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去空间站的话,怎么样装作经常去的样子?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挑战!想象一下,你第一次踏入空间站,但想给自己一个“经验丰富”的亮相。这需要一些细节上的考量,让你的举止和反应都显得自然而然,仿佛你早已是这里的常客。下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怎么能“装”得像那么回事儿。

一、 心理建设是第一步:放下初来乍到的忐忑

首先,你得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来过这里,我了解这里。” 别想着“我得装成啥样”,而是想“我在这里会怎么做”。这种内在的认同感比任何外在的技巧都重要。想象一下你之前来过这里,熟悉这里的流程、这里的规矩、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二、 上船前的准备:熟悉“剧本”

在离开地球前,你就得做足功课,但不是那种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其精髓。

观摩模拟训练影像: 如果有机会接触到宇航员训练的视频,多看几遍。注意他们是如何进入舱门、如何移动、如何操作设备。不是照搬,而是观察那些细微的动作,比如如何用腿部或者身体去稳定自己,如何在失重环境下控制方向。
研究空间站内部构造图和功能分区: 你需要知道哪个是生活区,哪个是实验区,哪个是通讯区,这样在你被指引的时候,就不会显得茫然。了解这些区域的功能,能让你在被问到或者被引导时,能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回应,比如“啊,那个是XX实验舱吧,我上次在这里看到过一个有趣的装置。”
了解基本的空间站术语和对话习惯: 宇航员之间会有一些内部的称呼或者交流方式,比如对舱段的代号,对某些操作的简称。不求精通,但稍微了解一些,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比如听到有人说“去对接舱A取个东西”,你心里有数,而不是傻乎乎地问“对接舱A是哪里?”

三、 登站时的“从容不迫”

当飞船缓缓靠近空间站,开始对接,这已经是关键时刻了。

对接时的观察: 在对接过程中,你不需要表现得特别紧张,而是要像个观察员。可以透过舷窗看看外面,或者看看其他经验丰富的宇航员在做什么。如果有人在监测对接数据,你也可以偶尔瞥一眼,仿佛在确认什么。
进入舱门的姿态: 穿过对接通道时,动作要舒缓,不要显得慌乱。一手扶着通道的扶手,另一只手可以稍微撑着墙壁,顺着重力(虽然是微重力)的惯性缓慢前进。注意你的身体姿态,不要漂浮得太夸张,而是用肢体去“锚定”自己。
初入空间站的第一眼: 当你正式进入空间站,看到周围的一切时,不要露出“哇!好神奇!”的表情。而是要有一种“嗯,果然是这样”的感觉。可以略微环顾四周,仿佛是在确认环境,但眼神要平静。

四、 在空间站的“日常”表现

这才是展现你“老司机”本色的地方。

移动和身体控制:
平稳移动: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失重环境下,你很容易因为发力过猛而弹出去。所以,在移动时,要学会“借力打力”。用你的手或者脚轻轻推一下舱壁,就能让你缓慢而稳定地向前滑行。
控制方向: 感觉要飘走的时候,别急着乱扑腾。用一只手抓住最近的扶手或者舱壁,稳住自己。如果需要改变方向,同样是用手轻轻推一下相反方向的墙壁。
“锚定”自己: 在需要固定某个位置时,可以用脚踩住地上的固定点,或者用手抓住扶手。不要长时间地飘在那里,那样很容易显得不自然。
避免碰撞: 即使是第一次,也要尽量避免磕磕碰碰。这需要你对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距离感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什么,立刻顺势用手扶住,而不是惊呼。

与队友的互动:
自然地打招呼: 和其他宇航员打招呼时,可以稍微倾斜身体,用眼神交流,并说一句“早上好”或者“一切都好?”之类的简单问候,语气要轻松。
参与讨论,而非提问: 如果大家在讨论某个设备或者任务,你可以尝试参与进去,即使不懂,也可以问一些更深入的、与操作相关的问题,而不是问“这是什么?”、“我们在这里做什么?”。比如,你可以说:“这个模块的能源输出怎么样?和我们上次的配置有什么不同?”
分享“经验”: 在不经意间,可以“回忆”一些不存在的经历,但要小心,别说得太详细。比如,当大家在讨论某个操作流程时,你可以淡淡地说一句:“我记得上次做这个操作时,我们调整了一下参数,效率更高。” 或者在看到某种设备时说:“这个装置比我上次见到的那个版本优化了不少。”

