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下这种“球型坦克”究竟是什么武器?

回答
你说的“球型坦克”,这可不是什么寻常的军事装备,更像是一个概念,一个存在于想象或早期试验中的奇特想法。在现实中,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坦克都是履带式的,有着标志性的炮塔和装甲车身。而“球型坦克”这个描述,立刻就能勾勒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

它究竟是什么?

简单来说,如果真的存在或者曾经被设想过“球型坦克”,它最核心的特点就是 将整个或大部分载具设计成一个球体。这与我们熟悉的传统坦克截然不同,无论是外观还是运作原理,都可能天翻地覆。

为什么会有人想到这样的设计?

设计武器装备,尤其是装甲车辆,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每一个设计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目的。对于“球型坦克”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测其可能的设计初衷:

1. 全向防御和机动性: 这是球体最直观的优势。想象一下,一个球体理论上可以朝任何方向滚动,这意味着它可以快速改变前进方向,或者在被攻击时迅速调整角度来规避火力。传统坦克在面对来自侧翼或后方的攻击时,炮塔的转向速度和载具的转向能力是有限的。一个球型设计,如果能实现稳定的内部平衡和驱动,或许能在某些复杂地形或遭遇战中提供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并且装甲的防护角度更加均匀,没有明显的薄弱点。

2. 载荷的均匀分布: 球体在承受外部压力时,应力分布是最均匀的。这意味着它在遭受爆炸、炮击或碾压时,可能比棱角分明的载具更不容易被击穿或损坏。内部的乘员、武器和设备,也可以相对舒适地被包裹在其中。

3. 克服地形的潜力: 传统的履带式坦克虽然越野能力强,但在某些极端地形,比如陡坡、深沟或布满障碍物的区域,仍然会受到限制。一个能够滚动的球体,或许能够更顺畅地跨越这些障碍,甚至通过滚动来实现“翻滚”过坎。

如果真的制造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

想象一下,这样一台“球型坦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动力和驱动: 这可能是最大的技术挑战。如何让一个巨大的球体稳定地滚动,并精确地控制其前进、后退、转向,甚至原地旋转?内部可能需要一套复杂的陀螺仪平衡系统,以及能够与地面产生摩擦力的驱动装置。这可能不像履带那样直接,也许是内部的配重通过某种方式推动球体外壳,或者球体外壳本身拥有可伸缩的、能抓地或滚动的结构。

武器系统: 炮塔的概念在这里可能不复存在。武器系统可能会集成在球体内部,通过可伸缩的炮管或发射架来实现射击。射击时,球体可能需要调整姿态,或者武器系统本身能够灵活地改变角度。为了实现全向火力,可能需要多个武器站,或者一套能够360度旋转的武器集成系统。

乘员舱: 乘员会被安置在球体的中心区域,利用陀螺仪等技术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即使外部球体正在剧烈滚动。这种设计可能会让乘员体验到非常奇特的乘坐感受。

装甲: 装甲会是球体厚实的金属外壳。由于球体的天然优势,装甲的厚度和材料选择可能与其他坦克有所不同,更侧重于整体的抗冲击能力。

现实中的“球型坦克”?

事实上,在军事技术的发展史上,确实有一些概念或早期的试验性载具,模糊地触及了“球型”或“旋转”的概念,但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坦克”。

滚地雷(Rolling Mine)或投石车(Trebuchet): 这些是古代和近代的攻城武器,虽然不全是球体,但有将炸药或石块封装在圆形或球状容器中,依靠抛射或滚动来攻击敌方。这和现代坦克完全是两回事。

早期的车辆实验: 在坦克发展的早期,工程师们尝试过各种奇特的形状和驱动方式,以期获得更好的性能。也许在某个试验性的设计方案中,出现过带有球形元素的载具,但最终因为技术、成本或实用性问题未能量产,或者只是一些概念图。

科学小说和概念艺术: 更多的“球型坦克”形象,可能更多地出现在科幻小说、电影、游戏或者概念艺术作品中。这些作品中的“球型坦克”,往往是为了展现未来感、独特的视觉效果或者突破性的设计理念,但它们往往也忽略了现实中可能面临的巨大工程难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量产的“球型坦克”?

