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断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真的能够让人们取得更大的成就吗?

回答
不断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能否让人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答案往往是“是的,但并非绝对,并且需要技巧和平衡。” 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什么是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在熟悉、可控、没有过多压力和风险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心理状态。在这个区域内,我们感到安全、自信、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并且情绪稳定。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毯子,让我们感到舒适和安心。

为什么跳出心理舒适区与成就相关?

1. 学习与成长: 当我们停留在舒适区,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技能和挑战是有限的。跳出舒适区意味着我们主动去接触新的事物、学习新的技能、面对未知的情况。这个过程是学习和成长的核心驱动力。每一次尝试和克服新的困难,都在拓展我们的能力边界。

例子: 一个习惯于在小团队工作的程序员,如果主动去承担一个需要领导复杂项目,协调跨部门沟通的任务,他会学习到项目管理、沟通协调、风险评估等新的技能,这对于他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2. 激发潜能与创新: 舒适区往往意味着墨守成规,缺乏突破。当我们被迫或主动去应对更复杂的局面时,大脑会被迫以新的方式思考,寻找解决方案,这往往能激发我们的潜能和创造力。许多伟大的发明和突破都源于对现有模式的挑战和创新。

例子: 一个作家如果一直写同一种题材的小说,可能会陷入创作瓶颈。尝试不同题材、不同写作风格,甚至跨界合作,可能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灵感和更深刻的艺术表达。

3. 增强自信与韧性: 成功地走出舒适区,克服困难,会极大地增强我们的自信心。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而不仅仅是在熟悉的环境中表现良好。同时,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曾经走出舒适区的经历会让我们更有韧性,更容易从中恢复并继续前进。

例子: 一个害怕公开演讲的人,经过多次刻意练习和在小型会议中尝试,最终成功在大型论坛上发表了演讲。这次经历会让他对自己的公众表达能力产生极大的信心,即使下次遇到类似的挑战,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恐惧。

4. 发现新的机遇: 很多机会并不存在于我们熟悉的路径上。只有当我们愿意探索未知,接触不同的人群,参与新的活动,才有可能发现那些能够带来更大成就的“隐藏”机会。

例子: 一个营销人员如果只专注于自己熟悉的线上渠道,可能会错过线下活动中与潜在客户建立深度连接的机会。主动参加行业展会或举办线下沙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合作和业务增长。

5. 避免停滞不前: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仅仅停留在舒适区,即使目前看起来不错,也可能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淘汰。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是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取得成就的关键。

然而,“不断跳出”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无限制地冒险”

理解“不断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的关键在于“适度”和“策略性”。如果方式不当,它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1. 过度压力与焦虑: 如果跳出舒适区的幅度过大,或者缺乏必要的准备和支持,可能会导致持续的压力、焦虑、甚至身心俱疲,反而阻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更不用说成就了。

例子: 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如果立即接手一个他完全没有经验、技术难度极高且团队协作要求极高的项目,可能会因为巨大的压力而无法胜任,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2. 失败与挫败感: 跳出舒适区意味着会遇到失败。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失败,或者连续的失败打击了自信心,可能会让人变得畏缩不前,反而进入了“不敢尝试”的恶性循环。

3. 资源耗竭: 不断地应对高强度、高风险的挑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或管理,很容易导致“燃尽”(burnout)。

4. 丧失基本能力: 如果总是跳出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但完全放弃了在熟悉领域内的精进和巩固,也可能导致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无法达到精通的程度,从而限制了取得“更大成就”的可能性。

如何“有效”地跳出心理舒适区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成功的关键在于“渐进式扩张”和“有准备的冒险”:

1. 设定清晰的目标: 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触碰那个“不舒服”的领域,目标是什么,这能提供前进的动力,并帮助你衡量进步。
2. 分解任务: 将一个大的、看似令人生畏的任务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步骤。每完成一小步,都是在舒适区边缘的一次小探险,累积成功经验。
3. 寻求支持与指导: 不要孤军奋战。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寻找导师,与朋友或同事分享你的目标和困境,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建议、鼓励和实际帮助。
4. 做好准备与学习: 在进入不熟悉领域之前,花时间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5. 允许失败,并从中学习: 将失败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点。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重新站起来。
6. 保持平衡: 即使你勇于挑战,也要注意留出时间休息和恢复,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有时候,回到舒适区进行休整,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7. 识别何时应该停下或调整: 倾听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声音。如果压力过大,影响了基本功能,或者发现尝试的方向并不适合自己,也要有勇气进行调整或暂停。

结论:

总而言之,不断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让人取得更大成就的关键路径。 它通过推动学习、激发潜能、增强自信和发现机遇,帮助我们超越现状,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

