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里有位贼漂亮的辅导员小姐姐,但说话一句一扎心。
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学院组织了一次大班会,主讲人就是她。
“我知道很多同学考到这里心里不甘心啊,看不起这学校(双非),每一年都有很多大一新生跟我说,啊老师我要考研!”
听到这我就竖起耳朵了。
“咱们学校每年都有考上顶尖985的,但更多的考生最后连调剂都没得选。学院每次组织考研的经验交流会,都有这么一个现象:如果是考上了985的学长学姐来讲,一定有乌泱泱的一大批人来听。换成211,人就少了一半,换成普通学校,就没人来听了。”
听到这所有人都乐了,就辅导员自己在苦笑。
“我希望大家明白,能让你仰视的人,他的成功经验对你来说很可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们遇到的关卡都不同。”
后面她又说什么我全都忘了,只记得脑子嗡嗡的,“你们遇到的关卡都不同。”
后来的大学生活,总是能在很多地方发现辅导员说的这种现象。
你刷知乎的时候,会看高赞还是低赞?会看考研逆袭985还是二战双非上岸?
在“学习方法”类的问题中,清北大佬的回答总是会有很多赞;在“考研经验”这些问题下,名校上岸的经验贴也总是最靠前。
我自己刷的时候,也下意识默认,高赞就代表有用,权威就代表靠谱。
直到看了一个讨论清华学霸的故事,才开始对这种模式产生怀疑。
清北学霸中,有很多人的目标是出国留学,拿到顶尖名校的全奖offer。
他们有一个传统,成功申请的人无私奉献,写下自己的经验,流程详尽,最初在各大论坛里广为传播。
这些经验贴慢慢变成了海外留学的金科玉律,一波又一波的留学党以为,自己照做了就没问题。
但事实是,一开始清北的学霸之所以成功拿到offer,有很多的原因是他们出身清北。
这里不讨论学历高低会不会影响后续发展,重点是,大佬们的经验,和他的成功结果,可能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他经验贴里提到的各种流程,什么套磁什么介绍信,对他来说只是细枝末节。
但传达到读者那里,细枝末节被误以为救命稻草,把这些流程做到完美,却遗漏真正属于自己的关键问题。
成功者的成功经验往往带有个人局限,经验容易照搬,成功却难复制。
有的考研党二战上岸后,会总结自己二次考研的经验。第一次的失败和第二次的成功,自己做了哪些不同的事?
然后把考研成功的关键归因于这个改变,比如更换了复习顺序,调整了学习策略。
他发自内心觉得这就是考研的上岸密码,但这密码,很可能只打得开他这一把锁,换个人就不灵了。
所以,有的“成功人士”分享的经历很可能狗屁不通,因为获得成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对他最关键的那一关,换一个人就很难再适用。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大学什么是真的?
大学什么是真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搞清楚什么不是真的。
对大学生来说,无论目标是保研、考研还是找个好工作,别人的经验只能增大一点你成功的概率。
但是你一定要明白,在大学里你要做的事情,是要达成这些目标,是达成!
而不是仅仅增加达成目标的概率。
仅仅依靠别人的经验,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好,自己其实都是在冒险。它只是增大了你成功的概率,但最终的结果依然不可控。
说白了,就是在碰运气。
如果你不想碰运气,想把目标变得可控,那么必须做的一件事是完善自己的“系统”。
一是知识系统,二是认知系统。
对于知识系统,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不管你的目标是考研还是考公,每一种结果可衡量的评价体系(比如考试),都可以看做一个系统。
以考研为例,这个系统的构成不仅仅各个学科各种琐碎的知识点,真正能让系统变得相对可控的,是方法论。
既然它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分数越高越牛逼),而且难度不小,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去努力,那么考研这件事一定有自己的“系统”。
如果你对这个系统的认识连皮毛都算不上,又凭什么保障自己一定考得上呢?
第二,是认知系统。这里系统失衡的结果要更严重。
还是以考研为例,很多大学生还没入学的时候就决定要考研了,想必是觉得考研很重要。
那先问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告诉你的,考研很重要?
我们经常犯一个错,就是以为目标是自己设定的。其实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自己的想法就已经被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影响了。
这个过程,就是自己的认知系统受到了侵扰。
那你有没有想过,给你灌输某个观念的人,可能他自己的想法就有失偏颇。(包括我现在这篇文章,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我也做不到完全客观。)
比如从小到大总是受到父母的各种观念影响,难道长大后就没有哪个瞬间觉得,父母的那一套不太灵了吗?
而现在能左右我们想法的人又岂止是父母?
看个鸡汤文都能感动得热泪盈眶,想一鼓作气985走起,做决定的全程都没有脑子参与。
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最基础就要保证,认知要全面,思辨要客观,立目标要过脑子。
以上两个系统搭建完毕,想必在大学里,四年也能过得风生水起了。
——————————————
最后做个自我介绍, @跑步的人 ,大家都叫我阿步(姐夫)~
其实,大学里人人都跑不掉的4级/6级,就是一次绝佳的锻炼自己系统性准备一件事的机会。
下面的两个回答,可以帮你学会系统备考:
四级(2021.12月版)已更新
六级(2021.12月版)已更新
很多人之所以会问出“大学有什么东西是真的”这样的问题,都是因为上大学后或毕业后,经历了很多次曾经深信不疑,后来却产生怀疑,最后再听见或看见就完全唾弃的过程。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喝多了鸡汤之后,才发现自己被来回忽悠了好多次。
也有些人,一直走到社会,经历多次摩擦后,才发现,很多坑,不自己亲自掉进去几次,是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些东西真的就是一个坑,而在此之前,之所以会多次掉进去,是因为你认为那不是坑,而是锻炼自己的机会。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走向社会,都充满了很多,怎么说,你都觉得很有道理,正反双方都既能说服你,又能马上让你起怀疑的说法,这些话在你拥有足够多的社会阅历,建立足够深的知识体系之前,你根本没有能力去分辨,更没能力在这些言语之上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比如很多人都会听过很多类似于到底应不应该复读,更看重专业还是学校,去鸡头还是凤尾这样的正反话。
大部分人都是经历过才知道,过去那一段时间,应该怎么过。考试都结束了,才恍然大悟地想出最佳备考方案,大学都毕业了,才觉得自己过去四年都过得挺SB的,研究生都读完了,才悟出一个最好的过完大学生活的最佳方案。
很多事情,你曾经深信不疑,后来却开始怀疑,到最后怀疑人生,你认为那些东西欺骗了你,所以你觉得是假的。
而事实上,很多东西一开始之所以能欺骗到你,是因为这些东西在某种范围里,某种程度上,就是真的,只不过别人没有义务告诉你,这些话成立的前提条件,更没义务告诉你,这东西到底对你适不适用,而所有的东西,都要你自己像“小马过河”一样,慢慢边试边前进,摸着石头过河,走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路。
不要害怕不确定性,更不要祈求别人能给你一个完美的方案,或者带着你走。
你孤零零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也注定要一个人去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此处建议用朴树的《旅途》作为背景音乐)
最后,别人的话,都不一定对,也包括我上面说的这么多。
祝你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