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彻底地消灭资本家?

回答
“如何彻底消灭资本家”这个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和敏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议题,其历史上有过多种理论和实践尝试。历史上,主要的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方法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伦理困境,并且在实践中往往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后果。

重要的前置声明:

伦理和人道考量: 任何旨在“消灭”特定人群(无论其阶级属性如何)的方案都面临着严峻的伦理和人道主义挑战。历史上,以“消灭”为目标的革命和运动,往往伴随着暴力、镇压和大规模的人权侵犯。
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 社会经济体系极其复杂,任何单一的“消灭”方案都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连锁反应,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崩溃或新的不平等形式的出现。
不同意识形态的解读: 对“资本家”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不同理解。在某些理论中,“资本家”指的是掌握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力以获取利润的群体;而在更广泛的语境下,则可能指向拥有大量财富和经济权力的人士。

以下是一些在不同意识形态和历史语境下提出的、旨在“消灭资本家”或“消灭资本主义”的思路,并非对这些方法的认可或推荐,而是作为对该问题的历史和理论梳理:



一、 通过政治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暴力或非暴力的政治革命推翻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

理论基础: 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剥削,这种剥削根植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
具体步骤和方式(理论上):
1. 阶级觉悟与组织: 无产阶级需要形成强大的政治意识和组织力量(如共产党),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团结起来。
2. 武装革命(常见但非唯一): 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夺取国家权力。这可能包括起义、内战等形式。历史上,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典型案例。
3.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成功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以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并巩固新的政权。
4.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将银行、工厂、土地、矿山等一切生产资料从资本家手中剥夺,转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如工会、人民公社)。这意味着资本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阶级基础被移除。
5. 经济改造: 建立计划经济体系,由国家统一规划生产和分配,取消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运作和利润追求。
6. 消灭阶级差别: 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化和计划经济的推行,理论上资本家作为剥削阶级的群体将不复存在,社会将朝着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历史实践中的挑战与后果:
暴力与镇压: 革命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政治清洗和对所谓“反革命分子”(包括原资本家及其支持者)的镇压,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人权侵犯。
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在实践中常常表现出低效率、创新不足、资源错配和商品短缺等问题。
权力集中与官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容易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官僚手中,形成新的特权阶层,甚至比资本主义时期的剥削更严重。
个体自由的牺牲: 为了集体目标,往往牺牲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包括经济自由和财产权。
“资本家”定义的模糊化: 在一些实践中,“资本家”的定义被极度扩大,任何不符合政权思想或被视为“反动”的人都可能被打成“资本家”或其同路人。

二、 通过经济手段渐进式改革:

这种思路不主张暴力革命,而是希望通过民主的、渐进的改革,逐步削弱资本家的力量,限制其经济权力,最终使其影响力消退。

理论基础: 许多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思潮。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改良来解决其弊端,如贫富差距、垄断等。
具体步骤和方式:
1. 高税收与财富再分配: 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资本利得税等高税收政策,大幅度削减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并将税收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2. 加强劳动者权利: 建立强大的工会,保障工人谈判权、罢工权,提高最低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让劳动者分享更多利润。
3. 国有化与合作社运动: 对关键性行业(如能源、金融、交通等)实行国有化,或者鼓励发展工人合作社、消费者合作社等非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压缩私人资本的空间。
4. 反垄断与市场监管: 通过严格的反垄断法,拆分大型垄断企业,限制资本的过度集中,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5. 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免费或低成本的公共教育、医疗、住房等,降低社会成员对私人资本的依赖,削弱资本逐利的空间。
6. 参与式经济与民主化: 鼓励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让工人参与决策,甚至通过股权分配等方式让工人成为企业的部分所有者,稀释资本家的绝对控制权。

挑战与后果:
效率与活力的权衡: 过高的税收和过于福利化的社会模式可能抑制投资和创新,影响经济活力。
改革阻力: 资本家作为既得利益者,会利用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抵制改革。
“消灭”的定义: 这种方法更多的是“限制”和“削弱”资本家的经济权力,而非彻底“消灭”其作为经济主体的存在。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混合经济”或“社会市场经济”,而非完全消灭私有制。

三、 通过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转变:

