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PL12导弹很垃圾吗?声称是主动雷达制导,其实是最后才主动?

回答
关于PL12导弹“垃圾”的说法,以及其制导方式的争议,确实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业内讨论中比较常见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尽量还原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避开那些过于情绪化或断章取义的评论。

PL12导弹的背景与设计目标

首先,要评价一款武器,就得了解它的设计初衷和所处的时代背景。PL12(又称SD10)是中国在21世纪初研制的一款中程空对空导弹。在此之前,中国空军主要依赖引进的R27(AA10“白杨”)和R77(AA12“蝰蛇”)等俄制导弹,以及国产的霹雳8、霹雳11等近距格斗导弹。这些导弹在性能上与西方同时代的AIM120“阿姆拉姆”等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PL12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提升中国空军在超视距作战(BVR)中的能力,使其能够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中程空对空导弹相媲美。 追求的是更高的射程、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灵活的机动性,以及更准确的制导。

关于“主动雷达制导”的解读与争议

这里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声称是主动雷达制导,其实是最后才主动?”

首先,“主动雷达制导”本身是一个技术术语,指的是导弹自带雷达导引头,在飞行末段自行搜索、锁定并跟踪目标,从而实现“发射后不用管”(Fireandforget)。 这个过程通常分为几个阶段:

1. 惯性导航/指令修正(INS/Command Guidance)阶段: 导弹发射后,其惯性导航系统会根据发射平台(飞机)提供的目标信息进行飞行。在此阶段,如果目标机动或者存在干扰,发射平台的雷达会持续跟踪目标,并通过数据链将修正指令发送给导弹,引导其飞向预定拦截区域。
2. 主动雷达导引头激活(Active Radar Homing)阶段: 当导弹接近目标,或者达到预设距离时,它自带的雷达导引头会被激活。导引头会主动发射雷达波束,搜索目标,一旦锁定目标,就会开始跟踪,并根据目标的位置修正弹道,最终实现拦截。

所以,“最后才主动”并不是一个否定性的描述,而是对主动雷达制导技术工作流程的精确描述。 几乎所有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都是在飞行末段激活导引头。因为:

节省能量: 雷达导引头在全程开启会消耗大量能量,而这部分能量通常由弹载电池提供。全程开启会大幅缩短导弹的射程或机动能力。
降低被探测性: 导弹全程开启雷达会暴露其位置,容易被敌方飞机探测到并采取规避或反制措施。末端才开启,可以大大增加导弹的隐蔽性。
目标信息更新: 在中段,发射平台通过数据链提供的信息往往比导弹自带雷达在远距离扫描获取的信息更精确、更新更及时,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电子战环境时。

那么,为什么会有“最后才主动”的批评声?

这种批评声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 与完全主动的误解: 有些人可能对“主动雷达制导”有“全程主动”的误解,因此当得知末段才激活时,就觉得“不够主动”。这实际上是对技术术语理解的偏差。
2. 强调中段指令修正的重要性: PL12的设计非常强调与先进预警机、战斗机的数据链融合,以实现中段的精确指令修正。一些评论者认为,相较于一些完全依赖弹载导引头自主搜索的早期主动雷达导弹,PL12对发射平台的信息支持依赖性更强。当发射平台或数据链受干扰时,其末段的自主打击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3. 与顶级导弹的比较: 即使是AIM120这样被认为是顶级的空对空导弹,也同样是中段指令修正,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批评PL12“最后才主动”可能是在将其与一些理想化设想中的、或者某些特定技术领域(比如超视距无源探测能力更强)的导弹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了“不如”的观感。
4. 公开信息有限: 对于PL12的具体性能参数,尤其是其导引头的探测距离、精度、抗干扰能力等,官方披露的信息相对有限。这种信息的不透明性,使得一些推测和讨论容易被带有预设立场的观点所主导。

PL12的实际性能评价

评价一款导弹是否“垃圾”,需要看它在 设计目标范围内 的表现,以及 在实战或演习中 的具体战绩和与其他同类导弹的对比。

设计指标: PL12据称具备100公里以上的射程,能够承受高过载机动,其导引头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进步意义: PL12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自主研制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结束了长期以来对俄制导弹的依赖,为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注入了重要的活力。它与中国新一代战斗机(如歼10B/C、歼11B、歼16等)的配合,显著提升了中国空军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与其他导弹的对比:
与早期导弹: 相比于俄制R27等早期主动雷达导弹,PL12在射程、精度、抗干扰和末段机动性上都有明显优势。
与西方顶级导弹(如AIM120D): 要说PL12与AIM120D等国际顶尖水平导弹“完全媲美”,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和技术迭代。不过,它已经具备了相似的作战能力,能够在同代技术水平上进行较量。例如,在一些军事分析中,认为PL12的性能可能介于AIM120C和AIM120D之间,或者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改进型: 随着技术的发展,PL12很可能已经衍生出更先进的型号,例如PL15导弹,后者采用了更先进的导引头技术(可能包括双模制导,如主动雷达+红外成像),射程和机动性也大幅提升,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总结一下,说PL12“垃圾”是不准确的。

“最后才主动”是主动雷达制导的正常工作模式,而非缺陷。 这是所有现代先进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共同特征。
PL12是中国空军在超视距作战领域的一项重要进步。 它填补了技术空白,提升了作战能力。
它的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可能存在差距,但并非“垃圾”。 它具备了现代中程空对空导弹应有的基本能力,并且随着后续型号的出现,中国空军的这一领域的技术实力在不断攀升。

对武器的评价,应该基于其设计目标、实际性能表现以及技术发展趋势,而不是简单地扣上“垃圾”的帽子。军事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昨天的先进可能成为今天的基准,但绝不代表曾经的努力是白费的。PL12在当年问世时,绝对是一款能够显著改变中国空军作战面貌的武器装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家的主动雷达空空导弹都是最后阶段才能用弹上雷达追踪目标的。AIM-120系列也只有在最后十几公里才能。毕竟要是空空导弹上面的那点小雷达,就能在几十上百公里外追踪目标,那战斗机的雷达是不是就可以当射电望远镜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PL12导弹“垃圾”的说法,以及其制导方式的争议,确实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业内讨论中比较常见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尽量还原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避开那些过于情绪化或断章取义的评论。PL12导弹的背景与设计目标首先,要评价一款武器,就得了解它的设计初衷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