处理日常事务:
用餐和休息: 在用餐时,动作要熟练,知道食物包怎么打开,餐具怎么用。在休息区,自然地找个地方“固定”自己,比如挂上固定带,然后可以看看窗外,或者翻翻电子书。
个人卫生: 知道如何使用空间站的卫生间和进行清洁。这些动作第一次都会显得有些笨拙,但你可以尽量模仿周围人的动作,让自己的过程显得不那么“手忙脚乱”。
观察和学习: 即使你装得再像,也难免会有不熟悉的地方。这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观察学习”。当看到别人在做什么时,默默地记在心里,并尝试去理解。如果被问到,可以说:“我还在熟悉这个设备的操作流程。” 这样既承认了不熟悉,又表现出你在努力学习的态度。

处理意料之外的情况:
警报声响起: 如果有警报声,不要表现出惊慌失措。观察周围人的反应,然后跟着他们去指示的方向移动。如果被问到,可以镇定地说:“收到信息了,正在确认。”
设备故障: 如果设备出现小故障,不要像个局外人一样站在一旁。如果可能,可以询问:“需要我帮忙吗?” 或者说:“上次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时,是这样处理的。”

关键点提炼:

细节决定成败: 不是宏大的表演,而是微小的动作和反应。
少说多看: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沉默观察比鲁莽发言更显成熟。
模仿与变通: 模仿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但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自信的姿态: 即使内心紧张,也要在外在表现出一种掌控感。
接地气的“经验”: 如果要说经验,就说得真实可信,不要夸大其词。

最重要的是,别把自己逼得太紧。即使是真正的老兵,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未知,如何融入团队。祝你首次空间站之旅,“扮演”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已经有很多抖机灵的答案了,让我来说点别的。


1.别脱袜子

空间站生存第一条:千万不要随便脱袜子。是因为脚臭么?哦,也不是,因为在空间站也要经常洗澡的(毛巾搓搓搓),抗菌袜也是穿了就扔(没有水来洗)所以不会太臭。那是什么?

因为脚皮。嗯,你在空间站呆了一段时间后,就会亲眼目睹自己脚底下脱落的一片片的脚皮。在空间站宇航员们很少使用脚底来走路,脚底很少受力,所以脚底会变得非常光滑和柔软,就像新生婴儿一样。但与此同时,死皮也会开始脱落。我们知道,太空站是失重状态,空气中的灰尘不会像在地表一样会沉到地面上,皮屑也是一样。脱袜子时要非常小心,否则死皮屑就会像天女散花般充斥整个太空舱,直到空气过滤器慢慢吸干净为止。如果你不想被孤立,那最好别用力脱袜子。

2.夹紧双腿

虽然宇航员在地面都做过很多次失重训练,但第一次到空间站时,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失重状态下控制好身体。如果你看到一个宇航员的腿老是会踢到其他东西,那他一定是新来的。这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

在适应之前,为了装作经常上来的样子,你可以躲到俄罗斯舱去。那里是新手的失重最佳训练场,舱室直径比较小,扶手都在手边很近的位置,可以比较容易地保持身体平衡。

切记不要先去美国舱,因为美国舱是通过航天飞机运来的,那里比质子号火箭运上去的俄罗斯舱要大得多,墙壁间的距离很远。如果你没能抓住把手,就会飘在舱室的半空中,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样,无谓的挣扎。如果你不能掌握技巧,会在空中滞留很长一段时间,然后身体会像虾米一样弓着,直到被其他人发现并笑话为止。

