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隗嚣最后为什么会起兵反抗刘秀?

回答
要说隗嚣为何最终走向了与刘秀决裂的道路,这背后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恩怨,更不是简单的“鸟尽弓藏”可以概括的。隗嚣这个人,说起来也算是一员悍将,早年跟着王莽打天下,后来王莽垮台,他又顺势投靠了刘秀。在光武中兴的那段艰难岁月里,他可是刘秀最得力的臂膀之一。

你想想,当年刘秀还在跟王郎、赤眉军等势力周旋,局势那是千钧一发。隗嚣在陇西一带,势力根深蒂固,他率领的军队勇猛善战,给了刘秀太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隗嚣在西线牵制住敌人,刘秀想要坐稳江山,难度会大很多。刘秀自己也深知这一点,论功劳,隗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微妙。随着刘秀统一全国,天下渐渐安定下来,当初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该封侯的封侯,该任职的任职。但隗嚣总觉得,自己当年付出的努力,受到的委屈,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就像你辛辛苦苦打下了一片江山,结果发现自己分到的地盘和利益,跟别人比起来,似乎总差那么一点意思。

这种“差一点”的感觉,慢慢在隗嚣心里发酵。他本就是陇西一霸,在自己的地盘上,早就习惯了那种呼风唤雨、予取予求的日子。刘秀称帝后,虽然封了他个位高权重的官,还把陇西大部分地区给了他,但这种“封”的姿态,在隗嚣看来,就是一种“施舍”。而且,他总觉得刘秀对他还是防着一手,并没有把他当成真正可以倚重的伙伴。

你想,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成了君臣。刘秀要收拢权力,这是帝王之术,无可厚非。但对于隗嚣这种自恃功高,并且习惯了地方自治的人来说,这种集权化的管理,难免让他感到压抑和不适。刘秀会派监军去他那里,会过问他地盘上的事情,这些在刘秀看来是规范统治,在隗嚣那里,就成了被监视,被管制。

更进一步说,隗嚣在陇西的根基太深厚了。他本人在那一代很有威望, his followers(他的追随者)也都对他忠心耿耿。这就像一个地方诸侯,即使投靠了中央,但如果中央过于强势,要彻底剥夺他的地方性权力,他内心肯定是不舒服的。隗嚣可能就觉得,自己就像一颗棋子,被刘秀摆弄,而不是一个真正可以共同执掌天下的功臣。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关键的。当初隗嚣跟随刘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秀展现出了实力和领导力。但随着刘秀的统治日渐巩固,隗嚣可能觉得,刘秀的“英雄气概”中,掺杂了太多的“帝王心术”。他可能怀念当年那种生死相托的兄弟情谊,而现在,这种情谊被等级森严的君臣关系所取代,让他觉得陌生。

当刘秀开始收拢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时,隗嚣感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了威胁。他开始觉得,自己过去为刘秀打下的江山,最终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和尊严。相反,他觉得刘秀是在一步步地蚕食他的地盘,限制他的发展。

在这种不满和疑虑的积累下,一旦出现什么导火索,隗嚣就会被推到反叛的边缘。具体到历史上,通常认为刘秀派人去监督隗嚣,或者一些摩擦激化,都可能成为他起兵的直接原因。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对自己的地位,对与刘秀的关系,以及对未来前程的失望和恐惧。他可能觉得,与其坐等被刘秀一步步削弱,不如趁自己还有点实力的时候,孤注一掷,搏一个未来。

所以,隗嚣反刘秀,不是简单的背叛,而是一个曾经的功臣,在时代变迁和权力格局的变化中,感受到了被边缘化和被威胁,最终选择了一条绝望的反抗之路。他想要维护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还有他对于过去情谊的怀念,以及他对自身地位的执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隗嚣初起兵是在更始元年,且是以辅汉为名。在更始还未可知的情况下,不听军师方望的劝阻,亲身归顺更始政权。待到更始政乱,隗嚣的叔父和兄长想谋归故地时他又告发他们让自己免祸,可算是忠诚了。

对比更始的懦弱,光武大度同符高祖,隗嚣反而欲持两端立于叛服之间。原因大概是他的短视和决断不行吧。

经过刘玄的折腾,人心思汉已经变成更思莽朝。可能隗嚣也认为一姓不可再兴。他派去游说窦融的辩士如是说:“更始事业已成,寻复亡灭,此一姓不再兴之效。今即有所主,便相系属,一旦拘制,自令失柄,后有危殆,虽悔无及。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佗。”

隗嚣就是想割据而已。

刘秀借陇伐蜀时,如果隗嚣能效命率兵灭蜀归汉,功劳起码数倍窦融之上。

马援和来歙劝他归汉,他不听。他听王元的大话,欲东封函谷关。之前更始未知的时候不听方望的,现在刘秀统一的趋势明显,又不听马援来歙的。可见他决断不行,比起窦融差远了。窦融观变,河西投诚,可谓操陈婴之上智,获张耳之多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隗嚣为何最终走向了与刘秀决裂的道路,这背后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恩怨,更不是简单的“鸟尽弓藏”可以概括的。隗嚣这个人,说起来也算是一员悍将,早年跟着王莽打天下,后来王莽垮台,他又顺势投靠了刘秀。在光武中兴的那段艰难岁月里,他可是刘秀最得力的臂膀之一。你想想,当年刘秀还在跟王郎、赤眉军等势力周旋,局势那.............
  • 回答
    袁隗之所以有信心能和董卓合作,这其中夹杂着他对自身政治经验的自信,对当时权力格局的误判,以及对袁氏家族影响力的一厢情愿的倚重。我们不妨来捋一捋其中的缘由,尝试以一个更贴近人心的视角去解读。首先,得说袁隗这个人,他出身名门,是东汉末年赫赫有名的“四世三公”之首——袁氏家族的嫡系。这一层身份,就如同自带.............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