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处在二战时期,会很容易受到煽动而成为纳粹分子吗?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也触及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复杂变化。简单来说,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人是否容易被煽动而成为纳粹分子,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其个人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当时德国的整体社会环境。

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

一、 煽动效应的温床:战败、屈辱与经济危机

要理解纳粹为何能如此成功地煽动民众,首先要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

凡尔赛条约的沉重打击: 一战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毁灭性的。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例如巨额赔款、割让领土、严厉的军事限制以及最重要的“战争罪责条款”,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屈辱感和民族创伤。许多德国人认为这是“背叛”和不公正的。
政治动荡与魏玛共和国的困境: 战败导致了帝国的垮台,魏玛共和国应运而生。然而,这个年轻的共和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政治派系林立,左右翼极端势力都对其进行攻击;经济上,恶性通货膨胀几乎摧毁了中产阶级的储蓄;社会上,存在着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失业问题。
经济大萧条的催化剂: 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对德国的打击尤为严重。失业率飙升,贫困蔓延,人们对现有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信心荡然无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普遍的沮丧、愤怒、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为纳粹党的煽动性言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温床。

二、 纳粹党的煽动策略:精准的心理操纵与简单化的叙事

纳粹党,特别是希特勒本人,是一位极其善于利用宣传和心理操纵的“政治艺术家”。他们的煽动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的“敌人”与替罪羊:
犹太人: 纳粹党将犹太人描绘成德国所有问题的根源——他们是共产主义者、资本主义者、金融家、国际阴谋家,是削弱德国民族力量的“寄生虫”。这种简单的“敌人”标签,将复杂社会问题的责任转移到了一个特定群体身上,满足了人们寻找替罪羊的心理需求。
共产党人与“国内敌人”: 纳粹也攻击共产党人,指责他们是煽动革命、破坏社会秩序的元凶。这种对左右翼敌人的同时攻击,试图团结所有“非共产主义”的德国人。
凡尔赛条约的“罪魁祸首”: 纳粹也将条约的签署者和维护者描绘成卖国贼。

2. 民族主义与复兴的承诺:
“大德意志”的梦想: 纳粹党承诺恢复德国的荣耀,推翻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将所有德意志民族统一在一个强大的国家之下。这激起了德国人被压抑的民族自豪感和渴望复兴的情绪。
“民族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 纳粹宣传了一个和谐、团结的民族共同体概念,声称要消除阶级对立,让所有人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共同努力。这对于那些感到被社会抛弃或阶级冲突所困扰的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 领袖崇拜与简单化的解决方案:
“救世主”希特勒: 希特勒被塑造成一位具有超凡魅力的、能够拯救德国的伟大领袖。他的演讲充满激情,直击人心,承诺有力的领导和清晰的行动。
取消辩论,只讲行动: 纳粹的口号往往简单、有力,不需要复杂的论证,迎合了人们对清晰方向的渴望。

4. 利用媒体与集会:
广播与报纸的掌控: 纳粹党非常重视对媒体的控制,利用广播、报纸、电影等工具进行大规模宣传。
大规模集会与游行: 纳粹党精心组织了许多声势浩大的集会、阅兵和游行,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营造出强大的集体情感和归属感,让个体淹没在群体狂热之中。

5. 利用恐惧与希望并存的心理:
恐惧: 对贫困、失业、社会混乱的恐惧,对“敌人”渗透的恐惧,都被纳粹放大并加以利用。
希望: 对经济复苏、国家强大、个人尊严回归的希望,被纳粹描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三、 哪些人更容易成为纳粹分子?

