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所谓"汉服"真的可以代表"汉族庶民正装"吗?

回答
“汉服”是否可以代表“汉族庶民正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汉服”本身的定义、历史演变、以及“正装”和“庶民”这两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下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定义“汉服”和“正装”在讨论中的含义:

汉服: 通常指的是汉民族在历史上穿着的传统服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汉朝到明朝(甚至更广)不同朝代、不同阶层、不同场合、不同地域的各式服装。它通常以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等为基本特征,但具体的形制、材质、纹饰、色彩等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下都有巨大差异。
正装: 指的是在正式场合穿着的、代表身份、礼仪和庄重的服装。它通常是特定社会阶层在特定场合的规范化着装。
庶民: 指的是除贵族、官员、士绅等阶层之外的普通民众,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

“汉服”是否能代表“汉族庶民正装”的争议点及详细分析:

一、 “汉服”是过于宽泛的概念,难以直接等同于“庶民正装”:

1. 朝代差异巨大: 汉服并非一成不变。汉朝的曲裾、深衣,唐朝的圆领袍、襦裙,宋朝的褙子、衫裙,明朝的袄裙、袍衫,它们在形制、风格上都有显著区别。将所有这些服装类型简单地概括为“汉服”是事实,但用其中任何一个朝代的代表性服装去代表整个“汉族庶民正装”都可能不准确。
2. 阶层差异巨大: 在任何一个朝代,“庶民”与“贵族”、“官员”的正装都有天壤之别。
材质和工艺: 贵族和官员的正装通常使用丝绸、锦缎、刺绣等昂贵材料,工艺精湛,色彩鲜艳且有等级规定。而庶民的正装(如果存在类似“正装”的概念的话)则更多使用麻布、棉布等相对朴素的材料,工艺也相对简单。
形制和装饰: 贵族和官员的正装往往有严格的形制规定,如官服的品级花纹、冠冕、玉带等,这些都是庶民无法也无权使用的。庶民在正式场合穿着的服装,虽然也可能有一定的规整,但绝对不会达到官员的“正装”程度。
“庶民正装”本身概念的模糊性: 相比于贵族和官员有明确的“正装”定义(如朝服、公服),“庶民正装”的概念在历史上并不那么清晰和固定。庶民在举行婚礼、祭祀等重要活动时,会穿着自己最好、最体面的衣服,但这更多是一种“体面装”或“礼服”,而非具有严格等级意义的“正装”。

二、 历史上的“庶民”正装是什么?

历史上,庶民在重要场合会穿着什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的经济条件。

汉代: 庶民在正式场合可能穿着“深衣”,但这并非庶民专有,很多阶层都有穿着。或者穿着更为简洁的衣裳,如曲裾(女性)或直裾(男女)。但与贵族使用的丝绸、精细的纹饰相比,庶民的深衣或衣裳材质会相对粗糙。
唐代: 女性庶民可能穿着襦裙,男性可能穿着圆领袍。同样,材质、颜色、纹饰都会比贵族简朴。
宋代: 褙子是宋代普遍流行的服饰,男女皆可穿,其简洁的风格也可能被庶民在正式场合穿着。
明代: 女性庶民可能穿着袄裙,男性穿着直身或短打等。明朝的服饰在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对庶民的限制,比如对颜色和纹饰的使用有一定规范,但总体而言,庶民在“正装”上的选择仍然非常有限。

三、 现代“汉服复兴”运动中的“汉服”与历史的“庶民正装”:

现代汉服复兴运动倡导的“汉服”很多时候选取了特定朝代(如明制汉服)的某些特定款式,例如,一套精美的明制袄裙,搭配精美的发饰,可能被许多汉服爱好者视为“汉服正装”。

