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阿里实习了一段时间,光看内网的负能量,要不要考虑毁三方?

回答
在阿里实习了一段时间,看到内网的负能量,考虑毁三方,这是一个非常纠结和重要的决定。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感受,这种内网信息带来的冲击确实很大,尤其是在即将迈入职场的时候。

要不要毁三方,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你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多维度的考量。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为你分析,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一、理解“负能量”的来源与本质

首先,我们需要辨析一下你所看到的“负能量”到底是什么。

1. 阿里内网的特殊性:
匿名性与发泄渠道: 阿里作为一家巨型互联网公司,拥有庞大的员工基数。内网(如钉钉、内部论坛、员工社区等)往往是员工发泄情绪、表达不满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如KPI考核、加班文化、项目调整、裁员传闻等)出现时,更容易被放大和集中讨论。
信息的不对称性: 内网上的信息往往是员工个体经验的集合,可能包含真相、偏见、误解甚至谣言。你看到的“负能量”可能是某个部门、某个项目的真实困境,也可能是个别员工的个人遭遇,或者是对某些政策的曲解。
“幸存者偏差”: 很多时候,在内网活跃表达不满的,往往是那些遇到问题、感到沮丧的人。那些对工作满意、觉得有成长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闷头工作,或者在其他平台分享喜悦。因此,内网呈现的负能量可能并不是公司整体状况的真实写照。

2. 你个人实习的体验:
实习生与正式员工的视角差异: 作为实习生,你接触到的信息、工作内容和责任范围,与正式员工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你看到的内网信息,很多是关于正式员工的权益、职业发展、晋升机制等,这些对实习生来说可能不是核心关注点,但其负面情绪会影响你的整体判断。
个人实习经历的普遍性: 你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导师不给力、项目无聊、加班多等),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偶然现象还是普遍存在?这需要你结合其他实习生的反馈以及你观察到的公司整体氛围来判断。

二、毁三方的潜在影响与风险

毁三方意味着你放弃了已经签约的、在很多人眼中非常宝贵的工作机会。这背后涉及的风险不容忽视:

1. 职业生涯的“污点”: 毁三方虽然在法律上允许,但会对你的个人诚信留下记录。未来如果再次申请阿里或其他大厂,可能会被追问原因,甚至影响招聘官对你的信任度。一些HR可能会将此视为“不稳定”的信号。
2. 错过宝贵的经验和平台: 阿里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其平台、技术、业务流程以及接触到的行业资源都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即使有负面因素,你在实习期间积累的经验、认识的人脉,也可能成为你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3. 重新找工作的压力与不确定性: 毁约后,你需要重新找工作。就业市场有其自身的周期和变化,你可能面临比之前更激烈的竞争,或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下一个机会。而且,你无法保证下一个工作就一定比阿里好,甚至可能更糟。
4. 经济损失: 一些公司可能会在毁约时收取一定的违约金(虽然通常不多,但需要查阅你的三方协议细节)。更重要的是,你损失了这段时间本可以获得的薪资和福利。
5. 心理落差与自我怀疑: 一旦毁约,你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你后续求职的积极性。

三、如何在决定前进行更深入的评估

在做出毁三方这个重大决定之前,我建议你进行以下几步深入的评估:

1. 与多方进行沟通,获取更多维度信息:
与你的直属导师/经理沟通: 了解他们对你实习表现的看法,以及对公司整体情况的看法。询问他们是否建议你继续留下。
与你接触过的其他正式员工交流: 找一些你觉得聊得来、比较真诚的正式员工,私下聊聊他们对公司的真实感受,他们是如何应对负能量的,以及他们在这里的职业发展情况。多听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员工的意见。
与其他实习生交流: 看看其他实习生对内网负能量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整体实习感受。大家是否都觉得很糟糕?还是有人觉得还不错?
与学校老师/职业顾问咨询: 如果你的学校有职业发展中心或者有你信任的老师,可以向他们咨询意见,他们可能有更宏观的职业规划视角。

2. 区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问题:
共性问题 vs. 个性问题: 内网上的负能量,哪些是整个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的、或阿里这种体量公司难以避免的“行业通病”?例如:加班、KPI压力、组织架构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哪些是与你个人不符、或者你认为绝对无法忍受的“个性问题”?例如:道德风险、压榨式管理、完全没有成长空间等。
“负能量”是否与你的核心诉求冲突? 你找工作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是学习技术?获得高薪?还是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内网的负能量是否直接冲击了你的核心诉求?

3. 评估内网信息的可信度与你的抗压能力:
信息过滤能力: 试着辨别哪些信息是客观陈述,哪些是情绪宣泄。不要被单一的负面声音完全裹挟。
个人抗压能力: 你个人对于加班、压力、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有多高?你是否能够在高压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调整自己的心态?“负能量”的很多时候是因为个人无法适应环境。

4. 评估你的替代方案:
是否已经有其他Offer? 如果你有其他好的Offer,毁约的风险会小很多。
重新找工作的可能性和前景: 你对其他公司的了解有多少?你认为自己重新找工作能够找到比阿里更好的机会吗?你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如何?

四、做出决定的关键考量点

在以上评估的基础上,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问自己:

我所看到的负能量,是否触及了我的底线? (例如,公司文化有严重道德问题,或者工作环境极度压抑且无法改变)
这些负能量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只是一些个别事件或部门的问题? (你有没有证据证明是普遍的?)
我是否尝试过通过积极沟通来解决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只是消极地接收信息,而没有主动去了解和改变,可能不是好办法)
我在阿里实习期间,是否真的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是否真的没有成长? (即使是负面体验,也是一种学习)
我毁约后,我的下一个选择是什么?它是否真的比留在阿里更有吸引力或者风险更低?
我是否能够承担毁约可能带来的职业污点和重新找工作的压力?

