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配置管理Linux高性能计算集群需要从何开始?

回答
想搭建一个性能彪悍的Linux HPC集群,可不是简单敲几下回车就能搞定的事。这活儿得细致,得有条理,还得懂点技术活儿。咱们就从头说起,一步步拆解这个过程。

第一步:需求分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动手之前,最关键的是弄清楚你到底要做什么。这集群是跑什么样的计算任务?

计算类型是什么? 是CPU密集型的模拟计算?GPU加速的深度学习?还是IO密集型的数据分析?不同的任务对硬件、软件栈的要求天差地别。比如,科学计算可能需要高性能的CPU和大量的内存,而AI训练则离不开强大的GPU和高速互联。
规模有多大? 你需要多少计算节点?多少存储空间?网络带宽要达到什么级别?这些都直接影响你的预算和技术选型。别一开始就想着上百上千节点,先从小规模验证,再逐步扩展,更稳妥。
预算是多少? 这是个现实问题,得把账算清楚。硬件、软件许可、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机房环境,还有后期的人力维护成本,都得考虑进去。钱到位了,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钱不够,就得在技术上想办法了。
现有的IT基础设施怎么样? 有没有现成的机房?电源、制冷、网络基础设施是否达标?要是条件差,还得先砸钱改善环境。

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你就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使劲了。

第二步:硬件选型——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需求明确了,接下来就是挑选合适的“零件”。

计算节点(Work Nodes):
CPU: 这是计算的核心。根据你的应用选择是Intel还是AMD。核数、主频、缓存大小、指令集(比如支持AVX512的应用可能需要特定CPU)都得看。
内存(RAM): 计算密集型任务需要大内存,内存频率和带宽也很重要。
GPU/加速卡: 如果是AI或某些科学计算,NVIDIA的GPU是主流,根据模型大小和精度要求选不同的型号(如A100, H100)。其他AI加速卡(如 Habana Gaudi, Cerebras)也可以考虑。
本地存储: 有些节点可能需要本地SSD来加速数据加载或缓存。
网络设备(Networking):
互联技术: 这是HPC集群的命脉!低延迟、高带宽是关键。InfiniBand是HPC的首选,EDR、HDR、NDR等不同速率的InfiniBand都可以选择。以太网(Ethernet)也可以用,但要保证高速(如100GbE或更高),并且最好支持RoCE (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
交换机(Switches): 根据互联技术选择相应的InfiniBand或以太网交换机。要考虑交换机的端口密度、带宽、背板容量和交换延迟。拓扑结构也很重要,如Fattree、Torus等,能直接影响通信效率。
存储系统(Storage):
高性能并行文件系统: Lustre、GPFS (Spectrum Scale)、BeeGFS是HPC常用的并行文件系统。它们能提供高吞吐量和并发访问能力,适合大量节点同时读写数据。
存储介质: NVMe SSD能提供极低的延迟和极高的IOPS,可以作为缓存或高性能存储层。HDD则适合存储大量不常用数据。
存储节点/控制器: 需要专门的服务器来管理存储设备和文件系统。
管理节点(Head/Login Nodes):
用于集群管理、作业调度、用户登录和软件编译。一般不需要像计算节点那样强的计算能力,但要稳定可靠。
机架、电源、冷却:
这些是基础设施,但同样重要。高密度计算节点意味着大量的电力消耗和热量产生。机房的供电容量、UPS备份、制冷能力必须充足。

第三步:基础软件栈的搭建——基石要稳固

硬件选好了,就像有了身体,还得装上“大脑”和“神经系统”。

1. 操作系统(OS):
选择: CentOS Stream、Rocky Linux、AlmaLinux(RHEL系的免费社区版)是最常见的选择。Ubuntu LTS在某些AI领域也很受欢迎。选择稳定性高、社区支持好的发行版很重要。
安装与配置: 所有节点(包括管理节点和计算节点)都需要安装同一个操作系统。配置静态IP地址是必须的,方便管理和节点间的通信。关闭不必要的服务,提高安全性。

