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个亲戚说我和我妹胖,再不运动越来越胖。我回了句又没吃你家饭,被大人们说没教养,我错了吗?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见,尤其是当涉及到身体外形和健康的时候。从你和亲戚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下“错”与“对”,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冲突。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的行为和出发点:

你的出发点可能是:
自我保护和边界感: 亲戚的评论让你觉得不舒服,侵犯了你的个人空间和身体自主权。你觉得他们的评论是不请自来,并且带有评判性。你之所以说“又没吃你家饭”,是因为你认为自己的体型和生活习惯是自己的事情,与对方无关,不应该受到他们的干涉和指责。
反击和不满: 你可能觉得亲戚的说法太直接,甚至有些刻薄,让你感到被冒犯。这句话也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表达你的不满和对这种不被尊重的感受。
对他人评价的不信任: 你可能不认为自己或者妹妹真的“越来越胖”,或者认为即使胖一些也无所谓,不符合亲戚的“标准”。

你的行为(回怼亲戚的话)的后果:
直接冲突: 这句话直接挑战了亲戚的权威性和发言权,很容易引发争执。
被解读为缺乏礼貌: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长辈说话晚辈应该“听着”,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委婉表达,而不是直接回怼。你的话语方式,尤其是带有反问和“没吃你家饭”这样的说法,很容易被长辈解读为不尊敬、不礼貌,甚至“没教养”。
引起长辈的“教育”: 大人们(可能是你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之所以说你没教养,是因为他们更看重家庭的和睦、辈分秩序和传统的社交礼仪。在他们看来,你没有顾及到亲戚的长辈身份和你们的家庭关系,选择了直接对抗而不是委婉处理。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亲戚的出发点和行为:

亲戚的出发点可能是:
关心(以他们的方式): 很多长辈在看到晚辈“发胖”时,内心深处可能是出于一种传统的“关心”。他们可能认为“胖”就等于“不健康”或者“不好看”,希望晚辈能保持好身材,避免以后出现健康问题。他们表达关心的方式可能比较直接和粗糙,缺乏技巧。
习惯性评论: 有些人习惯于对身边人的外貌、身材、生活方式进行评论,这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模式,他们自己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传递家族健康观念: 在一些家庭中,健康和体型被视为家族的“门面”或“责任”,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晚辈。

亲戚的行为(说你和妹妹胖,建议运动):
直接且不加修饰: 他们直接说“胖”,并没有考虑这句话对你们的感受。
带有评判性: “再不运动越来越胖”这句话,不仅是陈述事实(他们认为的事实),更带有警示和批评的意味。

那么,你错了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更多的是一个关于沟通方式、家庭观念和个人边界的权衡。

从沟通效率和维护关系的角度看,你可能“错”了:
无效沟通: 你用一句反击性的话语,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对方仍然认为你“胖”,而你则被贴上了“没教养”的标签,双方的观点和感受都没有得到有效传递和理解。
损害关系: 你直接回怼,让亲戚感到没面子或被冒犯,可能导致亲戚以后不再愿意与你亲近,或者在其他场合更加尖锐地评价你。同时,你的行为也可能让你父母感到尴尬和失望,影响了你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从维护个人权利和表达真实感受的角度看,你没有“错”:
你有权不接受不请自来的评判: 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你没有义务接受任何人(即使是亲戚)对你体型的随意评论和指责。你回怼的本意,也是想捍卫自己的个人边界。
你的感受是真实的: 你因为对方的言论而感到不舒服,想要表达出来,这是人之常情。

关键在于“如何表达”以及“如何应对”。

为什么大人们会说你没教养?

