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买车或者买一些高消费的东西?

回答
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购买汽车或进行其他高消费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通常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详细的原因分析:

一、 提升生活便利性与效率的刚性需求:

交通不便的现实: 农村地区公共交通往往不发达,班次少、路线有限,甚至很多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公共交通。为了出行、购物、就医、子女上学等基本生活需求,自驾车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需要频繁往返于乡镇或城市的情况下,汽车的价值尤为凸显。
务农生产的需求: 尽管农村经济结构在变化,但农业仍然是许多家庭的根基。农产品的运输、农资的采购(化肥、种子、农具)、农闲时期的临时性劳动或外出打工,都需要一定的运输能力。一辆货车或能载货的农用三轮车,甚至一辆SUV,都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他人或公共运输的依赖。
家庭成员的工作和学习需求: 随着农村年轻一代外出打工或在乡镇就业,以及子女在更远的学校就读,家庭成员的通勤和接送需求也增加了对私家车的依赖。
应急需求: 医疗紧急情况、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在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汽车的及时作用可能是挽救生命或减少损失的关键。

二、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外部驱动与机遇:

国家政策支持与补贴: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村消费的政策,例如汽车购置补贴、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等。这些政策降低了购买门槛,直接刺激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收入增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或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村旅游、电商等方式增加了家庭收入。虽然整体不富裕,但与过去相比,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使得一部分家庭有能力考虑购买大件商品。
金融工具的普及与信贷支持: 汽车贷款、消费信贷等金融产品的普及,使得原本一次性难以承受的购买力可以通过分期付款实现。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乡镇的金融机构,也积极拓展农村客户。
汽车/高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推广力度加大: 汽车厂商和品牌商为了拓展市场,在农村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市场推广活动,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分期方案和售后服务,使得汽车等商品在农村地区更加触手可及。

三、 消费观念的转变与社会心理影响:

“面子”文化与社会认同: 在一些农村地区,“面子”仍然是重要的社会交往因素。拥有一辆汽车或购买贵重物品,被视为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能够提升在亲戚朋友、乡邻中的认可度。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这种心理压力可能比较大。
消费升级的趋势: 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尽管仍存在),农村居民也受到了城市消费观念的影响,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包括更舒适的出行方式和更多样的消费品。
攀比心理与示范效应: 当村里或邻居家的某户人家购买了汽车或某件高消费品后,容易引发其他家庭的攀比心理。看到别人的便利和享受,会促使自己也想要拥有类似的物品,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改善愿望: 农村家庭也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让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更有尊严。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善家庭条件的愿望。

四、 特定家庭情况的驱动:

子女婚嫁需求: 在一些地区,有车被视为结婚的“标配”,尤其对于男方家庭而言,没有车可能会影响到子女的婚事。
老人赡养与就医: 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子女在外地工作,需要汽车来方便回家探望老人,或在老人需要就医时及时送往医院。
家庭成员的特殊需求: 例如,家庭中有残疾人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汽车可以提供极大的便利。

五、 风险与挑战: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有上述原因,但农村家庭的购买力仍然有限,很多时候购买汽车或高消费品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沉重的经济负担: 购买汽车不仅是购车款,后续的保险费、油费、维修保养费、停车费等都是不小的开销,可能会挤占其他生活开支。
过度消费与负债: 部分家庭可能因为“面子”或冲动消费而过度负债,影响家庭的长期稳定。
对家庭其他重要支出的挤占: 例如子女的教育、医疗保障等。

总结来说,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购买汽车或高消费品的行为,是生活便利性需求、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机遇、消费观念转变以及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反映了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改善,也可能伴随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和风险。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社会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其内在逻辑也在不断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我自己举例,17年8月拿的驾照,10月份去车展看了看,12月买的车,车不贵,2017款的新捷达手动最低配,车险啊购置税啊乱七八糟算下来8万5。买车的时候刚还完买房借的3万块,买车三成首付家里出的,但是5万车贷需要我自己还,当时没饿死简直奇迹。

按照道理来说,上半年家里刚掏空家底买了房子(我自己的积蓄也全没了,借了朋友几万块,信用卡套现套了几万块),没什么钱买车,但是最后还是咬牙买了,为什么呢?

