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堪察加半岛比日本面积都大,人口却只有40万,这种现象只是政策影响吗?气候对人类人口的影响有如此大吗?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理、历史、人口、气候等多个维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确实,堪察加半岛以其广袤的土地和相对稀少的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日本则面积不及堪察加,人口却数以亿计。这背后绝非单一的政策因素能够解释,气候的影响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关键。

堪察加半岛:被自然塑造的广袤与寂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堪察加半岛。它位于俄罗斯远东,是一个火山活跃、地质景观壮丽的地方。面积大约27万平方公里,比日本(约37.8万平方公里)要小一些,但你的说法“比日本面积都大”可能是有误的。不过,两者面积差距虽然存在,但人口密度上的巨大差异才是问题的核心。

堪察加的人口只有区区40万左右,这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人口。为何这片土地如此“空旷”?

极致的气候条件: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堪察加半岛地处高纬度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亚寒带和寒带气候。这意味着:
漫长而严酷的冬季: 漫长的冬季意味着大部分时间都被冰雪覆盖,平均气温远低于零摄氏度,许多地区甚至在夏季也可能出现霜冻。这样的低温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几乎无法大规模开展。
短暂而凉爽的夏季: 即使是夏季,气温也相对较低,生长季节非常短。这意味着即使有土壤,作物也难以成熟。
频繁的恶劣天气: 强风、暴雪、火山灰等自然灾害也时常发生,增加了生存的难度。
食物获取的挑战: 缺乏适合耕种的土地,使得食物的获取主要依赖于渔业(丰富的太平洋渔场)、狩猎和采集。虽然这些资源在当地是充足的,但它们无法支撑大规模、集约化的人口增长。

崎岖的地形与交通不便: 堪察加半岛多山,火山众多,冰川覆盖。这使得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道路系统非常不发达。很多地区只能通过直升机或船舶抵达,这极大地增加了人员和物资运输的成本,也限制了经济活动的开展和人口的聚集。

历史与殖民因素: 俄罗斯对堪察加半岛的开发相对较晚,且早期主要以资源开采(如毛皮)为主,而非大规模的定居和农业发展。苏联时期虽然有过一些开发计划,但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规模一直不大。

经济发展受限: 由于上述原因,堪察加半岛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渔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这些产业虽然能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往往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和维持庞大的人口。

日本:如何在火山与地震中繁荣?

再来看看日本。它是一个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人口却超过1.2亿。日本在地理上同样面临挑战,例如:

火山和地震频发: 日本被称为“火之国”,火山活动频繁,地震更是家常便饭。然而,日本人长期以来发展出了强大的抗震技术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
多山地带: 日本国土面积的约73%是山地,平原狭窄,这使得适合耕种的土地相对较少。

那么,日本是如何在这些条件下支撑起如此庞大的人口的呢?

适宜的温带季风气候: 与堪察加半岛的严寒相比,日本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这意味着:
温和湿润的四季: 充足的降雨和相对温暖的季节为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发达的稻作文化: 日本拥有悠久的稻作历史,通过精细的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能够生产出充足的粮食来养活人口。
多样的渔业资源: 作为岛国,日本拥有丰富的海岸线和广阔的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也非常发达,为国民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土地利用: 尽管平原狭窄,日本人通过梯田、集约化耕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每一寸土地。
发达的工业和技术: 日本在二战后实现了经济奇迹,发展出强大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带来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并提高了整体生活水平。
高效的交通网络: 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之一,包括高速铁路、公路等,极大地促进了人员和货物的流动,使得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分配。
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 日本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独特的文化,也为人口的聚集和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气候对人类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的决定性力量

通过对比堪察加半岛和日本,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气候对人类人口分布和规模的巨大影响。

生存的基石: 气候直接决定了食物的生产能力。温和、湿润且有适宜生长季节的气候,是农业得以发展,进而支撑大规模人口生存的必要条件。严寒、干旱、极端天气频发的地区,在缺乏先进技术和资源的支撑下,人口自然会非常稀少。
资源的可获取性: 气候也影响着水资源、森林等其他自然资源的可获取性,这些都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居住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极端的低温或高温、频繁的自然灾害都会降低居住的舒适度,增加生存的风险,从而限制人口的聚集。
经济活动的潜力: 气候条件也影响着不同产业的发展潜力。例如,寒冷地区难以发展大规模的旅游业或农业,经济活动的受限也反过来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政策的影响:是辅助还是主导?

政策当然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例如政府的移民政策、经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可以引导和吸引人口。然而,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的例子中,气候的限制性因素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在既有条件下进行微调,而难以根本性地改变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基本格局。

例如,俄罗斯政府可能会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吸引人们去堪察加定居或投资,但如果气候条件依然严酷,交通依然不便,那么这些政策的效果将是有限的。相反,日本政府虽然也会有相关政策,但其发达的经济、便利的生活和相对温和的气候,本身就具有强大的人口吸引力。

总结来说,堪察加半岛人口稀少,日本人口密集,这种现象并非仅仅由政策造成。气候条件是其中最根本、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堪察加半岛的严酷气候限制了农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潜力,使得大规模人口的生存和繁衍极为困难。而日本适宜的气候、发达的农业和工业、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共同支撑起了其庞大的人口规模。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它更多的是在自然条件所划定的框架内进行调整,而非能够颠覆自然规律本身。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是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适应中进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气候当然影响,但是绝不是唯一因素。