长幼尊卑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非常强调长幼尊卑。长辈说话,晚辈即使不同意,也应该表现出尊重和礼貌。直接回怼,尤其是在有其他长辈在场的情况下,会被视为对长辈权威的挑战,是对家庭秩序的破坏。
面子问题: 大人们可能更看重家庭的整体形象和“面子”。你在公共场合(或家庭场合)直接回怼亲戚,让他们觉得是在“丢人”,有损家庭的和谐和体面。
传统社交礼仪: 传统的社交礼仪要求晚辈在与长辈沟通时,要委婉、克制、多听少说。你的直接反驳,不符合这些“规矩”。
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教育方式: 你的父母或长辈可能也经历过类似的家庭关系模式,他们认为“受着”或者“忍着”是更好的方式,或者他们也习惯于用批评的方式表达关心,因此希望你也这样做。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更“妥当”或“有技巧”的做法可能是什么呢?

这需要一些情商和沟通技巧:

1. 先肯定,再表达: 如果你想回应,可以先简单承认他们的“关心”:“谢谢XX(亲戚称谓)关心我。” 或者“我知道您是为我好。”
2. 委婉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观点:
“我现在感觉挺好的,也注意身体的。”
“我们最近也在调整生活习惯了,谢谢关心。”
“运动这事儿,我们会自己安排的,谢谢提醒。”
“胖瘦是小事,健康就好,我会注意的。”
(如果不想过多解释)“知道了,谢谢。” 然后转移话题。
3. 利用幽默化解: 有时用轻松的语气开玩笑也能化解尴尬,比如:“我这肉都是给我自己长的,又没长到您身上!”(但这个也可能带点火药味,看你和亲戚关系以及当时的氛围)。
4. 寻求支持或转移关注点: 如果你觉得亲戚的话让你特别不舒服,可以看看你的父母或其他长辈是否在场,用眼神或简单的语言向他们示意,或者直接将话题引向其他人或事。
5. 事后沟通: 如果你觉得在当时气氛不好说太多,可以在事后与父母沟通,解释你当时的感受,以及你为什么会那样回应。让他们理解你的立场。

总结一下:

从结果导向和传统家庭规则来看,你的回怼方式确实可能被认为“没教养”,因为它打破了长辈说话晚辈要“听”的规则,并且让场面一度尴尬,容易让长辈觉得没面子。

但是,从个人权利和情绪表达来看,你没有原则性错误。你只是用了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边界和感受。

关键在于平衡。 在家庭环境中,很多时候需要在维护自己的感受和维护家庭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你的直率是一种优点,但有时候,在与长辈沟通时,需要加上一些“润滑剂”,让你的直率不至于变成“鲁莽”。

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你可以尝试用更温和但坚定的方式来表达,既能表明你的态度,又能尽量避免激化矛盾,维护家庭和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多了网上那些碰见事就硬刚的故事,自然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可是,它们吞噬了你好好沟通的能力。

有一回坐高铁从北京回济南,车厢里有个很小的娃娃,天生好问,总是对妈妈问东问西。这时候,坐在后排走廊边上的一位年轻男士,不时向他们那边望。望了几回,就气得满脸通红,咬牙切齿自言自语:“烦死了!”

那位母亲一直让孩子不要嚷,又是“嘘”,又是“闭嘴”,最后还捂住了孩子的嘴。听到有人说“烦死了”,更加羞愧,带着孩子往卫生间的方向走。

车马上到站,人们开始收拾行李,准备下车。这时候,那位“烦死了”的男士依然满面通红,给他的朋友打电话抱怨:“哎呀,烦死了,我在车上碰见一对母子,那孩子就是网上说的熊孩子,闹了我一路。”他故意声音弄得很大,好让刚刚从车中部回来的女子听到。很显然,他的这段旅途,全被车厢里的小崽子给毁了。他是一位可怜的受害者……

然而,我不是要说这个。

要不是我跟那位手足无措的母亲说可以先带孩子去那边冷静冷静,他受到的“迫害”就更严重。

他为什么只管演内心戏而不知道怎么办呢?

