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449年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是否为正确决策?

回答
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关于于谦是应该“出城迎战”还是“坚城死守”的决策,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又极具战略意义的讨论点。简单地说,于谦选择了“出城迎战”,而且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一选择可以说是有着极高的正确性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得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于谦作为主帅的视野和胸襟。

当时的危局:从土木堡的惨败到北京的孤立无援

一切的起点是那场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领号称五十万的庞大军队,但实际战斗力却不堪一击,在也先的也识破下,全军覆没,英宗本人更是沦为了俘虏。这对大明朝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不仅丢了皇帝,更丢了军队的魂。

这个时候,瓦剌主力部队,也就是也先率领的军队,就如同脱缰的野马,直奔北京而来。北京,作为大明的都城,一旦失守,整个王朝的根基就会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坚城死守”的诱惑与弊端

在如此危急的关头,“坚城死守”似乎是一个最直接、最稳妥的选项。北京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如果能够凭借城墙的掩护,将敌人拖住,消耗其锐气,再伺机反击,不失为一种策略。

但是,于谦作为当时的兵部尚书,他所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眼前这一座城。他需要从整个国家、整个王朝的命运来考量。

“坚城死守”有几个显著的弊端:

1. 耗尽士气,丧失主动权: 如果被动地被围困在城内,将士们会感到绝望和无助。每一次城头上的攻防,都可能是最后的挣扎。而且,一旦城墙被突破,溃败将难以避免。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敌人手中,我们只能被动挨打。
2. 消耗物资,拖延无益: 虽然有城墙,但围城战终究是消耗战。北京城内虽然物资充足,但长期围困,粮草、箭矢等都会被大量消耗。而且,敌人如果采取围而不打,或者采取攻城器械的策略,长时间的消耗战对守城方来说压力巨大。最关键的是,即使守住了,如果敌人只是绕开,或者转攻其他地方,北京的战略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3. 政治上的孤立和被动: 京城被围,皇帝被俘,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政治危机。如果仅仅是坚守,虽然能暂时保住北京,但无法扭转国家一溃千里的颓势,也无法为营救英宗创造有利条件。其他地方的藩王和官员,可能会因为担心自身安全,而坐视不理,甚至可能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导致国家分裂。

“出城迎战”的风险与绝地反击的可能

于谦之所以选择“出城迎战”,正是看到了“坚城死守”的局限性,并且认为通过主动出击,反而有可能抓住一线生机。

“出城迎战”的考量点和优势在于:

1. 重塑士气,激发斗志: 在经历土木堡惨败后,明军的士气跌至谷底。于谦作为总指挥,他知道必须用一场胜利来重新点燃将士们的信心,证明大明军队并非不堪一击。主动出击,迎击强敌,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展现,能够极大地鼓舞人心。
2. 掌握主动权,出其不意: 瓦剌军队虽然强大,但他们的行动是奔着北京来的,其战略重心也是速战速决,希望通过占领北京来迫使明朝屈服。如果明军主动出城,而且选择一个有利的地点(比如野狐岭一带),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以及精选的精锐部队,有可能在野战中给瓦剌军队造成重大打击,甚至可能扰乱其攻势,迫使他们后撤。这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
3. 围魏救赵式的战略思维: 于谦不仅仅是想守住北京,他更清楚,一旦瓦剌主力被牵制在京畿附近,其他地方的明军(即使是一些杂牌军,或者在某些地方守住的军队)就有机会采取行动,切断瓦剌的后路,或者攻击其侧翼。而且,通过在野外和瓦剌正面交锋,即使不能全歼,也能消耗其力量,使其不敢过于深入。
4. 政治上的积极姿态: “出城迎战”是一种积极应对危机的姿态,它向天下宣告,大明朝不会轻易屈服,并且在努力挽救危局。这有助于稳定人心,鼓励各地勤王之师。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在野战中取得一定优势,将极大地增强明朝在与瓦剌谈判中的地位,甚至有可能为营救英宗创造条件。

于谦的执行与结果

事实证明,于谦的决策是英明的。他临危受命,整顿京城防务,招募新兵,严明军纪,并且最关键的是,他选择了“出城迎战”,并且选择了在关键的关头,在张家口一线(虽然具体战役地点有多处,但整体思路是主动迎击)与瓦剌军进行正面交锋。

当时,尽管士气不高,但经过于谦的整顿,军队的战斗意志得到了提升。而瓦剌军队在长途奔袭之后,也存在一定的疲惫和补给问题。在一些关键的战役中,明军凭借地形优势和顽强的抵抗,给瓦剌军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迫使其攻势受挫。

虽然北京城最终还是受到了围攻,但是于谦组织的防御是极其出色的。他在北京城内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并且将有限的兵力部署得当,有效地抵御了瓦剌的多次猛烈进攻。最终,瓦剌军因久攻不下、补给困难、以及明朝各地军队的骚扰,不得不解围而去。

总结:

因此,回顾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绝对是一个正确的、具有远见的战略决策。

它不仅在军事上避免了被动挨打,重塑了军队的士气,而且在战略上为大明王朝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它展现了于谦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胆识与智慧,他敢于在绝境中打破常规,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来化解危机。
如果当时选择的是“坚城死守”,北京城可能仍然能守住,但国家面临的整体危机不会因此而缓解,甚至可能因为被动而加速衰败。而“出城迎战”,尽管风险更大,却带来了绝地反击的可能性,最终也确实扭转了乾坤。

这场保卫战的胜利,虽然并非完全是由于“出城迎战”这一个决定,但这个决策无疑是其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它证明了在绝境之下,勇于承担、敢于创新、主动出击,往往比被动等待更能带来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帝国时代的忠实玩家,人菜瘾大型。

脑子和操作跟不上,微操走位啥的通通不会。

只打人机

就会先拿便宜兵和防御工事消耗对方,最后爆游侠梭哈一波。

但是,我不可能只守大本营,我需要挖矿伐木和种田,我得在外面的矿和森林处建立防御工事,而且换个地方基本就是换个战场。

北京城也是啊,北京是极其依赖外来供养的,不出城,北京一天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不出去一旦被断绝补给就成了死城。

虽然表面上看北京城高且坚,但战线太长了,很容易被人家忽悠。

而且瓦剌不强,明军也没那么弱。

一些文学作品里喜欢用更强的反差来突出某个人的伟大,仿佛瓦剌是天兵天将下凡,明军是一帮猴子,而于谦是齐天大圣一个人带一群猴子打赢了天兵天将,这很显然不可能。

事实证明,明军完全可以野战打败瓦剌。

事实也证明,于谦做的是对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