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g2SO3 为什么不与 HNO3 反应?

回答
说亚硫酸银(Ag₂SO₃)“不与”硝酸(HNO₃)反应,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的说法是,亚硫酸银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浓度不太高、温度不太低的硝酸中,其反应性非常有限,或者说反应进行的非常不显著,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亚硫酸银(Ag₂SO₃)是什么。

结构与性质: 亚硫酸银是一种银的亚硫酸盐。它的特点是:
溶解性低: 它是典型的难溶性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与溶液中其他物质反应的速率和程度。反应通常发生在固相表面,或者需要盐溶解才能进行。
亚硫酸根离子的性质: 亚硫酸根离子(SO₃²⁻)是亚硫酸(H₂SO₃)的共轭碱。亚硫酸本身是一种弱酸,其酸性比硫酸(H₂SO₄)弱很多。亚硫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质子化,生成亚硫酸氢根离子(HSO₃⁻),甚至进一步生成亚硫酸(H₂SO₃),而亚硫酸在水溶液中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硫(SO₂)和水。

接着,我们来看看硝酸(HNO₃)的性质。

强氧化性和强酸性: 硝酸是一种非常强的酸,同时也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尤其是浓硝酸。这两种性质都使得它能够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酸性: 作为强酸,硝酸可以轻易地与碱、某些金属盐反应,提供质子。
氧化性: 硝酸的氧化性主要体现在硝酸根离子(NO₃⁻)可以将一些还原性物质氧化,自身被还原成低价态的氮氧化物(如NO, NO₂, N₂O等)。

现在,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可能发生什么:

1. 硝酸的酸性对亚硫酸银的影响:
理论上,硝酸作为酸,会与亚硫酸银中的亚硫酸根离子(SO₃²⁻)发生反应。这是基于酸碱中和的原理。
反应式可以写成:
Ag₂SO₃(s) + 2HNO₃(aq) → 2AgNO₃(aq) + H₂SO₃(aq)
或者,考虑到亚硫酸根的质子化过程:
Ag₂SO₃(s) + HNO₃(aq) → 2Ag⁺(aq) + HSO₃⁻(aq) + NO₃⁻(aq)
HSO₃⁻(aq) + HNO₃(aq) → H₂SO₃(aq) + NO₃⁻(aq)
关键点来了: 亚硫酸(H₂SO₃)是一种不稳定的酸,在水中会迅速分解:
H₂SO₃(aq) → SO₂(g) + H₂O(l)
所以,更完整的反应应该是:
Ag₂SO₃(s) + 2HNO₃(aq) → 2AgNO₃(aq) + SO₂(g) + H₂O(l)

为什么这个反应看起来不“剧烈”?
难溶性: 亚硫酸银本身溶解度低,反应只能发生在它的表面。即使有硝酸在周围,也需要时间才能渗透并接触到亚硫酸银的晶格。
亚硫酸银的稳定性: 相较于亚硫酸盐(如Na₂SO₃),亚硫酸银的稳定性可能略有不同。虽然亚硫酸根离子容易被酸质子化,但生成物硝酸银(AgNO₃)的溶解度很高,这意味着反应一旦发生,亚硫酸银就会被消耗,表面不断暴露。
亚硫酸银的氧化性? 严格来说,亚硫酸根(SO₃²⁻)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可以被强氧化剂氧化。但亚硫酸银作为一种盐,其还原性不如游离的亚硫酸根离子那么显著。

2. 硝酸的氧化性对亚硫酸银的影响:
硝酸,特别是浓硝酸,是一个强氧化剂。它能够氧化许多物质。
亚硫酸根(SO₃²⁻)本身就是一个还原剂,可以被氧化成硫酸根(SO₄²⁻)。
如果硝酸的氧化性足够强,那么理论上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SO₃²⁻(aq) + 2NO₃⁻(aq) + 2H⁺(aq) → 3SO₄²⁻(aq) + 2NO(g) + H₂O(l)
考虑到亚硫酸银的难溶性,这个反应也可能发生在表面。

那么,为什么我们常说它“不反应”或者“反应不显著”呢?