因为勘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这个城市冬天并不冷,海面也不会结冰:

与纬度差不多的齐齐哈尔对比一下,冬天简直相当温和了有没有……

问题的一部分在于——勘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和很多天然良港一样,海边的地形实在不怎么友善:

作为类比,这是几个其它天然良港附近的地形——

就这个地形,你说想放下上百万人也不怎么容易吧。虽然港口条件不错,可是没有腹地的港口等于白瞎。没有铁路连接(连半岛内部的铁路都没有),没有公路外运(勘察加半岛西侧还有许多小居民点公路不通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全靠着本区的几十万人(除去城里就只剩十几万了)消费和生产(还不见得有什么生产,比如克柳奇的主要产业是……伐木)能掀起多大浪花啊。

不如说,这城市有将近二十万人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勘察加不在任何关键航道上,离世界各个经济中心都很远,本地出产又有限……

这个有限不是一般的有限:没有离港口近的煤矿可以开发,那就等于不能支撑二战之前的各种工业,当然火车也是浮云——就算你可以用烧木材的简易铁道,那差距也太大了。没有火车又进一步加大了开发难度,恶性循环。

没有开发了的油田,当然也就没有石油工业,二战之后的各种工业也别提了,运点油进来那飞机和潜艇修理厂都排队等着呢。

我意外找到了这么一份讲述勘察加半岛矿产开发状况的报告,看了您就明白这个地方多难。

以下截取部分报告内容:

说白了,好到的地方没有矿,有矿的地方不好到;本地需求基本没有,外面需求是有但不够运费。铁路是浮云,公路很简易,到海没有路,海面出不去。1924年看到的煤矿,过了一百年还没有足够开发价值,黄花菜都凉了。

在城市西北方向的河谷中,有一片相当平坦的地域,理论上十分适合大规模建设——然而堪察加的特征(补给完全依赖港口,内陆产业过少)决定了各种优质低价资源与多数工作机会都会集中在港口附近——东西是要运进去的,运进去是要烧油的,然后油也是运进来的,这就简直是双份的坑爹——所以在通勤不便的情况下,人们绝对不会舍近求远。

我粗略的量了一下,从市中心到机场的直线距离就有二十公里——二十公里放到北京,已经够让你从市中心跑到通州——而河谷的顶端距离市中心有近五十公里路程,要知道从二环往东五十公里已经是香河地界了。如果北京只有二十万人,不,我们来个平方,四百万好了,你还用天天从河北跑去国贸上班?

更何况,冷战时候机场旁边可是军事重地,大概存着足以炸平美国西海岸的空射核导弹……粗粗一量机场大致就占了5x4km的区域,旁边不出意外也是高度戒备,在这种地方边上放个几百万人,给赫鲁晓夫怕是也不能同意吧。(不要做在这建个大楼数图95的梦了,内务部的同志找您有事)。


偏远地区人口流失并不是俄罗斯独家所有。毕竟大城市集中了各种工作、交通、医疗、娱乐、教育方面的优势,而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除了不用堵车简直什么优点都没有。即使在日本这种极度缺地的地方,北海道(尤其是北海道的偏远地区)随着日本经济腾飞也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人口流失。这些人都去了哪里呢?没错,是东京这样的大城市。

是我我也想冬天随时去池袋哪的逛个街而不是踩着雪对着宗谷海峡发呆啊(不我其实想

我们东北西北的人口流失到北上广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偏远地方的城市想要维持存在,基本靠这几条:

  1. 政府开支。阿拉斯加的州府朱诺就是典型。朱诺不仅和北美其它城市不通公路,甚至和州内其它城市也不通公路,在美国五十个州府里独树一帜。
    也正是因为交通不便,实际上阿拉斯加州政府的大部分员工在安克雷奇上班。如果州政府和州立大学彻底搬家,完蛋也就是一眨眼的事。
  2. 驻军需求。当一个地方有战略价值的时候,硬着头皮也得上。于是支持驻军各种需求的工作自然也就来了——勘察加半岛大致就属于这种类型,毕竟作为离美国本土最近的大型机场,今天米格31和图95仍然在使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机场。
  3. 资源产出,参见阿拉斯加的巴罗和白马,气候稍微好一点的例子可以参见新西兰西海岸,就算这样这几个地方的人口数量也极少(巴罗只有三千人,整个新西兰西海岸地区才三万五千人),何况勘察加的资源开发和外运难度有点大。
  4. 旅游需求。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在跨大西洋航线尚未成熟的时候是个重要的中转站,这才带起了冰岛的旅游业。而勘察加冷战时候是军事禁区,不冷战了洲际航线又十分成熟,周边没有人口密集区,俄罗斯的签证政策也不友善,再者说你一堆军事设施还在那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理、历史、人口、气候等多个维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确实,堪察加半岛以其广袤的土地和相对稀少的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日本则面积不及堪察加,人口却数以亿计。这背后绝非单一的政策因素能够解释,气候的影响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堪察加半岛:被自然塑造的广袤与寂寥首先.............
  • 回答
    堪察加半岛西岸海岸线的平滑,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地质作用、气候条件以及海洋动力的长期、复杂博弈所塑造的独特地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探究那些塑造这片土地的古老力量。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地质构造这个最根本的因素上。堪察加半岛本身就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的交汇处,一个极其活跃的构造区域。西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