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史上曾出现过哪些"其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律法规章及国策?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立法、国策,如同昙花一现,短暂辉煌后迅速走向衰败。它们承载着时代的希望,也折射出制度的脆弱。我将为你梳理几例,力求从人性的角度,从事件的脉络出发,讲述这些“其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律法规章与国策。

一、 秦朝的严刑峻法:以法治国,却因法而亡

秦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王朝,它的建立者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篇章。而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便是他推崇的法家思想,以及由此催生的严刑峻法。

其兴也勃: 秦朝的法律极为严苛。商鞅变法以来,“轻罪重刑”是其核心理念。轻微的过错都可能招致严重的惩罚,例如“什伍连坐”制度,使得个人触犯法律,可能会牵连到邻居、亲属,甚至整个家族。这种严酷的法律,在初期的确有效遏制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秩序。对于被征服的六国百姓,严厉的律法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对于为帝国服务的官僚,严苛的规章制度也让他们不敢懈怠。秦始皇修建长城、陵墓等浩大工程,需要巨量的人力和物力,正是严密的法律和高压的统治,才能强制调动和约束如此庞大的资源。可以说,秦朝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严密的法律机器的高效运转。

其亡也速: 然而,正是这套严刑峻法,在王朝建立不久后便显露出致命的弊端。法律过于严苛,使得民众普遍生活在恐惧之中。任何一点小小的过失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这种高压统治压抑了人性,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尊严。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他们的怒火,是长期压抑的民怨在严酷法律下的爆发。一个“失期当斩”的简单规定,成为导火索,点燃了整个社会的反抗烈火。秦朝的法律,虽然在统一和建设初期有其合理性,但其缺乏人情味,缺乏对民众基本生存需求的考量,最终导致了统治者的失民心,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从万世基业的愿景,到二世而亡的悲剧,秦朝的严刑峻法,是它崛起的力量,也是它覆灭的根源。

二、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洪秀全和他的追随者们以“拜上帝会”为旗帜,提出了许多激进的社会改革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天朝田亩制度》。

其兴也勃: 《天朝田亩制度》在理论上展现了对社会公平的极致追求。它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废除私有制,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粮、柴、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一律由国家统一调配,按需分配。这种制度,对于深受地主压迫、生活困苦的农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描绘了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激发了无数贫苦农民的革命热情,成为太平天国能够席卷半个中国的重要思想武器。在运动初期,许多被太平军占领的地区,确实实施了部分平均分配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饥饿,也使得军队能够获得充足的兵源和后勤支持。

其亡也速: 然而,《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色彩过于浓厚,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缺乏可操作性。
平均主义的脱离实际: 在一个人口流动性较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将土地平均分配,如何保证每家每户都有能力耕种?如何解决劳动力的组织和分配问题?缺乏对生产效率和经济规律的考虑,单纯的平均主义难以支撑国家的运转。
宗教与制度的冲突: 制度中充斥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规定男女分开居住,严格的礼拜制度等等,这不仅限制了人身自由,也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习俗格格不入。
执行上的困难: 在战争年代,太平天国自身都难以稳定地占领和管理广大地区,实现全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是天方夜谭。在实际执行中,也常常出现干部截留挪用物资、分配不均等问题,进一步损害了制度的公信力。
忽视经济发展: 制度过分强调分配的公平,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没有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很难激发民众的生产积极性,长此以往,国家将难以维持。
随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陷入被动,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天朝田亩制度》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始终未能实现,其对民众的号召力逐渐减弱。最终,这个充满革命激情的理想产物,在现实的严峻考验面前,黯然失落。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供给制”:战时经济的遗留与和平年代的局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保障经济恢复和国家建设,在军队和部分企事业单位推行了一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供给制”。

其兴也勃: “供给制”的核心在于,国家负责解决职工及其家属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发放一定数量的实物或货币,力求做到“按需供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制度在保障职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使广大职工能够安心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尤其是在军队和艰苦的边疆建设岗位上,供给制极大地增强了部队和建设者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为国家在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体现了集体主义和国家负责的精神,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公平,减少了贫富差距。

其亡也速: 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供给制”的局限性逐渐暴露,最终被淘汰。
效率低下: “供给制”缺乏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容易导致“大锅饭”现象,即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待遇差别不大,这极大地抑制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了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扼杀活力: 缺乏与个人劳动贡献相挂钩的薪酬体系,使得一些有能力、肯钻研的职工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挥。人们更倾向于按部就班,而非积极进取。
资源浪费: 国家包揽一切,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在缺乏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国家难以准确预估和满足各类物资的需求,导致部分物资短缺,而另一些则可能积压。
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供给制”的统一、标准化的供给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与能力相匹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逐渐从供给制向工资制、绩效工资制等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效率原则的薪酬体系转变。供给制的取消,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一次重要改革,也预示着一个更具活力和效率的经济时代的到来。

这些律法规章与国策,都曾是那个时代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重要工具。它们的兴衰更迭,无不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制度的演变以及历史前进的客观规律。它们提醒我们,任何制度,若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回应人性的需求,不能遵循客观的经济社会规律,都可能在繁荣的表象下,孕育着衰败的种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暗指某乎,举报了……

user avatar

伊尔汗国的君主合赞汗为了得到波斯本地豪强支持,强迫所有蒙古人改宗伊斯兰教,导致作为统治基础的蒙古人逃亡,光是逃入埃及的卫拉特人就超过一万人,这些人成了伊斯兰教徒的“异教徒奴隶”,合赞汗的改宗,重创了伊尔汗国的统治基础,蒙古人逐渐势微,宗教势力取代了蒙古军事集团。