恐怕跟看多了网上“硬㨃”的戏本,从而奇怪地丧失了同人正常的交流能力。看多了“遇事硬㨃”戏,还生了效仿心,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恐怕只能引起更为激烈的冲突或内心戏。

沟通能力的缺失是普遍的。

大学里,同学们都在教室里上自习。教室外面有一个男子高声打电话,嗯嗯嗯,昂昂昂,拍胸脯,打包票。打了十多分钟,没有要挂掉的意思。

自习室里的同学,挠头的挠头,皱眉的皱眉,脸红的脸红,叹气的叹气,就是没有一个敢出去管一管,都等着别人,都怕打电话的那人万一有个坏脾气,都劝自己“这点声音没关系”。直至有位同学发现的确很吵,站起来,走到外面,对那人讲:“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您在这儿打电话有些吵,能不能小声点。”那人立即说:“不好意思啊!”把声音放得很小,同时转移了阵地。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你先把正当途径试了,如果不管用,再去发飙,一点也不迟。从我的经历来看,正常沟通,十有八九都能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可能从小就缺少教人“正常交流”的教育,以至于遇到事情,除非不说话,一说话就是出口伤人。

当初去日照找 @一个男人在流浪 浪,动车绕道青岛西。

从青岛西上来一个妇女,提着装着海鲜泡沫塑料盒。把小箱子放在脚下,一股海鲜的恶臭就袭来了。坐在她左侧的是一对母子,儿子大约十岁,闻到这股恶臭,大声说:“太臭啦!”其他人也都闻到了,他的母亲当然不会例外。但是母亲觉得孩子这样说不好,拍了孩子一下,示意他闭嘴并忍耐。

然而臭怎么解决呢?

大家只觉得臭,竟没人知道如何解决。

但这件事实在是太好解决了:我觉得不好直接跟拿海鲜的人说,怕摸不准她的性格脾气,就找乘务员反映这个情况。等我去了一趟卫生间,回到座位的时候,海鲜盒已经被那人提到5车去了,再干扰不到任何乘客。

车厢里遇见任何不爽的事,都可以找乘务员反映,乘务员这种场面见多了,你要相信他们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妥善处理。住宾馆也一样,有个新闻报道一女子住宾馆因为同层房间开着门打牌声音太吵,忍无可忍打电话报警,说有人吸毒,最后因报假警被训诫。

其实,这种情况下,自己不方便去说,就打电话给前台,前台都会上来处理。我去云南旅游时,就遇见了这种情况,前台处理得很好。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我曾遇见一个无赖,在车厢里高声打电话,搞得隔壁车厢都听得见,一派商务人士的模样,这总那总的。乘务员劝他小声打电话,他并不听。满车厢乘客一直煎熬到下车还要听他高声喧哗,原来是受了业务培训,将浪叫视为自信的体现。

通过硬㨃,我们战胜了第一位母亲,让她因为“熊孩子”的捣乱而泪奔、懊恼、痛苦、自惭形秽;我们还战胜了海鲜女,让她因为带了发臭的海鲜上车而不知所措、窘态百出、无地自容。但我们战胜不了喧哗商务男,因为喧哗商务男对什么都不在乎,只晓得装毴。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硬㨃”多管闲事的亲戚。

想来题主也是受到了这种文章的鼓舞,非常赞同网上的一句话,“未经你的同意,没人能judge你的人生”。

原来别人一管我我就烦躁,是因为“judge”了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彻大悟,醍醐灌顶。昏君就是这么形成的,奸佞挑昏君最爱听的话说,挑唆昏君放纵。于是亲戚劝你减肥,让你多运动运动,便是judge了你。你回一句:“又没吃你家的饭。”体现了你独立的智慧。于是,一个多管闲事、随意定义别人的亲戚形象就呈现出来了吗?

亲戚是用嘲讽的语气说这话的吗?

不是的。

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过度肥胖更是很容易要你的命,所以人家劝你多运动运动,否则会越来越胖。

你大可听信网上弘扬的一种政治正确,这在俄美瑞克国大受欢迎,说肥胖也是一种美,为什么不能容忍另外一种美丽呢?