然而,这并非鼓励盲目冒险或忽视风险。成功的关键在于明智地、有策略地、循序渐进地扩张舒适区,并在此过程中保持学习、寻求支持、允许失败并从中成长。一个懂得如何与“不舒服”共存,并将其转化为成长动力的个体,往往能在追求成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齐泽克嘲讽中产阶级的新宗教的时候说“如果有一天没有长跑或者吃有机食物,中产阶级就和中世纪的苦行僧进行了一次手淫一样痛苦”。最痛苦的不是没有进步,而是没有感觉自己正在努力进步,脱离舒适区约等于一种身份认同,区隔于“废人”,它并不总带来好处,束腰、高跟鞋和婆罗门的素食是区隔,甚至996都是比逃离者更高尚的,让自己显得像个战士。

所以脱离舒适区事实上从一种努力变的更好的行为变成了努力变的不同的行为,通过否定自我并且产生焦虑导致的一种强迫行为,这玩意就是21世纪版本的“奴隶道德”。

亦即并不在乎996意味着什么,只在乎“我和一群优秀的人一起996了,我走出了舒适区而垃圾们被裁员了”。

注意,对于他们来说,是否是垃圾取决于是否可以优秀的接受更高强度的痛苦。

然后他们肯定不会想,老板为什么不996,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老板,所以中产阶级是最恰当合适的奴工,他们与底层做切割的手段是他们是更优秀的被剥削者,甚至因为优秀,得到的剩饭也更多——这就是脱离舒适区了。

稍有些正常脑子的人,即便没有条件,更在意的也是剩饭多不多,但是持有奴隶道德的人,快乐源泉首先来自于我能因为忍受痛苦而和其他黑奴不同,其次才是多一点点的剩饭,剩饭与其说是食物,不如说是军功章。

所以舒适区概念最险恶之处在于,它并不能给你确定的生活会变好的承诺,但它一定给你“我已经和low逼不一样”了的优越感,这种东西是真正的主人最喜欢的——主人不会和你讲长跑对膝盖的负担也不会给你讲联合国标准下每天运动量多少即可,只会适当灌输你十公里,半马之类的概念,让你发自真心喜欢上这项运动,也让你有机会区隔更多人,而不需要思考到底这一切对身体到底有多大好处。

千万不要让“我不能比别人差”和“大家都说不要呆在舒适区”的焦虑凌驾于“我到底能得到什么”之上。

user avatar

相信这句话,就是在逃避。

甚至凡是相信"只要做到了XXX就能取得成就",都是在逃避人生。

逃避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逃避痛苦。

逃避老师的作业,逃避重复练习,逃避无聊的工作。

逃避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接受这种痛苦,并进而利用痛苦所带来的虚幻的意义感来逃避人生。

题主说的励志书,就是这种层次的欺骗: 鼓励你用"承担痛苦就能变得更优秀"来逃避人生的复杂和无常。

任何痛苦本身,都不会让你更有成就。你也许会"变得比原来好一点",但仅此而已了。至于取得成就,那要复杂的多。

你要明白一点: 郭靖能成为一代大侠,仅仅是因为金庸写的是成人童话。

user avatar

心理舒适区是一个科普心理名词,概念是比较宽松的,并没有严格的学术定义。心理舒适区很好地说明改变自己带来的不适感是成长的必然,不能因为不舒服的感觉而回避成长(改变自己)。

乍看心理舒适区这个概念,大家都会觉得很有道理,有受启发。可是仔细一想,我在舒服圈里(心理舒适区)过得很自在,为什么一定要我跳出舒服圈呢?例如,我做教师这份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每天工作生活也很愉快。如果不能一直待在舒服圈,我是不是要辞掉教师工作,当当医生、律师什么的,扩大自己的舒服圈呢?按照这么理解,心理舒适区的理论简直荒谬之极。

但是要跳出心理舒适区的说法在很多时候又显得那么有道理,一个内向孤僻的学生应该要勇于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扩大交际范围,这样的说法又往往是正确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到底要不要跳出舒服圈?或者应该这么问,我到底什么时候该跳出舒服圈?

我还是用图像的方式来表达比较清楚吧。自从上次写了情绪为什么会反复的答案之后(

情绪为什么会反复? - 蔡中元的回答

),我有点喜欢上这种表达方式,直观形象。

我们为什么想跳出舒服圈?因为我们想成长,成长的动机来源于自己的追求和社会的期待(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我尽量简化我的理论模型,不求完美,但求明了)。例如,我想跳出总是宅在家里的舒服圈是因为我想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自己的追求),或者也可能是你的爸爸妈妈希望你能提高交际能力(社会期待)。

那么就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当成长动机(自己的追求或社会期待)与舒服圈落差较小,那么来自内部压力较小,反之则较大。


当我的心理舒适区既符合自己的追求也符合社会期待,那么就不存在跳出舒服圈的必要了。例如,教师工作我得心应手,也是我的追求,也符合社会对我的期待,那我干嘛要换工作呢?