基于上述背景和煽动策略,以下几类人可能更容易受到煽动而成为纳粹分子:

1. 失业者和贫困者: 他们对经济现状感到绝望,渴望改变。纳粹承诺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经济复苏,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吸引力。
2. 饱受屈辱感的退伍军人和民族主义者: 他们对一战的失败和凡尔赛条约深感愤怒,渴望为国家复仇和重塑民族尊严。纳粹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正中下怀。
3. 中产阶级中对经济不稳定感到恐惧的人: 在大萧条中,许多中产阶级的财产缩水,对未来感到不安。他们可能害怕失去社会地位,而纳粹提供的秩序和稳定承诺,以及对“共产主义威胁”的强调,能让他们找到支持。
4. 对政治现状失望和犬儒的人: 当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长期不稳定、腐败或效率低下时,人们容易对政治失去信心。纳粹这种强力推翻旧秩序的姿态,可能会吸引那些厌倦了政治泥潭的人。
5. 受过教育但对社会问题感到困惑的人: 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对民族主义和种族理论感兴趣的人,也可能被纳粹的某些意识形态所吸引。但总体而言,接受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人群相对抵抗力更强。
6. 年轻人: 年轻人往往更容易受到理想主义和承诺的吸引,他们对现有体制没有太多经验和依恋,更容易被新的、激进的思想所影响。
7. 那些缺乏批判性思维和信息来源单一的人: 纳粹宣传机器的强大,尤其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使得许多人只能接触到纳粹过滤后的信息,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

四、 并非所有德国人都成为纳粹分子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纳粹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在战争时期被煽动成为纳粹分子。

反对者: 德国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反对者,包括共产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一些保守派人士。他们或是被镇压,或是被迫流亡,或是保持沉默。
沉默的大多数: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并不真正认同纳粹的所有意识形态,但出于对政治的厌倦、恐惧迫害、随波逐流的心理,或者认为纳粹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选择了沉默和顺从。
渐进式转变: 许多人并不是一夜之间变成狂热纳粹分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被同化、被说服的过程。纳粹政权通过法律、教育、宣传和社会压力,一步步地改变了德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结论:

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人是否容易受到煽动而成为纳粹分子,是一个多因素、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一个社会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经济凋敝,政治混乱,并且有一个善于操纵人心、提供简单化解决方案和明确替罪羊的政党出现时,普通民众在特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下,确实是极易受到煽动的。

纳粹党通过精准的宣传和心理策略,利用了人们普遍存在的恐惧、愤怒、屈辱和对希望的渴望,成功地将一个复杂民族的困境简化为“敌人”的阴谋,并将国家的复兴寄托于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和激进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许多德国人因为自身的处境、心理需求以及受到强大的宣传影响,变得容易被煽动,进而加入了纳粹的队伍,或者默许其政策。这是一个关于人性脆弱性、集体心理以及政治宣传力量的深刻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多把纳粹德国和中国隐射在一起的回答,是真的脑子没问题吗?中国人居然还能自认和纳粹一路的?


当时身处世界大战的国家多了去了,比德国受苦更多的国家也多了去了,别的不说,苏联损失了死亡了2700万人,中国伤亡了3500万人,这样地狱般的折磨,苏联人和中国人比德国人更有一百倍的理由去变成“纳粹分子”吧?


可是没有,苏联人打回德国,虽然因为军纪不严格,士兵们有不少犯罪行为,而且规模很大,但是从没有和纳粹那样进行种族灭绝,如果苏联人把德国人做过的事情在德国做照做一遍,东德能剩下几个人?中国对日本人也够好吧?战俘都被安全遣返,就连日本人留下的遗孤都照顾了,如果中国人真的“很容易”被煽动成纳粹分子的话,这些人能活下几个来?


