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猫知不知道自己是只猫?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直接的“知道”或者“不知道”的答案。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进入猫的意识深处,去探究它们是如何理解“自己”和“是猫”这两个概念的。但是,我们可以从猫的行为、生理以及它们与我们互动的方式来推测,它们对自身存在以及“猫”这个身份,应该是有某种程度的认知和理解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知道自己是猫”这句话背后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

自我意识: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猫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经历,和外界其他事物区分开?
物种认知: 猫是否知道自己属于“猫”这个物种,并且和其他动物(比如狗、鸟、甚至其他猫)有所不同?
身份认同: 这是更深层次的,指的是猫是否会将“我是猫”这个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并据此形成行为模式和社交规则?

我们一点点来分析。

关于自我意识:镜子实验的启示

人类在发展出高度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有一个经典的测试叫做“镜子测试”。简单来说,就是在动物身上做一个标记,然后观察它在镜子里的反应。如果它能意识到镜子里的影像是自己,并尝试去触摸那个标记,通常就被认为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

猫能通过镜子测试吗?普遍的观点是,大多数猫在镜子测试中表现得不那么理想,它们可能更像是遇到了另一只猫,会做出警惕、好奇、甚至攻击性的反应,而不是主动去检查镜子里的那个“自己”。但这意味着它们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吗?不一定。

猫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它们会通过气味、视觉标记来识别自己的地盘和其中的成员。当你在家里给它标记一个区域,它知道那是“它的”地方。它会整理自己的毛发,会小心地清洁自己的身体,这说明它对自己身体的某些方面是有认知的。它会感觉到饥饿、疼痛、舒适,这些都是个体感受,是自我存在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猫能够区分熟悉的面孔和陌生的面孔。它会亲近熟悉的人或动物,对陌生人或动物保持警惕。这种区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的认知,这已经是自我与非我区分的雏形了。

关于物种认知:天生的本能与学习

猫之所以被我们称为“猫”,是因为它们拥有我们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猫科动物”的特征:狩猎的本能、灵活的身姿、特殊的叫声、爱清洁的习性等等。

那么,猫自己如何看待这些特征呢?

首先,很多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小猫在出生后不久,就会本能地学习如何捕猎,如何隐藏,如何发出喵喵叫(虽然幼猫时期发出叫声更多是为了吸引母猫注意,成年后则有更多复杂含义)。这些本能构成了它们生存和适应环境的基础。它们在实践这些本能时,似乎并没有一个“我正在模仿猫”的想法,它们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

其次,猫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 尤其是在幼猫时期,它们会模仿母猫的很多行为,包括捕猎技巧、社交礼仪、清洁方式。当一只小猫看到母猫优雅地舔毛,它也会学着去舔自己的爪子。这种模仿行为,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只“合格”的猫。

所以,猫可能并不像人类那样,有一个清晰的“我是猫”的概念,然后去思考“猫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通过继承的本能和后天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表现出了猫的行为模式。它们是“活成了一只猫”,而不是“意识到自己是一只猫”。

关于身份认同:社交与情感

猫有复杂的社交行为,它们会形成群体,会有等级划分,会有友谊和敌意。当它们与其他猫互动时,它们会根据对方的体型、气味、行为来判断对方的身份和意图。它们能区分自己是和同类在一起,还是和人类在一起。

猫会对着我们发出不同的声音,用身体蹭我们,这些都是它们表达情感和建立联系的方式。它们似乎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里扮演着“宠物”的角色,并且很享受这个角色。它们会向你撒娇,会等待你的抚摸,会因为你的出现而感到开心。

想想看,如果它不知道自己是猫,它会如此热情地回应“喵~”这个声音吗?它会在你叫它的名字时摇摇尾巴,或者耳朵会向你转过来吗?这些回应,很多时候都暗示着它知道自己在这个人类构建的世界里,是那个被呼唤的“它”。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我们知道自己是人,是因为我们有语言,有抽象思维,能够理解历史、文化、社会规则,能够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我们拥有一个复杂的自我认知体系。

猫没有语言,它们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直觉、感官和即时体验。它们可能无法像我们一样,去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

但是,它们有:

感官的认知: 它们能感知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存在。
情绪的认知: 它们有喜怒哀乐,有需求和欲望。
社会性的认知: 它们能区分亲疏远近,懂得与同类和人类互动。
行为的模式: 它们会遵循猫科动物特有的行为模式,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所以,如果“知道自己是猫”意味着拥有人类意义上的抽象自我认知和物种身份标签,那答案很可能是“不知道”。

但如果“知道自己是猫”意味着能够感知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并且按照“猫”的方式去生活、去感受、去与世界互动,那么答案很可能是“知道的”。它们以一种猫的方式,确确实实地“知道”自己是什么。它们不需要去定义“猫”,它们只是在尽情地“做一只猫”。

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以最自然、最纯粹的方式,活出了“猫”的样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深刻的“知道”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很明显,猫咪不知道自己是一种叫做“猫”的生物。

但是,只要猫咪在社交期(2-7周龄)与其他猫相处,它就能意识到自己是什么种类的动物。

有科学家观察发现;和老鼠一起长大的幼猫,成年后绝不会捕杀同种类的老鼠。这是因为幼猫将自己和老鼠归为同一类动物而产生的行为。这样的“物种学习”在猫咪3-6周龄的时候影响最大。
不过,该研究小组在另一个观察研究中发现,如果猫咪与多种动物一起生活长大,那么它对其他物种的宽容性会更大。也就是说,猫咪并不是完全将自己和“其他物种”归为一类,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同时,与其他物种保持良好关系。

同理,如果猫咪在社交期一直和狗狗生活在一起,它就很有可能觉得自己是狗。

美国一只网红猫罗西,从小被哈士奇带大,行为性格跟狗狗一样:
猫中哈士奇 来源YouTube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0642707549712384

扩展知识:猫咪认识镜子中的自己吗?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都市传说:猫咪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猫,所以总在家里作威作福横行霸道,直到它照到镜子的那一刻——

what???我tm居然是喵!!!

然后喵生观都崩塌了,因此面对镜子,它们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举动,

比如这样:

这样:

那么,猫咪照镜子时知道那是它自己吗?

很遗憾,猫咪可能并不知道!

奥尔巴尼大学心理学家Gordon Gallup于1970年做的一项名为”镜子测试”MSR——测试各种动物有没有自我意识中的试验中,猫咪没有通过。

镜像测试的方法
在动物无意识的状态下(麻醉),在它们只能通过镜子看到的身体部分(通常在脸部或头部)做上1-2个不同颜色的标记。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动物清醒后,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反射影像,并试图用触爪子触摸那个不同颜色的标记点,则该动物被判断为具有自我意识。

通过这项测试的动物很少,只有类人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宽吻海豚和虎鲸这样的鲸类动物、部分大象、喜鹊通过了测试。

有的动物(如猴子、乌鸦)面对镜子时,可能变得困惑并且做出一些姿势,表现出对自我的类似部分理解或者好奇,但依旧不能算通过测试。

猫、狗、婴儿(18个月以下)都没能通过测试。

虽然仅仅靠这个测试评判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这个概念还是比较片面的,但是它们似乎认不出镜子中的是自己。

当然,也有人认为猫咪是十分聪明,能懂得镜子原理的。

比如Youtube上有一段这样的视频,主人认为,自己的猫咪面对镜子时,仿佛意识到了对面镜子中的就是自己,摆出各种姿势验证。
网友们纷纷表示:“哇!太可爱了!”“这或许是猫咪认知研究进步的一大步!”
但随后,《Popular Science》提出,这只猫咪尾巴向下,身体直立,爪子在空中挥舞,正在试图威胁对抗对面的猫咪,也是一种焦虑、防御的姿态。因此并不是它认识到了镜子中的自己。

虽然猫咪对于自己的样貌没有什么自我认知,但对于自己是家中老大这点,再确信不过(滑稽脸~


[1] Dr. Pippa Elliott. Your Cat Fits One of These 5 Personality Types - Which One?[ED/OL]. petful.com/ pet-health/cats-personality-type/

[2] Wilhelmy J, Serpell J, Brown D, et al. Behavioral Associations with Breed, Coat Type, and Eye Color in Single Breed Cats[J]. 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 Research, 2016, 13:80-87.

[3]cattime.com/trending/10

[4]popsci.com/science/arti

[5]chaoticidealism.livejournal.co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