合赞汗知道此举不妥,于是在国内禁止买卖蒙古人为奴,并且由国家出钱赎回这些曾经的同胞,现在的异教徒,但后来因为人数太多,几乎把伊儿汗国政府给逼得财政破产,也无法全部赎完。

迫于无奈只能废除此政策,尤其是已经被阉割的蒙古阉奴甚至再一次被拍卖。

乞合都汗还学大元印宝钞,强行推行纸币,不收纸币的一律处死,大量搜刮民脂民膏,最后因为民怨沸腾,在国内光速废除。

最后纸币都拉去祸害附庸国的百姓去了(指罗姆苏丹国):“老乡,你不收伊尔汗的宝钞可是要杀头的”

user avatar

1369年3月7日,初登帝位的明朝奠基人朱元璋发布了一条“改革动议”,要对朝仪用语进行修改。

众所周知,虽然像是《廿二史札记》里类似“天生圣人(僧人)”的故事,其真伪难以辨析,但根据其他文献中留存的案例,例如《朝鲜王朝实录》中的“表笺案”,都可以看出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对文字语句的运用,标准颇为严苛的君王。

或许是起身草莽的豪强之气不散,做了皇帝之后,朱元璋总觉得每次上朝时候,群臣“三呼万岁”的做法实在不着边际。自古天子又哪有“万岁”的呢?搞这套虚招子又有什么意思呢?

“不如改成先呼‘愿君有道’,再呼‘天下和平’吧。”

朱元璋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新方案,交由大臣们议处。不得不说,这个改法,我个人认为还真是不错。

“愿君有道”,正所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让帝王时刻谨记政治清明之重要的同时,也包括了对君上的祝福。

“天下和平”就更不必说了,元朝解体留下的残局还有的收拾,“世无兵革”是多少百姓的期盼。

光以内涵来论,的确是要比简单的“万岁!万岁!万岁!”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甲子,上以群臣每遇正旦、聖壽、朝賀行禮呼萬歲者三,雖云臣子祝上,實亦虛語,因諭宰臣更其詞,如朝賀之日,贊禮者云贊呼,眾皆曰‘願君有道’,又贊呼則曰‘天下和平’,倣此意與諸儒議之。於是廷臣議曰:“三呼之詞,乃臣子祈君之至誠,若如聖諭則謙德有餘,然於臣子之誠不盡,今更其詞,令贊禮者始贊呼,則眾皆曰‘天輔有德’,又贊呼則曰‘海宇咸寧’,再贊呼則曰‘聖躬萬福’。”制可 。     

不过对于朱元璋的这个提议,大臣们却觉得不是很好。朝仪上的三呼万岁,主要是用来表达臣子们个人对帝王的忠诚。现在把这个用词的境界提升了,固然是不错,胸怀四海了嘛,但这样一来,反而这个贺词的本意就不明显了。

可皇帝要改,你也不能驳回去啊,只能儒臣们凑到一起,再修改一下:

陛下你改的这版贺词,充分表现了谦逊的优秀品德,但是为臣者不能不表诚心。不如恢复三呼,贺词分别定为首呼“天辅有德”,二呼“海宇咸宁”,三呼“圣躬万福”。

“愿君有道”改成“天辅有德”都有要皇帝以身作则的含义,“天下和平”与“海宇咸宁”意思也差不多,倒都跟朱元璋的意见没什么冲突。

至于加上“圣躬万福”嘛,能表达对皇帝的美好祝愿,而且这种模糊的“万福”要比“万岁”显得要实在多了。

朱元璋对这个改动很是满意,当即下令实行。

然而大家都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都一心只想着贺词怎么改,没想到实际操作过程里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贺词这么一改,字数一下加了两倍,而且都变成了四字短语,要喊得响亮,要喊得整齐,就没那么容易了。(喊过十几年老师好、老师再见的大家应该都有感触,到最后整个就是拖音,远没有双音节词简单明快)

但上朝这事,本身礼仪性功能就很重要,正是展现帝王威严的。这么一改之后,你是皇帝听到下面越喊越有气无力,音调参差不齐像麻雀叫嚷,你心情能好吗?

就这样练了半年,情况依旧不满人意。在朝堂上的大家伙都听腻了叽叽喳喳的“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12字真言后,朱元璋也就借坡下驴,借着礼部和太常寺一起上书要恢复旧制的事,把朝贺词改回了“三呼万岁”。

       庚午,禮部尚書崔亮、太常少卿陳昧等言:“舊制朝賀之禮,贊禮者既唱三舞蹈訖,復三唱山呼,而群臣拱手加額,與樂工軍校齊聲稱萬歲者三。近改擬山呼為贊呼,百官應之曰‘天輔有德’,曰‘海宇咸寧’,曰‘聖躬萬福’。臣等竊謂,殿廷之禮,至於尊嚴。贊呼之際,貴呼齊一。今百官三呼應聲,讙譁不齊,誠為失儀。况山呼故事,循行已久,甚為嚴肅,宜仍其舊。從之。     

这一天是公元1369年9月9日,12字真言在明朝皇宫里总共叫了6个月,便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立法、国策,如同昙花一现,短暂辉煌后迅速走向衰败。它们承载着时代的希望,也折射出制度的脆弱。我将为你梳理几例,力求从人性的角度,从事件的脉络出发,讲述这些“其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律法规章与国策。一、 秦朝的严刑峻法:以法治国,却因法而亡秦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王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