就算是同属法西斯阵营的意大利、匈牙利这样的国家,虽然军纪也说不上好,但是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大屠杀和种族灭绝。


所以,根本不要把锅推到什么战争上面,这两个国家在当时本身就有问题,是异常的。他们在战争当中所作所为已经超过了军纪不严的范畴了,而是整个国家都在进行犯罪行为,国际法庭把它们的领导机关定为反人类罪一点都冤枉。


这两个国家,认定自己的民族天生优越,把自己国家的政治失败和经济失败责任统统地推到外国人头上,把侵略和征服当成是自己的荣耀,把异民族当成可以随意杀戮的牺牲品,如果没有这种普遍心态的话,那么就不会极端到纳粹这种地步。


“集体主义”“爱国心”“荣誉感”这个都是每个国家都会提倡的东西,不只有德国日本会提倡。某些时候极端民族主义也会蒙蔽很多人,民族主义会让很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自愿去当炮灰——但是把这些东西提高到完全泯灭同情心的地步,肆意进行系统性的恐怖屠杀,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user avatar

你是一个德国人,每天安分守己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虽然政府的税收的越来越多了,物价也越来越高。不过在你们的拥护下,希特勒上台了,你坚信你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希特勒镇压了德国共产党的暴乱,真是太好了!赤废这群可恶的混蛋,竟然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罔顾国家富强的目标,不仅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奋斗,反而谴责那些资产阶级是食利者要推翻他们,如果没有这些资产阶级大老爷为我们挡风遮雨,我们又怎能拥有现在这样美好的生活呢?你这样想着。

犹太人真是可恶,他们的钱那么多,却不肯拿出一点来分担祖国的苦难。他们甚至还要大发国难财,通过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炒地皮,这种人真该死,你看了今天德国的报纸后,觉得自己没有错。

听说法国那边正在游行抗议德国对犹太人的残酷统治,真是可笑,这是我们德国自己的事情,法国人凭什么管我们德国的事?再说了,世界大战后要不是法国对我们围追堵截,强迫我们割让了大片领土,我们的生活怎么会这么惨?一切都是法国人的错,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修理这群可恶的法国佬!

你的儿子突然被应征入伍,要去做一名炮兵,你觉得这样很不错,既减轻了自己家庭的负担又能多一份收入,虽然战争很残酷,不过炮兵毕竟比较安全,比起那些美国伞兵强多了。你看了政府的征兵启示后,觉得自己的儿子应该去外边锻炼一下,毕竟温室中的花朵经受不了风吹雨打。

报纸上的新闻每天都在报道那些犹太人暴徒对我们德国人做的事情,那群可恶的混蛋,我们已经让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了,他们竟然还不知道感恩,竟然还想着搞游行,报纸上披露了几个激进分子的样貌,我如果看到他们,一定要狠狠打他们一顿!你在看完今天的报纸后这样想着。

我们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已经开进波兰了,报纸上对政府歌功颂德,说波波兰人民殷切期盼希特勒的军队。你哈哈大笑,腹诽这群无知的波兰人。虽然对现在的宣传有些厌恶,不过你确实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善,所以你对希特勒大体上是满意的,虽然有一些私人小报用一些隐晦的词汇谴责希特勒,不过你相信这些都是蟊虫,早晚会被法西斯的铁拳消灭殆尽。

生活是如此美好,世界是如此和平,你生活在德国感觉像生活在天堂一样,有这么伟大的希特勒同志,你又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德意志很好!支持希特勒!希特勒威武!德意志有希望了!Make Germany Great Again!

user avatar

还需要二战吗?现在的美国不就在干当年纳粹干的事情,可是你看多少美国人沉迷其中?

邪恶的不是纳粹,而是那些存心想找事的人

user avatar

这个漂亮的女人叫做莱妮里芬施塔尔,她是一名演员,同时还是女性里罕见的纪录片电影大师,她在80年前拍摄的三部纪录片电影,在一向以苛刻著称的豆瓣打分分别是8.5、9.0、9.1…

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必修课之一就是观摩里芬施塔尔的作品,那女性镜头解构下古典的阳刚美简直令人心驰目眩。


尤其是为1936年奥运会所拍摄的上下两部纪录片《奥林匹亚·民族的节日》、《奥林匹亚·美的盛典》中健美的火炬手赤裸着上身手持奥运圣火慢慢奔跑在爱琴海岸金色的余晖中时,那种震慑人心的美是世界电影史永恒的经典。