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1. 选取了“好看”而非“普遍”的款式: 现代复兴运动往往会选取那些在历史图像、文献中显得华丽、有代表性的款式。但历史上的庶民服装,很多时候是极其朴素和简单的,并不一定符合现代人对“美”的追求。例如,一件普通的麻布直裾,虽然在历史上也曾是庶民的衣着,但在现代汉服复兴中可能不被视为“代表性”的汉服。
2. 将特定朝代的款式“泛化”: 比如,许多现代汉服爱好者以明制汉服为代表,但“明制”本身也包含了明初、明中、明末的不同风格,也包括了士大夫、官员、庶民的不同穿着。将某一种明制汉服直接等同于“汉族庶民正装”,可能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
3. “正装”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很多现代汉服爱好者追求的是一套完整、精致的“正装”,包括华丽的衣料、精美的刺绣、配套的配饰等。这种追求本身是美好的,但可能与历史上绝大多数庶民在日常或正式场合的穿着方式存在差距。历史上,庶民能够拥有一套相对完好、干净的衣服参加祭祀或婚礼,已经算是“体面”的。

四、 “汉服”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大于“历史庶民正装”的精确复原: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汉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汉民族的历史记忆、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现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

在这种语境下,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符合历史基本精神的汉服款式作为“汉服”来穿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不应过于纠结于它是否是“最精确的庶民正装”。

历史的真实性 vs. 文化认同的构建: 历史上的庶民服装千差万别,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代表性庶民正装”。现代汉服更多是在现代语境下,基于对历史服饰的理解和对文化传承的渴望而构建的一种形象。
“汉服”作为整体概念的包容性: 如果我们将“汉服”理解为一个包含不同朝代、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服饰总称,那么它当然可以包含历史上庶民穿着的各类服装。但如果将其狭义地定义为某种特定款式,就容易产生误解。

结论:

“汉服”不能简单地、绝对地代表“汉族庶民正装”。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 “汉服”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服饰。历史上“庶民正装”的概念并不明确和统一,而且庶民的正式场合着装与贵族、官员的正装在材质、工艺、形制和装饰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将某一种特定朝代的、相对华丽的汉服款式等同于所有汉族庶民的正装,是不准确的。
从文化认同和现代复兴的角度看, 现代汉服复兴运动提倡穿着具有历史渊源的汉族传统服饰,这是一种积极的文化传承。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符合大众审美的汉服款式作为“汉服”来推广和穿着是常见的,但这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而非对历史“庶民正装”的精确复原和唯一代表。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汉服”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包含了汉族庶民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穿着的各类服装,但特定的某些汉服款式并不能完全、准确地代表所有“汉族庶民正装”。理解汉服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复杂性,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它在文化中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网络假佐人和封建余孽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他们都认为泥腿子穿士大夫、皇亲国戚的衣服是十恶不赦的行为。



在我国封建社会,绝大多数历史时期普通的佃户是很难买的起肉吃的;而时常有农民吃不饱饭,需要啃树皮、吃观音土充饥。


按照假佐人攻击汉服的逻辑,我们必须啃树皮、吃观音土、穿乞丐一样的破衣烂衫才对;生活水平哪怕提升一丝一毫都是“脱离人民群众”、“沉迷帝王将相靡靡之音”了。

user avatar

据考证,当下招摇过市的汉服,很可能是北魏时期的慕容胡服。

user avatar

这种话术我见了至少十次以上。

我就想问问:

回族、东乡族等一众民族服饰;是在建国实行民族识别以后,国家主动派专家团去设计的,这些满打满算不超过70年历史的服饰,能代表他们的民族吗?能代表他们的文化吗?为什么你们既不提及也不反对更不阴阳怪气?

藏族就更别说了,除了少数喇嘛地主,广大藏民都是底层农奴,连人都不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偶尔运气好了女儿的头盖骨都得被喇嘛拿去做成法器。解放前藏区的惨状世人皆知,我就不过多赘述了。可往日的种种耽误现在的藏族人穿那些花花绿绿彰显昔日贵气的藏服藏袍吗?