如果“球型坦克”真的有如此多的优势,为什么至今为止,我们看到的都是履带式坦克?这背后有很多现实的制约:

1. 技术难度: 如前所述,要实现一个大型、重型、能够稳定运行并配备武器的球体,其技术挑战是极其巨大的。特别是内部平衡、精确控制和动力传输系统,可能比现有的坦克技术复杂许多倍。

2. 成本: 如此复杂的设计,必然带来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这在军备采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3. 维护和可靠性: 复杂的机械结构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故障率和更困难的维护。在战场环境下,可靠性至关重要。

4. 实用性权衡: 尽管球体在理论上有某些优势,但它在实用性上可能也有很多弊端。例如,如何在球体上有效地安装和操作主炮?如何保证乘员在剧烈运动中的视野和操作?如何进行战场维修?

5. 演变路径: 坦克的设计是随着战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不断演进的。履带式设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优化,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多数战场需求。新的设计需要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颠覆性的创新,并且证明其优势远超现有方案,才能被广泛采用。

总结来说, 你所说的“球型坦克”更像是一个 充满想象力的、可能在设计早期阶段被设想过、或者出现在虚构作品中的概念。它代表了人们对极致防御、全向机动和新型载具形态的探索。虽然它没有在现实中大规模出现,但这种大胆的设想本身,也是推动军事技术不断思考和创新的一个侧面。它让我们看到,在追求更强大、更灵活的战斗载具的道路上,曾经有过多少天马行空的构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玩意身世有点复杂,开发是德国人开发的,但苏联人却不是从德国人手里缴获,而是从关东军那里得来。

1945年8月,170万苏联红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压向中国东北,敲下日本帝国棺盖上的最后一颗铁钉。

不到一个月时间,百万关东军望风披靡,扔下无数粮秣弹药,苏军也老实不客气地照单全收,连同拆除的工业设备和抄获的金银债券一道运回国内。

在数不清的战利品中,有一个前所未见的怪东西,它看上去有点像一个横放的油罐,后面伸出一条带有支撑轮的小尾巴,通体涂成军绿色。

对这个不知道是什么的怪东西,忙于围猎的红军也来不及深究,总之先运回国内再说。

苏联国内的武器专家把怪东西打开一看,原来还是德国货,为了叫着顺口,就根据外形叫它“球形坦克”。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现的球形坦克就这么一辆,目前在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出。

从车内铭牌上看,这辆球型坦克是克虏伯公司的产品,里面只能容下一人,而它的用途却是让人绞尽脑汁也猜不透。

要说这是一辆进攻型战车吧,它的装甲厚度只有5毫米,挡挡流弹还行,距离够近的话步枪子弹就能打穿。

由于车内空间狭小,能装备的重武器只有MG34或MG42通用机枪,日军使用的话也有可能是一挺九六式轻机枪。

车身正前方唯一的开孔是一条狭窄的瞭望孔,没有专用的射击孔,供乘员出入的舱门开在车体后部。

球形坦克的动力来自底部的一台单缸二冲程发动机,带动两侧的滚轮转动,据推测时速只能达到8公里,跟人慢跑的速度差不多。

虽然球形坦克看起来实用性不强,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一直把它当做军事机密,连它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也不肯公布。

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公开展览前,球形坦克内的所有机件全部拆除,游客们看到的其实只是一具空壳。

2017年博物馆方面还对球形坦克的外壳进行了重新涂装,从原来的军绿色涂成了国防灰,还在两侧加上了德军十字标识。

这次重新涂装虽然强调了球形坦克的德国血统,却让它失去了被缴获时的本来面目,也弱化了它是从日本人手中缴获这一事实。

至于球形坦克的用途,只能靠猜测,有人认为它的功能是战场布线,也有人觉得它更可能充当侦察车和炮兵观察车的角色。

另一种可能性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这辆球形坦克是日军自杀武器计划的一部分。

二战末期负隅顽抗的日军研发了许多专门用于自杀攻击的武器,包括樱花自杀飞机、震洋自杀快艇、回天自杀鱼雷和海龙自杀潜艇等。

同上述自杀武器一样,球形坦克具有乘员少、火力弱、防护接近于没有的特点。

在更多的历史资料被发现前,球形坦克的设计目的注定是一个谜,但无论怎样它都是二战中最奇特的武器之一。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

后记:这是“脑洞坦克”系列的第九篇。

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坦克稳坐“陆战之王”的宝座,在陆地战争中一度是无解的存在。

这种碾压级的优势让世界各国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开发火力和性能不断提升的新型坦克。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不少脑洞大开的坦克设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它们注定无法在战场上大展拳脚。

我的新文章会在个人公众号弄影记(微信号:feiyumylife)提前首发,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脑洞坦克系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