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特别想了解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对当时政局的影响?

回答
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士族门阀势力达到顶峰,深刻影响政局的关键时期。要理解这段历史,就不能不深入剖析士族门阀是如何一步步崛起,又如何用他们盘根错节的影响力左右着当时的政治格局。

一、士族门阀的崛起: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士族门阀并非一夜之间出现,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末。曹操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促成士族门阀壮大的关键一步。这项制度原本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选拔真正有才德的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担任中正官的往往就是那些原本就处于权力核心的士族子弟。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推荐自己的家族成员或关系亲近的士族子弟,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品评定官位,以门第定品评”的恶性循环。

再加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大量人才凋零。士族凭借其家族积累的财富、声望和教育资源,成为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力量。他们能够供养子弟读书,学习经史子集,拥有更优越的生存条件和更广阔的人脉网络。这种优势使得他们在乱世中更容易生存和发展,并将家族的荣耀和权力代代相传。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国家机器因为战乱而运转失灵,朝堂之上充斥着相互倾轧的军阀和投机分子时,那些世代书香、家学渊博的士族,就像是能在洪水中屹立不倒的千年古树,他们的根基深厚,影响力自然不容忽视。

二、士族门阀对政局的渗透与掌控

一旦形成,士族门阀便开始全方位地渗透和掌控当时的政局:

官僚体系的世袭化: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成为九品中正制的真实写照。官职不再是凭才能获取,而是成了士族家族的“私产”。一个家族出了一个显赫的官员,往往就能带动整个家族进入仕途,形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局面。即使一些地方官职,也往往由当地的士族担任,他们成为事实上的“土皇帝”。

政治决策的寡头化: 皇帝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士族的支持。很多皇帝,尤其是那些年幼登基或统治不稳的皇帝,必须依靠士族的支持来维持统治。士族集团则通过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利益诉求,这些诉求通过家族成员在朝堂上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得以实现。

军事与经济的联姻: 很多士族并不局限于文职,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庞大的经济基础。通过联姻,士族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形成强大的政治联盟。例如,北方的权臣往往会依靠几个大的士族作为自己的政治后盾,而南方的士族则通过掌控土地和财政,影响皇权。

文化话语权的垄断: 士族不仅在政治上拥有优势,在文化领域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是经学、玄学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很多士族子弟本身就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们通过对学术的阐释,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这种文化影响力反过来又加强了他们的政治合法性和社会认同感。

三、士族门阀对政局的直接影响

士族门阀的强大势力,具体体现在了许多方面:

王朝的更迭: 很多朝代的建立和灭亡,都与士族的支持或反对密切相关。例如,东晋政权的建立,就离不开当时北方士族的南迁和支持。而后期,如果皇权想要挑战士族的利益,往往会引发士族的强烈反弹,甚至导致政局动荡。

政治的稳定与不稳定: 当士族之间的利益协调一致,或者皇帝能够有效平衡各方势力时,政局可能相对稳定。但一旦士族内部发生分裂,或者与皇权发生尖锐冲突,就很容易导致权力斗争的白热化,影响国家正常运转。

选官制度的僵化: 尽管出现过一些改革的尝试,但士族门阀对选官制度的固化,使得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难以进入仕途。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削弱了国家选拔人才的效率。

国家政策的导向: 士族在特定时期的政治主张,往往会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例如,对佛教的态度、对边疆民族的政策,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士族集团的利益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士族门阀的局限与衰落

然而,士族门阀的强大并非没有隐患。

内耗严重: 强大的士族往往内部派系林立,为了争夺权力和地位,互相倾轧,消耗了大量的社会和政治资源。

脱离实际: 长期掌握权力,又受限于家族利益和传统观念,一些士族子弟可能变得脱离实际,沉溺于玄虚谈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化矛盾: 士族对寒门子弟的排斥,以及他们对社会资源的垄断,长此以往,也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为后来的变革埋下伏笔。

随着历史的演进,例如北朝时期北魏的汉化改革,以及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士族门阀的权力开始受到冲击,其在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魏晋南北朝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士族门阀确实是推动和塑造那个时代政局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兴衰,也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变迁中一个重要的侧面。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就像是笼罩在当时政坛上的一层厚厚的阴影,它既是权力结构的基石,也是矛盾冲突的源泉。理解了他们,才能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运作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挖个坑,慢慢填

虽然问题题目只涉及魏晋南北朝,但是”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这两个概念(当同时出现时)多用于隋唐。我试着啰里啰嗦地把隋唐的情况也说一说。我这个纯属抛砖,欢迎知友们补充。

先说这么几句话。目前盛行借古讽今,消费“阶层固化”这个概念。讨论从汉末到隋唐这段历史时,某些营销号(注意,不是知乎“魏晋南北朝”话题下的优秀答主们,而是那种通篇没啥史料但各种议论代史骗得上千高赞的“营销号”)张口“门阀”,闭口“士族”,动辄就是“XXX代表寒门的利益"、”代表士族利益的XXX怎样怎样“。事实上,士庶之争对政局的影响被严重高估。如下有这么几种言论,都属于高估士族的政治影响:

  1. 曹魏是”法家寒门政权“,被“代表着士族利益的”的司马氏篡夺。然后沿着这个伪线索,某些营销号继续兴风作浪,把曹爽描绘成了“提拔寒门的改革家“。
  2. 杨广开创科举打击门阀。这种论断包含着三个要么是严重缺乏逻辑与史料支持的,要么是过度简化的观点:a. 杨广兴科举,b.杨广打击门阀,c.科举打击门阀。
  3. 废王立武的本质是打击”关陇贵族集团“。这个论断也有很大漏洞,但更离谱的言论是:铲除长孙无忌代表着寒门的”第一次大胜“

曹魏=“法家寒门政权”这个说法早在知乎上被各种批判了。见如果曹操真的是“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那颍川士人为什么意识不到这点去投奔袁绍?

关于2和3, 有空继续填~

------- 12.13 更 ----------

先从”杨广开创科举打击门阀“说起吧。下面穷举一下我能找到的杨坚、杨广两朝的所有中央官僚。这里中央官僚指三省长官和六部尚书,以及杨广一朝有”参掌机密“”参掌朝政“字样的中央官僚。比这些人物级别低的我就不列举了。一是精力有限,二是因为高级别官员在史书上有系统记载,可知全貌,低级别官员没有系统地出现在列传里。我们看看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士族,有多少是寒门。

杨坚朝(括号里的是在该朝的历官中的一个):

杨素(左仆射),弘农杨氏父北周汾州刺史,祖北魏谏议大夫,祖先按照史书记载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山相杨结,新出土墓志可以追溯到晋尚书令杨瑶。杨瑶的”瑶“字可能是”珧“字误写,而杨珧则是西晋外戚,关西孔子杨震之后。杨素这一支,世代为官。夫人荥阳郑氏北祖房。

高颎(左仆射),渤海高氏,父东魏龙骧将军+谏议大夫,西魏末年投关中,入周被赐武阳县伯。祖北魏兖州刺史,曾祖父北魏安定郡守。

赵煚(右仆射),天水赵氏,父北周尚书左丞,祖西魏河东刺史。

赵芬(右仆射),天水赵氏,父北周秦州刺史。

鱼庆则(右仆射),父北周灵武太守,鱼公虽然不属于汉人大姓也不属于洛阳鲜卑勋贵之一,但按照《隋书》记载,他祖上早在匈奴赫连氏手下当官,”代为北边豪杰“,至少也是关陇豪佑了。

苏威(右仆射),武功苏氏,父北周司农卿,享北周太祖庙庭,祖武功郡守,”累世二千石“(《周书》)。

柳机(纳言),河东柳氏,夫人陇西李氏武阳房,父北周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祖先后在南齐、北魏为官,曾祖父刘宋任太守,曾祖母清河崔氏

李德林(内史令),汉中李氏,虽然比我描黑的那些郡姓级别低了一些,但祖父和父亲都是东魏北齐的官员。

杨约(内史令),弘农杨氏,杨素的弟弟。

韦士康(吏部尚书),京兆韦氏,周上柱国郧襄公韦孝宽之侄,夫人河南元氏,祖父、曾祖父都是北魏郡守,”世为三辅著姓“(《周书》)

卢恺(吏部尚书),范阳卢氏,父西魏中书监。母河南元氏。

辛彦之(礼部尚书),陇西辛氏,父北周渭州刺史,祖北魏凉州刺史。

牛弘(吏部尚书),父西魏工部尚书,祖安定郡守。

元岩(兵部尚书),河南元氏,父魏敷州刺史。

贺娄子干(工部尚书),父北魏右卫大将军,祖北魏侍中

元晖(兵部尚书),河南元氏,父北周尚书尚书左仆射

苏孝慈(兵部尚书),父北周兖州刺史(按《隋书》),祖父黑城镇主(按墓志铭)。

李元通(兵部尚书),寒门 (父亲是杨坚父杨忠手下的士兵)

皇甫绩(刑部尚书),安定皇甫氏,父周洮、河、甘、渭四州刺史,祖西魏陇东太守

薛胄(刑部尚书),河东薛氏,父北周蔡州刺史、文成郡公

袁聿修(刑部尚书),陈郡袁氏,父北魏中书令

宇文弼(刑部尚书),河南宇文氏,父北周宕州刺史,祖西魏钜鹿太守

长孙平(民部尚书),河南长孙氏,父北周柱国大将军

张煚(民部尚书),基本可以确定为寒门

斛律孝卿(民部尚书),父高欢爱将,东魏大都督,世为鲜卑豪酋

厙狄嵚(民部尚书),父祖家世不可考,暂定为寒门

刘仁恩(刑部尚书),弘农刘氏,父魏侍中,开府,嘉山桓公(《隋前大將軍信州總管梁郡公劉使君墓誌》)