二、我的追求和社会期待的偏差可能会影响跳出的动力。

例如,周末要戒掉打电脑的习惯安排复习任务,如果只是父母的要求(社会期待),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么跳出这个舒服圈(戒掉打电脑)的动力就会较小。如果这既是父母的要求,也是自己想做的事,那么跳出舒服圈的愿望会更强烈一些。

三、社会期待、我的追求和我的舒服圈重合度越高,那么幸福感就越强



另补充:

1.心理舒适区鼓励的是【扩大】舒服圈,而不是【跳出】舒服圈。

还是以我自己为例,我教师工作做得得心应手,但是为了让自己不跟社会脱节,我应该在做好教师这份工作的基础上,多走出学校,出去走走,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样就【扩大】舒服圈了。而不是不当教师了,【跳出舒服圈】,换一份不熟悉的工作。

2.扩大舒服圈总是在自己的追求和社会期待范围之内,而自己的追求和社会价值又总是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之内。而不是任何不熟悉的事情都值得尝试或可以尝试。

不符合自己追求和社会期待的事不值得尝试,例如我对医学不感兴趣,虽然它在舒服圈以外,但他对我来讲不值得让它成为我舒服圈的领域。

例如,杀人放火的事情我也不熟悉,因为它违反法律和道德,所以不可以尝试

user avatar

努力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让陷入"温水煮青蛙"之类的困境,通过努力不断获得更大的成就。这确实是一个能激励人不断努力前进的理念。在我的工作中,常会来访者说:"我觉得最近真的太颓废了,您看我是不是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多学习、更努力,像其他人一样使劲的寻找生活的意义,就会更好一些?"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一方面我觉得他说得对,人就是该努力一些、不断尝试新的东西,不断学习和发展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却总难免有些怪怪的感觉。


这种怪怪的感觉,总会让我联想到《连城诀》这部武侠小说,书中的人物狄云是一个不断跳出自己内心舒适区,努力上进的典型(以下含有剧透,慎重浏览)。一开始狄云就是个孝敬师傅、暗恋师妹的憨小伙,平静舒适地向着学手艺、娶媳妇、生娃娃这个人生目标前进。然而万师伯一家的迫害打破了这个舒适区,把他直接送入大牢。狄云在牢狱中好不容易重新找回了自己的inner peace,虽然是一个由挨打、委屈、不平组成的混吃等死状态。可是没多久,这个舒适区就又被丁典大哥破坏了。丁典硬生生的给狄云开启了"梅师傅遗产分配连环谋杀事件"这一主线任务。在经历了一番九死一生、撕心裂肺后,狄云再次找到了自己的心理归宿,化身"屌丝和尚"准备在安葬丁典一家(虽然现在就剩下骨灰了)后重新找个地方继续回归自己隐姓埋名、养家糊口的“没出息”生活。可惜又路遇富二代(水笙)飙车(马),被卷入更大的纷争中。在这场纷争中,狄云不仅命悬一线,更是完成了惊险程度远超"贝爷"求生节目的雪中求生史诗任务。终于神功初成,天下无敌,狄云再次想回到一人一炕、一锄头的平静生活,可是这次,干脆连家都被人强拆了…… 好在故事的结局是好的,狄云最终还是过上了“一代大侠”这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生活。


看完这部小说后,我一直很纳闷一个问题,狄云到底有没有得到他所追求的,到底是不是生活的开心幸福。学生时代我还和同学讨论过狄云日后罹患抑郁症的治疗方案。因为他虽然跳出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终成一代大侠,却在努力的过程中失去了所有。内心的偶像(师傅),一生的爱人(师妹),人生的伙伴(丁典),甚至连善恶的标准和对未来的梦想都被丑陋的现实击碎。可以说结尾处狄云拉着空心菜回到山中异常恰当的表述了他的一生,看似得到了所有,但其实失去了一切。虽然金庸大师还是给了一个妹子给狄云,但是我想没有爱情的相伴,到头来也许真的也只是个安慰奖吧。


狄云的一切,看似是主动选择,实则蕴藏着无比的被动。他不断的被生活(编剧)无情的大手推动着向远离自己内心舒适区的方向不停前进,看似一步步走向成功,实则却在失控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最后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想要的却已经消散在时间里。


现实中很多人也在重复着看似主动,实则被动,看似成功,实则失控的跳出心理舒适区过程。这过程中也许会产生更大的成就,但却未必会带来幸福。回到我的来访者,我很怀疑他如果真的逼迫自己跳出心理舒适区,逼着自己以别人的方式努力进取,能不能得到更大的幸福感。


跳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放弃一些现有的而去做出新的尝试。这些新的尝试、新的方向一定会给人带来新的改变和成就,但若想要这些新的改变和成就真的让自己感到更快乐和更幸福,我想还是要有两点前提的。首先就那个“跳出去”的意愿是发自于你个人内心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或者生活推给你的。你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而不是一个需要完成生活这任务的NPC。


