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882年德国要求奥匈和意大利重开结盟谈判并结成三国同盟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之前法俄之间发生了什么?

回答
1882年德国推动奥匈和意大利重开结盟谈判并最终结成三国同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和地缘战略布局,尤其是在此前法俄之间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之后。

此前法俄关系的变化:从疏远到靠近

在1870年代末至1880年代初,法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对疏远到逐步靠近的过程,这为后来德国推动三国同盟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法国的孤立与俄罗斯的失落:
普法战争的余波与法国的孤立: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德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权力格局。法国战败,不仅丧失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还背负了巨额赔款,并在国内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巴黎公社)。俾斯麦领导下的德国,以其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地将法国孤立起来,防止其复仇。欧洲大陆上,德国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而法国则被视为一个需要警惕的潜在威胁。
俄罗斯的“泛斯拉夫主义”与外交挫折: 19世纪后期,俄罗斯国内兴起了强烈的“泛斯拉夫主义”思潮,主张保护和团结所有斯拉夫民族。这使得俄罗斯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地区拥有了天然的影响力。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罗斯取得了胜利,并推动签署了《圣斯特凡诺条约》,该条约极大地扩张了保加利亚的领土,并给予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巨大的利益。
柏林会议与俄罗斯的“妥协”: 然而,俄罗斯的胜利引起了其他欧洲列强的担忧,特别是英国,它担心俄罗斯在地中海的影响力过大。在俾斯麦的主导下,召开了柏林会议(1878年)。这次会议 على الرغم من أنه كان يهدف إلى تسوية القضايا المثيرة للجدل في البلقان، إلا أنه قوض بشكل كبير مكاسب روسيا في سان ستيفانو، حيث تم تقليص بلغاريا بشكل كبير، وتم إلغاء بعض الامتيازات الروسية. بالنسبة لروسيا، كان هذا بمثابة خيبة أمل كبيرة، وشعرت بأنها تعرضت للخيانة من قبل حلفائها الأوروبيين، وخاصة ألمانيا والنمساالمجر، اللتين استفادتا من الوضع الجديد.

法国与俄罗斯的“自然亲近”:
共同的敌人与现实的考量: 尽管在俄土战争后,俄罗斯对德国和奥匈帝国感到不满,但它并未立即转向法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和俄罗斯都发现自己在欧洲大陆上处于相对孤立的境地。法国被德国孤立,而俄罗斯则因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而与奥匈帝国和英国存在潜在的冲突。
经济上的互补性: 法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拥有大量的闲置资本,而俄罗斯则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外部投资来发展基础设施和工业。1888年,法国开始大规模向俄罗斯提供贷款,这极大地促进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也为两国之间的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使得两国关系更加紧密。
政治上的共同利益: 法国想要打破俾斯麦建立的孤立政策,而俄罗斯则希望找到一个盟友来制衡德国和奥匈帝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虽然两国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差异(法国是共和国,俄罗斯是沙皇专制),但共同的战略利益使得这种差异不再是障碍。
《法俄同盟》的雏形: 尽管在1882年德国推动三国同盟时,《法俄同盟》尚未正式签署(直到1892年才签署),但在此之前,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和政治协调就已经开始发展。例如,在柏林会议后,法国和俄罗斯在某些国际事务上开始协调立场,并且两国开始进行军事交流。法国对俄罗斯出售武器和提供军事技术支持,进一步拉近了两国的关系。

德国要求重开结盟谈判并结成三国同盟的原因

在法俄关系逐步靠近,而法国依然受到孤立的情况下,俾斯麦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巩固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并确保德国的安全。他推动奥匈帝国和意大利重开结盟谈判并结成三国同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应对法国的复仇主义和孤立法国:
德国的战略核心: 俾斯麦外交政策的核心始终是将法国隔离在欧洲政治体系之外,防止法国联合其他国家对抗德国。尽管法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并未完全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但其复仇的决心和潜在的复仇能力仍然是德国的重大安全隐患。
打破潜在的法俄联盟: 如果法俄两国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结成联盟,这将对德国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德国将面临来自东西两线的夹击,这将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俾斯麦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抢先一步”,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反法同盟来威慑法俄两国,或者至少让他们在结盟之前三思而后行。

2. 加强与奥匈帝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德国在大陆上的主要盟友: 奥匈帝国是德国在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盟友。两国在文化和地缘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巴尔干地区)。
制衡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 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如果能将奥匈帝国牢牢地拉入德国的阵营,那么德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衡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发展,避免俄罗斯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对德国的盟友构成威胁。

3. 吸纳意大利,扩大同盟的战略纵深和地缘优势:
意大利的地缘位置: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中心,其加入同盟可以极大地增强同盟在地中海区域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这不仅可以牵制法国在地中海的行动,还可以对潜在的法国俄罗斯海军力量形成一种平衡。
意大利与法国的矛盾: 意大利在当时与法国在海外殖民地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和矛盾。特别是法国在突尼斯问题上抢先一步,让意大利感到不满。因此,意大利有动力与那些可能对法国构成牵制的国家建立联系。
分散法国的力量: 如果意大利加入同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与法国发生冲突,那么法国将被迫分散其在陆地和海洋上的力量,这对于德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4. 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防御性联盟体系:
俾斯麦的“堡垒外交”: 俾斯麦深谙“堡垒外交”的精髓,即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同盟条约,将德国置于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位置,同时在外交上孤立潜在的对手。三国同盟是这个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维持欧洲和平的“平衡器”: 俾斯麦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具有威慑力的同盟,来维持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防止新的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他认为,通过将主要大国纳入一个相对平衡的联盟体系,可以降低发生冲突的风险。