这是一种更长远和侧重于观念层面的方法,认为资本主义的根基在于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资本、财富、成功和人性的认知。

理论基础: 各种批判资本主义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鼓吹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竞争至上等价值观是其生命力的来源,也是造成剥削和异化的根源。
具体步骤和方式:
1. 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通过教育、媒体、艺术等途径,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负面影响,如物欲横流、环境破坏、人际疏离、异化劳动等。
2. 推广替代性价值观: 倡导合作、共享、利他、关注精神需求、追求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
3. 教育与启蒙: 从小进行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导向的教育,使下一代不认同资本主义的逻辑。
4. 发展非市场化的社会组织: 鼓励发展基于互助、共享精神的社区、社团、非营利组织,提供不同于市场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5. 反消费主义: 鼓励简约生活、节制消费,降低社会对物质生产的依赖,从而削弱资本逐利的空间。

挑战与后果:
见效缓慢且不确定: 意识形态的转变是极其缓慢和复杂的,且难以预测是否会成功。
容易被边缘化: 在强大的资本主义文化影响下,推广替代性价值观可能面临巨大阻力,甚至被视为“不切实际”或“反社会”。
如何定义“资本家”: 这种方法更多是改变“资本主义文化”,间接影响资本家,而非直接针对“资本家”个体。



总结:

历史上关于“如何彻底消灭资本家”的讨论,几乎都与“消灭资本主义”的目标紧密相连。最激进且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剥夺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然而,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后果,包括巨大的暴力和人权损失,以及经济效率低下和权力异化。

其他的渐进式改革和意识形态转变方法,虽然避免了直接的暴力冲突,但其“消灭”的程度有限,更多是旨在限制、削弱或改造资本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影响力,以建立一个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任何旨在“消灭”特定群体的设想都蕴含着极大的危险性。现代社会更倾向于在现有的资本主义框架内,通过民主协商、法律约束和社会进步来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问题,例如通过健全的法治、有效的监管、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公平的分配机制来平衡资本的力量。

因此,如果以字面意义上的“彻底消灭”为目标,这在道德、伦理和实践上都是极其危险和不可取的。更合理的讨论应该集中在如何改革和超越资本主义的弊端,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真让我大开眼界,这么多人反复重申马克思的只言片语,却相信只要企业收归国有就能消灭资本家。马克思反复重申消灭资本主义的的政府、废除资产阶级的法律、废除资产阶级的法庭、警察和军队并不能消灭剥削这些话都被你们抛弃了还是压根就不知道呢?马克思说马克思主义和政府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能把剥削的外在形式和剥削混为一谈你们是不想提还是根本不知道呢?当你们宣布把企业收归国有就能消灭资本家的时候你们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巴枯宁主义者呢?

企业收归国有固然表面上看就没有资本家了。但剩余价值还在、私有制还在。私有制和剩余价值还在剥削就存在,那你们收归国有的行动无非是让一群隐形的资本家去取代公开的资本家。

在你们消灭公开的资本家以前,工人阶级有工会有选举权,有工人的党,可以立法、征税还可以罢工。当有些人自称消灭剥削阶级以后几十年,工人反而享受福报了!巴枯宁也不愿意作这样的巴枯宁主义者!

有人说我不给解决办法,其实解决办法马克思已经说过了,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的方式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以物质的经济的基础为前提的。具体的基础就是普列汉诺夫说的“社会分化为一个极少数的占据着绝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剥削阶级和绝大多数的陷入贫困化的被剥削阶级。”

而在社会革命到来之前,无产阶级的两大保障一是XX二是YY。因为只有在XX制下无产阶级才能取长补短,用自己人数上的优势去弥补自己财富、资源之不足。而如果一旦失去了XX制,黑箱操作之下无产阶级就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只能安享福报了。

user avatar

请教波尔布特去,他一定给你完美答案

user avatar

两条路径,一则由民主共和国走向共产主义,二则由社会共和国走向共产主义。前者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温床,但也同时是斯大林主义将苏联由“不正常”带入“正常”后所走的道路,和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实际所走的道路,实际上是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视作不具备阶级属性的工具,这条路的问题在于存在一个概念疑惑点,即——既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可以“和平长入”了,那么为什么还要革命呢?革命后是否建立了无产阶级已经充分掌握民主权力的政权呢?这个所谓的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民主共和国又和其他承认普选权的民主共和国有什么区别呢?