在我在大学做心理咨询师的这几年中,我见过很多特别优秀的孩子走到我的咨询室里来,向我求助,渴望变得更加努力上进。谈道德问题例如“我怎么才能像其他学霸那样更加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学习上,而不那么总想着看看综艺节目”“我想在毕业前申请到和别人一样好的外国大学offer”“我觉得我过的太颓废了,总是和同学聊天不学习,比不上XXX”“我该怎么更加积极一点,不然就没法找到比别人更高月收入的工作”等等。这些孩子的高计划性优势让人觉得有些害怕,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的"狄云",很认真的主动挑战着自己,跳入了被"别人"这个特殊群体所规范的高竞争性、甚至犹如逆水行舟一般不得第一则毫无疑义的强制性前进道路中。这种强制性道路就有如temple run那个游戏一般,逼着人必须一直向前。很容易陷入焦虑。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会努力让他们领悟生命的意义永不唯一,你所有的闪光点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那个看似唯一的目标反过头来,会形成一种关于生活关于未来的焦虑,这种焦虑会增加你改变自己生活的专注度,但是也会摧毁生活带给你的乐趣,优势还会压抑你内心对于生活的真正渴望。生活确实有很多需要我们努力改变的东西,但它无论如何依然属于你自己,你掌有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和控制权。脱离了这些,生活就会变成一个让你被动的不断改变自己,打破舒适区不停前进的无底洞,即使获得一些成就也很难真的感到快乐和充实。


“跳出舒适区得到幸福”的第二个前提是要确定这个更大的成就,能带给你持久的快乐和意义,而不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我的很多来访者会和我说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平庸,希望be someone或者get somewhere。但是到底你希望be怎样的someone,get哪里的somewhere,他们却并不一定有答案。有的人会说,这就是一种感觉,哪里说的清。可是古往今来的大部分武侠小说中,反派BOSS都是死于一个称霸天下的梦想,到底称霸天下以后干什么,却是他们到死都没想过的问题。


所谓更大的成就指的不是你升职加薪、出任总经理等等,而是你心底的骄傲、满足和喜悦。但这种满足和喜悦往往只是一个点,而不是一条线。生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让我们感到意义的所在应该是一个可以持续的过程。再举一个关于武侠小说的例子,在温瑞安《说英雄,是英雄》系列中,有这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叫白愁飞。白愁飞从出场到结尾,完美的展现了什么叫“我的一生只为追求瞬间腾飞的感觉,但是飞起来以后该干什么就完全不知道了”的蛋疼心态。白愁飞的一生都在想飞,走的不行、跑的不行,就是要飞。然而当他真的飞起来后,却发现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了。还没等他来的及说"等等同志们,我想我犯了个错误“,就直接被主角带着一干基友当成副本boss推倒了。


我们当然要在生活中be someone 或者get somewhere,但那只是生活给予我们一部分意义而已。在跳出自己内心的舒适区、取得更大的成功后,你仍然希望生活给予你什么、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希望身边有什么人?生活中的什么让你感到满足幸福和骄傲,你的梦想是什么?


忙着逼自己跳出内心舒适区前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尝试看看在那个点后面更远的未来,才能真正让你找到持续快乐幸福满足的生活。再举个小A的例子。因为父母的意见小A报考了知名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原因仅仅是家里人都干这个,但一直是乙方。小A(女孩)通过自己卓绝的努力进入了某一个和此相关的政府机关。家里人和周围的朋友都对小A终于进入了此行业的甲方这一事实骄傲无比。然而其中的人际相处,无聊的工作内容,和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学科专业,让这个她做的还算不错的工作不仅不能带给小A丝毫快乐,更让她内心有了很多的负担。小A非常迷茫,这个工作明明是自己不断的努力,逼迫自己反复努力才得到的。为了这个工作,她压抑了自己活泼爱玩的性格努力让自己专注于学业;忍住了与人交往的冲动,无论寒暑都呆在图书馆;克制了和同学一起出去闯闯的欲望,努力的准备国考。怎么如此奋斗得来的一切却不能令自己幸福?如果当初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专业,生活会不会不一样?


生活的意义在于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人不怕吃苦,但是前提是那个吃的苦真的能给你带来对你自己有意义的幸福。否则生活就会变成一个场原地打转的晕头之旅,而非一场通向梦想的冒险。


在做选择之前好好的问问自己,让离开心理舒适区则一举动为自己带来长久的满足和幸福,而不是单纯的给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别扭。


写的零散,希望对题主有所启发。


----

新书《愈亲密, 愈伤害 》已在知乎电子书上架,欢迎大家指正 :-)

愈亲密,愈伤害 - 「一小时」系列 - 知乎出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