然而,她的作品,每次教授只敢放3-5分钟,无他,煽动性太强!里芬施塔尔又被称为纳粹的使徒,法西斯美学的代言人,甚至有人传言她做过希特勒的情妇。

她的作品《意志的胜利》纪念1934年纳粹党集会,那种万众一心的场面,希特勒酣畅淋漓的演讲居然远隔离80年后居然还能激起学生们内心中的万丈波澜。

而《奥林匹亚》则更是配合1936年柏林奥运会为德国纳粹疯狂宣传的一部令人纠结的完美艺术品,就像国际社会一致认为1936年柏林奥运会在场馆,赛事组织,各方面都无法挑剔,可是却成了纳粹德国的自我宣传,所以1936是公认的最差的一届现代奥运会,即使她在运动会本身那么优秀。

里芬施塔尔的电影,只是纳粹宣传的一角,希特勒可能是史上演讲能力最强的政治家之一,在奥斯卡获奖电影《国王的演讲》中,我们看到的那段胶片: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获取土地!

希特勒一句:给我的小伙子最帅的军服,结果整个二战期间有多少少年为这件衣服甘愿从军战死疆场,这身衣服到现在还有很多的粉丝吧?


整个纳粹的宣传机器是强大的,其独特的邪恶美学,即使到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吸引力。

所以,别说是二战时,即使到今天我们依然会被纳粹思想所蛊惑,全世界各地新纳粹组织,新纳粹分子层出不穷。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user avatar

看这种问题,有必要好好学习一些中共党史中的原件、或至少是原件摘录 ---- 那些原件对这类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回答,极具远见卓识。比如人人网上的以下这篇摘录(转自:《新华日报》社论:《一党独裁,遍地是灾》 - 【人人分享-人人网】):


1946 年3月30日《新华日报》社论《一党独裁,遍地是灾》说:"打开我国的地图,睁开眼睛一看,国民党一党专政下的地区,哪里没有灾荒?单就报纸上发表的材料来看,可以看出灾荒是异常严重的。如湖南、河南、安徽、广东、广西、江苏、湖北、江西、四川,以及陕、甘、青、滇等省,真是遍地是灾,尤其是湖南等地,实在是惨不忍闻。......以农立国的中国,立在这样的农村大破产当中,还说中国没有经济危机,简直是骗人,那只是国民党一党领导毫无办法解决的自欺欺人的手法!"

1946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文章《报纸应革除专制主义者不许人民说话和造谣欺骗人民的歪风》。文章指出:"戈培尔的原则,就是把所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完全统制起来,一致造谣,使人民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全是法西斯的谣言,毫无例外。到了戈培尔手里,报纸发生了与其原意相反的变化,谣言代替了真实的消息,人民看了这种报纸,不但不会聪明起来,而且反会越来越糊涂。看德国,不是有成千成万人替希特勒去当炮灰么。"文章指出报纸有两种:"一种是人民大众的报纸,告诉人民以真实的消息,启发人民民主的思想,叫人民聪明起来。另一种是新专制主义者的报纸,告诉人民以谣言,闭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变得愚蠢。前者,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民族,是有好处的,没有它,所谓文明,是不能设想的。后者,则与此相反,它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国家民族,是一种毒药,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

1941年10月28日《解放日报》说的明明白白:"推行民主政治,主要关键在于结束一党治国。......因为此问题一日不解决,则国事势必包揽于一党之手;才智之士,无从引进;良好建议,不能实行。因而所谓民主,无论搬出何种花样,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1945年9月27日《新华日报》社论又说:"如何实现民主呢?请走上民主的正轨:把人民的权利交给人民!......唯有党治结束之后,全国人才,才能悉力从公,施展其抱负;而各党派人士亦得彼此观摩,相互砥砺,共求进步,发挥政治上最大的效果。"

1945 年1月28日的《新华日报》反对在民主问题上忽悠人民,社论说:"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货,不是代用品。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当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虽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中国的人民都在睁着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来欺骗我们!"