其实农村在这十几年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年前农村出行主要靠小巴,一辆车能坐二三十个人,每20分钟左右一趟,也没公交站牌,就在马路边等,招手即停,来往于市区和主要城镇。那时候我在市区读高中,每个月放假都要坐这种巴士往返于农村的家里和学校。

因为巴士只停靠在马路的主干道,但是从农村到主干道一般都会有一段距离,两三公里不等,下雨下雪的时候,走去搭车会非常麻烦跟不方便,冬天的时候,如果长时间等不到车,人都会被寒冷的北风吹傻,而且到节假日的时候,人也会很多,挤不上车就又得等个十几分钟。

到了近几年,基本上每个村都通了水泥路,出去方便了,开车可以直接进村(以前都是泥水路,开车不好走),加上农民收入也提高了(据我所知,每年四五万还是有的),买个便宜的代步车幸福感会提升很高,以下我来举例说明。

1、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有车之后你的活动范围会大幅提升。以往去赶个集,还得起个大早去公路边等小巴,现在直接开车去,也不用等,车上还有空调,冬暖夏凉,买再多东西也不担心大包小包提不动装不下。走亲戚的话晚上也不用担心晚上等不到车(小巴一般5点左右最后一趟,再晚就没车了),我买车的那年春节,我爸留他一个工友在我家喝酒,工友担心说太晚了不好回去,我爸直接说,我儿子开车送你回去,我从他的语气里能听出那种自豪感,毕竟家里有个车,方便多了。

2、办事方便。买车之后,春节的时候真是起了很大作用。不管是接送亲戚,还是上街购置物品,开车简直不要太方便。往年拜年,都是骑着摩托车顶着雨雪去几十公里外的亲戚家拜年,买车那年,坐在车里,吹着空调,看着外面的寒风冷雨,心里不知道多美。有一天我舅妈有点不舒服,怕麻烦我想自己去路边坐车去医院,我二话不说就开车送她去医院了,这么冷的天去马路坐车,怕不是要病得更重。

总的来说,现在在农村买个车,也算是能极大地提升生活质量了。有个车在外人眼里面子上也有光,即便不是什么豪车,证明你家会赚钱。我的车两年才跑了不到2万公里,一大半都是在家用的,给你们看一下我今年过年发的朋友圈

另外,这几年农村有车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多了,每年回家,基本家家户户门口都会停一两辆车,我看有人说农村停车方便的,说实话,也快不好停了,车太多了,我去镇上买东西,都不敢把车开进去,人多车也多,进去不好出来。

再补充一点,因为车里有空调,家里没装空调,我过年回家恨不得都呆在车里吹空调,湖北真的太冷了......

user avatar

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这场景,我能记一辈子。

调研用户家中,桌子上是大哥给我们准备的饮料,他妻子正出门要去切西瓜给我们吃。

今年6月,我到河北邯郸调研三四线城市10万级消费者的用车状况。

调研对象中有一位36岁的大哥,照片中间那位。左一是他母亲,左二是他妻子,右一是他最小的女儿,右二是他父亲。还有两个儿子在学校上学,当天没有出现。

这个屋子是父母孩子居住的房间,房顶是用尼龙布封起来的,年久失修,应该时不时会掉东西下来。地面是砖头地,旧旧的桌椅板凳,没什么家用电器。

最让人心疼的,是父母双双中风,三个孩子都在读书,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在工地干活。让人欣慰的是妻子非常孝顺,全职照顾老人和小孩,2015年获得"河北省寻找今日织女星"的"孝女星"称号,是对她任劳任怨照顾家庭的表彰。墙上则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

有那么一刻,我并不觉得是过来调研的,像是来扶贫的。


回到问题,这样的家庭情况,大哥为什么要花8万买一台看起来高消费的车呢?