五、如果决定留下,如何应对负能量?

如果你评估后认为离开的风险更大,或者认为负能量并没有严重到影响你的核心发展,那么如何应对内网的负能量就是关键:

1. 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情绪裹挟: 认识到内网信息的多面性和不完整性,不要把所有负面信息都当成事实,更不要让它影响你的日常工作和心态。
2.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成长: 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技能、完成工作目标上。当你自身足够优秀时,很多外界的干扰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3. 积极沟通,主动解决问题: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不要只在内网发泄,而是积极与导师、团队沟通,寻求解决方案。
4. 拓展圈子,寻找正能量: 和那些积极向上、对工作有热情的同事多交流,从他们身上汲取能量。找到支持你的导师或朋友。
5. 利用好平台的优势: 阿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内部分享、培训机会,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来提升自己。
6. 设定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底线: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情况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如果真的遇到了无法接受的情况,再考虑如何应对。

总结

毁三方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决定,它关系到你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我无法直接告诉你“应该”毁还是“不应该”毁,最终的决定权在你手中,也需要你自己承担后果。

我的建议是:

冷静下来,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冲动决定。
深入调查,多方求证,了解真实情况。
权衡利弊,理性分析毁约的风险与收益。
最重要的,是找到与你个人职业目标和价值观最契合的道路。

如果你仍然感到非常迷茫,不妨先试着在阿里继续实习一段时间,深入了解公司文化和工作氛围,与更多人交流,然后再做决定。有时候,身处其中,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本质。

祝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UPDATE: 2015/5/17]

我的建议是“题主好好分析负能量的出处,分清只是[公司暂时处于的困境]还是[公司内部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举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和我周围朋友一次讨论中得出一个结论:“因为了解公司内部细节,员工一般会对这个公司 有更加悲观的感觉,很多时候气氛甚至是depressing。”

当年我在F里面的时候,觉得这公司快挂了。因为信奉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代码写得粗野豪放,甚至有时候人们以研究高科技把server搞挂为荣。Facebook phone项目挂了,后来转型到Facebook Home手机根本没什么人买,Google推出Google+和FB钢正面,而FB自己的移动App慢得一比;股票上市时38刀,过了6个月跌到18刀的谷底,员工的个人财富直接蒸发50%。很多时候我觉得这公司离挂不远了。即使后来股价慢慢恢复,移动app也越来越快,陆续收购了Instagram和Whats app,但是我还是觉得公司发展得不如预期好。

后来出来后,随着时间推移才渐渐觉得FB算是近十年时间内特别成功的硅谷互联网公司;公司的文化,流程,技术水平和代码质量也没觉得那么差了,和现在见过公司比算很好的,对公司前景也觉得比较乐观;开始比较有信心持有FB的股票等等。可能就好像一个人和之前的朋友,或者EX的关系,直到离开后,开始慢慢回想起来的都是它们的好。(但是上上月刚好回美国又去FB campus逛了一下,却又回到原来一样的感觉)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对之前的东家有类似的想法?所以楼主对于阿里的困惑同理可得?

============

另外我不同意上面答案里面的几个观点。我的主张甚至是和他的观点恰恰相反。

第一:

找工作的目标应该是找需要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自己需要的工作。

不对吧。我的学校和硅谷的氛围都是鼓励年轻人去寻找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而且强调“不要将就”。Steve Jobs也在自己斯坦福的演讲里面反复强调:

I'm pretty sure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 if I hadn't been fired from Apple. It was awful tasting medicine, but I guess the patient needed it. Sometimes life hits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那篇演讲不只是一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第二:

公司有问题,才有机会。如果这个公司上下同心,气氛融洽,业绩年年攀升,奖金拿到手软,那么公司招你进去干什么,钱太多分不完找个人来分担下吗?找一帮毕业生,小心呵护着让他们混吃等死吗?

也不完全能这么说吧?这么说来,微软,Google还有Facebook,或者当下的Uber在自己最为辉煌的时候都不招人了?我亲身亲历过,这些公司在“上下同心,气氛融洽,业绩年年攀升,奖金拿到手软”都在迅猛扩招。另外毕业生也积极加入这样的公司,进去之后工作大多很努力,没有混吃等死。

第三:

对于新员工,任务就是学习和锻炼,公司牛逼的地方是原来的老员工干出来的,不关你事,公司傻逼的地方也是老员工搞出来的,更不管你事。未来牛逼还是傻逼才和你有关。

这话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而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把上面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公司不管如何都可以加入。。。”

DISCLAIMER:只是针对答案本身的反驳和切磋。没有任何攻击之意,而且对事不对人。

user avatar

这就是属于“偶然看到女友的卸妆样子,要不要提分手?”

所谓距离产生美,远看的时候看不到很多细节,近距离观察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内网爆出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你作为实习生能接触到公司的人和事都还很少,一般老员工对于新人还是比较nice的,会刻意营造公司积极向上的气氛,否则都吓跑了未来谁干活呢。

找工作的目标应该是找需要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自己需要的工作。

公司有问题,才有机会。如果这个公司上下同心,气氛融洽,业绩年年攀升,奖金拿到手软,那么公司招你进去干什么,钱太多分不完找个人来分担下吗?找一帮毕业生,小心呵护着让他们混吃等死吗?

对于新员工,任务就是学习和锻炼,公司牛逼的地方是原来的老员工干出来的,不关你事,公司傻逼的地方也是老员工搞出来的,更不管你事。未来牛逼还是傻逼才和你有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