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个大政治家叫子产,子产有一句名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这句话是说给中国的精英阶层听的,有两个意思:
1,以天下为己任。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我们看看子产的后辈是怎么做的。
孔子就不说了,子产的迷弟。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代一代中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或者说精英阶层,都是把这两条作为人生信条的。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分五级: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郭靖和黄蓉,在《射雕英雄传》已经解决了前四个问题:
生理:吃穿不愁。
安全:谁敢打他们?沙通天还是灵智上人?
爱:在一起虐狗很久了。
尊重:华山论剑武功天下第一。
总之,王子公主幸福的在一起了。童话到这个时候通常就要收场了。
对于郭靖黄蓉这种精英阶层来说,人生信条,就是回答自我实现这个问题的。
也就是说,我们都王子公主了,前几个低层需求都满足了之后。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为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这个目标是一时难以达到甚至永远做不到的,至少我尽力了,这辈子我不冤。此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那么,以什么为目标呢?
在子产,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在郭靖,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但是请记住,精英阶层为国为民的付出,从来不是单方面付出,民众一定会给出丰厚的回报。
这回报就是尊敬。
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尊敬是可以传代的。当一个人被大众尊敬的时候,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为什么文天祥要说“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是这种付出-回报的交易系统已经成了一个长期的制度安排,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前朝英烈,是可以在太庙这种国家祭祀机构立一个像,永远接受朝拜的。
有个投资人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马英九当政的时候,想挖一个大知识分子出来当官。
大知识分子不干。
马英九说,公当以天下为己任。
大知识分子马上出山。
一代一代中国精英,是真正在这一条的感召之下不断领导这个国家前进的。
只要中国精英还守着自己对国家的担当,国家就不会坏到哪里去。
管你上面是皇帝、大帅、总统还是主席?事情还不都是那些人在做?换个招牌又如何?
反过来说,钱理群为什么要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担当断了传承,国家的脊梁就断了。
国歌的作者田汉和聂耳还写过一首《毕业歌》,歌词有两句诗这样的: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一些老人,他们唱着这些歌长大,等他们老了,功成名就了,还会集体合唱这首歌了?
杨过问道:“郭伯伯,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说只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至於最後成功失败,他也看不透了。 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谈到後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这八个字。
其实神雕侠侣里,郭靖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
陆秀夫文天祥难道不知道大势如此不可挽回么,史可法顾炎武难道不知道反清复明不过大梦一场么。
面对异族入侵,中国从来不缺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物,而正是一个又一个这般人物的纵然知道可能做不到,可能完不成,却依旧前赴后继的去做,这些事情才终究又变得可能了。
而在我眼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八个字,也正是中华文化的脊梁。
惊闻金庸先生离世,先生千古。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引用一篇中学时期写过的作文,希望能够解答你的问题。
《坚持下去》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子路宿于鲁国的城门,看门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高声回答:“自孔氏而来!”看门人却轻蔑地一笑:“哦。就是那个明知道做了也不会成功,还硬要去做的人吗?”
当时的鲁国已不复周公时的强盛,三桓季、叔、孟三大族家曾联手赶走鲁君,又擅立新君,还在国内拥有极大的封地,而君权一直受到打压。当时的鲁君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任孔子为代国相,期冀能再兴鲁国之盛。孔子以大军逐个击破三桓的领地,为防止其卷土重来,还拆掉了领地的高墙。孔子的作为引发了三桓的极大不满,密谋图反。结果,一次都城曲阜兵力空虚,叛军乘虚而入,却被孔子以妙计化解。拆到季氏城邑时,鲁君突然命令孔子回撤,原因是齐国派大军驻扎于鲁国边境,一旦城墙被毁,齐军之下将是一马平川。孔子知道,如果坚持隳墙鲁军尚有一搏之力;如果放弃,齐军固然退却,但之前所为将前功尽弃。收到君命的孔子不得不撤回。三桓抓住机会,重筑城墙,控制鲁君,并将孔子逐出鲁国……
许多人,包括孔子的弟子都不理解他。身居高位,安享晚年即是,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对世人的不理解感到苦恼,于是远行周国问礼于老子。老子说,无为,方能无不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得不落个如此下场。孔子争之,士杀身已成仁,仁义缺失了,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老子苦笑着摇了摇头。
孔子的理想是仁教礼治,天下大同。他明知做不到,或者很难做到,或者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但还是去做了。
一个人知道他做的事会成功,做了,成功了,这不叫伟大。真正的伟大永远属于那些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并为之献身的人。
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意义,不在于外在的结果,而在于坚持本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关键看我们能否坚持下去。
公元1644年的冬天,扬州城头。有一人不顾下属劝阻,冒着鹅毛大雪视察敌情。望着城外清兵营帐星罗棋布,他蓦地想起老师临终前的情景,顿时泪如雨下。他口中喃喃有词:“我不能对不起我的朝廷,不能对不起我的老师……”他就是史可法。
他当然不会忘记,二十年前,老师左光斗被阉党害于牢狱。他曾不理解他的老师,以一人之躯,势不能使逆阉瓦解。明知做不到,为何还要白白拼上性命?恩师笑了:“你不知道,这世上有一种东西仍需我们坚持,那是道义。为了道义,我可以付出一切;没有道义,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他现在明白了。耳边又响起了洪承畴的劝降声。这个人几年前还曾是他抗清的战友,而现在却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奸”。多尔衮甚至多铎惜爱他的才能,亲自书信劝降,但都被他一一回绝。“我要坚持,为了道义,粉身碎骨又何惧?”他这样激励自己,走上了为了道义、为了气节的不归路。
几天后,史可法兵败被俘,英勇就义。清军因在扬州伤亡惨重,多铎怒愤而令屠城十日,史称“扬州十日”。殊不知,越是表现得凶残,则越是对史可法英勇与壮烈的褒奖。后乾隆皇帝感其忠义,追封谥号“忠烈”。原来,敌人也会敬畏坚持理想的对手。
二百五十年后,一位年轻人也用生命践行了史可法的理想与信念。他叫谭嗣同,毕生以史公作为为人处事的楷模。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号召人们留下来,以鲜血唤起民众的正义与良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他知道死亡并不能换回民主立宪,但为了心中的理想,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刑场。
在此之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十分不理解他的坚持,劝他东渡日本避难,但都被他拒绝。临刑前,他赋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容就义。他没有看到胜利,但他却告诉了后人,坚持、坚持、再坚持,终将会有胜利的那一天。
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不仅看到坚持之下的误解、寂寞、失败、鲜血、死亡,更看到了被后人盛赞的人生真谛: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下去!
或许,此时我们应该完成孔子与老子的对话。
“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序,天下纷乱,可你还是要一意孤行,推行你的仁乐礼义吗?”
“丘惭愧,一事无成。”
“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那弟子何去何从?毕竟不能像葫芦悬挂于门楣,无用于世。”
“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
“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
“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误解吧。坚持下去,又何怕千百年之后?!”
~~~~~~~~~~~~~~~~~~~~~~~~~~~~~~~~~~~~~~~~~~~~~~~~~~~~~~~~~~~~~~~~~~~~~~
全文的意思用马云的话说,就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赌上自己的一切,用生命追求理想的。
讲真,那时写东西的画风还真是有趣,噗~
然而现在已变成彻头彻尾的老头子(手动无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