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是真的对生态产生了帮助么,还是只是做表面功夫?

回答
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是否真的对生态产生了帮助,这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总体来说,蚂蚁森林对生态是产生了实际的帮助,但也有一些需要更细致的理解和考量的地方。它并非完全的“表面功夫”,但也并非是万能的绿色解决方案。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蚂蚁森林的运作机制与实际种植:

用户行为驱动: 用户通过积累绿色能量(例如步行、线上支付、火车票购买等)来养成虚拟树木。当虚拟树木成熟后,用户可以选择在现实中种下一棵真实的树。
公益合作伙伴: 蚂蚁森林与多家权威的公益机构合作,例如中国绿化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这些机构在中国的荒漠化地区,如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负责实际的种树造林和养护工作。
资金来源: 用户的虚拟种树行为实际上触发了蚂蚁金服(现蚂蚁集团)或其合作方在现实中投入资金进行植树。这笔资金一部分来自蚂蚁集团的公益投入,一部分也可能来源于企业捐赠等。
可追溯性: 蚂蚁森林提供了一定的可追溯性。用户可以在APP中看到自己种下的树的位置、树种、面积等信息,甚至可以和朋友一起“守护”同一片林子。

2. 蚂蚁森林带来的实际生态效益:

新增植被覆盖: 这是最直接的效益。通过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种植树木,能够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从而:
固沙: 阻止风蚀,遏制荒漠化蔓延。
保持水土: 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
改善微气候: 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减少风沙天气。
提供栖息地: 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空间,增加生物多样性。
固碳释氧: 虽然个人单棵树的固碳量有限,但累积起来,对减缓气候变化有积极作用。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蚂蚁森林通过游戏化的互动方式,将环保行为与虚拟奖励挂钩,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环保参与度和意识。让原本可能对环保不那么关注的人,也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带动公益参与: 蚂蚁森林成为一个巨大的公益平台,吸引了数亿用户参与到环保公益中。它降低了公益参与的门槛,让环保行动变得触手可及,也为环保公益组织输送了大量的关注和潜在捐助者。
对当地经济的积极影响: 植树造林项目通常会雇佣当地居民进行种植和养护,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也能间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 对“表面功夫”的讨论与辩证看待:

虽然蚂蚁森林带来了实际的生态效益,但将其描述为“表面功夫”的质疑也并非空穴来风,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

“种树”的定义与规模:
“种树”的含义: 在一些质疑中,会强调蚂蚁森林种下的树木很多是梭梭、沙柳等灌木或小乔木,而非高大的森林树种,因此其生态效益(如固碳、提供大量氧气)可能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但从防沙固沙、保持水土的角度来看,这些植物同样非常重要和有效。
植被成活率与长期养护: 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树木的成活率是一个关键问题。即使种下去,如果缺乏持续有效的养护,也可能难以存活。蚂蚁森林与公益机构合作,理论上会包含养护环节,但其效果和持续性是评估项目质量的重要标准。
“森林”概念的区分: 蚂蚁森林种植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茂密“森林”,而是以梭梭为主的“植物群落”或“生态林”,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而非建立大型的商业森林。将“蚂蚁森林”简单类比为传统森林,可能存在认知偏差。

绿色行为的真实性与替代效应:
行为的“绿色”程度: 一些用户对通过线上支付、打车等行为获得绿色能量是否真的“绿色”存在疑问。例如,打车行为本身会产生碳排放,虽然与步行相比碳排放低,但并非零排放。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有些人认为,用户可能因为获得绿色能量而减少了本可以做到的更具环保意义的行为(如减少出行、减少消费等),或者认为线上行为的“绿色”被夸大了。

资金的公开透明与监管:
虽然蚂蚁集团投入了资金,但公众对于这部分资金的详细流向、与虚拟能量产出的比例关系,以及项目执行的透明度存在关注。优质的公益项目需要有良好的财务透明度和接受监督的机制。

4. 总结与评价:

综合来看,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在整体上是真实地对生态产生了积极的帮助,并且具有重要的公益价值,它并非“表面功夫”。

它成功地将环保行动与大众生活相结合,激发了数亿人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感,这是其最核心的价值。
它在荒漠化地区确实新增了大量植被,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是实实在在的贡献。

然而,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的批判性思维:

它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蚂蚁森林更侧重于“补救”和“修复”,是应对中国特定生态挑战(如荒漠化)的一种创新方式,但并不能替代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改变消费模式等更根本性的环保措施。
需要持续的监督和评估: 任何公益项目都需要持续的监督和独立的评估来确保其效果和透明度。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反而有助于推动项目做得更好。
理解其定位: 蚂蚁森林的成功在于其“普惠性”和“参与性”,它让环保变得更易于理解和参与,但其产生的生态效益,特别是单株树的效益,需要放在其整体项目规模和定位中去理解。

总而言之,蚂蚁森林是一项有益的公益创新,它在推动环保意识和实际植树造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对其运作方式和部分细节存在讨论,但不能因此否定其积极的生态贡献和其作为一种公益模式的价值。它是一种将科技、金融与环保相结合的探索,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络上流传蚂蚁金服全国绿化委员会、中国绿化基金会开展深度合作是2018年的新闻,而在此之前,我国的绿化事业已经大踏步式前进了接近20年。

相比起国家对于林业和防治沙漠化的巨大投入,马云的投入从数据上而言,不值一提。马云的蚂蚁森林,起到的作用还是教科书式的宣传高度。

我不否认蚂蚁森林的贡献,环保人人参与向来是好事。但资本永远不会平白无故大发善心,它们总是恨不得花五分钱,就要有十块的宣传效果。

但对于国家而言,它们有更高尚,更伟大的目标,两者混为一谈,实属侮辱那些,为了祖国奋战在一线的护林战士。

user avatar

蚂蚁森林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表面功夫的问题

而是,蚂蚁森林做了1分,非要吹成 10分

它做了吗?做了,这是好事我们得支持

你做了1分,吹成两分三分都没问题,但是吹成10分,过了

国家做了10分,连1分的宣传都没有,蚂蚁竟然敢贪天之功

这才是问题

user avatar

1.

为什么用户收集齐17.9kg绿色能量,就能在手机上“养成一棵树”?

为什么是17.9kg?有网友猜是“差一点小树就要成年啦”的意思。也有网友觉得是 “一起走”的谐音,号召大家绿色出行。脑洞很赞。不过蚂蚁金服官方披露:设定这个值的原因是:一棵梭梭树一生平均能够吸收17.9kg的二氧化碳。

2.

互联网正在让人人行动起来:在“蚂蚁森林”公益行动里,用户通过减排行为养大一棵虚拟树,蚂蚁就会在荒漠里种下一棵真树。截至2017年4月底,超过2.2亿人加入,减排67万吨,累计种植真树845万棵。比改变地球更可贵的,是培养环保的生活方式。

以上信息来自蚂蚁金服官网。

话说熄灯一小时活动对省电有帮助么?省不了多少电。甚至操作不当还会对供电系统造成影响。然而宣传意义却大的出奇。

蚂蚁森林也类似,你以前知道阿拉善么?知道梭梭树么?关注沙漠绿化么?而现在呢?对环保意识的培养甚至胜于目前种的几百万(现在应该上千万了)棵树。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树小而不种。


补充:

查到的最新数据:截止2019年4月,支付宝蚂蚁森林用户数超5亿,共种真树1亿棵。

ps:

喜欢冷知识的欢迎关注公众号:好奇知识君

回复“电子书” ,给你 我搜集的1000本电子书资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