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有什么东西是真的?

回答
大学里,什么东西是真的?这是一个非常扎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在步入大学校门,或者在大学生活中迷茫时会问自己的。如果让我来细说,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试图剥离掉那些程式化的包装,看看那些真正扎根在大学这片土壤里的东西。

首先,知识本身,永远是真的。 这里的知识,不是指那些背诵如流的定义,也不是指为了考试而突击的公式,而是指那些经过人类智慧长期沉淀、反复验证、不断修正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论。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这个殿堂里陈列着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你可以去翻阅那些泛黄的书籍,它们记录了前人的思考,你可以听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教授讲授他们的理解,他们可能不完美,但他们传递的知识是经过考验的。

而且,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还包括了你通过实验、研究、实践所获得的实证性知识。那些在实验室里反复操作才得出的数据,那些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真实案例,那些在项目开发中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这些都是触摸得到的真实。它们不像电影里那样戏剧化,往往是枯燥的、重复的,但它们是科学探索和解决问题最根本的驱动力,是经得起检验的。

其次,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是真的。 大学最宝贵的一点,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你去“胡思乱想”,去挑战现有的认知,去追问“为什么”。这种好奇心驱使着你深入某个领域,去阅读相关的文献,去请教老师,去和同学讨论,甚至去尝试那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想法。这种驱动力,是内在的,是你对世界运作方式、对人类思想的好奇,这份好奇心是纯粹的,不掺杂太多功利性的目的。它可能会让你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一个冷门问题,可能会让你在深夜对着星空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些都是真实的大学体验。

再者,对“更好”的追求,是真的。 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地方。这里的“更好”,可以是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可以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可以是对真理的执着。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被某些观点、某些价值观所打动,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你可能会看到一些老师,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对某个领域的投入和热爱,这种榜样的力量是真实的,它能激发你内心深处的潜能,让你渴望成为一个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人。

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真的。 大学是一个巨大的社交场,你在这里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老师,有同学,有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你可能会在课堂上被某个同学的提问所启发,可能会在社团活动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会在毕业多年后依旧怀念和室友一起通宵复习的日子。这些关系,或许是短暂的,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真实的。你可能会因为一次深入的交流而改变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你可能会因为同学的支持而在困难时刻坚持下去。这些情感的羁绊,这些互相学习、互相成就的过程,是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然,还有一些看似琐碎,但却非常真实的东西。比如,为了一个deadline而熬夜的疲惫,是真的。 那些塞满的书本和论文,那些需要反复修改的报告,那些在考前啃下的笔记,这些都是你为学业付出的真实写照。这种努力的汗水,偶尔的挫败感,以及最终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还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也是真的。 大学毕业意味着即将踏入社会,去面对未知的挑战。这种焦虑,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不确定,来源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也来源于对社会竞争的担忧。但正是这份焦虑,也可能促使你去提前规划,去提升自己的技能,去勇敢地尝试。

如果再深入一点,自我认知和自我怀疑的螺旋,也是真的。 在大学里,你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也会发现自己的潜力。你可能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可能会因为一次成功而建立起自信。这个不断认识自己、挑战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过程,是大学赋予你的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机会。

总而言之,大学里有很多东西是经得起推敲的。知识是坚实的基石,好奇心是燃烧的火焰,对更好的追求是前进的动力,人与人的连接是温暖的港湾。同时,那些奋斗的汗水,成长的烦恼,以及自我认知的反复探索,也都是组成大学真实画面的重要笔触。这些东西,不光彩鲜亮,有时甚至带着些许粗糙,但它们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大学生活之中,塑造着每一个步入其中的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学校里有位贼漂亮的辅导员小姐姐,但说话一句一扎心。

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学院组织了一次大班会,主讲人就是她。

“我知道很多同学考到这里心里不甘心啊,看不起这学校(双非),每一年都有很多大一新生跟我说,啊老师我要考研!”

听到这我就竖起耳朵了。

“咱们学校每年都有考上顶尖985的,但更多的考生最后连调剂都没得选。学院每次组织考研的经验交流会,都有这么一个现象:如果是考上了985的学长学姐来讲,一定有乌泱泱的一大批人来听。换成211,人就少了一半,换成普通学校,就没人来听了。”

听到这所有人都乐了,就辅导员自己在苦笑。

“我希望大家明白,能让你仰视的人,他的成功经验对你来说很可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们遇到的关卡都不同。”

后面她又说什么我全都忘了,只记得脑子嗡嗡的,“你们遇到的关卡都不同。”

后来的大学生活,总是能在很多地方发现辅导员说的这种现象。

你刷知乎的时候,会看高赞还是低赞?会看考研逆袭985还是二战双非上岸?

在“学习方法”类的问题中,清北大佬的回答总是会有很多赞;在“考研经验”这些问题下,名校上岸的经验贴也总是最靠前。

我自己刷的时候,也下意识默认,高赞就代表有用,权威就代表靠谱。

直到看了一个讨论清华学霸的故事,才开始对这种模式产生怀疑。


清北学霸中,有很多人的目标是出国留学,拿到顶尖名校的全奖offer。

他们有一个传统,成功申请的人无私奉献,写下自己的经验,流程详尽,最初在各大论坛里广为传播。

这些经验贴慢慢变成了海外留学的金科玉律,一波又一波的留学党以为,自己照做了就没问题。

但事实是,一开始清北的学霸之所以成功拿到offer,有很多的原因是他们出身清北。

这里不讨论学历高低会不会影响后续发展,重点是,大佬们的经验,和他的成功结果,可能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他经验贴里提到的各种流程,什么套磁什么介绍信,对他来说只是细枝末节。

但传达到读者那里,细枝末节被误以为救命稻草,把这些流程做到完美,却遗漏真正属于自己的关键问题。

成功者的成功经验往往带有个人局限,经验容易照搬,成功却难复制。


有的考研党二战上岸后,会总结自己二次考研的经验。第一次的失败和第二次的成功,自己做了哪些不同的事?