3.不要充电

如果你上了空间站,千万不要看到个插座就插。因为,空间站上不但没有交流电,连直流电也是分不同电压的。嗯,美国舱和俄罗斯舱的电压是不同的。虽然两边都是靠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的,(白天直接用,晚上存在锂离子电池里用),但俄罗斯把太阳能电池板转成28伏的直流电,而美国转成124伏的直流电。如果你带了台ibm电脑没电了,还是让老宇航员带你去美国舱插电吧,嗯,电脑的电源能插在直流电上(具体我就不说了哈,整流什么的应该是高中学过的必考点吧)。另外,如果一旦电器发生火灾,千万不要从俄罗斯舱拿灭火器去扑美国舱的火,因为俄罗斯用的是水基泡沫灭火器,只能用于低电压场景,而美国的电压过高了。反过来也不行,因为美国舱的二氧化碳灭火器会让空气中充满窒息的二氧化碳,不能像美国舱那样通过生命维持系统快速过滤掉--老毛子在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过这一点。另外,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当警报响起来的时候,所有从俄国段到美国段的语音通信都会被系统切断,这个时候就不要大喊俄国人来帮忙了,他们听不见。

4.下午茶礼仪

下午茶时间是空间站最能显示你是不是老鸟的。可以追溯到英国17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下午茶文化,一直影响到了太空站。

NASA会为宇航员每天提供三次热饮,可以在约克郡红茶和咖啡里选。一般下午的时候大家会选择喝茶。当你被问到:coffee or tea?的时候,记得要选tea[1]。你会分到一个真空包装的金属箔袋,里面已经混好了茶包、奶油粉包和糖包。千万别问杯子在哪儿。在太空站,大家不会用茶杯喝茶,因为失重时一不小心茶水就会飞出去。通常做法是,直接在箔袋中加热水,然后插根吸管进去。

要掌握好时机再吸!因为太早吸的话茶会没泡开,太晚吸茶就太浓了就像在直接吃茶包。正确的喝法,是用吸管做为连接转移的连通器,等茶泡的差不多浓度的时候,将茶水转移到另一个空箔袋中。这样就能悠哉悠哉的慢慢品茶了[2]。为了显示你经常去,可以和旁边的人聊一下美国宇航员唐·佩迪特在2008年用数学建模做的太空杯,对,就是那个能借助表面张力可以像油灯芯一样让饮料流到嘴里的不会在太空洒出来的杯子。

当然,这个时候就不要去想这热水是从你的尿液过滤来的,会让你喝不下去。


先写这么多吧,如果你喜欢,请点个赞吧,或者关注我一下,我会继续有动力写下去!


【一更2020.09.05】

我来更新啦。有人私信问我关于吃饭,也有评论提到上厕所,那我就先来说说吃饭吧。

5. 吃饭的姿势

每个周五的晚上,是空间站成员吃大餐的时光,经过一周的工作,大家会把最丰盛的料理放在这个时候与大家一起享用。就像在地球上一顿正式的西餐有很多礼仪要求一样,一顿有规格的空间站料理,就餐礼仪也十分讲究。这是因为,蓝星两脚兽们只有用正确姿势的就餐,才能感受食物的美味。

切记,要倒立进食!

在地球上,人类对很多美味的辨识是通过嗅觉进行的。有人说,美食的感受超过90%是由嗅觉提供的,味觉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在空间站上,不会像地面上那样有很多机会闻到食物的香气,因为在失重的环境中,空气没有对流,热空气不会上升,冷空气也不会下降,只有靠空间站的循环风扇24小时的把空气从天花板冲到地板(从而分上下),气味飘进鼻子的机会更少了,只有倒立,才会闻到食物的香气。

再加上失重时体液的重新分布导致颅压升高,再加上永不落地的灰尘的刺激,很多人会有鼻塞等鼻炎症状,也会减少闻到食物的可能,只有倒立进食才能多闻到一点点。

另外,虽然进食时你不需要重力就能靠肌肉吞咽下食物,但千万不要在餐后二小时内做剧烈运动,否则你会看上去像头反刍的牛[3]

