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黄体」,有哪些原因会导致「黄体破裂」?

回答
什么是黄体?

黄体(Corpus luteum)是女性生殖周期中,卵巢排卵后由卵泡发育而来的一个重要暂时性内分泌腺体。

详细来说:

1. 起源: 在排卵过程中,成熟的卵泡(Graafian follicle)破裂,释放出卵子。卵泡壁的细胞在黄体生成素(LH)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改变,包括细胞的增大、细胞质内脂质的积聚和黄素化(luteinization),从而形成黄体。这个过程称为黄体化(luteinization)。

2. 结构: 黄体是一个由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组成的球状或椭圆形结构,位于卵巢表面,其内部含有丰富的血管。

3. 功能: 黄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progesterone)和雌激素(estrogen),其中孕激素是其最主要的分泌物。
孕激素的作用:
维持妊娠: 孕激素能够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化,为受精卵的着床创造有利环境。如果受精成功,黄体将继续分泌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直到胎盘发育成熟能够自主分泌孕激素为止。
抑制排卵: 孕激素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促性腺激素(GnRH、FSH、LH)的分泌,从而阻止新的卵泡发育和排卵。
改变子宫颈粘液: 使子宫颈粘液变得粘稠,不利于精子穿透。
改变输卵管蠕动: 减缓输卵管的蠕动,有助于受精卵向子宫输送。
提高体温: 孕激素能使基础体温升高约0.30.5°C。
雌激素的作用: 黄体也分泌少量雌激素,有助于支持子宫内膜的生长。

4. 生命周期:
如果受精成功: 黄体将继续存在并分泌激素,维持妊娠。
如果未受精: 在排卵后的约1014天,如果没有受精卵的信号(例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黄体就会开始退化,其细胞凋亡,血管萎缩,最终形成一个疤痕组织,称为黄体萎缩体(Corpus albicans)。黄体萎缩后,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刺激子宫内膜脱落,月经来潮。

总结来说,黄体是女性月经周期中,在排卵后形成的、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关键结构,对于维持妊娠或引起月经周期至关重要。

有哪些原因会导致“黄体破裂”?

黄体破裂(Rupture of corpus luteum)是指黄体在发育过程中或黄体功能期发生的破裂,导致黄体内血液或液体进入盆腔。这是一种妇科急症,可能引起腹痛,甚至失血性休克。

黄体破裂的发生通常与黄体内的血管形成和受到的外力有关。以下是导致黄体破裂的主要原因,并会详细阐述:

1. 盆腔器官性疾病(最常见原因):

黄体囊肿(Corpus luteum cyst): 这是导致黄体破裂的最主要原因。在黄体化过程中,如果黄体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血液、淋巴液等),就会形成一个囊肿。这个黄体囊肿的壁相对较薄,并且血管丰富,更容易在受到外力时破裂。
机制: 黄体囊肿的形成是由于黄体化过程中的血液积聚未被充分吸收,或者在月经周期中黄体退化过程中,血管破裂导致局部出血,形成囊肿。这些囊肿壁的毛细血管非常脆弱。

2. 外力作用(诱发因素):

剧烈运动: 在黄体期(排卵后到月经来潮前)进行剧烈的腹部运动、跳跃、举重、跑步等,会增加盆腔内的压力和震动,容易导致充血、增大的黄体破裂。
性生活: 特别是性生活比较粗暴或体位比较特殊时,盆腔受到撞击或挤压,也可能导致黄体破裂。
腹部受到撞击: 意外事故、跌倒等导致腹部受到直接撞击,也可能引起黄体破裂。
腹部用力: 如剧烈咳嗽、呕吐、便秘用力排便等,突然增加的腹压也可能挤压黄体使其破裂。

3. 辅助生殖技术(ART)的使用(间接原因):

促排卵治疗: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等辅助生殖技术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卵子,通常会使用促性腺激素进行超促排卵。这可能导致卵巢过度刺激,形成多个较大的卵泡,而排卵后形成的黄体也可能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多,增加了黄体破裂的风险。
黄体支持: 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常需要黄体酮等药物进行黄体支持,这也会增加黄体期卵巢内黄体的充血程度。

4.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OHSS本身就与卵巢过度增大有关,有时黄体囊肿是OHSS的表现之一。较大的黄体囊肿更容易破裂。

5. 药物影响:

抗凝药物: 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如果女性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倾向,使黄体破裂后出血量更大,病情更严重。

6. 某些疾病或情况:

凝血功能障碍: 如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因子缺乏等,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使黄体破裂后出血量更大。
盆腔炎症(PID): 严重的盆腔炎症可能会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但直接导致黄体破裂的情况相对少见,更多的是引起黄体功能紊乱。

黄体破裂的发生机制总结:

大多数黄体破裂病例是由于黄体内部出血和血管破裂引起的。当黄体发育过程中形成富含血管的囊肿时,其壁会变得薄而脆弱。任何增加盆腔内压力的因素,如剧烈运动、性生活、腹部撞击等,都可能导致这些脆弱的血管破裂,引起黄体内的血液和液体渗漏到腹腔,形成盆腔积血。积血量的大小决定了症状的轻重。

值得注意的是:

黄体破裂通常发生在排卵后的第5天到第20天之间,也就是黄体期。
并非所有黄体囊肿都会破裂,只有在受到外力或其他因素刺激时才会。
黄体破裂的出血量可以从少量到大量不等,少量出血可能仅引起轻微腹痛,而大量出血则可能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如果您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阴道少量出血或无出血,并且怀疑有黄体破裂的可能,应立即就医,进行B超检查和必要的治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医生,我小肚子疼的厉害,是不是阑尾炎了?快给我开个B超看看。”一位做了红色美甲的双手捂着肚子面色苍白的年轻女性有气无力地说道。

医生:“口罩摘下来看看?”