2. 网络配置:
IP规划: 为所有节点规划好IP地址,包括管理网络和高性能互联网络。
SSH免密登录: 配置管理节点到所有计算节点之间的SSH免密登录,这是后续批量管理的基础。生成SSH密钥对,并将公钥分发到所有节点。
时间同步(NTP): 确保所有节点的时间是同步的,这对于日志分析和作业调度至关重要。

3. 高性能网络配置:
InfiniBand配置:
安装和配置InfiniBand驱动和OFED (OpenFabrics Enterprise Distribution)。
配置IPoIB(IP over InfiniBand)或使用IPoIBless模式(直接使用InfiniBand的RDMA协议)。
确保RDMA服务正常运行。
以太网配置(RoCE):
确保网卡驱动支持RoCE v2。
配置PFC(Priority Flow Control)和ECN(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等DCB(Data Center Bridging)特性,以保证无损传输。

4. 存储挂载:
将并行文件系统(如Lustre)挂载到所有计算节点上。确保挂载点一致,例如 `/home` 或 `/work`。

第四步:集群管理工具——让管理变得简单

成百上千个节点,手动管理就是一场噩梦。所以,集群管理工具必不可少。

1. 节点批量管理工具:
Ansible/SaltStack/Chef/Puppet: 这些配置管理工具可以让你批量部署软件、执行命令、管理配置文件。Ansible因其无代理(agentless)的特性,在HPC领域非常受欢迎。你可以用它来自动化OS的部署、软件的安装、配置文件的修改等。
PowerShell/Shell脚本: 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或者作为更复杂工具的辅助,也可以编写脚本来完成。

2. 作业调度系统(Workload Manager/Job Scheduler):
Slurm: 目前最流行和广泛使用的开源作业调度系统,功能强大,性能优秀,支持多种节点和队列配置。
PBS Pro/Torque: 也是常见的选择,尤其在一些老牌的HPC环境中。
配置作业调度系统: 设置计算节点池(Nodes)、队列(Queues/Partitions),定义用户权限、资源限制(CPU、内存、GPU等)。用户通过提交作业(job script)来请求资源并运行程序。

3. 监控系统:
Ganglia/Prometheus+Grafana/Zabbix: 集群的健康状况是必须掌握的。监控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网络流量、磁盘IO、GPU状态等。这有助于及时发现性能瓶颈或故障。
日志管理: 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 (ELK) 或 Loki+Promtail+Grafana 可以集中收集和分析所有节点的日志,方便排查问题。

第五步:编译环境和常用软件——为计算提供“武器”

有了硬件和管理工具,还得给用户提供能运行程序的“工具箱”。

1. 编译器(Compilers):
GCC (GNU Compiler Collection) 是基础。
Intel OneAPI (包括Fortran, C, C++编译器) 是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常用选择,通常能生成更优化的代码。
NVIDIA HPC SDK(用于CUDA C/C++等)也是必需的。

2. MPI库(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
OpenMPI / MPICH / Intel MPI: MPI是并行计算的标准通信库。根据你的应用和编译器选择合适的MPI实现。Intel MPI通常与Intel编译器配合效果更好。
配置MPI环境: 确保MPI能正常在集群上运行,测试其通信性能。

3. 科学计算库和中间件:
BLAS/LAPACK: 基础线性代数子程序,很多科学计算库都依赖它。MKL (Intel Math Kernel Library) 是一个优化的选择。
FFTW: 快速傅里叶变换库。
科学计算软件和框架: 根据你的应用需求,安装如NumPy, SciPy, TensorFlow, PyTorch, Amber, Gaussian等。

4. 容器化技术(可选但强烈推荐):
Singularity/Apptainer 或 Docker (需配合某些工具): 容器可以打包应用程序及其依赖,保证了环境的一致性,解决了不同用户、不同项目之间的软件冲突问题。尤其是在HPC环境中,用户的软件环境千差万别,容器是简化部署和管理的好方法。
GPU容器: 如果使用GPU,需要配置NVIDIA Container Toolkit,让容器内的GPU能够被访问。