郭均(兵部尚书),父祖家世不可考,暂定为寒门

冯世基(兵部尚书),上党冯氏,但上党冯氏自东汉以后就罕见于史书,故暂定为寒门

窦炽(太傅),父北魏平远将军,”累世仕魏, 皆至大官“(《周书》)

于翼(太尉),父北周燕文公于谨,西魏八柱国之一,祖北魏荏平县伯,陇西郡守。

李穆(太师),祖北魏高平镇都督,曾祖父北魏子都督。

以上是隋文帝一朝除皇族之外的所有中央官僚,大家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提醒我一下。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门阀士族,寒门只有两个。即便不算皇族成员,隋文帝一朝的寒门比例也只是6.9%而已。

------------ 12.14 更 ---------------

下面是我能找到的杨广一朝所有的中央官僚,有一些人物和杨坚的重合,固复制黏贴之。

杨素(尚书令),弘农杨氏父北周汾州刺史,祖北魏谏议大夫,祖先按照史书记载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山相杨结,新出土墓志可以追溯到晋尚书令杨瑶。杨瑶的”瑶“字可能是”珧“字误写,而杨珧则是西晋外戚,关西孔子杨震之后。杨素这一支,世代为官。夫人荥阳郑氏北祖房。

苏威(右仆射),武功苏氏,父北周司农卿,享北周太祖庙庭,祖武功郡守,”累世二千石“(《周书》)。

杨文思(纳言),弘农杨氏,父北周小冢宰,和杨素不是一房,却共祖中山相杨结,同样是关西孔子杨震直系后代。

萧琮(内史令),兰陵萧氏,父西梁明帝,祖西梁宣帝,曾祖父梁昭明太子,高祖梁武帝萧衍。

元寿(内史令),河南元氏,父北周凉州刺史,祖北魏侍中、昭陵王。

牛弘(礼部尚书),父西魏工部尚书,祖安定郡守。

崔仲方(礼部尚书),博陵崔氏,父北魏侍中,北周安国公,祖北魏吏部尚书,曾祖父北魏光州刺史。

宇文弼(礼部尚书),河南宇文氏,父北周宕州刺史,祖西魏钜鹿太守

杨玄感(礼部尚书),弘农杨氏,杨素的儿子

杨义臣(礼部尚书),父北周仪同大将军。

段文振(兵部尚书),父,北周洮、河、甘、渭四州刺史,祖北魏沧州刺史

梁毗 (刑部尚书),安定梁氏(此处按《隋书》和《北史》,但我猜测西魏以来卷土重来的东汉大族安定梁氏有可能是匈奴混入),父北周沧、兖二州刺史,祖魏泾、豫、洛三州刺史,郃阳县公。

卫玄(刑部尚书),父北周侍中、左武卫大将军,祖北魏司农卿。

长孙炽(民部尚书),河南长孙氏,父北周熊州刺史、平原侯,祖西魏太常倾,冀州刺史,曾祖父北魏上党文宣王

樊子盖(民部尚书),父北齐仁州刺史,祖梁越州刺史。

韦津(民部尚书),京兆韦氏周上柱国郧襄公韦孝宽之子,祖父、曾祖父都是北魏郡守,”世为三辅著姓“(《周书》)

宇文恺(工部尚书),父北周大司徒

杨约(内史令),弘农杨氏,杨素的弟弟。

裴矩(“兼长兵部事”),河东裴氏西眷裴,父北齐太子舍人,祖北魏东荆州刺史

裴蕴(”参掌机密“、”参掌朝政“),河东裴氏南来吴裴,父陈都官尚书,祖梁卫将军

虞世基(”参掌朝政“),会稽虞氏,父陈太子中庶子,祖通直散骑侍郎、中书舍人,曾祖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高祖梁廷尉卿、永嘉太守。

宇文述(”参预朝政“),父北周柱国大将军、忠城郡公,祖父和曾祖父是沃野镇军主。

萧瑀(“委之机务”),兰陵萧氏

韦冲(民部尚书),京兆韦氏

杨广一朝,我能找到的中央官僚里,有22个士族,0个寒门,0个寒门,0个寒门,0个寒门。此公被很多隋吹以及其他谈中古必言”士族VS寒门“的朋友们誉为打击门阀的皇帝,试问:这样的杨广,怎么在三省长官、六部尚书和后期掌握实权的大臣里面只用士族呢?杨广一朝的官员,用唐朝出土墓志上的骈语来描述,那真是”高门霭霭,极望悠悠“(摘《大唐故人荀君墓志铭文》)。别扯什么”杨广有心无力云云“,再有心无力,也不是寒门比例如此之低的理由。如果非得说”杨广有心无力“,我还说司马懿是大魏忠臣呢,反正历史没明确记载他们要僭越,对吧。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看杨广一朝官员的来源,会发现,与杨坚一朝比,杨广任用了更多的山东、江南士族,过两天我再细写一下这个事情,以及所谓的”兴科举“。

------------ 分割线 -----------------

忽然发现自己挖的坑好大,慢慢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