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知道怎么开始职场生涯怎么办?你们都是怎么选择第一份工作的?

回答
职场生涯的起点,确实是个让人既兴奋又有点迷茫的关口。我记得自己当年,也是站在这个路口,手里捏着几份可能的工作邀请,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砰砰直跳,不知道哪个才是正确的方向。

那时候,我的感受是:

信息爆炸但无从下手: 网上充斥着各种招聘信息、行业分析、职场建议,感觉什么都重要,又好像什么都抓不住重点。朋友们给的建议也五花八门,有的说要趁年轻多闯闯,有的说要找个稳定的行业安稳下来。
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我不确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总觉得第一份工作好像会决定我未来的走向,压力挺大的。万一选错了怎么办?会不会浪费时间?
能力的差距感: 看了很多 JD(职位描述),感觉自己好多技能都不够格。那时候会有点自卑,觉得很多好机会都轮不到自己。

那么,我当时是怎么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呢?

过程其实挺曲折的,但回头看,我觉得几个关键的步骤和心态帮了我大忙:

第一步:自我剖析——逼自己“看见”自己

别听那些“找到热爱”的大道理,刚开始职场,热爱这玩意儿可能还没影子呢。我当时做的更务实:

盘点“你做过啥”和“你觉得还行啥”: 把大学期间做过的所有项目、实习、社团活动,甚至课程论文,都列出来。然后问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了什么具体的事情?(比如,组织了一场活动,写了一份报告,做了一个PPT,对接了某个部门)
哪些事情我做得比较顺手,或者说,没那么痛苦?(有时候“不痛苦”比“热爱”更现实)
哪些事情是我自己主动去做的,而不是被逼的?
从这些经历里,我能提炼出哪些技能?(沟通协调、数据分析、文字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等,别怕稚嫩,能想到就写上)
“弱点”也得看: 别只看优点。写下自己不擅长或者不喜欢做的,这同样重要,可以帮你排除掉一些明显不适合的领域。比如,我非常怕和陌生人打交道,或者做重复枯燥的数据录入,那么我就知道自己不太可能适合销售或者一些纯数据录入的岗位。
性格测试辅助一下: 像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之类的,虽然不能完全依赖,但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角度。有时候别人的视角能帮你发现自己没注意到的点。我记得自己做完测试,发现我在“细节导向”、“系统性思考”方面得分不高,这让我对一些需要极度细致的岗位(比如财务、精算)保持了警惕。

第二步:探索外部——不只看“好听的”

光看自己不够,还得看看外面的世界。

大规模海投,但不盲目: 最初阶段,我会对着招聘网站,按照自己梳理出来的“技能标签”去搜索。比如,我当时会搜索“文案”、“活动策划”、“市场助理”、“数据分析助理”等等。
关注“公司文化”和“职业发展路径”: 不仅仅是看岗位职责。我会花时间去研究公司的官网、新闻报道,甚至通过脉脉、看准网之类的平台了解公司的口碑、员工评价、以及新人通常会有怎样的培养和晋升通道。我希望我的第一份工作能提供一些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而不是一个“打杂”的终点。
“冷门”岗位也瞄一眼: 有时候一些听起来不太起眼的小公司、小岗位,反而能提供更直接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我曾经收到过一家小型咨询公司的offer,岗位名称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但他们的培训体系和带教模式很吸引我,而且项目涉及面很广。
和前辈、朋友聊: 这是最宝贵的资源!找那些已经工作的朋友、师兄师姐,问他们:
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你觉得这份工作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最让你头疼的是什么?
你是怎么入行的?
你觉得在这个行业/公司,新人能学到什么?
(最重要的)你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吗?

第三步:权衡与选择——找到那个“相对最适合”的

现实往往是,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份完美契合所有期待的工作。所以,权衡和取舍很重要。

优先级排序: 基于我的自我剖析和外部探索,我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优先项”和“底线”。比如:
优先级高: 有系统的培训、有靠谱的导师带、能接触核心业务、工作氛围好。
底线: 薪资不低于某个数、通勤时间不大于某个范围、公司合法合规。
“成长性”大于“眼前利益”: 对于第一份工作,我更看重的是能学到什么东西,能不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钱当然重要,但如果一份工作虽然钱多但学不到东西,或者发展空间很窄,我会更倾向于选择一份稍低薪但能学到东西的。
“感觉”也很重要: 在面试过程中,和面试官的交流、公司的整体氛围,都会给我一种“感觉”。我倾向于选择那些让我觉得舒服、信任,并且能感受到他们对人才重视的公司。即使专业技能上稍有欠缺,但一个好的平台和愿意培养你的领导,往往比一腔热血更有价值。
不要怕“试错”: 很多人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太重,觉得选不好就万劫不复。其实不是。职场生涯很长,第一份工作更像是一个“试验田”。你可以在里面摸索,了解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是什么。即使发现不适合,也可以及时止损,总结经验,再去做下一个选择。我当时就抱着“大不了再找一份”的心态,反而能更放松地去尝试。