见患者嘴唇也发白,医生略显慌忙,瞥了眼患者指甲,翻了患者眼睑,皱眉道:“没有涂白色口红之类吧?您这个我有点不放心,除了阑尾还要排除下妇科疾病,然后您现在看着有点贫血,建议您先去留观室留观,床边完成相关检查。”

最后完善床旁超声等检查后,初步考虑是黄体破裂,收到妇科住院治疗了。


那么,什么事黄体?黄体破裂为什么能让上面故事中的医生显得慌忙呢?

1.首先,什么是黄体?

黄体(corpus luteum,CL)是一种卵巢组织,它生长在卵泡破裂所产生的创面空间。在卵泡排卵后,残留的卵泡壁会形成塌陷,卵泡膜的毛细血管以及结缔组织等会伸入到颗粒层,在促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这一部分细胞会演变成富含毛细血管、体积大、具有内分泌功能、新鲜时显黄色的细胞团,所以称为黄体[1]。黄体的分泌功能可以帮助胚胎发育,如果没有怀孕,黄体只维持两周就萎缩,此时月经也就来了。

2.黄体破裂的机制

在黄体的整个发生阶段,都有可能破裂。一般来讲,在大多数情况下,排卵后的破裂口不久即被血凝块所堵塞,同时在卵巢内开始有黄体形成,此时若血块脱落,即能引起内出血,即黄体破裂出血。

另外,在黄体发展到血管形成期,有很多新生血管从卵泡膜穿进黄体中心血块内,并一直延伸到腔的边缘,以致黄体腔内出血,血液可沿腔壁形成一带状区,有时可充满整个黄体腔,这时黄体为一较大的血性结构,直径可达1~3cm,轻微隆起于卵巢表面。

正常成熟黄体的血管增生活跃,且弹性较差,在黄体发育到极盛期,若血肿继续扩大,内压增加,当女性在受到外力挤压腹部、用力排便或咳嗽、剧烈跳跃、激烈性交时,则极易发生破裂。

3.黄体破裂的表现,好发人群

黄体破裂作为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主要表现自然是腹痛。在黄体未破裂的时候,可能会有下腹的隐痛;而当黄体破裂后会出血,血液流向腹腔,刺激到腹膜时,就会产生较明显的腹痛。好在人体有一套很好的保护机制,当身体发现有出血症状时,凝血机制会迅速启动,出血很快就会止住。此时血液不再增加和刺激腹膜,腹痛也就会慢慢缓解。但当破裂的毛细血管较粗、较多时,出血量大,人体的凝血机制即使启动了,也止不住血。此时,腹腔内积聚的血液越来越多,腹痛也就越来越重,随着出血量的增加,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休克、晕厥、昏迷等情况。

黄体破裂的腹痛和月经期痛经引起的腹痛,发生的时间不同。有些行经前腹痛的女性,要注意疼痛的剧烈程度,一般来说,黄体破裂属于急腹症,疼痛更为突然、剧烈,建议尽快医院就诊。

此病的高发人群为20-40岁,卵巢功能旺盛的育龄期中青年女性,已婚者患病率高,多数在患者进行剧烈运动和腹部受挤压后发病,右侧破裂率大于左侧[2]。此外,全身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也容易导致致卵巢黄体自发性破裂出血。

4.黄体破裂的治疗

黄体破裂通常发生在特定时期,即黄体发育成熟后,也就是快来月经的时候,主要包括卵巢黄体血肿破裂和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具有常伴内出血以及发病快等特点,易误诊为卵巢囊肿、异位妊娠、阑尾炎、妊娠破裂等其他急腹症。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可致腹腔内出血,严重者危及生命。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面故事中的医生会显慌忙的原因了,医生当时除了担心黄体破裂外,其实还考虑了如异位妊娠等其他急腹症。

在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后,临床上,对于出血量不多、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用止血药进行止血保守治疗, 一般不会反复出血,一旦出血停止,无需特殊治疗。而对于出血迅速、病情严重、大量出血的患者就需要急诊手术,找到出血的黄体囊肿,剥除后血就会止住了,并不需要切除任何正常组织,对以后生育没有不良影响。

5.如何预防

预防黄体破裂,需要注意的是,快来月经前的这段时间不要剧烈运动,尤其是进行腹部运动,同房时动作不要太激烈,避免大力挤压、撞击腹部。

饮食要营养均衡,保持肠道通畅。

总之,尽可能地规避会引起腹压突然增加的因素,减少危机症的发生概率。

参考

  1. ^ 赵敏敏,佟秀琴.引起卵巢黄体破裂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6):108-109.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06.051.
  2. ^ 吴新红,刘红霞.卵巢黄体破裂51例临床诊断特点[J].临床医学,2015,35(09):83-84.
user avatar