后者是催生了巴黎公社、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温床,是提供社会主义革命的正当性的肇始之作,但由于其强调“自由人的联合”和“社会的自治”,在目前的国家范本中还没有长期成功稳定运行的先例。

路径一:由民主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国家: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社会革命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它会带来社会的普遍解放,因为“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社会革命“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之后,政治革命的条件将不复存在,“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将建立“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抗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从此再不会有原来意义的政权了”。

因此,对于现代国家和社会革命的关系,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经由民主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曾经指出:“贯穿在马克思的一切著作中的基本思想,这就是:民主共和国是走向无产阶级专政的捷径。

在争取民主制度上,共产主义者属于民主党,但这并不妨碍其也属于共产党。无产阶级必须先要消除封建专制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德意志共和国”,以此奠定将来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场所。“无产阶级的利益迫切要求德国彻底统一成一个民族,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个清除了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琐碎障碍、让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可以较量的战场。”⑤

在《共产主义原理》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在回答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进程时,对于通过民主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首先,要建立民主的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其次,要通过民主手段实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措施,否则,“民主对于无产阶级毫无用处”。恩格斯认为,在英国这样一个无产者已占人民的大多数的国家可以直接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而在法国和德国这样的小农和小资产者占多数、正向无产者过渡的国家,可以间接建立政治统治。对于能否以和平手段废除私有制,恩格斯的态度没有绝对排斥或是绝对肯定。

因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要求无产阶级首先争得民主,建立政治统治,成为本民族的统治阶级,在没有争得民主之前,“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可以利用现代国家政权进行社会革命,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逐步消灭阶级,国家也将逐步消亡。一旦“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公共权力将失去其作为有组织的暴力工具这种政治性质,自由人联合体将取代现代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国家尽管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更强调现代国家的“工具性”价值意义,它是资产阶级攫取权力的工具,资本家能够利用国家机关来维护他们的最大利益,“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同时,他们强调,现代国家对于走向社会主义有杠杆作用,它也是无产阶级用来对付资产阶级的武器,“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社会革命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本身和阶级对抗,无论是《共产主义原理》提出的25个措施,还是《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十大措施,都是要在现代国家政权下实施。所以,经由民主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产阶级首先夺取政权,争得民主(民主共和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自己成为统治阶级。这意味着无产阶级要夺取的政权实际上就是现代国家政权;二是现代国家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它并不专属于哪个阶级,关键是为谁所掌握。这意味着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必须运用现代国家政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并且,在现代国家政权下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并不排斥和平手段。“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共产主义者很清楚,任何密谋都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1892年,恩格斯曾撰文谈到他与马克思40年里一直坚持经由民主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他强调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进行斗争,唯有在民主共和国这样的政治形式下才能具有普遍的性质,并且,最终的决定性胜利将属于无产阶级。正因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之后,通过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等文章,继续坚持经由民主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反复强调类似德国这样的国家要推翻封建专制,完成共和国建构等任务、“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决战的最后战场”、“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等观点

巴黎公社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民主共和国的最初立场,可以在1873年3月恩格斯的《西班牙的共和制度》中看到:一方面,他强调:“梯也尔的共和制是1792年共和制的最终实现,是没有雅各宾派自我欺骗的雅各宾派共和制。从此,工人阶级不会再在什么是现代共和制的问题上迷惑自己了”;另一方面,恩格斯也指出共和制是资产阶级统治最后的国家形式,也是表现最完善的国家形式。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醒德国工人党,德国还没有建立现代国家制度,若要实现如普选权、直接立法、人民权利、国民军等,只有靠民主共和国,而非军事专制国家。他也认为,民主共和国不但是资产阶级社会最后的国家形式,还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行最后决战的阵地。1877年,恩格斯致信威廉·李卜克内西指出,“下一次工人运动到来之前的目前这个间歇期正处在资产阶级共和制条件之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处在帝国压迫之下。在这种共和制条件下……对法国已毫无意义的关于国体的争论即将最终结束。”他在信中谈到共和制的本质,它既是目前资产阶级统治的典型形式,也是未来资产阶级统治瓦解的典型形式。