但,不健康就是不健康。你熬夜你酗酒你嗑药你烂嫖,将来失眠脱发抽筋猝死性病梅毒尖锐湿疣,你也回“又没花你的钱”?

你爽完以后,自己家长说你这样回话没教养。其实家长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你不光是没教养的事,你还不知道好歹。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出了你不会跟人交流,也体现出了你分不清好赖,刻下犹且不知对错,跑到网上来问。

所幸你中毒未深,完全可以医治。因为最容易受网络快感讯息感染的人,其实也更容易受到正规教育的熏陶。除了好好听课,好好上学以外,私下里,你要节制内心的暴戾,不要一有空在网上吸毒。去看一些各科各类经典的书籍,读起来吃力就读通俗的佳作,但不要偏科太重。多做些运动,同长辈谈天的话,就请他们聊一下他们愉快抑或悲伤的过往。

记住,不要吸毒。

user avatar

我们学校毕业要求参加够一定的活动,听一定量讲座

大一的时候,为了刷活动参加了运动会入场的队列

本来说好晚上七点半到八点半训练一个小时

某天学生会主席来看训练怎么样,走了一遍,确实不怎么样

于是他说:走成这样可不行,运动会马上就开始了,以后再加一个小时

我:???不是说每天训练一个小时吗?

学生会主席:对啊,谁让你们走的不好?

我:为啥不是你们组织的不好?

学生会主席:是,有我们的原因,但现在的情况不加练不行

此时某部长:不想练就走

……

话说到这份上,我还能站在这吗?

必须走啊( ง °皿°)ง⁼³₌₃

据室友说,之后场面一度尴尬了好久

晚上,学生会主席还发了个说说:每年我都提醒自己不要为新生生气,总是做不到

点个赞 (๑^o^๑)

反正他也没把我名字跟人对上(^ω^)


本来安抚几句,说几句场面话就完了

这一句『不想练就走』,直接把难堪摆在两人之间,我肯定不能自己难堪啊,只能把难堪给他们了


回到问题

亲戚说你胖,劝你运动,是好心劝诫,还是恶意嘲讽,那要看情景,听语气

是不是错,待定

但是你这一句『又没吃你家饭』直接把亲戚放到了必须批评你的位置

下一句话根本没法接,大人说你没教养是必须的


所以,亲戚错没错待定

你一定错

因为事态是你升级的

这句『又没吃你家饭』和『不想练就走』一样,把事情锁死了,从可解变成了无解



网络上总劝你『不要怕事』

实际上应该是『不要怕事,但不能找事』

user avatar

如果想怼人的话,可以这么做:我来写一个错误示范,和一个正确示范。

错误示范:

甲:你和你妹太胖了,越不运动越胖。太胖了,影响身体健康!

乙:关你什么事?

甲:我这是关心你。

乙:我不用你关心!

甲:亲戚之间,不该互相关心?

乙:你有这精力,还是多关心关心自己吧!

甲:我又不胖。

乙:你不胖,可是老啊,老了就容易一身是病。

你不多关心关心自己,管我的闲事干吗?

你的身体就健康吗?你有资格说我吗?

你还是先找个镜子,照照自己吧!

甲:你这孩子,真没教养!

正确示范:

甲:你和你妹太胖了,越不运动越胖。太胖了,影响身体健康!

乙:您说得有道理,我们以后一定多多运动。

(先同意他的话,让他心情愉悦,以便顺利把对话进行下去)

甲:你这孩子真不错,被说了也不发急。

乙:第一,您说的有道理啊;第二,您作为长辈,这么关心我,我觉得很荣幸。

(诱导他说出“亲戚之间该互相关心”之类的话,为讨论他的身体健康埋下伏笔)

甲:亲戚之间,这不是应该的嘛。

乙:作为晚辈,我更该多关心您啊。

我们年轻,身体结实,胖一点瘦一点的,也没有什么大事。

(巧妙插入这个话题,说自己胖一点没关系,避免他继续唠叨这个问题)

人到中年之后,身体各个零件更容易出问题,您要好好保重身体啊!