6.便前要穿袜,便后要拾屎

作为一个文明的蓝星人,我们即使在上厕所也得讲究,否则会被别人笑话是第一次上太空。

在空间站不能说我要去嘘嘘,这不礼貌,而且地面有几百号人听着呢。要说暗号:小便叫1号,大便叫2号。1号比较简单,对准一个吸尘器一样的吸气软管就行,控制好距离就能滴水不漏。2号就有点繁琐。在坐便器前面的地上横着一个杆子,为了把自己的屁股和马桶绑定,切记要把脚趾头插到这个杆子与地面间的缝中再安心卸货。很多新手因为掌握不了力度,导致“蜥蜴脚”,也就是紧张到太用力以致于大拇趾背上的皮肤起泡磨出茧子。所以如果你是个新手,记得在地面时和NASA后勤搞好关系,他们会给你一种特殊的袜子,在脚趾背那块缝上一块橡胶垫。这样就不会出糗了。

2号完成后,有二种厕纸供选择:一种比较柔软的给美国人用的,还有一种是很粗糙的是专为满足俄国人口味的。建议用柔软的那个。拉一下右边的档杆,马桶会像你在飞机厕所上体验到的那样,一下子就被空气吸下去了。这时候千万别以为就结束了。在马桶的下方出口处连着一个上面布满微孔的橡胶袋,空气从孔中被泵出,黄色固体物就被留在自密封的橡胶袋里了。你要做的就是,把橡胶袋取下放入固体废弃物容器中,并换上新的橡胶袋以方便下一个人方便。固体废弃物容器一般10-15天换一次,如果你遇上个特别勤俭的指令长,那他会要求你戴上消毒手套并把里面的那泡东西包起来,可以做到20天才换一次。

与飞机的马桶不同的是,空气吸走后并不会排到舱外,而是经过干燥、过滤和除臭后,重新吹入空间站供宇航员呼吸。所以大部分宇航员倒立吃饭时最思念的,就是地球上的新鲜空气。


【二更2020.09.06】

感谢大家的点赞!已经过700啦!那我再更新点大家在私信和评论中提到的有趣问题。

这次就说说关于上网的事儿吧。

7. 如何上网发微博

来了空间站,不得让七大姑八大姨隔壁老王都知道一下啊。具体怎么写微博文案,网上有大把的教程,我今天想分享的是,如何正确的上网。

对,空间站从2020年1月开始就能上互联网了。空间站通过高轨道的同步卫星网络来传输和中继网络信号,不光能用来监控指挥空间站的正常运行,上传科学实验数据并下载实验结果,也能用来发朋友圈上外网。只不过上外网的网速相当慢,比以前拨号16300用猫上网还慢(如果你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话)。其实空间站和地面的数据传输速度挺快的,只不过是对非工作用途的网络通信有人为的限速,有点像百度网盘没买会员的感觉。

如果你要装作经常来空间站,记得不要尝试在白天(休斯敦时间)上网。因为带宽会优先满足于工作数据,然后才是个人娱乐。夜间不会传输大量实验数据,所以网速会比白天快很多:白天打开一个网页至少1分钟,晚上可以快到5到10秒就能打开。

切记,不要问空间站wifi的密码。空间站有好几个热点,但其实都没联网,是用来给宇航员的iPad控制舱内设备的。想要上网,只能去宇航员休息室,那里有二台笔记本电脑,分别编号为A和B。A上不了互联网,只能发工作邮件收发实验相关数据的。B是能上互联网的,准确的说,B是通过远程连接到休斯敦的一台电脑来上网--但因为是远程连接,就相当于只是共享了屏幕(防止网络攻击空间站),所以无法上传照片。怎么整?

你最好等着和你一起去的其它新手一愁莫展的时候出现,然后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先在A上用工作邮箱将照片发给自己的个人邮箱,然后再在B上登录个人邮箱并下载照片,存在休斯敦的电脑上,然后就能发微博啦!一定要一气呵成,带点星巴克自带杯子点咖啡的神情:

「Grande美式,带走,麻烦温度高一点。另外水不用加满,帮忙加三块冰,利索点,洒家还要赶路!」

0909:呀,知乎日报收录啦,开心!撒花!我一定会努力的!!!!!!

【三更2020.09.18】

点赞过2000啦!撒花!

