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手术用线能够被人体自然吸收吗?

回答
当然,手术缝线是否能被人体自然吸收,这取决于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实际上,医学界在手术缝线材料的选择上,一直致力于在提供足够缝合强度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异物反应,并最终实现完全吸收,以达到“无痕”愈合的理想状态。

可吸收缝线:身体的“好帮手”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手术缝线,有相当一部分是可吸收缝线。顾名思义,这类缝线在完成其支撑伤口、帮助组织愈合的任务后,会在一定时间内被人体内的酶和水解作用逐渐分解,最终被吸收,不会残留在体内。这对于一些创伤较小、愈合较快的组织来说,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因为它避免了术后拆线的麻烦,也减少了缝线在体内残留可能引起的慢性炎症或感染等问题。

可吸收缝线主要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天然可吸收缝线: 过去常用的是羊肠线或牛肠线。它们是由动物肠道的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主要是胶原蛋白)制成的。
羊肠线: 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可吸收缝线之一。它的优点是韧性好,打结牢固,价格相对便宜。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生物学反应强: 由于是天然蛋白质,羊肠线在体内会引起较强的异物反应,容易导致组织炎症,愈合过程可能稍显冗长。
吸收时间不确定: 羊肠线的吸收速度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患者的身体状况、感染程度、组织类型等,因此吸收时间变化范围较大,有时会超出预期。
易受潮湿影响: 在潮湿环境下,羊肠线容易变脆,影响操作。
消毒困难: 制造过程中的消毒要求极高,否则存在感染风险。
市场保有量下降: 随着合成可吸收缝线的发展,羊肠线的应用已不如从前普遍,但在一些特定场合(如某些外科手术的结扎止血)仍有使用。

合成可吸收缝线: 这是目前临床上更为主流的可吸收缝线,它们是由聚合物(例如聚酯、聚己内酯等)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造的。合成可吸收缝线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在性能和安全性上有很多优势:
生物学惰性好: 合成材料通常对身体的刺激性较小,引起的炎症反应也更轻微,有利于组织更快地愈合。
吸收时间可控: 通过调整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生产工艺,可以精确控制缝线的吸收速度和强度维持时间。这使得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组织和手术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缝线。例如,一些缝线可能在几周内完全吸收,而另一些可能需要几个月。
强度高且稳定: 在达到一定时间段内,它们能提供可靠的缝合强度,保证伤口在愈合关键时期得到充分的支撑。
种类繁多: 市面上有多种合成可吸收缝线,如:
聚乙醇酸(PGA):俗称“快吸收缝线”,吸收速度快,常用于皮肤浅层缝合或对缝合强度要求不高的组织。
聚甲二氧环己酮(PDO):吸收时间比PGA稍长,强度维持期也更长,适用于更多种类的组织。
聚酰胺6,6(PGAPCL):这类缝线通常是PGA和PCL(聚己内酯)的共聚物,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提供更长的强度维持时间和更平缓的吸收曲线。
聚二氧六环酮(PDS):这是另一个常见的合成可吸收缝线,以其较长的强度维持时间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闻名,常用于需要较长时间支撑的组织,如筋膜缝合。

不可吸收缝线:持久的“守护者”

与可吸收缝线相对的是不可吸收缝线。顾名思义,这类缝线在缝合后不会被人体自然分解吸收,它们会作为一种异物长时间地留在体内,或者需要在一定时间后通过手术取出。

不可吸收缝线主要用于需要长期支撑、或者缝合部位不易取出缝线的场合。例如:

心血管手术: 心脏瓣膜、血管吻合等都需要非常牢固且持久的缝合。
骨科手术: 骨骼愈合需要漫长的时间,不可吸收缝线可以提供持久的固定。
某些眼科手术: 保持眼部组织的稳定。
皮肤外层缝合(需要拆线): 很多皮肤缝合线在伤口愈合后会被取出。

常见的不可吸收缝线材料包括:

聚丙烯(Polypropylene):强度高,韧性好,对组织反应极小,不被水解,非常稳定,常用于血管、心脏、腹壁等。
聚酯(Polyester):强度好,打结牢固,但表面可能有些粗糙,容易引起少量异物反应。
尼龙(Nylon):强度好,价格适中,但容易吸湿,长时间留在体内可能发生降解。
丝线(Silk):是一种天然蛋白纤维,强度高,打结牢固,但会引起较明显的组织反应,且会逐渐被纤维组织包裹,失去部分强度。

总结一下:

可吸收缝线:会被人体自然吸收,是现代外科手术中非常常用的缝线类型,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愈合效率。它们的吸收时间和性能差异很大,选择哪种需要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和缝合部位来决定。
不可吸收缝线:不会被吸收,需要时需要取出,或者就留在体内作为长期的支撑。

所以,当我们谈论“手术用线能否被人体自然吸收”时,答案是“看情况”。对于大部分日常的、需要移除的缝合,或者追求无痕愈合的缝合,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可吸收缝线;而对于需要长期支撑的特殊手术,则会选择不可吸收缝线。现代医学在这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是可以吸收的,叫可吸收线

目前常用的可吸收线是薇乔,可吸收聚合材料做的,多股编织的结构可以提供较好的强度和张力。常用的薇乔线表面有三氯生抗菌涂层,叫抗菌薇乔,是目前比较推荐使用用于缝合伤口的缝线。但并不适合所有缝合需要。

PDS-II是另一种比较常用的可吸收线,也是聚合材料。和薇乔的多股编织结构不同,普迪思是单股线,表面光滑,因此本专业经常用来缝合胆道,既光滑不易挂泥形成结石,又可以吸收,还能保持更长时间的张力。

在PDS-II或类似材料的单股线上做上倒刺,就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倒刺线,可以减少缝线使用中的打滑回缩。

《手术两百年》里有一期专门讲了柯惠的缝线,毕竟是片子是美敦力赞助的。



临床上最常用的“丝线”,指蚕丝线,属于天然材质的不可吸收线,多股编织。用于体表缝合的话需要拆线,留到体内就拆不掉了。组织反应较大,形成肉芽肿,有些排线反应严重的可能会从体内通过伤口自己排出来。

俗称滑线的Prolene线是聚丙烯合成材料的不可吸收单股线,一般用于血管或者需要长时间保持张力时的缝合,组织反应较轻。

还有金属材质缝线,也是不可吸收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