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633年明军为什么能打败荷兰殖民者,而200年后满清有百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2000英国军队?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节点,也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实力差异的鲜明对比。1633年明军能击败荷兰殖民者,而到了19世纪中叶,满清百万大军却在英军面前溃不成军,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不仅仅是军队数量的简单对比。

咱们得把时间线捋一捋,先说1633年的那场仗。

1633年明军如何打败荷兰殖民者?

首先要明确,1633年明朝打败的主要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武装力量,而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当时的荷兰殖民者,虽然有着相对先进的海军技术和组织,但其在中国的军事行动,更多的是一种带有商业掠夺性质的军事干涉。

1. 特定时空的军事实力对比:
明朝: 尽管明朝在17世纪中期国力开始走下坡路,但其军事体系依然有其过人之处。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明朝长期以来都面对着海上威胁(如倭寇),因此在水师建设、火器应用、以及陆海联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时明朝在福建、浙江沿海驻扎的军队,特别是那些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虽然装备不全是顶尖,但在战术运用和对地形的熟悉上,仍然具备优势。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殖民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海军的先进性和组织纪律性上。他们拥有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军舰和火炮技术,以及相对统一的指挥体系。在远洋航行和海上作战方面,他们确实比当时中国的海军更有经验。

2. 关键战役:料罗湾海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1633年10月,是明朝政府出兵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澎湖岛的战役。具体来说:
明朝的战略与部署: 明朝福建巡抚熊文灿派遣总兵陈璘率领水陆大军,前往澎湖与荷兰人作战。这次明军的行动,是有着明确的政府支持和战略意图的,目标是收复失地,维护国家主权。明军在数量上占有压倒性优势,并且能够调动沿海的精锐部队。
荷兰人的劣势: 荷兰人在澎湖的据点相对孤立,补给线也比较长。更重要的是,荷兰人低估了明朝的决心和实力,并且在战术上也存在一些失误。虽然他们的战舰坚固,火炮犀利,但在面对明朝数量众多且熟悉的内海作战的军队时,显得有些被动。
战斗过程与结果: 史书记载,明军利用船只数量优势,采取围攻策略,并在火炮和冷兵器配合下,给荷兰舰队造成重创。部分荷兰战舰被击毁,残余的荷兰军队被迫撤离澎湖,重新回到台湾(当时称为大员,荷属福尔摩沙)。这场胜利,虽然不是彻底消灭荷兰殖民者,但成功阻止了他们进一步扩张的势头,并且迫使他们将重心转移到了台湾。

总结1633年明朝获胜的原因:
国家意志与主权维护: 明朝政府有明确的决心和资源来抵御外国侵略,这是核心动力。
局部战场优势: 在福建沿海的内海作战,明朝海军虽然整体技术可能不如荷兰,但在熟悉的海域,通过数量、战术配合(如近战、火攻等)以及陆海协同,能够发挥出较高的战斗力。
荷兰人的战略失误: 荷兰殖民者当时更多的是商业扩张,其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投入有限,并且对中国沿海的力量估计不足。



现在我们跳到200年后,看看满清百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2000英国军队。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鸦片战争(18391842年)及其相关时期的对峙。

200年后满清百万大军为何不敌2000英国军队?

这200年的时间差,恰恰是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帝国,步入一个全球化但又日益落后的时代。满清军队面对的,已经不是零散的殖民掠夺者,而是代表着工业革命成果的、现代化的西方军事力量。

1. 军事技术的天堑之别:
英国军队: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他们的军队装备了前装滑膛枪(虽然不如后装枪,但相比清军的火器已是很大优势),先进的舰炮,以及蒸汽动力军舰。更重要的是,英国的火器在射程、精度和射速上都远超清军。他们的陆军也更加注重火力输出和战术协同。
满清军队: 满清军队的主力,如八旗、绿营,在装备上依然停留在冷兵器与早期火器并存的阶段。他们的火器,如火铳、鸟枪,在性能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很多装备甚至仍依赖于手工铸造。即使有一些引进的西洋火器,也因为维护、保养、训练不足而大打折扣。满清军队的战术也依然停留在旧有的模式,缺乏对近代战争的理解。