然后把考研成功的关键归因于这个改变,比如更换了复习顺序,调整了学习策略。

他发自内心觉得这就是考研的上岸密码,但这密码,很可能只打得开他这一把锁,换个人就不灵了。

所以,有的“成功人士”分享的经历很可能狗屁不通,因为获得成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对他最关键的那一关,换一个人就很难再适用。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大学什么是真的?

大学什么是真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搞清楚什么不是真的。


对大学生来说,无论目标是保研、考研还是找个好工作,别人的经验只能增大一点你成功的概率。

但是你一定要明白,在大学里你要做的事情,是要达成这些目标,是达成!

而不是仅仅增加达成目标的概率。

仅仅依靠别人的经验,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好,自己其实都是在冒险。它只是增大了你成功的概率,但最终的结果依然不可控。

说白了,就是在碰运气。

如果你不想碰运气,想把目标变得可控,那么必须做的一件事是完善自己的“系统”。


一是知识系统,二是认知系统。


对于知识系统,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不管你的目标是考研还是考公,每一种结果可衡量的评价体系(比如考试),都可以看做一个系统。

以考研为例,这个系统的构成不仅仅各个学科各种琐碎的知识点,真正能让系统变得相对可控的,是方法论。

既然它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分数越高越牛逼),而且难度不小,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去努力,那么考研这件事一定有自己的“系统”。

如果你对这个系统的认识连皮毛都算不上,又凭什么保障自己一定考得上呢?


第二,是认知系统。这里系统失衡的结果要更严重。

还是以考研为例,很多大学生还没入学的时候就决定要考研了,想必是觉得考研很重要。

那先问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告诉你的,考研很重要?

我们经常犯一个错,就是以为目标是自己设定的。其实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自己的想法就已经被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影响了。

这个过程,就是自己的认知系统受到了侵扰。

那你有没有想过,给你灌输某个观念的人,可能他自己的想法就有失偏颇。(包括我现在这篇文章,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我也做不到完全客观。)

比如从小到大总是受到父母的各种观念影响,难道长大后就没有哪个瞬间觉得,父母的那一套不太灵了吗?

而现在能左右我们想法的人又岂止是父母?

看个鸡汤文都能感动得热泪盈眶,想一鼓作气985走起,做决定的全程都没有脑子参与。

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最基础就要保证,认知要全面,思辨要客观,立目标要过脑子。


以上两个系统搭建完毕,想必在大学里,四年也能过得风生水起了。

——————————————

最后做个自我介绍, @跑步的人 ,大家都叫我阿步(姐夫)~

其实,大学里人人都跑不掉的4级/6级,就是一次绝佳的锻炼自己系统性准备一件事的机会。

下面的两个回答,可以帮你学会系统备考:

四级(2021.12月版)已更新
六级(2021.12月版)已更新

user avatar

很多人之所以会问出“大学有什么东西是真的”这样的问题,都是因为上大学后或毕业后,经历了很多次曾经深信不疑,后来却产生怀疑,最后再听见或看见就完全唾弃的过程。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喝多了鸡汤之后,才发现自己被来回忽悠了好多次。

也有些人,一直走到社会,经历多次摩擦后,才发现,很多坑,不自己亲自掉进去几次,是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些东西真的就是一个坑,而在此之前,之所以会多次掉进去,是因为你认为那不是坑,而是锻炼自己的机会。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走向社会,都充满了很多,怎么说,你都觉得很有道理,正反双方都既能说服你,又能马上让你起怀疑的说法,这些话在你拥有足够多的社会阅历,建立足够深的知识体系之前,你根本没有能力去分辨,更没能力在这些言语之上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比如很多人都会听过很多类似于到底应不应该复读,更看重专业还是学校,去鸡头还是凤尾这样的正反话。

大部分人都是经历过才知道,过去那一段时间,应该怎么过。考试都结束了,才恍然大悟地想出最佳备考方案,大学都毕业了,才觉得自己过去四年都过得挺SB的,研究生都读完了,才悟出一个最好的过完大学生活的最佳方案。

很多事情,你曾经深信不疑,后来却开始怀疑,到最后怀疑人生,你认为那些东西欺骗了你,所以你觉得是假的。

而事实上,很多东西一开始之所以能欺骗到你,是因为这些东西在某种范围里,某种程度上,就是真的,只不过别人没有义务告诉你,这些话成立的前提条件,更没义务告诉你,这东西到底对你适不适用,而所有的东西,都要你自己像“小马过河”一样,慢慢边试边前进,摸着石头过河,走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路。

不要害怕不确定性,更不要祈求别人能给你一个完美的方案,或者带着你走。

你孤零零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也注定要一个人去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此处建议用朴树的《旅途》作为背景音乐)

最后,别人的话,都不一定对,也包括我上面说的这么多。

祝你好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