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库哈斯的建筑好在哪里?

回答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建筑,总是能引发最热烈的讨论,也最容易让人陷入思考。你问他好在哪里?这问题可不简单,因为“好”这个字,在他这里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个不断被挑战、被颠覆的议题。

我想,库哈斯建筑最吸引我的,是他那种 “不妥协的智能”。他不是那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酷”或者“美”的设计师,他的建筑更像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学、城市学甚至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以实体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会深入分析一个地方的根源,那里的人文、历史、经济、甚至那些被忽视的琐碎之处,然后用一种近乎“暴力”的方式,将这些元素打碎、重组,创造出一种新的现实。

举个例子,他的 CCTV总部大楼(中央电视台新址),很多人第一眼看到会觉得它“丑”,因为它完全打破了摩天大楼垂直上升的惯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环形。但你仔细想想,它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圆”的理解,也是对新闻传播这种“循环往复”过程的象征。它不只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城市肌理的激活器,一个文化符号的重塑者。那种大胆的、甚至带有挑战性的形式,恰恰是他对“常识”和“既定规则”的质疑。

再比如他在波尔多的 法国电影资料馆(Maison à Bordeaux)。这栋房子就像是一个玩“叠盒子”游戏的巨匠的作品,不同功能的空间被错落有致地堆叠、穿插,中间还嵌入了一个巨大的、可以上下移动的玻璃升降平台。这个平台本身就是一个表演,它不仅连接了不同的楼层,更是将建筑的内部运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了一种观看的机制。这栋房子,完美地诠释了他对“流线”、“功能”和“观看”之间关系的探索,每一次使用,都像是在上演一出戏剧。

库哈斯建筑的“好”,还在于他的 “激进的实用主义”。他不会为了形式而牺牲功能,但他也绝不会让功能束缚住他的想象力。他会找到一种方法,让建筑在满足最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能成为一种对周围环境的回应,一种对未来的预言。他不是在创造“漂亮”的房子,他是在创造“有力”的房子,一种能够与现实产生深刻对话的房子。

另外,他的作品 “不确定性” 和 “多义性” 也非常迷人。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他的一个项目。他的建筑就像是一个活的有机体,随着时间和使用者的互动,会不断地展现出新的面貌。你会发现,他在处理体量、空间、材料的时候,总是带有一种“意外感”,不落俗套,却又总能让你觉得“就是这样”。他似乎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并将其转化为具象的存在。

而且,他非常擅长 “解构”与“重构”。他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而是把过去的元素拆解开来,分析它们的本质,然后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这使得他的建筑既有根基,又充满前瞻性。他的设计,总是能触及到当下社会和文化中最核心的问题,然后通过建筑的语言,给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回答。

最后,我想说,库哈斯的建筑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们 “足够聪明,也足够诚实”。它们不回避复杂性,不惧怕矛盾,反而拥抱它们。它们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是对于我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与世界互动的一种深刻的诘问。每一次看到他的作品,你都会被他那种充满力量和智慧的思考所震撼,然后忍不住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建筑。这大概就是他最迷人的地方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面对一个设计你可能会习惯性地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思考建筑问题上面,比如楼梯厕所怎么摆,立面开几个窗,哪个造型好看的时候,库哈斯想的是啥?——社会问题,真·降维打击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老库在三个时期做的图书馆。


库哈斯至目前为止一共建成三个图书馆方案:

西雅图图书馆、法国卡昂公共图书馆以及卡塔尔图书馆。

想当年西雅图图书馆横空出世被惊为天人。

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仿佛被打开:原来去图书馆不仅为了阅读还可以是为了社交!

西雅图图书馆我们之前拆过,基本思路就是对传统功能进行重组,形成五个相对固定的功能分区,在五个功能分区之间加四个社交空间。

四个社交空间

用今天的建筑眼光看,西雅图图书馆从造型到空间依然前卫时尚;

但用今天的时代眼光看,西雅图图书馆对社交和阅读的理解都已经out了。社交空间与传统功能呈平行并列关系,比重相当,相互独立也相互隔离。每个人进入图书馆就要选择是去阅读层还是社交层——也就是说,至少在当时,库哈斯还是认为阅读和社交是两件事,是两件需要以图书为载体的独立的事。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都知道了——阅读和社交都不需要图书馆,只需要手机。

顺便吐槽当代建筑界对时代的变化是有多么迟钝。

但库哈斯不迟钝。

他很快就认识到了社交和阅读都没有气氛重要——社交需要阅读的气氛,而阅读更需要有社交的气氛。

所以在2010年法国卡昂公共图书馆的设计中,库哈斯将社交空间集中布置在建筑中心,起渲染气氛的作用。

建筑采用X形体,首层大部分为开放空间,其他层社交空间均位于X形的中心,社交空间虽有楼板分割,但仍属于一个整体。X形体的四支分别布置人文、科技、文学和艺术类的书籍。

X形体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使人流通过X形的内角处进入,直接抵达社交空间,然后再选择进入其他阅览区。这种由社交发散向阅读的流线设置,很明显的提示了库哈斯希望以社交气氛带动图书馆整体气氛的设计意图。

但也同时暴露了库哈斯还没有意识到人类将大势进入虚拟社交时代。

不久前,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杜子建吐槽:

“人与人不再以肉身的方式交往,我们已经进入虚拟现实时代,只接受网络化慰藉,不接受甚至排斥地面关怀。“


而库哈斯已经在最新的卡塔尔国家图书馆设计中再一次完成了进化。

这次,库哈斯更加明确的认识到,图书馆不仅要提供气氛,更要去烘托加强这种气氛。

延续了法国卡昂公共图书馆的设计思路,依然以社交空间为核心,四周为阅览区,下沉的珍品藏书位于社交空间的中央,相当于展示区。同时将建筑的四个角抬起,使人流直接从建筑底板下进入社交空间。

但不同的是,卡塔尔图书馆不同功能之间几乎没有边界,整体都处在同一个大空间之中。你可能已经感觉出来了,这种空间结构与布局几乎就是一个演出场地的布局。


在这个建筑里,你感受到的不是阅读的气氛也不是书的气氛,就是图书馆的气氛。库哈斯将整个图书馆不加任何阻碍的完全的放在你的眼前和你的手机镜头前——不同于在咖啡馆阅读或者在书店找书,这里是图书馆,一个全新的社交tag。

我们来这里为了阅读也不是为了交朋友,就是为了在这里感受图书馆的气氛,并将我的感受在社交媒体与世界分享。

为了使两侧阅读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库哈斯在社交空间上方架空了一个平台,平台上方设置一些辅助的功能,如会议室,媒体展示厅等。这个平台让人们可以在建筑中自由的穿行,同时形成了另一个丰富的场所。

几乎可以相当于演唱会的楼座或者包厢。

如果你在朋友圈里围观过一场完整的演唱会,应该就会很容易明白库哈斯的设计意图了。


——无法模仿的bug

库哈斯的建筑没有什么精妙的手法可分析,但深入解读却会被深刻的洞察所折服。

很多想要模仿库哈斯的人都搞错了,不是建筑形式,不是功能布局,不是设计风格,不是与其他种类建筑的复合,而是库哈斯总能烘托氛围聚拢人气。

当我们还在纠结要不要给图书馆加点社交空间的时候,库哈斯已经进化到虚拟社交时代了。

管理大师艾·里斯有一句名言:

“市场营销不是产品之争,而是认知之争。”

或许现实条件不见得让我们都有机会像库哈斯一样去实现设想,但我们至少要像库哈斯一样敏锐的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建筑才有希望。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于我们工作室的文章:图书馆是另一个版本的演唱会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内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