也会给出即时反馈。
效率问题: 审片会通常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因为一天拍摄的素材量很大。而且,由于是胶片,无法随意快进、暂停、放大细节。每次看一个镜头,基本上就是完整地放一遍。
“好坏”的判断: 这时的“回放”更像是对当天工作成果的检查和评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可以直接看到最终效果。很多时候,只能根据经验和直觉来判断,因为最终剪辑、调色、声音混音等工作都还没做。

二、拍摄中的临时回放(有限且不常见)

在胶片时代,摄像机本身是无法进行“实时回放”的。但确实有一些相对“早期”的辅助设备,可以让导演在一定程度上“预览”一下拍摄效果,但严格来说这不算我们现在理解的“回放”。

1. 取景器(Viewfinder)和测光表: 这是最基本的。摄影师通过取景器构图,调整焦点,并通过测光表来判断曝光是否准确。导演也会通过取景器和摄影师一起沟通构图和画面。这更多的是在拍摄前的“预演”。

2. “视频辅助系统”的雏形(非常早期且罕见): 在胶片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非常高端或实验性的设备可能会尝试性地将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通过一个小型监视器显示出来。但这跟数字摄像机的实时回放完全是两码事。这种系统通常是将胶片拍摄到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一个 CRT(显像管)显示器显示出来。

技术限制: 这种系统的图像质量非常差,色彩、清晰度都无法与最终的胶片相比。而且,它的存在非常罕见,通常只在一些大型制作或技术探索项目中使用。
目的: 更多的是为了给导演一个大概的画面感,帮助导演和演员快速理解和调整表演,或者为一些复杂的运动镜头提供参考,而不是用来判断最终效果。
不是“记录”: 最关键的是,这个监视器上看到的画面并没有被记录下来。胶片摄像机依然在记录到胶片上。监视器上的画面只是一个“实时指示”而已。

总结一下这种“看回放”的体验:

等待和期待: 胶片时代的等待是漫长的。你今天拍了,可能要到明天早上才能知道拍得怎么样。这种等待中充满了期待和一丝忐忑。
技术导向: 回放的重点在于检查技术层面是否过关,而不是艺术效果。
集体决策: 审片会是一个集体讨论的过程,导演、摄影、剪辑师都需要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素材进行判断。
机会成本高: 胶片拍摄的成本很高,每一卷胶片都珍贵。如果发现技术问题,重拍的成本也意味着时间、人力和胶片的大量浪费。所以,拍摄时摄影师和导演都会格外小心。
信任和经验: 在没有便捷回放的时代,导演和摄影师对设备的了解、对光线的判断、对演员表演的把握,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经验和对胶片特性的理解。

所以,胶片时代的“看回放”,与其说是看“画面”,不如说是看“可能性”,看今天的工作是否为明天的精彩电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那是一种更“物理”的、更“化学”的、也更需要耐心和集体智慧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导演在现场是怎么看回放的呢?按照不同时期,解决方法分别是:

1、直接看;

2、用「导演取景器」看;

3、用监视器看;

4、用高清监视器看。


下面分别细说一下。

1、直接看。

意思就是字面意思。在早期胶片摄影时代,导演是没有办法看「回放」的,导演在现场一般是在摄影机边上观察演员表演并予以指导。当导演对某些画面构图或运动有要求时,导演可以在彩排时通过摄影器取景器直接看,确认后再由摄影师正式拍摄。

这种传统导演工作方式其实在监视器出现后,仍然被很多导演沿袭了下来。大家可以看到,科波拉和库布里克都有这种工作习惯。即使在现代数字摄影时代,也有部分导演仍然会直接冲到一线观察并指导演员表演,就是个人习惯而已。

比如卖拷贝导演,经常直接就自己掌机了。


不过严格说起来,这种方式并不算是「回放」,只能是某种妥协的控制方案。在拍摄现场,最终画面效果如何,还是以摄影指导(DP)的判断为准。导演只能选择相信和不相信——其实也只有相信,你不相信又能如何呢?