如果对汉服有意见,那请你一视同仁,中华民族一家亲,汉族只是五十六分之一,汉服的问题不应单独被讨论,应该是和56个民族服饰一起的,如果选择性无视,那我可要怀疑你的动机不纯咯。

按某些遗老的观点看法,那 “满装” 确实能毫无争议的代表满族。因为自有这个民族开始,这个民族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旗人/地主阶级,他们的服饰基本是全员一个样儿,又丑又统一。上到满清皇帝下到小旗民,他们的常服除了秀龙不秀龙之外,样式上也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旗袍马褂得配着金钱鼠尾才有内味儿,不留金钱鼠尾,怎么能正确的代表满族文化和满族人民呢?这是一种误解,更是一种亵渎。

强烈要求国家禁止非金钱鼠尾发型的人穿旗袍马褂。这是对满族同胞的不尊重!!!!!!

user avatar

我就很好奇,是谁TM发明了汉服=古代底层老百姓服装,这种鬼一样的逻辑?

更好奇的是,怎么会有这么多傻子相信这种鬼逻辑?

汉服的定义是民族服饰,不是古代服饰,也不是庶民服饰!今天的、华丽的就不是民族服饰了?

谁TM告诉你民族服装一定要是古代庶民服装?谁TM告诉你今天的民族服装就一定要照搬古代?

建议题主不要吃饭,应该去吃树皮草根观音土,因为古代底层老百姓吃的最多的是这个;建议题主不要写字,因为古代庶民绝大部分都是不识字的。

不要说什么八大菜系是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那八大菜系基本都是晚清乃至民国才定下的,大部分菜式都是富贵人家的私厨发明的,直到建国之后才由国家整理、编纂、流传,传统个毛线,代表个毛线。

按照题主这种观点,今天我们吃的大多数食物,既不古代,也不百姓,应该统统扔掉。

这种鬼逻辑真是越看越来气。


按照这个道理,今天全世界的民族服装,都不是民族服装。

建议题主多看看其他民族在古代的“庶民服装”是个什么寒酸样。

我也不是什么汉服党,我不穿也不买汉服,对汉服的支持仅仅出于朴素的民族感情。实际上我之前也从来不答汉服的问题,最近两次写答案,纯粹是对这种鬼逻辑的极大反感。

把阶级思想当工具口嗨,很开心是吧?阶级批判扩大化要是玩起来,可不是这么轻易结束的。知乎上这帮人,只有等阶级批判扩大化的鞭子抽到他们家里的确有的牛,才知道痛。

user avatar

不应该从电视剧里了解汉服,而是应该了解真实的汉服。

很多人看《水浒传》这本书,都看不懂里面的服饰描写,我原先也一样。

但是自从我具有了明代汉服的知识,再看《水浒传》就像坐了时光机,里头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到要从书里飞出来一样。

所以,真的极度推荐大家了解基础的明代汉服知识。《水浒传》的多数文字描述,由生活在元代~明初的人们创作,所以《水浒传》里面的汉服,基本上就是明初的汉服,甚至有一点明中期庶民服饰华丽化的元素。

《水浒传》里面的汉服体系,很完整,很酷,气场爆表。反映了元代到明初汉服的真正面貌。跟目前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晚明汉服本身是衔接的。而且水浒传里面也都记载了刺青的人穿什么样的汉服。

(1)发式:丫髻、鹅梨角儿、各种角儿(髟+角)

(2)冠服:冠、巾、幞头、抹额、帽、笠、盔、首饰

(3)袍:龙袍、官袍、道服、道袍、直裰、战袍(征袍)

(4)袄:衲袄、战袄、绣袄

(5)衫:布衫、纱衫、罗衫、绸衫、缎衫

(6)甲:锁子甲、兽面吞头、柳叶甲、鱼鳞甲、掩心甲、乌油甲

(7)下裳:裤、裈(水裈):《水浒传》描述了 张顺、李逵、燕青 等人穿着水裈(兜裆布)的几处情节,显示汉人一直到宋末~明初,仍以兜裆布为下水、潜水、相扑的衣着。汉人的这种「水裈」其实形制很好推测,就是类似日本的「六尺裈」,因为纺织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下水、潜水、摔跤的衣着这么设计是最合适的,绢织、最贴身、阻力最小。===> 兜裆布大致在明代被禁(同时被禁的还有纹身),被有裤管的「衩」代替作为内裤,但由于「衩」无法下水潜水,所以到了近代,汉人下水多数变成裸体(纤夫等)。