--------------------------------------------------------------------------------------

说的多好!? 不服的请放马过来。

user avatar

我敢说绝大部分人都无法避免被煽动。

独立思考需要的从来不是智慧,而是动机和勇气,首先你要有这个主动性,愿意去思考。其次就是需要敢于质疑一切的勇气,乃至于自己的立身之本——自我、家庭、民族、国家。

敢于用自己的心去称量一切的人,是不会“被煽动”的,他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出于自发和自主。

不过这很难,普通人还是习惯于随大流,有些东西在他们头脑里面是“天经地义”的,谈质疑就好像你对宗教徒论证神不存在一样——他大脑里面根本不可能产生这个概念,他的全部思想都在一个圈子里面,没法站在圈子外面思考问题。

首先要把自己头脑清空,不要有任何“预设的”概念和想法;然后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人,习惯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让你的大脑跳出藩篱。我经常戏说,大部分人就和Android手机一样,出厂就已经预先安装了操作系统和各种软件;而宗教徒则是和IPhone手机一样,不仅预装了系统,还他娘的是封闭式的系统。

未经自省的人生不值得过——by 鲁迅。

user avatar

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在于垄断资产阶级面对经济危机导致的工人运动的一种极端的自救行为。

从经济基础来看是拉拢小资产阶级以及工人贵族以分化革命的力量,同时将矛盾向外转移。

所以是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天,纳粹就会存在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也触及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复杂变化。简单来说,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人是否容易被煽动而成为纳粹分子,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其个人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当时德国的整体社会环境。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一、 煽动效应的温床:战败、屈辱与经济危机要理解纳粹为何.............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数量庞大的飞机,这既是胜利的标志,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突然结束的战争意味着之前用于生产飞机的大量资源和人力需要重新安置,而这些飞机本身也需要找到新的归宿。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处理方式就是报废和拆解。战争期间,为了满足前线需求,飞机都是批量生产,很多甚至来不及投入实战就已过时,或者在.............
  • 回答
    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其政府或军队向德国投降后,德国方面对这些投降德军士兵的处理方式,会根据具体情况、投降的背景、士兵的国籍、以及当时德国的政策和目标而有很大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统一流程,而是涉及政治、军事和人道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德国军队占.............
  • 回答
    看着书架上堆积如山的考研资料,再看看手机上关于和男友闹别扭的消息,我的心里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二战考研的压力本身就够大的了,仿佛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觉弥足珍贵。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和男友之间的矛盾又像野草一样,顽固地冒出来,扰乱了我本就脆弱的神经。这种感觉真的很糟,.............
  • 回答
    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确实存在着与亚洲战场上“慰安妇”现象相类似的性剥削和性暴力行为,只是其形式、规模和称谓可能有所不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慰安妇”概念,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战争期间性剥削的普遍性。欧洲战场的性剥削与性暴力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各国军队的士兵普遍存在着强奸、乱伦、性侵犯以及妓院和.............
  • 回答
    日本与美国在二战中曾是血腥的敌人,但战后两国却发展出了异常友好和紧密的伙伴关系,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这种关系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政治决策、经济利益以及两国人民之间不断演进的相互理解所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战败与占领:重塑日本的基石1. 日本的惨败与美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刁钻。如果把朱元璋一把年纪、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身体和心智,直接塞到李自成那个节点上,让他去面对崇祯末年的烂摊子,再顺道把满清赶出去……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能力叠加”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朱元璋:底层爬上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沉重,也触及到人性中最复杂和艰难的角落。如果我真的变成了刘鑫,身处在那种无法想象的绝境和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我是否会赡养江歌妈妈?首先,我需要承认,我无法真正“变成”刘鑫。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性格和应对压力的方式。所以,我只能基于我对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理解,来推测我可.............
  • 回答