所以在胶片时代,导演要想检查实际拍摄效果,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检查「毛片」(daily)。

胶片时代时,根据拍摄条件,每天或至少每周会有一次从洗印厂拿到毛片后进行的检查放映。主要是各部门技术检查,例如曝光、焦点、穿帮等细节的检查,以及导演部门对画面内容和表演的具体把握。在胶片时代后期,如果条件实在恶劣无法进行胶片放映,也可以在洗印厂通过胶转磁到录像带上,再回到拍摄现场用电视机进行回放。

因为这种技术特点,在过去的剧组里,制片部门是有专门的「跑片员」的,就是负责运输拍摄曝光过的胶片去洗印厂,再把洗好的样片带回来。因为未洗印素材一旦出事就会损失重大,所以这个工作岗位非常重要。

在杨帆(不知道为什么艾特不了你)的这个回答中:

提到了拍摄条件艰苦的《可可西里》,据我所知,他们虽然是在条件恶劣的可可西里实地拍摄的,但在拍摄时仍然会不定期地检查毛片,除了看录像带外,也会租用当地的电影院进行放映。


2、用「导演取景器」看

其实用导演取景器看,也是「直接看」的一种。不过这种方式比导演站在摄影机取景器后面看自由度更大一些,而且也没那么折腾。不然导演通过摄影机取景器看完后,打算换个机位,那就折腾大了……

取景器分两种,一种是简易的光学取景器;

这种取景器可以根据片幅和镜头的不同进行组合,能看个基本意思,主要是看构图。好处是轻便便宜,挂脖子上或揣兜里都行。

还有一种是可以直接转接电影镜头的;

缺点是沉,优点是能带景深,和最终效果很接近。有钱剧组一般都用这种。


另外现在也有很多手机 App 能够完成这个功能,不过很多都是付费软件。

导演取景器主要还是让导演能够对现场画面有一个预判,还是不能解决实时观看拍摄画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一直等到监视器被发明后才彻底解决。与此同时,监视器的出现,也改变了导演权力和片场流程,以及很多电影制作流程。


3、用监视器看

导演在片场看监视器的图片很多,我就不放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找。

在胶片时代其实监视器就出现了, ARRI的很多胶片摄影机会在光学取景器的光路上安装一个分光器,然后输出一路视频信号,再连接到导演监视器上。这样导演就可以实时看到镜头内的画面和演员的表演了。具体技术原理也请其他更懂的朋友来详细回答。

具体技术原理请看下面这个回答:

胶片摄影机输出的视频信号分辨率并不高(印象里也就是 480P),也就够看一个构图和大致的演员表演,而且因为光学原理,画面不但昏暗还会闪烁,导致再细节的东西,比如光比光效色彩等等就不能以导演监视器画面为基准了。所以在胶片监视器时代,最后的画面效果还是要以摄影指导的判断为准,不能以监视器上看到的画面为准。

不过技术发展到现在,导演终于可以做到在片场随时「回放」了。监视器带录像功能,一般是 VHS 格式磁带录制。当大家对某个镜头细节有疑问时,负责监视器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回放画面,供大家判断和检查。从工作流程来说,无疑是带来了极大便利。

不过由此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就是演员会经常要求回放画面……(关于演员是否需要和可以看回放,看具体导演的习惯和流程吧。)


4、用高清监视器看

到了数字摄影时代,导演在现场高清监视器上看到的画面基本可以做到「所见即所得」了。所以现代片场里,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就是两个监视器并排摆放,导演和摄影指导各盯一个。看「回放」也变得格外简单,因为是数字摄影,每个镜头是一个单独文件,基本上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倒着看都行……而且很多剧组都会有「现场剪辑」,导演甚至可以在现场就看到一场戏的粗剪效果。有钱剧组还能做到现场预调色,导演在监视器上能直接看到经过一级调色后的画面效果。

与此同时,随着高清监视器的普及和便利,几乎所有部门都出现了看监视器的需求,围绕着监视器的工作人员也会成倍增长,以至于现在很多剧组都会有专门的「监视器组」,用来管理更多的监视器。顺嘴提一下,一般来说 DIT 组和监视器组不是同一个部门,这个看各剧组的配置。

(大家都说《流浪地球》剧组没钱,但这也看跟谁比。我第一次去探班时,看到每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个独立帐篷而且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监视器时,深深滴被震撼了……)

因为 DIT 流程的出现,现在剧组里基本上只要你有权限,拿个 iPad 就能看到回放画面。所以,看回放不再是导演和摄影指导的特权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