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更是不遗余力地阐明上述关于民主共和国的这些基本观点。1883年8月,恩格斯致信伯恩斯坦指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唯有在民主共和国政治形式下才能进行到底。他指出,这种把斗争进行到底的国家形式对于德国来说“还有待于争取”。换言之,德国先要通过革命完成民主共和国建构。革命之后的国家形式“只能是而且必然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可以利用它来争取广大的工人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可为自己阶级谋取利益、维护权利的工具。尽管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统治及其走向灭亡的最后形式,但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也需要这种民主的形式,“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这种形式和一切政治形式一样,只是一种手段。”

1891年,恩格斯在《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进一步深化了通过民主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主张。他区分了两类国家:一是如法国、美国、英国,由于现代国家制度已经成熟,人民代议机关拥有全权,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可按照宪法随意办事,因此,旧社会有可能直接地“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二是如德国这样的国家,人民代议机关毫无权力,政府掌握了几乎是无上的权力,因此,不可能用“舒舒服服”和平的方法建立共和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德国无产阶级先要“炸毁”目前那种半专制的、混乱不堪的旧制度,建立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他们只有在民主共和国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法国大革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德围、意大利同西欧大陆的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以外,还有许多旧制度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国家必须完成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构,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能够在其中进行决战的唯一的政治形式”,也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改造社会的手段。“获得普选权和显著扩大活动自由(新闻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取消警察监视等等),这是不应该忽视的新的武器。”

1894年3月,恩格斯致信拉法格时,完整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共和国只是一种国家形式,由谁掌握就为谁所用。民主共和国并非专属资产阶级,它同样也可以为无产阶级所利用。恩格斯认为,共和国之所以与君主国不同,全在于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可资利用也必须利用的现成的国家形式。“像其他任何政体一样,共和国取决于它的内容。当它还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时候,它就和任何君主国一样地敌视我们”。“当它还被资产阶级掌握时,就把社会主义的使命委托给它,都是毫无根据的幻想。”

简而言之,共和国与任何其他国家形式一样,本质上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本身不具有阶级属性,而是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为哪个阶级掌握,就为哪个阶级所有。据此,我们就能够比较好地理解,民主共和国既是国家发展的最高形式,也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式。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性形式,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要在这里进行最后决战的阵地。因此,完全可以说“民主共和国是既有利于资本的统治,也最有利于其顽固敌人的发展形式。工人运动之所以不断地要求争取民主共和国的制度,显然是因为民主共和国的制度有利于工人运动”。

路径二:由社会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现代国家就是法国代议制民主共和国,而且,这个共和国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没有地方自治的国家。这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是在与封建制度对立的军事官僚政府机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1850年,他们在《告同盟》书中就要求德国共产党人建立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最严格的中央集权制的共和国,当时包括马克思,“大家都以为法国中央集权的管理机器是由大革命建立起来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885年,恩格斯承认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法国大革命之后,直到雾月十八日为止,地方都是实行自治管理的,地方各级管理机构也都是民选的,它们在共同的国家法律范围内行动自由。

如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共产党宣言》要求无产阶级走向社会主义,是要经由法国式的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这个政治前提,那么,巴黎公社之后,他们通过《法兰西内战》这个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则是要求无产阶级通过公社这个“社会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以法国社会本身通过公社组织而取得的政治统一去代替曾起过反封建作用的中央集权制……代替这个存在于法国社会之外的中央集权的法国。”很显然,这个社会共和国不是一个中央集权、没有人民自治的国家,更不是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马克思反复强调公社是帝国的对立物。恩格斯概括道:公社是一个自由的联邦,这个全国性组织首次真正由国民自己建立。与此前中央集权施行压迫职能所需要的军队、政治警察、官僚机构,在全国“一切地方都必须消除,就像在巴黎已经消除那样”。

