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学电脑的时候,每次关机之前,都要打一下「park」这个命令,打完之后,确认再三,再毕恭毕敬的按关机按钮。
为什么呢?这个命令是让机械磁盘的磁头复位,离开磁盘的可读写扇区的。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磁头会悬停在可读写的扇区上,那么就可能因为长时间的悬停或者通电的过程那一瞬间的高电流,而损失到自己磁盘里的数据。(当然我也偶尔没有park,也没造成什么损失,只是一个概率。
在当时看来,不「park」一下,应该就算是「不会」用电脑了。
但是后来所有机械磁盘都有了自动park的功能,到SSD之后就离这种结构更遥远了。“park”已经和「会」用电脑无关了。而题主的问题——硬盘的逻辑分区也是一样的。
当年确实有分区的必要,而现在这种分区的观点和实践已经落伍了,除非有特别需求,一般的SSD硬盘自带trim功能,没有必要分区。
在微软还在用MS DOS早期版本包打天下的时候,这个操作系统有物理寻址的限制,大硬盘MS-DOS是识别不了的,所以如果硬盘大小超过了操作系统的能够处理的能力,就需要分区,以便于操作系统使用,因为A和B保留给了软盘,所以系统硬盘开始就是C盘,这就是分区的由来。
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而「不要把软件安装在C盘」,则是因为C盘是系统盘,系统崩溃了,出问题了经常要重装,这个时候资料如果都在一起,就要拿出来刻盘备份,当时U盘很贵,容量也很小,总之各种不方便。而如果分区之后,并且备份好了注册表,那么就连大部分软件都能恢复,无需重装,这就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尤其是当时人们很多都用Ghost,Ghost之下寸草不生,C盘肯定是恢复如初抹的干净的,所以这个时候可以说预先把程序和资料放到D和E盘,是一种「会用」的表现。
与此同时,系统盘本来就读写频繁,再加上还有虚拟内存一般也在C盘。如果和应用程序和自己的资料放在一起,会加重文件的碎片化,文件碎片化意味着一个文件被写在了不连续的扇区,磁头要多转几次才能读完,这样就增加C盘的读写负担,也就是会让系统「更慢」。
在云储存、大容量移动硬盘和U盘唾手可得的今天,资料备份早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windows 10 的稳定性也已经很不错,其所能管理的硬盘范围也远大于目前1-2T家用机硬盘的容量,所以为了增加硬盘的利用率,真的没有任何必要对硬盘分区,给自己找不痛快了。
这几十年来,技术的发展是潜移默化而又实实在在的,电脑已经逐渐的从有着各种神奇讲究的黑盒子,变成了老人可以根据直觉正常开关机和使用的家用电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