    站在岳不群的角度,我会怎么想令狐冲?这可不是件容易回答的事,毕竟我得把自己代入到他那种心思深沉、戒备心极强、又把“名门正派”的脸面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物里去。第一反应:疑神疑鬼,疑点重重首先,我得承认,令狐冲这小子,在我心里一直是个不安分的因素。他生性散漫,不受拘束,虽然我一直以“严父”的姿态教导,但.............
  • 回答
    置身于诸葛亮的位置,面对魏延提出的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饱含风险的抉择。我会认真审视这个提议,权衡其中的利弊,但最终,我恐怕难以轻易采纳。子午谷,这条山川险峻、道路崎岖的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其艰险,才孕育了“奇袭”的可能性。魏延此人,骁勇善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沉重,也触及到了人性和情感最深处的挣扎。如果我站在江歌妈妈的位置上,面对那份承载着无数人关爱与信任的捐款,我会如何处理这份账目,这是一个需要极其细致和艰难的抉择。首先,我会深刻理解捐款公开的 必要性与合理性。这笔捐款不是小数目,它来自社会各界,每一笔都倾注了人们对江歌遇害案的关注,对江歌.............
  • 回答
    孔子的确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秩序,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各安其分”,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君王嘛,理应“爱民如子”,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的福祉;臣子呢,则要“忠君”,尽心尽力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这是一种基于等级、强调责任和义务的政治哲学。但是,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更深层次的.............
  • 回答
    如果美国本土的人类在一瞬间全部消失,那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寂静,随后是地球意志的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回归。这不是一个爆炸性的灾难,而是一种逐渐的、深刻的改变,生命将以一种我们无法完全想象的方式,在人类留下的痕迹上重新生长。瞬间的寂静与蔓延的失控想象一下,一切都停止了。正在行驶的汽车会失控,要么撞毁,要么沿.............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球迷们热血沸腾的对决!0809赛季的科比,那是真正“杀神”附体,锐气十足,带领着湖人一路披荆斩棘;而1819赛季的五星勇士,那是人才济济,攻防俱佳,巅峰的王朝球队。把这两支队伍拉到总决赛的舞台上,那简直是火星撞地球,结果绝对精彩纷呈。咱们先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双方的阵容和打法。0809赛.............
  • 回答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作战,后勤补给困难重重。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看似“不正常”的做法,比如“处处点火冒烟生火做饭”,确实可以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看待,将其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方式。首先,我们要理解志愿军所面临的严酷环境。 恶劣的气候: 战场主要在朝鲜北部,冬季气候极为严寒,零下.............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有点微妙,相亲认识两个月,每天早安的问候雷打不动,但就是不触及感情。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别说你了,换谁都会有点捉摸不透。怎么处理,这得看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以及你想把这段关系引向何方。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目前的情况: 持续的联系: 每天早安,这说明对方至少对你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和好感,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次大胆的设想。如果把朱元璋这员猛将,直接丢到崇祯皇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能否力挽狂澜,重振大明?我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小,但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强项”和“特质”。他出身草莽,吃过苦,懂民情,更有着绝不妥协的铁.............
  • 回答
    如果地球真的“恰好”来到了木星现在的轨道上,我们抬头看太阳,那景象绝对会让你眼前一亮,甚至可能让你怀疑自己的眼睛。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太阳的“体积”。木星的轨道比地球现在的轨道要大得多,平均距离大约是5.2个天文单位(AU),而地球目前距离太阳大约是1个AU。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现在站在一个地方,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明朝的时光节点没有在公元1644年戛然而止,而是像一条顽强不息的河流,穿越了历史的迷雾,流淌到了近现代的门槛,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宫廷剧换上蒸汽机那么简单。这其中牵扯的不仅是科技的引入,更是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思维模式的颠覆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把一个关键的假设抛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发展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将成吉思汗的孙子,那位开创了元朝盛世的铁木真,置换到元顺帝的末期,面对如火如荼的红巾军起义和崛起的朱元璋,他能否力挽狂澜,中兴大元?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先来看看铁木真(成吉思汗)的个人特质和治国能力:铁木真,一个横空出世、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