(以“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为切入点,把话题转移到他身上去)

甲:我这身体还行啊。

乙:等您感觉到身体不行的时候,就是真的出大问题了。

身体上一些小问题,短时期内,是感觉不出来的。

(暗示他身体有问题)

甲:我现在挺健康的。

乙:很多人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也就是“亚健康”状态。(继续暗示)

甲:啊,是么?

乙:您想想,您现在工作、睡眠,是不是还和年轻时候状态一样啊?

(提一个具体的问题,诱导他往这方面想)

甲:那肯定不一样啊,年轻时候多有劲儿啊,现在老啦,不行啦。

乙:所以,您的身体状态发生变化了啊,您要小心,要警惕,要防微杜渐哪。

甲:你说的是啊。

乙:这个比我们年轻人胖一点、瘦一点,可重要多了。

(再次强调自己的胖瘦不那么重要,避免他继续唠叨这个问题)

甲:年轻就是好啊!

乙:您也很年轻嘛。

(适当恭维,让他爱听你说话,以便顺利把对话进行下去)

甲:我早就老了,要从中年人变成老年人了。

乙:您可以抓住中年的尾巴,延缓衰老啊!

(人人都想延缓衰老,要利用人的这种心理)

甲:这个有难度啊。

乙:但是您懂这个啊!懂这个,就好办。

(一口咬定“他懂健康问题”,以便之后让他以身作则)

甲:我不太懂啊。

乙:您不要谦虚嘛!

您不是建议我们多运动么,说明您对健康这方面有研究啊,您应该关心关心自己的身体、多为自己考虑考虑啊!

(让他多关注自己,这样就会少关注你了)

甲:我那是随口一说,真的不太懂啊。

乙:您别谦虚了,您比我们年轻人懂的多多了!

甲: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啊。

乙:您这人就是太热心肠了,总是花太多时间关心别人,倒是把自己忘了。

(把他的“多管闲事”说成“热心肠”,“只看别人,不看自己”说成“因为热心肠忘了关注自己”,让他接受并承认这一点)

甲:哈哈,我这个人,就这样啊。

乙:您以后也要多关心关心自己嘛。

(让他多关注自己,这样就会少关注你了)

有个词叫“言传身教”,您把身体搞好,也算是以身作则了。

这样的话,我们晚辈们,受您的熏陶,以您为榜样,能不好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多多锻炼身体吗?

(让他以身作则,这样下次他如果再议论你的胖瘦,你就说他“是否以身作则”之事,把话题转移到他身上去)

user avatar

不明白怎么这么多人在批评题主。

题主你没有错。

亲戚说你胖,才是错了。为什么你家大人不说他们没教养呢?

以后啊,谁说你,你就这么怼回去。

保准你每天的人生都很惬意。

对,无论对方是谁。直接怼他们。

开心快乐每一天。

user avatar

你确实错了。


我觉得,人应该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把一些浅显的,粗糙的,标签化的理念当作至理名言。

当然,你可能年纪不大,错也是可以原谅的——谁没错过呢? 谁没傻过呢? 但人的思维应该向前进步,而不是固守己见,停止学习。


有一些所谓的新思想,例如说,胖挺好的,自己是最美的,要接受自己的一切,不需要别人评价,不需要别人指指点点,要坚持自我……

这种话听起来似乎很对,事实上也确实有点道理。但如果盲信这种理念,失去了思考能力,思想就会僵化,无法分辨不同理念的不同使用场合。


为什么这些话是有道理的?