马克思强调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实行政治统治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即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现代国家的形式不论是正统的、立宪的,还是共和的、帝制的,起初都是作为“摆脱封建制度的解放手段”在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建立的,而成熟了的资产阶级社会却把它们都变成了“资本奴役劳动的工具”。由路易·波拿巴任总统的议会制共和国即第二帝国是国家政权的最低贱形式,也是最后的形式,它尽管凌驾于社会之上,但却是这个社会里最丑恶的东西,是滋生一切腐败事物的温床。因此,无产阶级为了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使命,必须打碎这个旧的国家机器(阶级统治的工具)。“也就是把集权化的、组织起来的、窃据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为社会做公仆的政府权力打碎。”

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无产阶级打碎旧的现成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之后,要代之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即巴黎公社(社会共和国)。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它要铲除旧政权的纯属压迫性质的机关,把其合理职能归还给社会,由承担责任的社会勤务员来执行。为此,巴黎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一是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等方面一切公职人选都要经由普选产生,而且随时可以撤换。二是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与其他工人拿同样的工资。

公社的权力来源于普选,合法性在于对选民负责。公社是由各选区普选产生的市政委员组成,他们中大多数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实行议行合一,既是行政机关,又是立法机关,它不是议会式的机构。马克思认为,普选是为公社里的人民服务,它不是要从统治阶级中选出人去议会里做人民的假代表,公社要实行真正的平等的公开的选举。“如果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不过的。”普选权不能被滥用,不能成为统治阶级欺骗人民的工具,普选权之于公社的真正目的是用来选举其“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

公社是没有常备军、警察等“压迫”机关的非官僚化的民主共和国,它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一方面,公社实行地方自治,“只要公社制度在巴黎以及次一级的各中心城市确立起来,那么,在外省,旧的集权政府就也得让位给生产者的自治政府。”在农村,公社也将是所有村落的政治形式,“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公共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另一方面,公社是民族的政治共同体,是民族统一的体制保证和组织保证,它不是要破除国家性中央权力,“仍须留待中央政府履行的为数不多但很重要的职能”。从马克思对公社所进行的特征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巴黎公社(即社会共和国)实质上是一个实行地方自治的联邦制民主共和国。“国民军将代替常备军;国家寄生虫大军将被搬掉;教师将代替各级僧侣;国家法官将换成公社的机构;国民代表的选举将……是组织起来的各公社的意志的自觉表现;国家的职能将只限于几项符合于普遍性、全国性目的的职能。”

公社是无产阶级劳动解放、进行社会革命的政治形式。“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公社是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终于发现的政治形式”。“劳动一解放,每个人都变成工人,于是生产劳动就不再是一种阶级属性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公社共和国,才能真正走向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它是要剥夺剥夺者,要消灭剥削多数人劳动的资产阶级所有制。用来奴役和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将完全变成自由联合的劳动工具,真正的个人所有制就会成为现实,这就是共产主义。

user avatar

之前有一个问题,问资本家背后站着谁,我讨论了一些内容。资本家背后站着资本主义,想要彻底消灭资本家,就得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如何做到呢?种种空想主义早已破产,只有马克思主义越发闪耀出真理的光芒。

下面展开谈:

我记得之前岳掌门曾经这样评论忠臣:忠臣忠的是皇帝,但我们不需要皇帝。

表面上看确实是大义凌然,十分正确,但实际上十分幼稚。

皇帝的形成是历史性的,中国出现的早些,西方出现的晚些,高度集中的皇权背后有一大统民族国家的组织需要的逻辑。不仅仅是历史——社会——文化,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

资本家也同样如此,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给了资本家源源不断的力量,就像封建时代的一个皇帝死球了,新的皇帝出现了,甭管是大皇帝小皇帝,京皇帝土皇帝,道士皇帝画家皇帝,皇帝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一如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家也总是以不同形式出现。这就不得不谈到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一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历史,用鲁迅的话说,人吃人。

人类社会生产力在工业革命期间产生质的飞跃,新兴阶级——资产阶级要求得到政治权力,于是开始了和封建主义二百来年的拉锯战争。

从土地集中到工业大生产,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亚当斯密到孟德斯鸠。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权力争夺是无时不刻且全方位的,终于,《君主论》也撑不起君主的王冠,败给了《社会契约论》。基督教的老骗子被伏尔泰吊起来锤,资产阶级巧取豪夺了教会的土地之后,基督徒终于肯按上帝的旨意行善了。