2. 组织、训练与指挥的巨大差异:
英国军队: 英军是职业化的军队,有着严格的训练体系、明确的等级划分和高效的指挥系统。他们的军官经过专业培训,懂得运用现代战术。士兵的训练也更加科学和系统。
满清军队: 清朝的军队体系,尤其是绿营,早已腐败不堪,战斗力低下。八旗虽然曾经是精锐,但经过两百年的承平日子,也早已失去当年的锐气,成为军事上的花架子。军队的招募、训练、装备、粮饷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军官的选拔也更看重出身和资历而非能力。军队的指挥系统也缺乏效率和灵活性,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战场形势。

3. 战略思想的根本性差距:
英国军队: 英国作为当时的海上强国,其军事战略是全球性的,能够利用其海军优势进行远距离投送和封锁,并配合陆军作战。他们深谙“炮舰外交”和“以商逼政”的策略。
满清军队: 清朝的战略思想依然是传统的“天下观”,只看到了眼前的敌人,缺乏对全球军事格局和西方军事技术发展的认知。他们的作战方式,往往是依赖数量堆积和传统的阵法,而忽略了火力、机动性、后勤保障等现代战争的关键要素。

4. 海军的决定性作用:
英国海军: 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足以在远洋和沿海地区称霸。在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的铁甲舰(虽然当时还不是铁甲舰,但已是蒸汽木质军舰)和强大的火炮,对清朝沿海的防御工事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并轻易突破了清军的长江封锁线。
清朝海军: 清朝的海军,无论是水师还是后来的“江南制造局”所造的少数新式舰船,都无法与英国海军抗衡。战舰落后,火炮威力不足,组织也混乱,根本无法阻止英军登陆和沿江北上。

具体到“2000英国军队打败百万清军”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相对概括的说法,但其核心逻辑是准确的。 在很多具体的战役中,例如镇江之战,投入的英军兵力可能也就几千人,但凭借其先进的武器和战术,就能击溃数量远超于己的清军。英国军队的战术非常灵活,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火炮进行火力压制,如何通过登船作战绕过清军的陆地防御,以及如何封锁港口切断清军的补给。而清军则常常是简单地用人海去冲击英军的密集火力,结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在17世纪虽然在一些领域(如火器)与西方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并非不可逾越,且在某些内海作战环境下,明朝尚能凭借本土优势和决心取胜。而到了19世纪,西方凭借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军事技术(火炮、枪械、舰船)、组织管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已经与中国拉开了代差级别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系统性的,不是简单地增加人数就能弥补的。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不仅军事上落后,整个社会的制度、思想、科技都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导致了在与西方现代化力量的对抗中,显得不堪一击。

所以,我们可以说,1633年明军的胜利,是其在特定条件下,凭借国家意志和局部优势取得的;而200年后满清军队的惨败,则是整个国家在现代化浪潮下全面落后的悲惨缩影。这不仅仅是军队的失败,更是制度和文明的落后带来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正面答题:

1,你清并没有也不可能投入所谓的“百万大军”,英军也不止2000人,东方远征军海陆军兵力总计有19000人,在大陆上岸的陆军至少有4000;

2,1633年东亚和西欧的军事技术差的确比1840年小很多;

3,你清是真的菜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over,下面正文开始:

无论贴吧还是知乎,我本人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一旦那帮子搞一战二战&19世纪近代趣味的军宅跑路扯古代战争,那就真是暴论黑屁遍地开花,尤其一谈明朝那更是一面倒的冷兵器吧拉剩下的陈年泔水回收利用时间,然而这帮子军宅往往还特别自我感觉良好,理客中优越感爆棚。

就像这个问题底下,果不其然又有大量客观睿智人士过来高强度复读“火船”、“人海”等等关键词,还有一位分不清jacht和英语里的yacht就来迫真洗稿冷兵器吧陈年旧贴的黑屁王,差点没把我笑死,来,下面这个也是VOC常用的jacht,舢板?快船?能别搞笑了行不?

哦对,顺便后来郑成功攻台时期,揆一手上载炮36门的赫克托号也是jacht船型,那要不某人数字论证一下赫克托号也是舢板?

