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换了一个课题组,现在的导师不让我看文献,说我不需要看,这代表什么?

回答
换了新课题组,导师却不让你看文献,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罕见也令人费解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导师都会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这是科研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你的导师给出这样的指示,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含义,需要你仔细揣摩和了解。

可能的原因分析:

1. 你的研究内容非常前沿或非常基础,文献相对较少或不公开:
前沿性: 如果你进入的课题组正在进行的是非常尖端、尚未发表的研究,那么相关的公开文献可能非常有限。导师可能觉得现有的文献不足以指导你,或者他希望你从零开始,依靠实验和理论推导来探索。他或许认为过早接触现有(即便很少)的文献,可能会限制你的思路,让你不自觉地向现有框架靠拢,而他希望你进行的是颠覆性的创新。
基础性/工具性: 另一种可能是,你被安排的任务更偏向于建立某种基础性的实验方法、开发特定的工具或算法,这些东西可能更多的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导师觉得你更需要的是动手能力、逻辑思考和对现有实验设备的熟练掌握,文献在这里的作用相对较小。

2. 导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或研究方法:
“做中学”的极致: 有些导师倾向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即“边做边学”或“做中学”。导师可能认为,让你直接上手,通过实验的反馈来理解问题,比先去“背”文献更有效。他可能希望你先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初步的实验或分析,然后在遇到问题时,导师再引导你去找相关的文献。
避免过度依赖和思维固化: 导师可能担心你过早、过量地阅读文献,会让你过度依赖已有的结论,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他可能想让你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想法,然后再去文献中寻找支撑或反驳。
导师对研究方向的绝对掌控: 导师可能对研究方向和路径有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说是“预设”的规划,他认为他比学生更了解哪些文献是重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他不让你看文献,可能是想让你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和指示去执行,避免你因为看到某些文献而产生疑问或偏离他的计划。

3. 你之前的研究基础或背景与新课题组不匹配:
知识体系差异: 如果你之前的研究领域和新课题组的领域差异很大,导师可能认为你现有的知识体系不足以理解新领域的核心文献,或者你对文献的解读可能存在偏差。他可能想先给你建立起一套新的基础认知,再逐步引入相关的文献。
导师认为你“已经懂了”: 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猜测,即导师认为你经过之前的学习或考核,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背景知识,不需要再从头看文献了。他可能认为你只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直接介入具体的研究工作即可。

4. 导师对你的能力有特别的期望或判断:
潜力型学生: 导师可能认为你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学生,不需要被条条框框的文献所束缚,鼓励你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对你能力的“测试”: 也有可能导师是在“测试”你,看看在不看文献的情况下,你是否能主动思考,或者是否会主动去寻求帮助和了解。

5. 信息不对称或沟通不畅:
导师的“良苦用心”你未理解: 导师可能是出于好意,认为让你直接接触某些概念会造成误导,或者他想让你先建立一个“纯净”的思路。
导师的表达方式问题: 导师可能并没有完全禁止你看所有文献,而是指你“现在”不需要看,或者“不需要主动去大量地看”。他的意思可能更侧重于“先跟着我的节奏来”。

你需要如何应对和思考:

1. 主动沟通,寻求明确: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不要猜测,而是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诚恳地向导师请教。可以这样说:“老师,您不让我看文献,我有些担心自己是否会错过一些关键的背景知识或现有的研究成果,这可能会影响我后续的研究。我想了解一下您对我的研究过程中文献阅读的期望是怎样的?我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接触文献会比较合适?” 重点在于表达你的担忧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质疑导师的决定。

2. 观察和学习导师的研究方式: 仔细观察导师在布置任务、讨论问题时是如何引入概念、如何进行推理的。他可能是在通过口头讲解、提供关键的“关键词”或“方向”来传递信息。

3. 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探索: 如果导师只是不让你“主动大量地看”,但你遇到某个具体问题,需要查找某个特定知识点时,可以尝试在导师允许的范围内,或者先请教导师,再进行小范围、有针对性的查找。例如,当导师提到某个技术或理论时,可以问:“老师,您提到的这个‘XX’技术,我不是很熟悉,我大概了解一下它的基本原理会比较好吗?”

4. 积累“间接”的文献信息: 即使不让你看文献,导师在和你讨论时,很可能也会提及一些重要的文献或研究者。你可以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待日后有机会再进行深入了解。

5. 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 无论导师的意图如何,你都不能停止学习。可以通过听公开讲座、参加学术会议(如果允许)、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来拓展知识面。

6. 反思自己的状态: 回想一下,你在进入课题组之前,是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文献理解的不足,或者在文献阅读上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导师对你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总结:

导师不让你看文献,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情况。它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你的研究路径、导师的教学风格,或者你与课题组的契合度有你需要去理解和适应的地方。关键在于 积极、坦诚地与导师沟通,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期望,同时保持自己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要因为这个特殊的指示而感到沮丧或停止思考,这可能是你在这个课题组中学习和成长的独特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的导师能给你具体的idea,并且甚至能做到技术细节的指导的话,你确实没有什么必要看大量文献。这里说的大量文献是指把看文献当读报纸一样天天跟着,或者遍历大量文献。不要神话文献的作用。

我这里且引一段话

”再比如方法论的改变。大家都说要好好读文献,多读文献,我反问一句,为什么要多读文献?在什么时候多读文献是有好处的?一天读多少文献为宜?我就是一个反对在很多时候读文献的人。这个道理很简单,是我博士后的时候导师教我的。我的博士后导师几乎不读文献,他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学术做的炉火纯青。我们经常说他又去登珠峰了,因为他总是在做别人做不了课题,他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我1996年1月刚加盟他实验室的时候,总觉得要通读各种科学文献、最新文章等等表现我的博学多才。我几次想和他讨论科学文献,他每次都很羞涩地和我说没来得及读,正在读,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从来不读文献。

上面一段话出自于施一公的演讲《如何在国外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见链接: 施一公:如何在国外进行自然科学研究_神州学人

我的观点是,当你不是处于学习英文文献怎么阅读的那个阶段的时候,不要读太多文献,尤其不要靠读文献想idea。而且,文献是很缺乏时效性的东西。当你看到一篇文献的时候,即使你觉得里面报道的东西很新,但文献作者的实验室很有可能已经开始了沿着这个思路的第二第三第四篇论文。作为研究生来说,一般容易被文献里很fancy的东西吸引,忍不住模仿,殊不知,这立马就落入了下乘,成为了别人思路的追随者,别人课题项目的仿作者。这对于研究生水一篇论文还好,但是对于导师这种独立研究者,有些犯忌讳,得罪人。我想,这就是你导师说你不需要看文献的原因。你与其看文献,还不如参加会议亲自交流,或者看教科书,系统学习知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