1. 先看下黄体是什么

黄体(Corpus Luteum)是卵子从卵泡(follicle)排出之后剩下的部分(如下图1)。因为卵泡由卵泡颗粒细胞(Granulosal cells:下图2左侧卵泡:浅蓝色细胞)和卵泡泡膜细胞(Thecal cells:下图2左侧卵泡深蓝色细胞)组成,所以排出卵子之后形成的黄体也是来源于这两个细胞,从而形成大黄体细胞(Large Luteal Cells:LLC:来源于颗粒细胞)和小黄体细胞(Small Luteal Cells:SLC:来源于泡膜细胞)。(如下图2:左边蓝色:卵泡;右边黄色:黄体)

2. 那么来看下黄体是干嘛的

黄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Progesterone:又叫孕酮;黄体酮)。孕激素是用来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和螺旋动脉发育,以保持子宫内膜厚度的。这可以让受精卵植入到子宫。除此之外,孕激素还有增厚宫颈粘液,抑制精子进入子宫;降低子宫平滑肌收缩;降低催乳素活动等等其他保证怀孕顺利进行的作用。维持黄体功能需要黄体生成素(LH:Luteinizing Hormone),它可以通过直接刺激小黄体细胞(SLC)来增加孕激素分泌(Gs蛋白偶联,PKA途径)。而大黄体细胞上包含前列腺素F-2α受体(PGF2α-receptor),PGF2α用来让黄体退化

3. 为什么黄体形成之后还需要退化呢

因为虽然黄体分泌孕激素可以帮助保持子宫内膜厚度,这有利于受精卵植入到子宫,但是如果孕激素太多的话,会影响受精(比如:增厚宫颈粘液来抑制精子进入子宫)。所以如果黄体生成之后却没有受精卵植入子宫的话,黄体必须要退化,以保证让下一个周期受孕可以顺利进行。黄体退化需要前列腺素F2α(PGF2α)参与(Gq蛋白偶联,PKC途径)(如下图:图片有错误,应该是Gq)。可能机制如下:

A. PGF2α因为通过PKC途径(如下图),所以会激活大量钙离子释放和内流。钙离子增多会激活核酸内切酶,这会让黄体细胞凋亡。

B. 同时因为黄体血管的内皮细胞表达PGF2α受体,这会促进黄体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1(endothelin-1),内皮素会促进血管收缩。所以增加的PGF2α会减少黄体的血流,从而降低黄体的营养支持。

C. 因为血管收缩还会造成缺氧,缺氧会刺激释放更多的内皮素-1。内皮素-1除了上述B的作用之外,还会抑制黄体细胞的固醇类物质(孕酮)产生。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促进黄体退化。

D. 等等…..

4. 再来看下PGF2α从哪里来

PGF2α来源于子宫。这可能是因为发育中的卵泡提高的雌激素促进了垂体的催产素(OT:oxytocin)释放(雌激素可以刺激催产素释放,并提高催产素受体表达)。催产素可以刺激子宫合成和分泌少量PGF2α。这会形成正反馈(如下图),导致更多催产素和PGF2α释放;同时,在月经时,子宫内膜剥落。破坏的内膜膜磷脂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转化成花生四烯酸,进而通过环氧酶通路合成PGF2α。这些PGF2α最后通过上述3机制,来促进黄体退化。

5. 上述说了正常情况下黄体形成和退化的原因。但是一些时候,当卵子排出形成黄体之后,黄体却没有退化消失并持续增大(排卵后黄体囊关闭时液体留在内部),或者出现黄体内出血,这可能会造成液体或血液堆积在黄体中,导致形成黄体囊肿(如下图),黄体囊肿可能破裂。不过黄体囊肿比卵泡囊肿少见,而且通常是无痛和无害的并常常自己消失。另外,在早期宫内孕的话,这种囊肿也可能是生理性出现的(孕6周大小是孕前的2倍),一般直径小于2.5cm。随着胎盘功能替代黄体的激素分泌功能之后,黄体衰退,这种囊肿也会自然消退。

6. 这种功能性或生理性的黄体囊肿不破裂的话,一般不会有任何症状出现。而且一般大部分黄体囊肿是可以自己消失的小的囊肿即使破裂,一般也是无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只需要简单的观察或者止痛药即可。如果囊肿过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尿频、便秘或者下腹部压力感。囊肿越大越容易破裂。又因为黄体里面血管丰富,所以如果大的囊肿破裂的话可能会伴随出血,引起腹腔积血激惹腹膜(如下图)。

7. 可能造成黄体囊肿破裂原因包括:抗凝药使用;腹部创伤或冲击(如剧烈运动;性活动)。可能出现的症状比如:腹部疼痛;阴道出血;恶心呕吐;无力;晕厥等。如果症状严重,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处理,因为少数情况可能会造成DIC、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需要急诊手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