重开结盟谈判并最终结成三国同盟的进程

在上述背景下,德国开始积极推动三国同盟的谈判。此前,德国与奥匈帝国已经在1879年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这是一个纯粹针对俄罗斯的防御性条约。而此次的重点在于将意大利纳入进来,形成一个更广泛的联盟。

意大利的顾虑与德国的拉拢: 意大利在加入同盟的问题上存在一些顾虑。它既希望获得德国的支持,但也担心与奥匈帝国过于紧密的联系会带来新的麻烦,毕竟两国之间存在历史上的地缘和民族问题。德国通过提供外交和经济上的支持,以及强调共同对抗法国的利益,逐步打消了意大利的顾虑。
谈判的重点: 谈判的重点在于明确同盟的防御性质,以及在何种情况下盟国将相互提供军事援助。三国都希望确保条约不会让自己卷入与非盟国的无谓冲突,同时又能获得其他盟国的支持来应对自身面临的威胁。
1882年《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经过多轮谈判,1882年5月20日,《三国同盟条约》在维也纳正式签订。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
如果法国未经挑衅而攻击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将全力以赴支持德国。
如果法国未经挑衅而攻击意大利,德国和奥匈帝国将全力以赴支持意大利。
如果俄罗斯未经挑衅而攻击德国或奥匈帝国,意大利将对俄国进行援助,但援助的范围和性质将由意大利自行决定(这为意大利在俄罗斯进攻奥匈帝国时可以不直接参战留下了余地)。
条约的期限为五年,并且可以自动续签。

总结

总而言之,1882年德国推动奥匈和意大利重开结盟谈判并结成三国同盟,是俾斯麦为了应对法俄关系走向亲近、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孤立法国、制衡俄罗斯以及提升德国在欧洲地缘战略上的优势而采取的一项高明的外交举措。在这一举措之前,法俄两国由于各自面临的外交困境和共同利益,开始打破过去的隔阂,逐步走向合作,为欧洲的战略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也直接促使了德国采取主动构建三国同盟的行动。三国同盟的形成,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外交和军事对抗时代,为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建立和法国在其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1848年,萨丁的卡洛·阿尔贝托国王入侵奥地利统治的伦巴第就遭到了彻底的失败,那一首著名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就是纪念奥军的这一次胜利的。而之后意大利在1859年的战争,后来统一意大利的萨丁王国却是靠法国军队在马让塔和索尔费里诺两次战役和奥地利人浴血奋战采取得了伦巴底。当加里波第的红衫军席卷整个亚平宁半岛时,在加里波第背后滋磁的萨丁王国却对法国军队驻守的罗马束手无策。1866年的普奥战争,意大利在法国人的外交下已经可以取得威尼斯(按照法国和奥地利的约定,奥地利在战后必须割让威尼斯以换取法国的中立),但是一心站在普鲁士一边的意大利加入了战争,却在陆上和海上又遭到了失败。直到了1871年因为普法战争的爆发,法国从罗马撤军,意大利才占领罗马。

在意大利统一期间意大利政府没收了不少罗马教廷的财产,引发了天主教会对意大利王国的敌视。而法国在1870年代保王党的势力十分强大,甚至法国议会建议保王党的继承人尚博尔伯爵如果同意法国以三色旗为国旗那么议会就同意他加冕成国王,只不过他拒绝了。而法国的保王党在意识形态上滋磁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利,敌视意大利王国。因此意大利王国在1870和1880年代都在担心滋磁天主教会的保守法国的入侵。自然而然,俾斯麦利用了意大利对法国的恐惧提出了与意大利的盟约。

在这点我得指出题主的一个错误,德奥意三国的同盟也是防御性的同盟,意大利在其他缔约国发起战争的情况下只有保证“善意的中立”义务。这也是意大利在1914年为什么能拒绝加入战争的原因。

而法国和俄国的接近得等到更晚。俾斯麦希望保证法国是共和国的原因是他认为欧洲的君主不会和一个共和制的法国走进。但是随着1880年代俄国工业化需要大量资本需要出口粮食以换取资本。在这个时候,法国的资本开始流入俄国,德国为了保障容克地主的经济利益却提高农业进口关税。结果是在俾斯麦的后期,俄国开始与法国走进并疏远德国。尽管俄国和德国签订了表示有好的《再保险条约》,但是俾斯麦自己对这个条约并不抱太大希望,而他的儿子赫伯特·冯·俾斯麦更是直接了当的说“再保险条约最多在战争中拖住俄国人两星期。”。而俾斯麦下台后继任的卡普里维拒绝给再保险条约续约,而他希望降低关税以换取对俄国善意的主张也因为容克地主的阻挠而不了了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