这主要是由于硝酸的性质在与亚硫酸银接触时的表现,以及反应条件的综合影响。

反应速率和条件:
硝酸浓度: 如果使用的是稀硝酸,其酸性和氧化性都相对较弱。稀硝酸可能只会缓慢地溶解亚硫酸银,或者与亚硫酸根发生弱酸弱碱的反应,生成亚硫酸(然后分解),但分解速度可能赶不上溶解速度,或者分解产生的SO₂逸出非常缓慢。
温度: 反应速率通常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反应会更慢。
亚硫酸银的颗粒大小: 越细小的亚硫酸银颗粒,其表面积越大,与硝酸接触的可能性越高,反应也会越快。
相对稳定性:
尽管亚硫酸根可以被酸质子化,但亚硫酸银的溶解度相对较低,这使得它不像其他亚硫酸盐那样容易与稀酸发生剧烈反应。
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不反应”现象,是因为反应发生的非常缓慢,以至于在观察者的感知中,物质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一点点白色的亚硫酸银粉末在稀硝酸里,可能只是表面稍微有点变化,或者看起来依旧是白色的沉淀,而不是像一些活泼金属遇酸那样冒泡溶解。
可能存在的“保护层”: 理论上,如果反应生成了某种难以渗透的产物,它也可能阻止进一步反应,但对于AgNO₃和SO₂这种产物来说,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保护层。

总结一下,为什么亚硫酸银在某些情况下看起来“不与”硝酸反应,或者反应非常不显著:

1. 难溶性: 亚硫酸银溶解度低,限制了反应的发生速率。
2. 稀硝酸和较低温度: 在稀硝酸或低温条件下,硝酸的酸性和氧化性不足以引发快速明显的反应。
3. 亚硫酸分解: 即使发生酸碱反应生成亚硫酸,其分解产生的SO₂逸出速率可能不快,给人的感觉是反应不明显。
4. 感知阈值: 很多化学反应,尤其是固液反应,如果速率很慢,在日常观察中会被认为是“不反应”。

所以,更准确地说,亚硫酸银与硝酸的反应是存在的,但其进行速度和显著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硝酸的浓度、温度以及亚硫酸银的物理状态。 在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实验条件(比如用稀硝酸处理亚硫酸银固体的场景)下,反应可能非常缓慢,以至于看起来像是没有反应一样。但如果是在浓硝酸、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的迹象(如SO₂气体的放出,沉淀的溶解)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1016补充修改)


如果是较浓的硝酸,确实可以与亚硫酸银反应,亚硫酸银被氧化为溶解度不大(但比亚硫酸银大得多)的硫酸银,硝酸被还原为NO2等低价氮氧化物。


但很稀的硝酸确实不容易与亚硫酸银反应,反而在较稀(百分之几)的硝酸银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能得到亚硫酸银沉淀:



如果将水溶液中的SO2看作H2SO3,上述反应可看成典型的复分解反应:



不仅有一定氧化性的一价银离子难于氧化SO2或者H2SO3,生成的HNO3也难于氧化SO2、H2SO3以及Ag2SO3,但从标准电极电势看,一价银离子和HNO3都有能力氧化H2SO3(或者水溶液中的SO2),为何发生的主反应是复分解反应而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进行简要分析:


1、一价银离子与SO2或者H2SO3的反应存在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从标准电极电势看,一价银离子的氧化性与三价铁离子基本相当,三价铁离子有能力在水溶液中氧化SO2是众所周知的:



那么,将SO2通入AgNO3溶液,氧化—还原反应从标准电极电势,即热力学角度看,也是可以发生的:



那么是否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 (或者写成 )呢?同样可以先从热力学角度进行分析,上述复分解反应属于“弱酸制强酸”反应,“弱酸制强酸”复分解反应反应如果能够发生,必然存在推动反应向生成强酸方向进行的因素,例如众所周知的“弱酸制强酸”复分解反应:



推动反应向生成强酸H2SO4方向进行的主要因素是硫化铜CuS溶解度极小,溶度积 低到 数量级,即使在强酸H2SO4中CuS也难溶,“弱酸制强酸”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了。


因此,复分解反应 能否发生,亚硫酸银Ag2SO3的溶解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将反应改写成为离子方程式形式的可逆反应:



再估算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将上述反应拆成三步反应:



可见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是亚硫酸两级电离平衡常数之积,再除以亚硫酸银溶度积,最终得到的商。常温下亚硫酸的两级电离平衡常数分别在 和 数量级,亚硫酸银的溶度积则低到 数量级,查阅相关文献,取常见数据估算,可得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 ,反应向右进行的趋势很大(一般认为平衡常数达到 数量级就可看作完全进行到底的反应),因此复分解反应 从热力学角度看也是能够较为充分进行的。


为何亚硫酸银有着很低的溶解度?可能与亚硫酸根离子的配位能力有关,也就是说亚硫酸银不是简单的离子化合物,而更接近一种中性络合物,如同草酸亚铁中存在配位键一样,亚硫酸根离子与银离子之间可能存在明显的配位作用,这种配位作用使得亚硫酸银接近共价化合物,溶解度相对简单的离子化合物有可能下降。亚硫酸根离子与银离子的配位能力,从以下事实中可见一斑,亚硫酸银难溶于稀酸,但在含有高浓度亚硫酸根离子的弱碱性溶液中却可以溶解,因为亚硫酸根离子能进一步与银离子配位生成可溶性的络离子:



银亚硫酸根络离子的稳定常数在 数量级,低于银硫代硫酸根络离子,但甚至略高于常见的银氨络离子。过去胶片摄影的年代,黑白胶卷柯达D-23微粒显影液配方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配方中仅使用对甲氨基苯酚硫酸盐(商品名米吐尔)作为还原剂,再加入大量的亚硫酸钠,让过量的亚硫酸钠部分溶解胶卷上的卤化银(主要是溴化银)颗粒,使得颗粒变小,最终显影后的银颗粒十分细腻,这种溶解即生成了银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的络离子,柯达D-23微粒显影液配方:对甲氨基苯酚硫酸盐(米吐尔)7.5g,无水亚硫酸钠100g,加水到1000ml。


也就是说,如果只考虑热力学因素,SO2通入AgNO3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都能发生,二者是竞争反应:



但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转移反应,复分解反应则不存在电子转移,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的活化能通常比复分解反应要高,也就是说,从动力学角度看,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速率通常比复分解反应慢,特别是在冷的水溶液中,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氧化—还原反应相对复分解反应更慢,因此,在冷稀的硝酸银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考虑动力学因素,复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可能要快得多,导致复分解反应成为主反应,析出亚硫酸银沉淀。


一个可供佐证的实验事实是:冷稀的较强酸性水溶液中,三价铁离子氧化SO2的反应速率也是很慢的,笔者做过实验,将SO2通入含有少量三价铁离子的NaHSO4浓溶液,未通入SO2之前溶液只有浅黄色,开始通入SO2后溶液颜色反而明显加深,从浅黄色变为明显的黄褐色,甚至接近红褐色(可能与 等络离子的生成有关),时间较长后,溶液的较深颜色才慢慢褪去。


2、浓度很低的HNO3氧化性动力学上不利


复分解反应 虽然生成HNO3,但实验室常用的AgNO3溶液一般是较稀的溶液,因为AgNO3价格昂贵,做银镜反应的AgNO3溶液已经是较浓的溶液,浓度也不过2%左右,检验氯离子的AgNO3溶液浓度可在1%以下,这样低浓度的溶液,无论是AgNO3水解得到的少量HNO3,还是复分解反应生成的少量HNO3,浓度都是很低的,很低浓度的HNO3在水溶液中几乎完全电离为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而硝酸根离子结构对称,浓度很低时,作为氧化剂时动力学上不利,即作为氧化剂时反应速率极慢,对SO2或者Ag2SO3的氧化反应几乎不能发生。


在2%以下的稀硝酸中投入金属镁,放出的气体实际主要是氢气:



高氯酸也存在类似现象,尽管从标准电极电势看高氯酸氧化性强于硝酸,但在冷的稀高氯酸溶液中投入金属镁,基本也只发生放出氢气的反应,同样主要是因为高氯酸根离子结构对称,浓度低时作为氧化剂时动力学上不利:



古老的铅室法制造硫酸,即使用氮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将SO2氧化为H2SO4,实际主要的氧化剂是动力学上比硝酸活泼得多的亚硝酸(HNO2),而不是HNO3:



3、较强酸性水溶液中SO2的还原性减弱


从酸性和碱性水溶液中,+6价硫还原为+4价硫的反应看:



可见增加氢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的氧化性增强,H2SO3的还原性相对减弱;而增加氢氧根离子浓度,亚硫酸根离子的还原性就会增强,硫酸根离子的氧化性则减弱。


实际上,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水溶液中的SO2(或者H2SO3)还原性减弱,却能表现出明显的氧化性,例如锌粉在水中与SO2的反应,生成连二亚硫酸锌(ZnS2O4),相当于+4价硫作为氧化剂被还原到了+3价硫:



此反应是工业生产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中的重要反应。再例如,在浓的酸性溶液中,SO2过量的情况下,下列反应能够发生,SO2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



AgNO3溶液水解呈酸性,SO2溶于水也呈较强的酸性(SO2在水中溶解度较大,H2SO3是中强酸,酸性甚至强于磷酸或者硫酸氢根离子,常温下SO2饱和水溶液的pH值可下降到1—2),在AgNO3溶液中通入SO2,较强的酸性环境有可能明显减弱SO2的还原性,导致一价银离子或者HNO3氧化SO2的反应更不容易发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亚硫酸银(Ag₂SO₃)“不与”硝酸(HNO₃)反应,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的说法是,亚硫酸银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浓度不太高、温度不太低的硝酸中,其反应性非常有限,或者说反应进行的非常不显著,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