原因简单而朴实:

  1. 时不时要带父母去医院,老借朋友的车不方便。
  2. 孩子每周上学,下雨天也可以接送,不用受制于不稳定的公交。
  3. 父母的心愿是去青岛看海,想带他们去了。

典型的低频刚需用户,低频相对于上班族每天都要用车的情况,刚需相对于可以蹭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替代的情况。大哥在工地工作,也不用每天开车去干活,只有接送孩子、送父母去医院才用用。

这才是真实的农村家庭,也是10万级以下农村消费者所处的真实的用车和生活场景。而有一些身处大城市的车企决策者们会以为三四线的用户大概只有白领上班族,这一类低频刚需的农村用户是绝对没有用户画像的。

殊不知,除了买五菱宝骏,农民baibai已经开始买自家的产品了,这并不是品牌出了问题,正是品牌真正打开市场的开始。

后来,大哥开车送我们到村边打车。等车过程中,我不经意发现马路对面立着通往青岛的路牌。我大概知道为什么大哥父母的愿望是去青岛了,这也是汽车能带给他们的意义。


20191012更新

很多朋友问,家庭有负担,为什么大哥不买个四万的二手车、非要买八万的新车呢?

  1. 对汽车不了解的情况下,买二手车怕上当被坑,新车不会扯皮,明码标价,有问题找4S店。这是大哥说的。(农村消费普遍不愿意承担风险)
  2. 农村更注重面子,邻里街坊比较心理重。有没有车能代表这家过的好不好,新车可能让全家高兴一整年,面对邻里有谈资。这是我说的。

另外,大哥的父母是中风后遗症,母亲走路已经不利索了,筷子也拿不稳。去青岛看海应该是很久之前的愿望了。约定的是,今年六月大孩子中考完,全家去青岛看海。

没有再跟大哥联系,但不出意外,已经成行。


20191014更新

1. 请别揪着照片里的空调不放,是我措辞不当,我反省。另外,我不是去扶贫的,大哥没必要装穷,没必要隐藏什么。我去的时候大哥在蹲坑,我接触过,老实人就是老实人,老实人用个空调怎么啦?

2. 感谢热心网友 @张大输 的建议。补充一下基本的交通状况:他们所在的村子,离市区大概十多公里。原来没有修大路时,比较闭塞。但是近年来新修的省道从村南经过,开车大概15-20分钟可以进去市区。同时离高速口较近,去外地旅游比较方便。可以说,有了车,他们的家庭就纳入了城市生活圈。

3. 文章开头说到,"这场景,我能记一辈子",一点不夸张。当我了解到调研对象的基本家庭状况后,我被大哥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他夫人数年如一日地照顾全家人的举动所感动。我个人对所有朴实的品质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充满敬意。

4. 我认为所有的讨论要回归问题本身,以及它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诸如"他们为什么可以生三个孩子"之类的问题,不在本问题讨论范围。


最后,作为汽车设计师,我认为汽车不应该是一件昂贵的奢侈品,我希望最普通的人们可以通过汽车到达更远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最重要的,是给生活赋予新的意义。

打造中国国民车的道路,任重道远。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的消费还是属于理性消费的,毕竟自己赚的辛苦钱,花也要花在刀刃上。

比如买车,农村本来人少地广,买了车,平时的活动范围就会增加很多,效率提升了很多,以后见识和机会的获取也会高了很多。

当然可以看到一些劣势在这里,但是有更多优势在这里的。

user avatar

六十年代,有条件的公社就会想办法买手扶拖拉机,或者自己买发动机组装一辆。


我童年时候,村里有条件的也会买拖拉机或者农用三轮车

因为是多用的

运东西运货物,浇水的时候把发动机上边皮带卸下来,再连接到抽水机上,就能浇地了……

还有改装了拉人的

从镇上往外走,村子名字有五里庙啊,三里村啊(⁄ ⁄•⁄ω⁄•⁄ ⁄)七里河啊,八里营等等

没有车的话,去镇上非常不容易,自行车太累,摩托车带不了多少东西→_→

人工拉的板车,载重量少,七八袋化肥就差不多了,三轮车摩托车理论上是无限往上堆……


牛拉的车呢



现在牛比车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