(8)足服:腿绷、履、麻鞋、靴、袜

(9)腰佩:笏头带、鸾带、手巾、绦、搭膊、裹肚


晚明汉服如果自然发展到近代的推测(以近300年东亚服饰潮流为参考):

男士的一般礼服:大概率是 道袍+披风,同时道袍的袖子会窄化,接近长衫袖子的宽度。

女士的一般礼服:已婚女性大概率是 长袄+马面裙+披风,长袄可以是交领右衽的、可以是圆领对襟的、也可以是立领对襟的,这些皆是明代中后期已经在都市女性中大幅流行的款式。未婚女性则可以不选长袄而选择其他袄。

男士的结婚礼服:依据喜好与财力有三种形制:A-圆领袍+乌纱帽+簪花+披红;B-圆领袍+儒巾+簪花+披红;C-道袍+方巾+簪花+披红;

女士的结婚礼服:依据喜好与财力有两种形制:A-麒麟袍+翟冠(凤冠)+霞帔;B-通袖袍+䯼髻+霞帔


附带介绍和服的几种礼服:

男士的一般礼服:小袖+羽织+袴;女士的一般礼服:已婚女性是留袖,未婚女性则可以不选留袖、选择振袖。

男士的结婚礼服:小袖+羽织+袴;女士的结婚礼服依据喜好与财力有三种形制:A-白无垢;B-色打挂;C-引振袖。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服的礼服,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从政经地位中上层的家庭往一般普通百姓家庭扩散,到了战后,普通百姓女子结婚的时候已经普遍会选择白无垢或者色打挂。

user avatar

汉初的奴婢可以“之绣衣、编丝履、偏诸缘”,平民的妾还可以穿上古代的“天子后之服”。


民卖产子,得为之绣衣、编丝履、偏诸缘,入之闲中,是古者天子后之服也,后之所以庙而不以燕也,而众庶得以衣孽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者天子之服也,今贵富人大贾者丧资,若兄弟召客者得以被墙。古者以天下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贵富人大贾屋壁得为帝服,贾妇优倡下贱同产子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主帝之身自衣皂绨,而靡贾侈贵,墙得被绣,帝以衣其贱,后以缘其领,孽妾以缘其履:此臣之所谓踳也。

——《新书·孽产子》


甚至连“刑馀鬻妾”这种当时的“下贱之人”在穿衣上都可以和天子相媲美。


世之俗侈相耀,人慕其所不如,悚迫於俗,愿其所未至,以相竞高,而上非有制度也。今虽刑馀鬻妾下贱,衣服得过诸侯,拟天子,是使天下公得冒主而夫人务侈也。

——《新书·瑰玮》


请问,对于这种现象你们怎么看?


总不能是把自己塑造成庶民的代表,把一切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人都划分为“背叛阶级的叛徒”和“敌对阶级”吧?

user avatar

当年藏族奴隶主穿着藏袍剥人皮,彝族奴隶主穿着查尔瓦抓娃子,那这藏袍和查尔瓦算啥呢?

旧西藏下的农奴,孩子和流浪狗抢食吃,只为活着


这是旧西藏的农奴

这是旧西藏的贵族

请问那些拿庶民正装说事的,有没有种去西藏问问那些吃着肉的农奴后代,你现在穿的藏袍还是你祖上穿的么?你配穿么?