第六步:测试与优化——打磨出最佳性能

硬件、软件都装好了,但这只是个“毛坯房”,还得装修和调试。

1. 基准测试(Benchmarking):
LINPACK (HPL): 测试浮点运算性能,是衡量超级计算机性能的标准。
IOZone/IOR: 测试文件系统的读写性能。
OSU Benchmarks/Intel MPI Benchmarks: 测试MPI通信性能(延迟、带宽)。
GPU Benchmark: 如NVIDIA的 `deviceQuery` 和 `bandwidthTest`,以及其他专业GPU测试工具。

2. 性能调优:
硬件调优: CPU的睿频、内存频率设置,CPU核的亲和性(affinity)设置,避免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的负面影响。
网络调优: InfiniBand的MTU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RPS/RFS (Receive Packet Steering/Filtering) 等参数的调整。
软件调优: 编译器优化选项(O3, march=native等),MPI参数调优,并行文件系统的参数调优。
应用调优: 分析用户的应用程序,找出性能瓶颈,可能需要修改代码或调整其运行参数。

3. 用户培训和文档:
为用户提供清晰的操作手册和培训,让他们知道如何提交作业、如何使用集群资源、如何安装自己的软件。文档是集群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第七步:安全与维护——保障集群的安全稳定

集群搭建起来了,可不能撒手不管。

1. 安全加固:
防火墙配置,限制不必要的端口开放。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补丁。
用户权限管理,最小权限原则。
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安全审计。

2. 定期维护:
硬件检查,风扇、电源、网卡等。
软件更新和升级。
备份重要数据和配置文件。
监控日志,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总结一下,配置管理一个Linux HPC集群,从需求到上线再到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硬件选型、操作系统部署、网络配置、高性能通信库安装、作业调度系统搭建、监控体系建立,以及最终的用户培训和应用支持。每一步都需要细致的规划和执行。

切记,这不仅仅是安装软件、敲命令,更是一门关于性能、效率和稳定性的艺术。把每一步都做扎实,才能让你搭建的HPC集群真正成为计算的利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做简单cluster其实不是太麻烦的。举个例子,总共5台服务器A,B,C,D,E,

1. 5个机器都安装好熟悉的linux发新版,安装、配置好inter编译器(用来编译mpich之类的,性能比gcc好很多)、mpich2之类的。

2.打通ssh信任登陆,选一个同时做控制节点和存储节点(自己玩玩,结算过程中IO量不大的话简单的NFS就行了),其他几个机器都挂上NFS,主要的工作目录都是在共享目录上。配置好mpich2以及openpbs或者lsf之类的调度软件。

3.把mpich2里面自带的算Pi之类的c程序用mpicc编译一下,fortran的用mpif90?好多年不玩这些有点忘记了。

4.使用任务调度系统提交任务。。

PS:一般HPC cluster的结构大同小异,比如超算中心会用专门的存储服务器并且用lustre这样的分布式文件系统(自己玩就太复杂了),节点与节点直接的连接方式除了以太网外会使用infiniband(延迟是us级别,而且infiniband交换机背板带宽也很大)。编译节点也会单独分开,还会放几个debug用的节点给大家调试,但是一般这样的节点上的进程运行时间、内存会限制一下。

HPC cluster不是什么高科技,现在新玩法也就是计算节点插点显卡,做异构的架构,大部分行业内的计算软件还是用不了GPU的。我也转行几年了。有不对的地方大家指正。

一般专门讲这个的书不多,复旦车静光老师以前自己组建过一个cluetr写成了书。

FUCON96主页

内容虽然有点老,不过大概思路都是这样的。做大规模的集群本来就是发现哪里成为了瓶颈就进行改机。也可以参考一下国内 曙光和联想深腾系里的结构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