我的第一份工作选择过程举例:

当时我有一个选择,一个是在一家大型国企做行政助理,另一个是在一家初创的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助理。

国企行政助理:
优点: 稳定、福利好、工作相对轻松、有明确的晋升体系。
缺点: 工作内容可能比较流程化、部门之间沟通可能比较慢、创新空间有限、晋升可能比较看资历。
互联网运营助理:
优点: 工作节奏快、接触新事物多、有学习成长空间、有机会参与项目决策、氛围相对年轻有活力。
缺点: 稳定性不如国企、薪资可能初期不高、加班可能较多、竞争激烈。

我当时花了大量时间去权衡。我问自己:我更看重稳定还是成长?我是否能适应快节奏和不确定性?我喜欢参与有创造性的工作吗?

最终,我选择了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助理。原因如下:

1. 学习欲望: 我觉得自己刚毕业,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还很强,更想在快速变化的行业里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
2. 对结果的渴望: 我喜欢看到自己做的东西能带来实际效果,而互联网运营往往能更直接地体现工作的成果。
3. 导师的吸引力: 那家公司的一位经理(后来成了我的导师)在我面试时,给了我非常具体和有建设性的职业发展建议,让我觉得她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新人。
4. 团队氛围: 面试时,和团队成员的交流让我感觉很自在,他们都很有激情和想法。

当然,这份工作也确实辛苦,加班是常有的事,初期工资也不算高。但这段经历让我快速成长,我学会了用户分析、内容营销、活动策划、数据跟踪等等,这些技能都为我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总结一下,不知道怎么开始,是因为你还没有足够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把这个过程看作一次探索,而不是一个定生死的决定,你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先向内看,了解自己的“能力场”和“兴趣苗”。
再向外看,多渠道收集信息,多和过来人交流。
最后,勇敢地做出选择,并做好学习和适应的准备。

祝你顺利找到属于你的职场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还是认为,选择比坚持重要。

我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很奇葩——教男人追妹子。有点类似《全名情敌》的味道。只不过不是1对1的。大四开始这份工作。那时候偶然认识了一个和我一样喜欢研究男女关系的哥们。臭味相投之下。我们决定开始培训生涯。我们也不是先河。国外几年前就有了。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本土化。但这并不容易,我们不可能去国外考察。基本是自己探索。而且没有什么同类可以比较。不过在国内来说,我们确实算是第一批。

回想起来开始确实难。招不到学员。但是我们喜欢这工作。于是不觉得难。当我们拿到第一份收入的时候已经距离我们开班3个月了。接下来越做越顺。就做了3年。从开始一个月三千,到后来一个月三万。再到一个月三千。说实话,我把收入看的很淡。因为我在做我想做的事情。

后来因为团队解散。我决定尝试一下新的行业——教育信息化。我们有技术资源。我主要是负责CEO的工作。可是大半年下来。碰了一鼻子灰。最基本的产品逻辑都理不清楚。和客户谈也没多少自信。跑了一些学校,然后便没动力了。那感觉真的很糟糕。其实我们也是有关系的。也有学校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不愿意跑下去。所以基本就搁浅了。后来我们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忏悔。原罪就是,我们根本就不热爱这个行业。既然不爱,也就不会去了解。不了解,也就不能成事。说到底,我们根本就不想做这事。坚持就等于打酱油。没有意义。

于是我决定回归老本行做情感,但不是培训。是用互联网技术来做全新的产品。目前进展还算顺利。刚刚完成了设计部分,过不久就能看到成品。

其实我在写这些的时候已经两天没睡了。一直在开会讨论。这种感觉和第一次似曾相识,虽然辛苦,但却不觉得累。我对它很有信心,我不打鸡血,也不喝鸡汤。也许它会失败。即使是这样,我知道我也不会后悔。因为我在做我想做的事情。

我家里条件还可以。算不上富二代,但不工作也不愁会饿死。老爸一直让我回去接手。我一直拒绝。

因为那谁谁说过:如果你的工作是为了收入,那真是太悲哀了。

我无比赞同。人的一生除去睡眠只有一万八千天。人和人的区别就在于,你是活了一万八千天,还是只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八千次。

最后啰嗦一句:人在世卑微如恒河沙数,短暂如沧海一束。没有人会把你当回事。所以请别把自己当回事。按直觉去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