因为人无完人,人如果无法和自己妥协,心理就会出问题。如果有人生病吃药导致肥胖呢?这种理念就有用了。 如果标准体重100斤,有人110斤,稍微胖点,不可能要强制调整到100斤,没必要为了这10斤体重就开始折磨自己。这时候,这种理念就是对的。

还有,面对歧视,这种理念也是有用的。这种理念教大家不能根据胖瘦去歧视他人。这让胖子在社会中能够免于摆在台面上的歧视,免于直接的侮辱和欺负。这是这种思想的进步性。这是一种政治正确。 完全否认政治正确的作用,和完全信奉政治正确,都是不可取的。


但这种话又是有局限性的。

虽然在政治正确的照耀下,胖子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侮辱欺负嘲讽胖子会被说成是歧视,会成为众矢之的。

但是,台面上的歧视消失了,事实上的歧视会永远存在。你问问自己,有俩男的放你面前,身高容貌都一样,一个130斤身体结实健壮,一个200斤全身肥肉,你喜欢哪个? 这是摆明了的事实。


我理解年轻人不喜欢别人指指点点。

但是别忘了古人云,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亲戚对你说这些,实属把你当成自己人看。

我会说我弟弟太胖了,劝他减肥,劝他跟我去运动。

但我会跟关系一般的人说吗? 我会跟200斤的客户说,你去减减肥,太胖对身体不好吗?

显然不会。如果硬要我在200斤的客户面前说体重问题,我会说200斤挺好的,200斤是别具一格的美,别人没资格指指点点。

别人把你当自己人看,你却硬怼,这是一种平白无故的树敌行为。 是一种极为不明智的做法。

换做我(我也挺胖的),我就笑嘻嘻地说,是啊是啊,现在都吃成猪了,我得去健身房包个年。

这不就行了么? 至于我去不去健身房,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哪天你和你妹妹憧憬爱情了,就会发现,人都是外貌协会的。 如果你们只是比较丰满,标准100斤,你们110斤,这样的胖关系不大。 但如果标准100斤,你们150斤,200斤,那问题可就大发了。你们会感到异性对你的疏离,在表面的友好下面,埋藏着不屑。

这是个事实,并不会随着那些所谓的新思想,新理念而改变。


如果你们真的很胖,还是去减肥吧。以后在就职,求偶方面都会有优势(至少也能不被扣分),说不定胖妹变美女,麻雀变凤凰。

我一个中年人,知道自己太肥胖了,还不是去健身房虐待自己。

user avatar

这种东西,真的犯不上口诛笔伐。他冒犯你,你冒犯他,家里人冒犯你打个圆场。

你没吃过他家饭,不代表你家人没吃过。

你和他关系不好,不代表你父母需要尊重你的意见也和他决裂。

你的朋友圈和你爸妈的朋友圈不会重合,你的朋友都能保证尊重你的父母吗?

user avatar

啥亲戚啊,如果两家关系很近很亲密,那你的做法的确欠妥。

如果是一年来不了一两次那种亲戚就无所谓。不过小心,他可能会在亲戚圈子里面传你的坏话。

但是也犯不着直接怼,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冷笑着“呵呵”两下就行了。呵呵是万用技能。

答主如果是学生,那么最关键还是学习要好,只要你成绩好,那就可以为所欲为,怼几句亲戚算什么。可恨我长大了才认识到这一点,深深为当年没能为所欲为的任性下而后悔。

年轻人犯的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何况只是小小的任性呢?

user avatar

我觉得没错。

亲戚说话完全不考虑别人感受,伤害到别人,被反击是太正常不过了。

你怼了他,他就知道这样讲话惹人讨厌。其他人也知道你不是软柿子,不能这样和你讲话。

作为一个年龄不小且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人,我的经验就是“要让那些招惹你的人尝到后果,才可能避免他们再次伤害你。”

如果别人的言辞或做法让你不好受,你是可以直接告诉对方的。对方如果是无心的,且重视和你的关系,是会注意避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