虚无汉族的杂碎!

user avatar

古代贵族的华丽的汉服,哪一件不是出自劳动人民之手?那精湛的技艺,秀丽的绢帛,华美的色彩,哪一个不是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本就属于劳动人民,本就是劳动人民该穿的,本就是完全代表题主所谓“汉族庶民正装”的。

教员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人民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的什么?为的就是推翻阶级压迫,发展和解放生产力,让十几亿人民都能享有古代贵族才能穿、配穿的衣服。现在人民群众获得了解放,人人都有机会公平穿汉服,喝酒吃肉,开轿车(注意喝完酒不能开轿车),享有过去贵族才能享有的生活。他说,站起来,不准跪,没人值得你们跪。

现在有那么一群人跳出来,指着劳动人民的鼻子说,你们这群XX,这美丽的汉服只有大爷我能穿,你们只配穿粗布衣服,你们只配被大爷我剥削。想让站起来的人民再给他跪下去。

你问问,人民群众同意不?

—————————————

破千了0 0

user avatar

那我建议你看一下和服,你觉得他是庶民穿的吗?

所谓“民族服饰”绝大多数都不是底层老百姓能穿的。

user avatar

罪在公卿,非在衣冠,罪衣冠不罪公卿,是何居心?

user avatar

请问“燕尾服”可以代表“盎格鲁-撒克逊农民正装”吗?

“所谓汉服”是:汉族庶民的表率的服装。明白了吗?士族礼仪,是给庶人一个学习目标。不管手段变化,从游说到科举,你要从“田舍郎”走入“天子堂”,就得这么穿。明白吗?你没逻辑,抬什么杠?我说学习美国的工商业,你马上说为啥不学美国乞丐怎么要饭?你觉得你像不像那些拿工资的评论员?

user avatar

人类如风般穿龙袍的自由,难道你也要干涉?

user avatar

我们是一个轻工业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衣服形制的法律规定,且纺织品的价格也较为低廉

平头百姓不能穿锦衣华服是封建社会宗法礼制残余,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议两学一做进行自我矫正

我们革命的目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目的,不恰恰是为了人均穿的起也可以穿龙袍吗?我爱不爱穿龙袍是我的个人爱好,但天王老子也不能阻止我穿龙袍的权利。

user avatar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来就体现在,曾经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阶级才能享受到的东西,逐渐地普及到全社会各个阶层。认为广大群众不配享有高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泥腿子永远是泥腿子,就应该世世代代粗衣烂衫在地里刨土的人,是最饭冻的家伙。

user avatar

有些人满脑子的庶民和贵族,怕不是自己的观念还停留在专制独裁的社会,还妄想把这种落后封建的概念强植入当前新中国大环境下的汉服里,这些人敢不敢去其他55个少数民族那里,拿出同样的质疑精神伸着脖子问问这55个民族的民族服装可以代表他们的"庶民正装"吗?

他们敢不敢去藏族同胞那里,说你祖上是农奴,你应该穿那种烂布条。

他们敢不敢去苗族同胞那里,说银饰是过去土司权贵才有的,如果苗族服饰上有银饰就不能代表苗族庶民。

看着汉族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委曲求全,就天天阴阳怪气地找茬,汉服是封建糟粕,汉服是贵族穿的不是庶民正装,汉服穿起来这么麻烦还穿个什么劲,汉服是被淘汰的不应该再找回来等等等等,抹黑诋毁汉服的话术看似低级,但是杀伤力却摆在那里,说这些话的是什么民族,自己把前面汉服那几个字替换成他本民族的服饰自己先反驳一下。

user avatar

请问所谓"西装"真的可以代表"英格兰平民正装"吗?

我看到好多晒"西装"的,都是那种类似Downtown Abbey的地主老爷一样,或者《The King's Speech》一样,或者维多利亚时代整洁肃穆一样,但是真的古代英国几千万英格兰农民都穿成这样吗?穿成这样难道每天下地干活吗?www

图片源自网络

即,现在所兴的"西装",真的符合"英格兰民族内一般平民生活常用服"的"民族服"的概念吗?

user avatar

汉服代表的内容,就跟56个民族合照中其他55个民族的服饰代表内容是一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服”是否可以代表“汉族庶民正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汉服”本身的定义、历史演变、以及“正装”和“庶民”这两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下的含义。首先,我们来定义“汉服”和“正装”在讨论中的含义: 汉服: 通常指的是汉民族在历史上穿着的传统服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