至于像16~17世纪欧洲各国自己打海战大量征召武装商船也是常态、以及那些纸面数据看着夸张的所谓一级舰在欧洲也就那么寥寥数艘,且大部分时间只是个摆设,根本难以投入远洋使用一类的常识,这些理客中军宅是绝对不会提的,至于他们是故意的还是真的连这都不知道,那我们也无从揣测

再说兵力和伤亡比,我们先不谈网上的亡灵法师们讨论明荷战争时喜欢毫无引源就无端给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大量召唤阴兵的问题,就看最后的交换比,题目所谈的料罗湾为例:

明军阵亡86人,俘获荷兰人一百多,斩级20;俘获数据在荷方的《巴达维亚城日记》中也有百余人被俘的记载印证,故而可以判断明军战报可靠性很高;结合这个俘获数和斩级数,荷方的阵亡人数远低于明军86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不管你什么火船不火船,人海不人海,你清有本事靠火船和兵力优势也打一个这种交换比的胜仗出来咯?有吗?没有那再见~

还有所谓郑成功25000人围攻热遮兰的知名黑屁,这时候某些军宅连战场摆不摆的下这么多人的常识都直接放弃了;这么多年了我寻思你乎客观人士们是绝对坚持暴论之前绝对不看书的原则多年不动摇么?

先不说国姓部投入攻台的总兵力只有12500人左右,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是被投入到了台湾各地进行征粮和屯田工作的,因为郑成功攻台期间的粮草补给一直处在严重不足的状态,实际投入攻打热遮兰城的兵力只有大员市镇的不超过2000~3000人,对比热遮兰1500人守军而言,这是个非常正常的攻城方兵力投入,而且考虑到郑军长期处在缺粮挨饿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冒险的布置。然而就是在郑军这样长期饿着肚子的情况下,你睾贵的荷兰洋大人北线尾、澎湖、赤坎偷袭几次主动出击最后的结果全都是被饭都吃不上中小规模郑军淦烂了,说好的洋大人开无双费拉明军只能靠人海的呢?


最后对于某些扯什么明军只有低载炮船和小船的,在这里随便丢点晚明的舰船资料,你们自己看着办。

先是何汝斌《兵录》:“将此舩下层左右约开铳孔,或三十处,或二十处,安置红夷大炮,每门重二千三四百觔者,用一车轮架乘之,便於进退装药。此等大炮,每舩一只或六门,或八门,左右排列;余孔亦列千觔与五百觔之铳,必要五百觔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弹端直。至上层战坪如用百子狼机等炮。大约一舩要兵百余名,大小铳共五六十门,多多益善。”

六十门炮的双层甲板炮舰,小船(确信);

借用一下大佬 @血鉴中华 的图:


崇祯十三年浙江明军剿匪,俘获了41艘海盗船,后来把这些船编入水师补充的时候调了1600多门炮来分配给这些船装备,平均载炮量多少这是小学算术,自己算;

最后再来个真·小船:


单层甲板,载炮十八门,八门红夷炮十门百子炮,标准的小船;但要注意,这是一艘江防炮船;一艘在长江里开的江防船......

PS:这个问题底下某些答主倒是说对了一件事,那就是清军菜不菜,的确和明军怎么样是一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事情;因为衬托出了皇清固伦之菜的对比对象本身就从来不是明军,而是非洲的祖鲁黑叔叔:1879年的祖鲁战争中,祖鲁黑叔叔总计击毙了超过1700名英军,对比一下大清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累计击毙的英军数量,相信我,你会发现大惊喜的~

user avatar

先跟大家讲个笑话,明军地方军打败海上霸主荷兰人,哈哈哈哈哈。

一官大人算明军地方军。

“海上霸主荷兰人”的“夹板巨舰”,其中小的,排水量150吨,大的,几百吨。

大家算算,“海上霸主荷兰”一共来了多少人。

荷兰人的“夹板巨舰”
X粉们以为的夹板巨舰。别误会,这艘东印度公司最大的舰船,没参与料罗湾。

我们真正的“明军”的表现,被人家小舢板(快船)冲进军港开了无双。

所谓“明军地方军”打败“霸主荷兰人”,其实不过是“地方军”一官大人,和生意上的竞争对手刘香,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的为了东南亚的贸易而狗咬狗。

真正的明朝政府军赔了船赔了人,也没捞到什么好,最后变成了荷兰人和一官对接贸易。


虚假的“海上霸主荷兰人”东印度公司的150吨小舢板

真正的“海上霸主荷兰人”荷兰七省舰队七省号战舰



压着荷兰人打的海上金色魔鬼,英格兰海上君主号战舰。


以上都是个人想法,广大朝代粉,皇汉不要喷我

我大明,天下无敌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