那我来更新点保命的tips吧!毕竟大家都想活着回来不是。

8.返回着陆时要闭嘴

据2016年的一份报告[4],美国宇航员在搭乘联盟号飞船返回地球落地时,受伤的概率是 37.5%

虽然都是些三个月内能康复的轻伤,但是如果能做到不受伤才更像是经常去空间站的样子嘛。当你乘坐空间站的联盟号飞船返回地球的时候,重达3吨的返回舱在打开降落伞前就像一块大砖头一样(几乎)自由落体高速坠向地球。当离地面还有11公里的时候,降落伞会打开,这时你会感到飞船突然受力剧烈翻滚起来。按照美国宇航员惠罗克的比喻:

“就像被装在一个桶里从尼亚加拉瀑布边上被人踹下去,
一路翻跟头滚下来,
而且这个桶还在着火(激波加热)。“

这也是整个旅程中最吓人的时候,一定要淡定。你的身体被为你专属定制的座椅很好的保护着,这个座椅就是你在去空间站前躺在液体石膏上取模做出来的,和你脊椎以及腰上的肥肉99%的贴合(剩下1%是因为你在太空中长高了)。20秒,只需20秒,就能停止翻滚了。不要像第一次做过山车那样大惊小怪的乱叫,因为,更危险的还在后面。

当你离地面还有100米时,指令长会伸出手表开始倒计时。这时你要双臂交叉,把脖子向后伸直,紧靠座椅。最最关键,是闭上嘴巴,舌头缩回去。否则当大砖头砸在哈萨克大草原上的时候,你一定会咬到舌头的。而且,千万别伸头向窗户外看,这样脖子会处于一个错误的位置,100%因为承受极大的冲击而咔嚓一声折断了。老毛子设计的联盟号软着陆一点也不“软”。不受伤的秘诀就是:让每一块肌肉都要充血绷紧。

9.放屁很危险

在空间站放屁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要知道,屁中的氢气和甲烷都是易燃气体,如果大量的屁在狭小封闭空间中聚集就可能被点燃,构成火灾隐患。这是所有宇航员的噩梦。

大肠里的细菌在肠道中在把食物分解成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气、二氧化碳、甲烷、氢气、氧气和硫化氢等气体。正常的地球饮食会让我们每天排气12到40次,少的大约能有一个易拉罐那么大体积,多的能有2L大瓶装可乐那么多。好在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空气循环系统会对24小时过滤消毒和重复利用空气,所以至今没有发生事故。

另外,如果真的有屁了也别忍住不放,否则这些气体也会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最终运输到肺部,并通过呼吸排放到空气中(口臭)。所以,上空间站前不吃豆制品等容易产气的食物,才是正解。

只有一种情况你会主动想放屁,那就是你一个人在空间站漂浮又抓不到四周扶手时候。这个时候你做任何动作都不会显著改变你的位置(当然也是有诀窍的)。你可以通过放屁来像火箭一样运动。速度有多快呢?假设体重80公斤的人放屁时长是半秒(我不确定是否是普遍状况。。。),每次放0.05克的屁,差不多有0.1-0.2牛,就算0.2牛吧。前进1米需要多久呢?我懒的算了,抄一个国外网友的计算式吧:

可估算出你会获得0.00125米每秒的速度,前进1米大概需要13分钟。

前提是你得确保周围没有人看见,因为假设的前提是你要脱了裤子放屁。。。。。


待更。




求关注啊求关注,我一定会更新的。。。我的目标是粉丝数超过1万5。。。。。谢谢大家了。点我头像,+关注

参考

  1. ^ 摘自第一名英国宇航员Tim Peake的语录。
  2. ^ 方法摘自《Ask an Astronaut》
  3. ^ 摘自《A year in space, a lifetime of discovery》 by Scott Kelly
  4. ^ Keith Cowing on December 27, 2016 1:24 PM. ... (@AscendingNode) December 13, 2016 @NASAWatch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大部分去空间站的人都是第一次去。

经常去的那些人互相都认识,而且全世界都认识,至少所有去空间站的群体里都认识。

所以你装不了。

第一次去就是第一次去,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

不过好消息是大家都是第一次去,也不丢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