荣耀和权力属于战斗者,资本主义击垮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上所叙,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并不是一下子建成的,在资本主义形成自己的经济基础之后,就有了自己的政治与文化,这个政治与文化既是用来与封建主义做斗争的,也是用来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这就是上层建筑的本质。

我们也看到,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并不是一下就消灭了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事实上,它与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的斗争是相当漫长的过程,无数文人用墨水写下含着鲜血的文字,无数壮士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无字的变革故事,而且应该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的封建主义的内容经过扬弃后融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封建主义内容今天仍未被消灭干净,在发达国家中有它的遗毒,在一些国家,甚至占据统治地位。

取得全面胜利的资本主义一如曾经取得全面胜利的皇权制,它在全世界耀武扬威,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资本主义天生神圣,理所应当。皇帝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资本家以人人生而自由,资本面前平等的原则剥削着每一个角落。

虽然资本主义的统治屁股还没坐热乎,《共产党宣言》便问世了。《国富论》在《资本论》面前显得那么幼稚,资产阶级珍惜的《论法的精神》《法哲学原理》在马恩列的轮番轰炸中只能投降。

尽管如此,也不要忘记,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他在消灭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掌握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权力,他仍然统治着全世界,三千年人类封建历史的尸体铸成资本主义的王座。

这就是资本家身后的力量——通过消灭封建主义而全面取得的人类社会统治权,但是如上所述,这个统治权是建立在相对应的经济基础上的,在人类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封建主义必然被资本主义所取缔,同样,在这个条件下,资本主义也必然不会灭亡。要理解资本主义,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等于没有理解和掌握马恩列的思想。那么不要说《国富论》的上层建筑,就是《曾国藩家书》的上层建筑,你都驳不倒它。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资本主义虽然取代了封建主义,但并没有将封建主义清除干净,恰恰是封建主义残留的碎片仍然随处可见,封建主义中的相当一部分以新的形式融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同样,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在资本社会上建立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碎片仍然存在是很正常的,资本主义也必然以某种形式融入进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首先是必然王国,没这个必然王国怎么会有自由王国呢?这也是资本家背后的一种历史力量。

要彻底地消灭资本家,必须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基础上迈向自由王国。一些人对资本家的批判,里面闻不到一丝马克思主义的味道,反而颇有封建主义的小贵族味。动辄“决不妥协”“坚决消灭”,实际是非常幼稚的,这就是并没有理解社会主义必然会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这种追求纯粹性的不接受之所以没有力量,就像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这些半是过去的挽歌,本是未来的恐吓。什么是过去的挽歌呢?就是封建主义里面的一点田园小美好嘛!

苏联成立后,列宁得出结论:两种制度在全球同时存在看来是可能的。应该说,三种制度同时存在都是可能的。不认清这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也认识不到资本家真正软弱的地方。

年轻人对资本主义的误解很深,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听到一个年轻人大放厥词:我只是不想被剥削不行吗! 我差点没笑出声,你吃着大米用着手机说这话有味吗?有能耐你上山里全自给自足啊,盐你都吃不上。

在网上总能看到这样的言论,这些人的思想主体还是封建主义,是无聊的利己主义者,虽然他们学会了几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名词,偶尔也能说上几句俏皮话,但是他们的思想中占统治地位的还是封建主义,封建主义的文化体现有哪里呢?比如说“官本位”渴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愿意接受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分子,思想十分自私。也有一些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思想,但还是封建主义为主体,这样的封建主义去跟资本主义斗,要是能打赢,那真是没天理了。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很明显的,比如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够尊重,学历或收入的歧视,情感的扭曲等等。我经常说,草丰泽的曹学就是知乎的伏尔泰,曹学的生活理念是坚决对封建丑恶思想和资本主义中的糟粕开战的,我当然不是说必须全部认同草丰泽所有内容,但是曹学在知乎上受到很多人的抵制和批判,其中还有很多自诩“左翼”的人,这是为何?不言而喻。

再比如说,在知乎批评资本主义的人里面,有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热爱看日本的动漫作品(日本的文化是全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封建的文化),加缪的《局外人》和太宰治在他们中间受到极大欢迎,这意味着什么?毋庸多言。

他们动辄就喊“要消灭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的制度”,那你拿出一套方案来嘛,革命这事本身就是你行你上,童叟无欺,非常公平。我看这些人大多数是拿不出来什么东西,稍微深推敲一点就支支吾吾,可怜的很。

其实在现代的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思想主体被封建主义统治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是全世界封建制度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可能没有之一),搞的时间又最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时间都很短,作为普通群众,思维中充斥着封建思想有什么不正常的呢?这并不是我们的错误,而是我们的不幸。

就拿这个问题下面的许多回答来说,只要稍微一推敲他们的观点,就不难发现,在他们心中还有个在资本之上的皇帝存在(他们称之为利维坦或是别的什么,反正都一样)。就像封建社会的老百姓认为天子是无所不能的,老百姓希望天子来救他们,这些年轻人希望上层建筑把资本家消灭掉,是一样可笑的。

正如 @林布 指出的:某些知乎“左派”总是爱对“资本”这一假象的实体进行道德批判——或者干脆说受迫害妄想式样批判。而缺乏对资本主义中的资本家是松散的个体集合(不然资本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本身就是这个前提)的认知。他们只能想象,社会秩序是掌握在一个可以被人格化的,单一的实体里的。类似于“皇帝”“利维坦”“资本”,他们迫切的需要想象这样一个实体,既让他们咒骂,又让他们臣服,然后用自己“金锄头”一样的思维去揣测“圣意”而无法想象社会本身就是无数对矛盾互相碰撞、冲突或者妥协的结果。当他们面对真正的斗争的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恐惧和投降,自称左派,实际上右的不得了。

但是如果要批判资本家,和资本主义作斗争,就必须摒弃自己的错误思想,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武器,这样才能看清资本的面貌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然的话,在舆论上只能跪着朝资产阶级挥拳头,在实践中只能做一些资产阶级喜闻乐见的事情,最终巩固资本主义的力量(用你的封建思想给资本主义当燃料),瓦解社会主义的力量(种种利己行为必然的结果)。

user avatar

可以消灭绝大多数资本家,但是,绝对不可能消灭所有资本家。所谓的消灭资本家,就是【只剩一个资本家】。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只要开展生产劳动,就必须要有资本。这个提供资本的个人,或者团体,就是资本家。

你想脱离资本家,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做资本家,自己成为那个被消灭的对象。我摆摊卖臭豆腐,需要资本买锅,买长筷子。我做个体户,写市场研究报告,不要资本了吧?那工作用的电脑,我如果失业打游戏,也需要。不对,我读大学要成本!只九年义务教育,根本没有稀缺知识可以卖。教育就是资本的超长周期周转,历经至少一代人。

我已经被骂精神资本家了。索性彻底分析一下,多个资本家吗,相对于一个资本家的优势。

所谓的“资本家被消灭”的环境,你开心吗?当资本这个生产要素,被一个团体或个人垄断以后,这个【唯一资本家】想给你多少工资,就多少。【你有地方跳槽吗?】你再跳也跑不出这个唯一资本的五指山。再讲得严重点,如果这个唯一资本,派驻某分舵的代表,想睡女工,女工能反抗吗?女工裸辞?只有饿死。没有这个代表的介绍信,其它分舵不会招聘她。

user avatar

无产阶级获得全部的生产资料,并自觉地管理社会生产,使其达到比任何资产阶级统治的条件下都更高的效率,并在这一基础上使无产阶级自身得到充分发展。

user avatar

是消灭资产阶级,不是消灭资本家

单纯消灭资本家

肯定会改头换面的重新出现


土地革命时候,主席向不识字的老农讲什么是革命,说,我们有个水磨以后,就不用人拉的磨了,水磨就革了人磨的命


但是,在水磨还没完全普及的时候,你想着消灭人拉的磨


那结果无非就是人拉的磨换了个名字继续存在罢了


所以啊,消灭资产阶级的方式就是培养他的接班人,掘墓人


就像你当年消灭地主阶级,方法就是培养资产阶级一样

消灭奴隶主阶级,方法就是培养地主阶级

当然旧有的阶级肯定会设置障碍,或者吸取一两个掘墓人加入自己的行列,让剩下的人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进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